西晋并州行政区划
外观
西晋并州州治所在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范围在今山西省中部以北的太原、长治、晋城、晋中、阳泉4市全境,吕梁、忻州2市中东部,大同、朔州2市南部一带。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平阳建立汉国以后,除太原郡一带,并州各地大多沦陷。[参 1]建兴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刘琨弃守晋阳逃亡幽州,并州全境易手。[参 2]
郡级行政区
[编辑]西晋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6郡,至西晋末不变。
- 太原郡
- 曹魏旧郡,郡治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领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13县。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瓖为太原王,太原郡改为太原国。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马颖封其子司马廓为中都王,太原国改为中都国,[注 1]光熙元年(306年)十月中都王司马廓被杀,国废为太原郡。晋末废狼孟县,领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12县。
- 上党郡
- 曹魏旧郡,郡治泫氏县(今山西省高平市)[参 3],领泫氏、壶关、潞、屯留、长子、高都、襄垣、铜鞮、涅、陭氏、谷远、阳阿12县。西晋初阳阿县改属乐平郡,废陭氏、谷远2县,增置武乡县。西晋末领泫氏、屯留、长子、壶关、高都、铜鞮、涅、襄垣、潞、武乡10县。
- 西河国
- 曹魏旧郡,咸宁三年(277年)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西河郡改为西河国。[参 4][参 5]郡治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市),领兹氏(西晋初名隰城县)、离石、中阳、界休4县。光熙元年(304年)为刘渊攻取。
- 雁门郡
- 曹魏旧郡,郡治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西南),领广武、原平、汪陶、剧阳4县。西晋初置崞、葰人、繁畤3县,新兴郡平城、马邑2县来隶,废剧阳县。永嘉以后置楼烦、阴馆2县,废汪陶、葰人2县,西晋末领广武、原平、平城、马邑、崞、繁畤、楼烦、阴馆8县。
- 新兴郡
- 曹魏旧郡,郡治九原县(今山西省忻州市),领九原、定襄、云中、广牧、平城、马邑、虑虒7县。西晋初废虑虒县,平城、马邑2县移属雁门郡,新置晋昌县。元康年间(291-299)一度更名晋昌郡。[参 6][注 2]西晋末领九原、定襄、云中、广牧、晋昌5县。
县级行政区
[编辑]并州(州治晋阳县) | |||||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并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太原郡 (12) |
晋阳县 | 晋阳县 | 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阳曲县 | 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榆次县 | 今山西省晋中市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于离县 | 地望不详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盂县 | 今山西省阳曲县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阳邑县 | 今山西省晋中市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大陵县 | 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祁县 | 今山西省祁县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平陶县 | 今山西省文水县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京陵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东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中都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邬县 | 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 太原郡(265-316,太原国265-304,中都国304-306) | |||
狼孟县 | 今山西省阳曲县 | 太原国(265-?,太原郡265) | 西晋末时废县。[参 7] | ||
上党郡 (10) |
泫氏县 | 泫氏县 | 今山西省高平市 | 上党郡(265-316) | |
屯留县 | 今山西省屯留县北 | 上党郡(265-316) | |||
长子县 | 今山西省长子县 | 上党郡(265-316) | |||
壶关县 | 今山西省潞城市西 | 上党郡(265-316) | |||
高都县 | 今山西省晋城市 | 上党郡(265-316) | |||
铜鞮县 | 今山西省沁县南 | 上党郡(265-316) | |||
涅县 | 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 | 上党郡(265-316) | |||
襄垣县 | 今山西省襄垣县北 | 上党郡(265-316) | |||
潞县 | 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 | 上党郡(265-316) | |||
武乡县 | 今山西省榆社县北 | 上党郡(?-316) | 晋时析涅县西北置武乡县。[参 8] | ||
陭氏县 | 今山西省临猗县 | 上党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参 9] | ||
谷远县 | 今山西省沁源县南 | 上党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参 10] | ||
西河国 (4) |
隰城县 | 隰城县 | 今山西省汾阳市 | 西河国(265-316,西河郡265-277) | 曹魏为兹氏县,西晋时改名隰城县。[参 4] |
离石县 | 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 西河国(265-316,西河郡265-277) | |||
中阳县 | 今山西省孝义市 | 西河国(265-316,西河郡265-277) | |||
界休县 | 今山西省介休市东 | 西河国(265-316,西河郡265-277) | |||
乐平郡 (4) |
沾县 | 沾县 | 今山西省和顺县北 | 乐平郡(265-316) | |
乐平县 | 今山西省昔阳县 | 乐平郡(265-316) | |||
上艾县[注 3] | 今山西省阳泉市东南 | 乐平郡(220-265) | |||
轑阳县 | 今山西省左权县 | 上党郡(265-?)→乐平郡(?-316) | 曹魏为阳阿县,西晋时改名轑阳县。[参 11] | ||
寿阳县[注 4] | 今山西省寿阳县 | 乐平郡(?-316) | 西晋时析太原郡榆次县东北置寿阳县,西晋末废县。[参 12] | ||
雁门郡 (8) |
广武县 | 广武县 | 今山西省代县西南 | 雁门郡(265-316) | |
原平县 | 今山西省原平市 | 雁门郡(265-316) | |||
平城县 | 今山西省大同市 | 新兴郡(265-266?)→雁门郡(266?-316)[参 13] | |||
马邑县 | 今山西省朔州市 | 新兴郡(265-266?)→雁门郡(266?-316){[参 14] | |||
崞县 | 今山西省浑源县西 | 雁门郡(?-316) | 西晋时复置县。{[参 15] | ||
繁畤县 | 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 | 雁门郡(?-316) | 西晋时复置县。[参 16] | ||
楼烦县 | 今山西省原平市东北中阳乡大阳村 | 雁门郡(?-316) | 西晋末复置县。[参 17] | ||
阴馆县 | 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南 | 雁门郡(?-316) | 西晋末复置县。[参 17] | ||
剧阳县 | 今山西省应县东北 | 雁门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参 18] | ||
汪陶县 | 今山西省应县西 | 雁门郡(265-310前) | 西晋末已废县。[参 17] | ||
葰人县 | 今山西省繁峙县 | 雁门郡(?-310前) | 西晋时复置县。西晋末已废县。[参 19] | ||
新兴郡 (5) |
九原县 | 九原县 | 今山西省忻州市 | 新兴郡(265-316,晋昌郡291?-295?) | 东汉末年侨治太原郡阳曲县,后成为实县,统领太原郡境内五原郡之民。[参 20] |
定襄县 | 今山西省定襄县 | 新兴郡(265-316,晋昌郡291?-295?) | |||
云中县 | 今山西省原平市西 | 新兴郡(265-316,晋昌郡291?-295?) | |||
广牧县 | 今山西省寿阳县西北 | 新兴郡(265-316,晋昌郡291?-295?) | |||
晋昌县 | 今山西省定襄县西北 | 新兴郡(?-316,晋昌郡291?-295?) | 西晋时置县。[注 6] | ||
虑虒县 | 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 | 新兴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参 21] |
注释
[编辑]出处
[编辑]- ^ 《晋书》卷5〈孝怀孝纪〉:“〔永嘉元年三月〕并州诸郡为刘元海所陷,刺史刘琨独保晋阳。”
- ^ 《晋书》卷5〈孝愍帝纪〉:“〔建兴四年十一月〕司空长史李弘以并州叛,降于勒……〔十二月〕刘琨奔蓟,依段匹䃅。”
-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二上〉:“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
- ^ 4.0 4.1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汾州西河县〉:“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县为隰城县。”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司馬斌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太原府阳曲县〉:“狼孟故城……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仪州榆社县〉:“本汉涅氏县地也,晋于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武乡县,属上党郡。”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晋州冀氏县〉:“本汉陭氏县地也,属上党郡,至晋省。”
- ^ 《太平寰宇记》卷50〈河东道·大通监绵上县〉:“本谷远县地,晋省谷远。”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仪州〉:“今州理即汉上党郡之涅氏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本汉涅氏县地,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太平寰宇记》卷44〈河东道·辽州〉:“今州即汉上党郡之涅氏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在汉为涅县之地,后汉于此置阳阿县,俱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
- ^ 《太平寰宇记》卷40〈河东道一〉:“本汉榆次县地,晋于此置寿阳县,属乐平郡,晋末省。”;《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二〉:“寿阳县,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云州〉:“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荒散,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朔州〉:“汉末大乱,郡遂荒废,建安中曹公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代州崞县〉:“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代州繁畤县〉:“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
- ^ 17.0 17.1 17.2 《魏书》卷1〈序纪〉:“〔穆帝三年〕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附,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注 5]之民于陉南。”
- ^ 《舆地广记》卷19〈蔚州善阳县〉:“本剧阳县,汉属雁门郡……东汉复曰剧阳,晋省之。”
- ^ 《大清一统志》卷114〈代州〉:“汉置葰人县,属太原郡,后汉省。晋复置,属雁门郡,永嘉后废。”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忻州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代州五台县〉:“本汉虑虒县,属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也,晋省。”;《太平寰宇记》卷49〈河东道·代州五台县〉:“本汉虑虒县,属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也,晋省。”
参考资料
[编辑]书籍
[编辑]-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