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諾斯艾利斯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4年10月4日) |
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 Buenos Aires | |||
---|---|---|---|
首都 | |||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 | |||
![]() | |||
| |||
綽號:拉普拉塔河的王后(La reina del Plata),南美巴黎(La París de Sudamérica), | |||
坐標:34°35′59″S 58°22′55″W / 34.5997°S 58.3819°W | |||
國家 | ![]() | ||
建城 | 1536年、1580年(第二次擴充) | ||
政府 | |||
• 市長 | 奧拉西奧·羅德里格斯·拉雷塔 | ||
面積 | |||
• 首都 | 203 平方公里(78.5 平方英里) | ||
• 陸地 | 203 平方公里(78.5 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4,758 平方公里(1,837 平方英里) | ||
人口(2010年估計) | |||
• 首都 | 2,890,151人 | ||
• 密度 | 14,946.6人/平方公里(38,712人/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12,741,364[1] | ||
[2] | |||
時區 | 阿根廷時區(UTC-3) | ||
人類發展指數 (2011年) | 0.889 – 高[3] | ||
網站 | http://www.buenosaires.gov.ar/ (西班牙文) |
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西班牙語: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簡稱:西班牙語:C.A.B.A.,意為「好空氣」),當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舊譯佳氣城或布諾賽爾,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區(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4],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會區,僅次於大聖保羅地區(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車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發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區(La Boca)。
該城市名稱的起源頗有爭議,西班牙探險家佩卓·門多薩為了紀念聖母瑪麗亞(為美洲大多數的西班牙探險家故鄉安達盧西亞和地中海國家水手守護[[聖稱為布宜艾利的聖母瑪利亞(Santa María del Buen Aire,「布宜艾利」在西班牙語中是「空氣清新」的意思)。
在1324年和1326年之間,當時西班牙阿拉貢王國疆域拓展至撒丁島和南義大利,西班牙人包圍了撒丁島首府卡利亞里;並在一座小山上建造了房屋和一座教堂,因為這裡的空氣較為清爽。
傳說在1370年一場強勁的風暴過後,人們在海邊發現了一尊木質的聖母瑪麗亞雕像。這個雕像後來存放在修道院,西班牙水手(特別是安達魯西亞人)尊崇它,並經常祈求它保佑他們航海時可以風平浪靜,遠離災難。
歷史[編輯]
第一次移民潮[編輯]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佩卓·門多薩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Ciudad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座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第二次移民潮[編輯]
1580年,胡安·德·加雷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殖民時期[編輯]
布宜諾斯艾利斯早期發跡於貿易,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秘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有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布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占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空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
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最終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周的和平示威後於1810年5月25日,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現今5月25日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正式從西班牙獨立是在1816年。
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以上分歧。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首都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至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至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以後[編輯]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雖然其已為阿根廷首都,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布其歸聯邦直轄並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阿根廷總統任命。
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19世紀下半葉的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哥倫布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1914至1935年,該市人口由一百五十萬人猛增至三百五十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庇隆主義發展的搖籃:於1945年10月17日近於神話般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人民革命軍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成為於1974年阿根廷總統伊莎貝爾·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阿根廷反共聯盟(Argentine Anticommunist Alliance,簡稱3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領導的1976年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獨裁統治導致了解決城市交通堵塞的高速公路計劃擱置,雖然該計劃設計穿越居民區,當時只有預訂的7條中的三條動工,其中的兩條沒有安裝隔音設施和設計沿途景觀,僅僅簡單的跨越既有高速路穿越街區;除了高效的建設和實際效能外,高速路的伴生問題至今依然困擾著有關街區的居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於1982年,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依據1993年一項協議,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政府和政治[編輯]
政府架構[編輯]
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立法方面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 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編輯]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在阿根廷參議院占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眾議院。
行政區劃[編輯]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唯一的自治市,下屬區劃為區Barrio。
人口特徵[編輯]
人口普查[編輯]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占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2%黑人組成。
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
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布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布稍大。
三分之二的市民居住在公寓中,百分之三十市民生活於單親家庭,百分之四居住於危房中。2007年數據顯示貧困率為8.4%,城市化率為20.6%
2001年時布宜諾斯艾利斯勞動力大多數從事服務業,其中社會服務為25%,商業和旅遊業為20%,商業和金融業17%,市政雇員為6%,製造業占10%。
行政區[編輯]
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血統[編輯]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義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埃西亞、英格蘭、威爾斯;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世紀初期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
猶太人族群約為二十五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占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地理[編輯]
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央天文台(1981-2010)氣候平均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 43.3 (109.9) |
38.7 (101.7) |
37.9 (100.2) |
36.0 (96.8) |
31.6 (88.9) |
28.5 (83.3) |
30.2 (86.4) |
34.4 (93.9) |
35.3 (95.5) |
35.6 (96.1) |
36.8 (98.2) |
40.5 (104.9) |
43.3 (109.9) |
平均高溫℃(℉) | 30.1 (86.2) |
28.7 (83.7) |
26.8 (80.2) |
22.9 (73.2) |
19.3 (66.7) |
16.0 (60.8) |
15.3 (59.5) |
17.7 (63.9) |
19.3 (66.7) |
22.7 (72.9) |
25.6 (78.1) |
28.5 (83.3) |
22.7 (72.9) |
每日平均氣溫℃(℉) | 24.9 (76.8) |
23.6 (74.5) |
21.9 (71.4) |
17.9 (64.2) |
14.6 (58.3) |
11.6 (52.9) |
11.0 (51.8) |
12.8 (55) |
14.6 (58.3) |
17.9 (64.2) |
20.6 (69.1) |
23.3 (73.9) |
17.9 (64.2) |
平均低溫℃(℉) | 20.1 (68.2) |
19.2 (66.6) |
17.7 (63.9) |
13.8 (56.8) |
10.7 (51.3) |
8.1 (46.6) |
7.4 (45.3) |
8.8 (47.8) |
10.3 (50.5) |
13.3 (55.9) |
15.9 (60.6) |
18.4 (65.1) |
13.6 (56.5) |
歷史最低溫℃(℉) | 5.9 (42.6) |
4.2 (39.6) |
2.8 (37) |
−2.3 (27.9) |
−4 (25) |
−5.3 (22.5) |
−5.4 (22.3) |
−4 (25) |
−2.4 (27.7) |
−2 (28) |
1.6 (34.9) |
3.7 (38.7) |
−5.4 (22.3) |
平均降水量㎜(英寸) | 138.8 (5.465) |
127.1 (5.004) |
140.1 (5.516) |
119.0 (4.685) |
92.3 (3.634) |
58.8 (2.315) |
60.6 (2.386) |
64.2 (2.528) |
72.0 (2.835) |
127.2 (5.008) |
117.3 (4.618) |
118.9 (4.681) |
1,236.3 (48.673) |
平均降水日數(≥ 0.1 mm) | 9.0 | 8.0 | 8.8 | 9.1 | 7.1 | 7.1 | 7.2 | 6.8 | 7.4 | 10.2 | 9.8 | 9.2 | 99.7 |
平均相對濕度(%) | 64.7 | 69.7 | 72.6 | 76.3 | 77.5 | 78.7 | 77.4 | 73.2 | 70.1 | 69.1 | 66.7 | 63.6 | 71.6 |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 279.0 | 240.8 | 229.0 | 220.0 | 173.6 | 132.0 | 142.6 | 173.6 | 189.0 | 227.0 | 252.0 | 266.6 | 2,525.2 |
來源 #1:Servicio Meteorológico Nacional[5] | |||||||||||||
來源 #2:Deutscher Wetterdienst(日照,1961–1990)[6] |
經濟[編輯]
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市的埃塞薩國際機場設備先進,海運航線可達五大洲。全國出口貨物的38%、進口貨物的59%在布港裝卸。有9條鐵路通往全國各地,市內有6條地鐵。
當地名人[編輯]
- 伊娜絲·艾芙隆(Inés Efron)
- 瑞卡多·達倫(Ricardo Darín)
- 盧奎西亞·馬特爾(Lucrecia Martel)
-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 教宗方濟(2013年上任)
- 迪亞高·馬拉度納
教育[編輯]
誕生過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位於此地,此外當地的大學還有阿根廷帝國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理工學院、CEMA大學等。
交通[編輯]
機場[編輯]
地鐵[編輯]
參見: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
文化[編輯]
藝術[編輯]
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MALBA、國家美術博物館、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位於此地。
布宜諾斯艾利斯時裝周也在此舉辦,使得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拉丁美洲的時尚中心之一[7],2005和2007年兩度成為UNESCO設計之都[8]。
體育[編輯]
當地的足球也相當有名,擁有曾經是馬拉度納主隊的博卡青年,以及河床等著名的足球隊。
事件[編輯]
- 2009年維基媒體年會在此舉行。
- 2011年4月23日-2012年4月23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世界書都。
- 2018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此舉行。
友好城市[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 http://www.censo2010.indec.gov.ar/preliminares/cuadro_totalpais.asp
- ^ Argentina: Censo2010. [2011-02-25].
- ^ Informe Nacional sobre Desarrollo Human 2013 Argentina en un mundo incierto: Asegurar el desarrollo humano en el siglo XXI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43. [2014-03-25] (西班牙語).
- ^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14 revision of the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Departamento de Asuntos Sociales y Económicos de la ONU.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 ^ Estadísticas Climatológicas Normales – período 1981–2010. Servicio Meteorológico Nacional. [23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January 2018).
- ^ Station 87585 Buenos Aires Observatorio. Global station data 1961–1990—Sunshine Duration. Deutscher Wetterdienst. [12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October 2017).
- ^ New York Bests Paris for 2017 Top Global Fashion Capital Title. Austin, Texas: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September 2017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
- ^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ppointed UNESCO City of Design. Portal.unesco.org. [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12).
書籍[編輯]
- 南美歡迎您,Bienvenidos! / 南美任您闖,Vamos!(I)星島出版社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布宜諾斯艾利斯(分類) |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布宜諾斯艾利斯 |
- (西班牙文)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官方網站
- Google地圖
OpenStreetMap上有關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理資訊
|
|
|
座標:34°36′36.00″S 58°22′11.99″W / 34.6100000°S 58.369997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