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台 (文革名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敵台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產生的名詞。特別指無線電愛好者或者擁有短波或者高靈敏度收音機電台等中國大陸居民收聽到的大陸以外漢語或者外語廣播

含義[編輯]

這與敵台的表面意義不同,不是與敵方「有特定傳播對象、作為情報傳遞手段、收發電文的無線電台」。泛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語或者英語等廣播電台,主要指稱境外中華民國等「敵對」國家或地區的廣播電台,如「美國之音」、「BBC」(英國)、「莫斯科廣播電台中文台」(俄羅斯之聲)和「和平與進步廣播站」、「自由中國之聲」(中華民國)等等。

原因[編輯]

這些廣播電台所取的政治觀點都與當時的中共當局不同,對中共政策持批評態度;而國外的其他廣播電台,如基督教福音電台等,雖然對中共政策基本不發表意見、但意識形態不同的,屬於「偽科學唯心主義思想」,也被囊括了進來。它們常受到來自官方機構強大的電子干擾對抗,如有重大敏感事件(珍寶島事件四五天安門事件)發生時尤其這樣。

由於對宣傳輿論和意識形態採取控制政策,普通人無法得到關於現實情況的真實報導。一些有獨立思考傾向的知識分子就利用無線電台收聽國外報導,以此滿足求知慾。這種行為包含了以對現實、官方宣傳的不信任,包含了越軌的可能性,因此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另外,當時中國文藝作品匱乏,一些「敵台」會針對中國大陸聽眾播出較為豐富的文藝節目(如文革期間被當作「毒草」「四舊」而被封殺的中國文藝作品,以及港台流行歌曲、外國音樂等),也使得一些人鋌而走險。

接收方式和後果[編輯]

中波頻段本地電台信號強,多次諧波對微弱的遠程信號也產生比較大的干擾,因此當時收聽這些電台只能通過短波收聽。雖然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從未禁止民眾持有短波收音機(建國初期有收音機登記制度,後取消),包括早期產品在內,不少國產家用收音機都擁有至少一個短波波段。

收聽活動多在有單人獨住的住戶,在夜裡進行,由於夜深人靜需要把音量調到最小(當時還少有耳機這樣的小型接聽設備),所以叫「偷聽敵台」。一旦這種行為因在言談中洩漏,就會被安上「收聽敵台」的罪名。輕則得到沒收收聽工具(礦石收音機、電晶體收音機、半導體收音機),所在單位停止工作、隔離審查、批鬥、勒令檢討,給戴上「壞分子」帽子的處理,重的還會被送交司法機關判刑。據學者王友琴報導,上海左樹棠「收聽敵台案」的自首者無名氏(名培民,姓氏不詳)連累案主家被查抄、隔離審查、毒打致死,自己亦被隔離,釋放流浪後終以自殺結局。

也有無線電愛好者把它當作檢驗自己收音機的靈敏度的手段,或因無意、好奇偶然收聽,不慎被人發現而獲罪的。公開的無線電愛好者就會被列入嫌疑者名單,受到經常性的善意勸說、敵意警告和懲戒性盤查;而不被單位組織信任,躋身有瑕疵者行列、在晉升等當口受到額外的質疑、為難,更加是最輕微的後果了。連普通老百姓也認為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屢屢告誡有無線電愛好的子女不要去觸雷區、惹麻煩。

變遷[編輯]

直到1978年以後,獲取信息的類似控制、禁忌漸趨鬆弛,無線電干擾被停止。收聽西方國家電台不再被禁止,但「蘇越蔣」(蘇聯、越南和台灣)的電台仍被明令禁止收聽,違者(特別是有向對方寫信等行為)可能會被逮捕、判刑,這一局面直至80年代末才告結束。1990年代以來該詞已經不見於日常口頭語言,但是這一概念在經歷過文革的一代人記憶中還是有或多或少的陰影。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各種媒體被封鎖,各地學生運動組織為了解北京的情況曾大量購買過短波收音機,以通過BBC或者美國之音的廣播收集信息,導致短波收音機脫銷。此後,中國政府恢復了對BBC美國之音等電台的干擾。

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後,無線電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但直到現在,對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等電台的干擾仍然存在。中國內地的干擾任務被下分到各地,因此各地區的干擾情況並不同。因此所謂的「敵台」一般在不同短波頻段提供幾個不同的頻率同時廣播。

參考資料[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