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魚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釣餌自動售貨機

魚餌fishing bait)是捕魚時掛在魚鉤上、放在漁梁魚籠里或直接投放到水中用來吸引魚類誘餌[1]:164釣魚使用的魚餌通常是真正的魚類食料,比如蠕蟲蚯蚓水蛭吻沙蠶等)、節肢動物昆蟲幼體成蟲甲殼動物等)、小型魚類餌魚)、肉食作物或一些加工食品米飯麵包寵物食品奶酪、混合了豌豆玉米食用油麵團等),但現在有些假餌釣魚法也用模擬獵物形態的仿生擬餌

類別

[編輯]

魚餌主要包括散餌(groundbait)和釣餌(hookbait)兩大類,口語中的「魚餌」一般專指釣餌。散餌通常預先獨自拋入目標水域,用氣味擴散將遠處魚群吸引過來;釣餌則掛在魚鉤上誘引魚吞咬。根據用量和配方區別,一般情況,散餌用量大、粗糙;釣餌用量小、精細[1]:164

散餌

[編輯]
用作散餌的烘豆
將碎肉作為散餌來吸引鯊魚

散餌又名「打窩」,是分開投放到垂釣地點釋放大量氣味來吸引並留住魚群在漁場徘徊(又稱誘魚、留魚)的物品[1]:164。製作時,主要注意其氣味,講究香、臭、腥、酸等味道。

  • 香型:香型誘餌主要指酒香型,有酒泡大米、酒泡小米、酒泡玉米等,其特點是吸引魚群速度快,缺點是魚群容易吃飽,留魚效果差[1]:164。為了避免其弊端,一般誘餌使用少量酒米,再加糠餅,這樣就能做到吸引魚群快,留魚效果好[1]:164
  • 腥型:一些嗅覺靈敏的肉食性大魚愛好腥味,可以將田螺、蜆肉、蟲蛹等錘爛攪碎後混合豬油/山羊油、魚粉和肉類飼料製作成腥味型誘餌[1]:168。在外海捕捉大型掠食性魚類的時候,通常會將下水、碎肉、大塊魚肉和絞碎的雜魚等混合了動物血液後拋到水中,美式英語稱之為「chumming」。
  • 活餌:使用活的獵物(比如蠕蟲昆蟲餌魚)可以吸引聽覺視覺靈敏的肉食魚。如果使用水底活動能力較強的誘餌,為防止其四散逃竄,通常會將其傷殘(比如剪掉魚鰭、或將鰲蝦的腿掰斷)或用化學品麻醉(比如用酒精浸泡泥鰍)。在許多國家,使用活餌會因為不人道污染水質傳播疾病(特別是寄生蟲)而被明令禁止,但各地監管力度不同因此執法效果往往參差不齊。

釣餌

[編輯]

釣餌是掛住魚鉤上引誘魚吞食時的物品[1]:164。釣餌主要分為可以食用的真餌和不可食用的假餌擬餌)兩類,而真餌則進一步主要分為天然人造兩種。天然魚餌指從自然界中捕捉或採集到的魚類食物,可分為活餌死餌;人造魚餌則是用各種原料通過人工處理後製作出的加工食物,可分為腥餌素餌拉餌[1]:170

活餌

[編輯]
蚯蚓是最常見的垂釣誘餌
鰷魚,一種常見的活餌

活餌是尚未死亡的小型動物,通常是食物鏈下端的獵物品種,以各種無脊椎動物居多,常見的有:

  • 蚯蚓,分紅蚯蚓和黑蚯蚓,是最古老而且使用至今的釣餌。紅蚯蚓主要釣鯽魚、鯉魚等,黑蚯蚓主要釣鰻魚鯰魚鰱魚[1]:170
  • 蛆蟲,又名魚蟲,原始的是糞蟲,但是糞蟲髒,常見使用的是專門培養的蛆蟲,主要用於釣鯽魚、鯉魚等[1]:171
  • 紅蟲,紅蟲生活在池沼水澤的泥層內,主要釣鯽魚、鯉魚、羅漢魚、鱒魚[1]:171
  • 葡萄蟲,生活在葡萄藤蔓之中,白色,主要用於釣鱒魚、石斑魚等[1]:171
  • 栗蟲,生活在板栗等栗類植物中,白色,主要釣鱒魚、石斑魚[1]:171
  • 柳蟲,棲息在樹上的蟲,白色、背部粉紅,主要釣鱒魚、石斑魚[1]:171
  • 黃蟲,又名菊蟲,寄生在豬草的莖內,黃色[1]:171
  • 水龜蟲,類似蟋蟀,是一種蜉蝣的幼蟲,主要釣大目孔[1]:171
  • 石蠶,棲息在瀨區石頭表面,類似蠶,主要釣石斑魚[1]:171
  • 水蜈蚣,棲息在瀨區石頭下面[1]:171
  • 螞蚱
  • 蝦類,棲息在水洞、水草內,白天隱藏晚上活動,使用之前退殼,釣、鰻魚、鯉魚等[1]:171
  • 鰲蝦,主要釣淡水掠食性魚類,比如鱒魚、鱸魚等等。
  • 螃蟹,棲息在石頭下、石洞內,使用之前退殼,釣鱸魚、鰻魚[1]:171

許多釣魚人還會事先用其它方式(比如用漁網)先從當地水域內捕捉一些本地的小型魚類(比如鰷魚泥鰍)或水生動物(比如魷魚)作為釣餌,通稱「餌魚」(baitfish),然後再用來誘捕體型更大的掠食性魚類,比如鱸魚狗魚金槍魚尖嘴魚等等。[1]:170-172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漁業管理法出於動物權利生態保護的考慮,可能會勒令禁止使用活餌。

腥餌

[編輯]
被用作魚餌的蚌肉

腥餌也稱葷餌,指來源於動物肉體的加工餌料,包括死去的動物或其軀體上切下的部位,比如各種碎肉、下水、魚頭和人工切割的肉塊等等。腥餌主要用來吸引有投機覓食和食腐行為的肉食雜食性魚類,通常是大型海魚和底棲魚(比如鯰魚石斑魚)。

素餌

[編輯]
用來製作素餌的麵粉

素餌主要是用植物作物加工過的食品,用來吸引草食雜食性魚類。

許多用奶製品(比如奶酪凝乳)和谷粉混入魚粉後製成的餌料雖然包含動物產品,但因為並不從動物身上直接獲取原料,在許多素食主義者看來不算是「血腥殺生」,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素餌。

拉餌

[編輯]
在西方最常見的練餌(boilie)

拉餌又稱混餌、練餌(boilie),指用各種的加工食品的粉狀原料混合魚粉肉骨粉後用蛋清麵筋食用油等做粘合劑製成糊狀,然後經過固化後製成的人造魚餌,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釣餌,可以在家中自製也可以工業化生產並在漁具店購買。商業生產的拉餌通常為球體圓柱體立方體形狀,在使用時可以懸掛在魚鉤鉤尖或包住整個魚鉤,還可以使用爆炸鉤、串鉤等[1]:181-184

擬餌

[編輯]
不同種類的擬餌
「綠色高地人」,一種飛蠅釣使用的毛餌
旋片餌

擬餌(lure)是一種人工製成的仿生假餌,常用金屬塑料橡膠木頭等非食用材料製作。擬餌在形態上模擬被各種大型食肉魚掠食獵物(如鰷魚鰲蝦青蛙魷魚水生昆蟲蠕蟲等等),引誘大魚攻擊上鉤。飛蠅釣有時也會由釣魚者親手縫造擬餌。

雖然中國古代也有用「木魚」捕捉大魚的記錄,現代意義上的擬餌釣魚主要發源於歐洲北美英文中lure一詞的本意是「引誘、誘騙」,但最早被翻譯成中文時因為翻譯者並不是了解釣法的愛好者,所以被音譯成了「路亞」。擬餌主要用來針對海魚淡水魚中依賴視覺捕食的兇猛肉食品種,在形態上有擬魚、擬蠅、擬蝦、擬魷魚、擬蠕蟲、擬蛙等[1]:184,產品種類包括魚形餌、水面餌、匙形餌、旋片餌、沉跳餌等[1]:184-186

  • 魚形餌(minnow或plug)模擬小魚的外形,通常用塑膠或木料製成[1]:186,有時也會用軟膠皮製作,根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還可以細分為泳餌(swimbait)、潛餌(crankbait)、抽餌(jerkbait)、抖餌(twitchbait)等等。
  • 水面餌(surface lure)也稱浮水餌(topwater lure)或筆形餌(stickbait),主要用在水面深度的滑動吸引目標,根據其運動狀態還可以細分為走餌(walker)、擺餌(waddler)、泡餌(popper)、嘶餌(fizzer)、尾流餌(wakebait)等等。
  • 飛蠅餌(artificial fly),一種非常輕的擬餌,需要用較重的魚線帶動才能進行拋投,用來模仿溺水的昆蟲
  • 匙形餌(spoon)用在水中繞動時產生的反光吸引魚類。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名伐木工人發明,這名伐木工在午餐的時候失手把湯匙掉入河中,結果發現一群魚兒爭相追咬[1]:184-185
  • 旋片餌(spinnerbait),也稱轉餌(spinner),是一種結合了詠餌和匙形餌元素的混合餌,通常由一個穿孔的金屬片掛在連有魚鉤的直杆上並接上羽毛、鋼珠或玻璃珠、塑膠珠等裝飾物[1]:186,划過水中時金屬片會像螺旋槳一樣旋轉擾動水波並吸引大魚。
  • 沉跳餌(jig)是由鉛製成的長片形狀物品,在被牽拉時產生垂直的「跳躍」,像小魚在游泳[1]:186
  • 噪音餌(chatterbait),一種融合了多種設計的混合擬餌,可以同時產生一系列振動和聲響。
  • 發光餌(LED lure),配有發光二極體,可以釋放不同的光亮吸引目標。

操作

[編輯]

葷餌的使用方法分為:點掛、並掛、穿掛,點掛是魚鉤穿過葷餌一個點,並掛是多條葷餌掛同一個魚鉤,穿掛是整個葷餌穿過魚鉤並且不露出魚鉤,釣小魚用穿掛和點掛,釣大魚用並掛。[1]:172

魚餌可分為自然魚餌和人造魚餌。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小魚和蝦等自然魚餌使魚上鉤更快,不過選用魚餌的標準主要看所釣的魚的習性。

參考書目

[編輯]
  • 杜健鷹. 《新手垂钓完全攻略》.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22045966 (中文(簡體)). 
  • 盛文林. 《实用钓鱼完全入门》. 北京市: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63933501 (中文(簡體)). 
  • 金波、盧德娥. 《生活百科全书:最新垂钓知识图鉴》. 武漢市: 武漢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070387 (中文(簡體)). 
  • 王長工. 《钓鱼百技精解》. 金盾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8269689 (中文(簡體)). 

參考來源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fish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書目

[編輯]

劉纓、張曉衡. 《垂钓绝招图解》. 海南省: 海南出版社. 1996. ISBN 7-80609-120-3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