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王守仁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王守仁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礎條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哲学专题 (获评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传记专题 (获评乙級未知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历史专题 (获评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218.174.164.44的发言[编辑]

王陽明是明代大儒,是心學一派的大師,與陸象山合稱陸王。主要作品是弟子記載的《傳習錄》。

王陽明年少時,曾問老師說:學這些學問是為了什麼?老師說是為了科舉,但王卻认为是為了學聖賢之道。

後來,王陽明因被貶官,到蠻荒之地住了三年,領悟到過去朱熹理學派的不足,故以知行合一之道教人,要學者不從格外物,而從修自心著手。

但是,雖然王陽明曾引領一陣積極的學風,但在他死後,心學一派也變質,成為空談心性;而理學一派便復甦了。

二十世紀中國的軍事領袖蔣介石十分推崇王陽明,還把台灣北部的一座山命名為『陽明山』。—218.174.164.44 2004年9月21日 (二) 12:14 (UTC)[回复]

姓名[编辑]

应该是王阳明更广为人知吧--用心阁 01:23 2005年2月4日 (UTC)

(+)支持:例如鲁迅,其笔名更为人所熟知。—Jul (留言) 2008年3月17日 (一) 12:35 (UTC)[回复]

正式条目应该都用王守仁王守仁通行学界。余姚现为宁波市管辖,非绍兴。(小菜鸟 (留言) 2008年3月21日 (五) 13:13 (UTC))[回复]

@Ck290862@小菜鸟,我看,应当按照Wikipedia:命名常规#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和正在讨论的Wikipedia:命名常规/更新草案2018#主要命名惯例命名为更加常见的王阳明Fire and Ice 2018年9月16日 (日) 14:35 (UTC)[回复]

古文觀止似乎並未收錄 《教條示龍場諸生》一篇。[编辑]

“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其中《教條示龍場諸生》又入選香港中小學課本。”

調整爭議章,移除部落格及論壇參考源,留下專書參考源[编辑]

如題,Wildcursive 於2015年4月13日 新增爭議章。新增了來自書籍介紹、部落格及論壇等內容,我移除了不合乎規範的部落格及論壇參考源,留下專書參考源,並對內容做了相應改寫,立此存照。--Jasonzhuocn留言2016年3月1日 (二) 05:23 (UTC)[回复]

建議更名:“王守仁”→“王陽明”[编辑]

王守仁” → “王陽明”:--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2:24 (UTC)[回复]

「王陽明」遠比「王守仁」一名通行。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王陽明」有記錄4363條[1],而「王守仁」則只有557條[2],數目遠少於「王陽明」,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王陽明」而不是「王守仁」,情形就如中維用「王重陽」而不用本名「王喆」,用「章太炎」而不用本名「章炳麟」,用「孫中山」而不用本名「孫文」或「孫逸仙」。在5月31日於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移動條目「王守仁」至「王陽明」曾發起有關討論,管理員可以參考。@向史公哲曰CaryCheng克勞棣Daniel1023BigBullfrogEricliu1912副知曾在互助客棧發言的各位編輯。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2:28 (UTC)[回复]

@Banyangarden對移動請求的內容做了微調修正。--CaryCheng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5:21 (UTC)[回复]
补充一下谷歌趋势的对比结果[3]--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6:04 (UTC)[回复]

移動條目「王守仁」至「王陽明」[编辑]

「王陽明」遠比「王守仁」一名通行,「王守仁」是否應移動至「王陽明」?正如中維用「王重陽」而不用本名「王喆」,用「章太炎」而不用本名「章炳麟」,用「孫中山」而不用本名「孫文」或「孫逸仙」。--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17:23 (UTC)[回复]

(+)支持,且早就有人提出了。只是有人打着“阳明是号,以号称呼其人是一种礼仪,其实无关知名与否。历史人物在百科书写时应以本名为宜”的奇异理由反对了改名提议。--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3:14 (UTC)[回复]
--CaryCheng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3:28 (UTC)[回复]
(?)疑問WP:常用名稱嘛......那麼為什麼蘇東坡重定向到苏轼、鄭板橋重定向到郑燮、紀曉嵐重定向到紀昀、唐伯虎重定向到唐寅、祝枝山重定向到祝允明、小野重定向到李遠 (作家)、司馬玉嬌重定向到廖涓琄、馬永霖重定向到馬永玲,而不是反方向?-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1日 (六) 07:34 (UTC)[回复]
  • @克勞棣閣下所舉的例子,情況與「王陽明」與「王守仁」的相反。在學術界,「蘇軾」遠比「蘇東坡」常用;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蘇軾」有記錄10666條[4],而「蘇東坡」只有2045條[5],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蘇軾」而不是「蘇東坡」。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紀昀」有記錄617條[6],「紀曉嵐」則只有281條[7],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紀昀」而不是「紀曉嵐」。也是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唐寅」有記錄429條[8],而「唐伯虎」則只有194條[9],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唐寅」而不是「唐伯虎」。「王陽明」和「王守仁」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個期刊數據庫,「王陽明」有記錄4363條[10],而「王守仁」則只有557條[11],數目遠少於「王陽明」,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王陽明」而不是「王守仁」。--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9:04 (UTC)[回复]
    • 算了!當作我寫了離題的言論。總之,儘管出發點與閣下不同,但我也是支持「王守仁」應移動至「王陽明」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1日 (六) 10:42 (UTC)[回复]
      那"蔣中正"和"蔣介石"呢?--Daniel1023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13:45 (UTC)[回复]
      這屬於海峽兩岸命名差異問題。據我所知,臺灣用「中正」者多,至少不亞於「介石」。另外,中正「同時」也是其本名,故更得以採用。——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日 (六) 16:18 (UTC)[回复]
      (?)疑問:话说……有没有汉字文化圈人名采用地区词转换的先例?我觉得蒋介石/蒋中正应该地区词转换😂两岸都有使用的名称,即便某一名称在某地常用而另一地不常用,也无需转换;但“蒋中正”在大陆地区使用率属于是极低的(很多人甚至并不知道这一名称。在CNKI用关键词搜索,“蒋介石”:“蒋中正”=1728:5),要不是人名,按其他类别的名称来恒量的话完全算作是地区词了。--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6日 (四) 09:55 (UTC)[回复]
      但本人的話還是覺得說還是尊重人家本名會好吧?而且即使如果使用地圖詞轉換的話、那介紹那一欄就很難寫了。就比如說如果是把「蔣中正」換成「蔣介石」的話介紹那一欄就得重新改了。而且重新改的內容有多半可能是:「蔣介石,字介石,本名蔣中正,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如果在台灣地區出現的話就會出現「本名蔣中正」一句、那這就顯得很突兀了、因為覺的條目就已經是蔣中正了、然後還要再介紹裡重複寫蔣中正、這不是很怪嗎?故此「蔣中正」問題只能維持現狀了。--桜花雪󠄁 2024年6月9日 (日) 06:41 (UTC)[回复]
      中维没有硬性规定首句第一个词必须是标题词(只是要求可以的话尽量、且否则也要早出现),所以首句仍然可以不变;或者全句使用转换,即“-{ zh-cn: 蒋介石,名中正; zh-tw: 蒋中正,字介石 }-”。我认为主要还是看该地区中文文献的常用称呼,更何况“蒋介石”也不带有侮辱义,没有“不尊重”的意味。当然,蒋介石条目中不论“蒋介石”还是“蒋中正”很多是出现在引文中,这些不应转换,以及大量的文字都直称了“蒋”,需转换的地方不是非常多;但其他一些条目就很混乱了,比如蔣中正考察蘇聯标题是“蒋中正”,蒋介石访问印度标题却是“蒋介石”,但首句却又用“蒋中正”,等等,这些完全可用地区词。--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0日 (一) 02:06 (UTC)[回复]
      參看中正路。同性質的「介壽路」有「蔣公延壽」之意,規模上不如中正路普遍。--歡顏展卷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6:59 (UTC)[回复]
(+)支持--BigBullfrog𓆏2024年6月1日 (六) 14:30 (UTC)[回复]
(+)支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日 (六) 16:18 (UTC)[回复]
(&)建議:我是支持只要正名有一些知名度就采用正名“王守仁”而非外号的,不过我也支持正文采用更常见的“王阳明”,目前貌似正文两个名字是混用状态,首先大家可以在正文统一一下。话说孙中山这个条目我其实支持叫孙文的,但既然kmt自己都这么叫我也就当它“名从主人”了。--The Puki desu留言2024年6月3日 (一) 20:19 (UTC)[回复]
(+)支持。--东风留言2024年6月4日 (二) 04:05 (UTC)[回复]
(-)反对、人家生前本名就是叫王守仁、王陽明名號在當時只是世人對於他本人的尊稱、與蔣中正和蔣介石名號同理。--桜花雪󠄁 2024年6月4日 (二) 12:32 (UTC)[回复]
並不同理。「蔣中正」這個「本名」的地位是依循著中華民國《姓名條例》第一條,但是有任何法令規定「王守仁」是本名嗎?如果您說父母或其他長輩取的「出生名」就是「本名」,那麼顯然「蔣中正」、「蔣介石」都不是本名。況且維基根本沒規定應使用本名作條目名,而是講常用名稱,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您知道《湯姆歷險記》的作者是塞姆·朗赫恩·克莱門斯嗎?這肯定是對的,卻與現實脫節。-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4日 (二) 16:00 (UTC)[回复]
那清朝的皇帝呢?--Daniel1023留言2024年6月12日 (三) 09:20 (UTC)[回复]
(:)回應:中國歷代君主條目的命名有專門規定,不受其他命名慣例或原則所限制。-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12日 (三) 09:43 (UTC)[回复]
孔子和孔丘,孟子和孟軻呢?--Daniel1023留言2024年6月12日 (三) 10:01 (UTC)[回复]
这些是诸子百家的称呼。--宇治浦井留言2024年6月13日 (四) 07:12 (UTC)[回复]
(-)反对,雖說二十四史列傳是有人物以姓氏+表字的例子,但也只是少數,《明史》列傳可是使用姓氏+本名稱「王守仁」。--D留言2024年6月10日 (一) 01:31 (UTC)[回复]
这里不是维基大典,命名应主要参考当代学者(即现代汉语文献)的常用名称。--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0日 (一) 01:49 (UTC)[回复]
我的意思是,古代人物在正史及地方志、傳記集有立傳者優先採用其列傳的傳名,未立傳的古代人物及近現代人物才依WP:常用名稱使用最常見的名稱。--D留言2024年6月15日 (六) 01:57 (UTC)[回复]
古代人物的名字有何特殊之处,需要绕开维基百科:命名常规?--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2:59 (UTC)[回复]
如果都要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搜尋結果為準,那孫武需改名孫子,蔡琰需改名蔡文姬,關羽需改名關公,尉遲敬德需改名尉遲恭,朱之瑜需改名朱舜水,是不是還得為了用別號、表字或本名引據爭論。現代人物就不論了,因為有些人物表字和筆名比本名更有名。古代人物至少有個參考標準,正史及地方志、傳記集的傳名。常用名會隨時代及使用人數變化,但列傳的傳名不會。況且列傳也是以第三方的視角在介紹該人物。--D留言2024年6月17日 (一) 01:48 (UTC)[回复]
1.孙武条目标题不改成孙子,是因为孙子最常用的释义为为“儿子的儿子”。2.我个人支持将蔡琰改名为蔡文姬,因为谷歌指数显示“蔡文姬”更具知名度。 3.谷歌指数显示,关公和关羽的知名度不相上下,而关羽是本名当然可以采用。4.“尉迟恭”理由同2。 5.“朱舜水”理由同2。--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7:36 (UTC)[回复]
话说如果以二十四史为准,秦琼应该重定向至秦叔宝,《新唐书》“秦瓊,字叔寶,以字顯”,《旧唐书》“秦叔寶,名瓊”;如果要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为准,那就是维持秦琼这个名字不动。--杰里毛斯留言2024年6月17日 (一) 09:48 (UTC)[回复]
中国知网是秦琼多于秦叔宝,台湾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只能查到“秦叔寶”查不到“秦瓊”。不知怎样才算常用人名呢?--杰里毛斯留言2024年6月17日 (一) 09:53 (UTC)[回复]
若是古代人物遇上同一個人物在二十四史、地方志及傳記集的列傳有兩個以上傳名的情形,我的建議是以搜尋結果最多的名稱作為解決方法。--D留言2024年6月17日 (一) 10:05 (UTC)[回复]
从谷歌趋势的结果来看,秦琼比较常用[12]。--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7:16 (UTC)[回复]
《明史》之所以用「王守仁」,更多是和當時的哲學風氣有關吧。清初官方崇宋學,怎可能用「王陽明」這個名稱。--Ghren🐦🕛 2024年6月17日 (一) 16:34 (UTC)[回复]
我提出就以二十四史、地方志、傳記集及近代各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人物志的列傳傳名作為古代人物名稱的解決方法。其命名規律:一、古代人物有立傳者以傳名為主。二、古代人物遇上有兩個以上傳名的情形,以搜尋結果最多的名稱為主。三、古代人物名稱會與現今使用的詞彙釋義發生衝突者,另採其他常用名稱。四、古代人物未見有立傳者,以最常見的名稱為主。--D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23:13 (UTC)[回复]
个人支持二、三、四。--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05:23 (UTC)[回复]
个人认为“唯官修史书论”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另外烦请你请解释一下“传记集”的涵盖范围。--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05:27 (UTC)[回复]
這是個人的意見,至少史書列傳的傳名是固定的,名稱不會因為時代變遷及使用人數而變化。「傳記集」是指多人合傳的傳記,如《高僧傳》,《清史列傳》,《明儒學案》,《中華民國外交官列傳》等等都是。--D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2:24 (UTC)[回复]
二十四史的範圍嗎?--宇治浦井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2:20 (UTC)[回复]
(-)反对,以字号行者在内文陈述即可,条目命名当然应该用人物之姓名为准。->>Vocal&Guitar->>留言 2024年6月12日 (三) 05:54 (UTC)[回复]
典范条目张伯苓金圣叹薛范荀子标题用的都不是姓名,其中前两个就是用字。--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2日 (三) 09:35 (UTC)[回复]
鲁迅也是(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3日 (四) 20:48 (UTC)[回复]
笔名、艺名应该不在讨论,我只是认为姓+字、姓+号这种都应该移动至姓+名。--。->>Vocal&Guitar->>留言 2024年6月13日 (四) 23:54 (UTC)[回复]
我感覺在常用名稱方面會有很大問題。上述所有用法都符合「名從主人」,故差別在於常用與否。——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4日 (五) 00:38 (UTC)[回复]
不甚同意,字为他人称呼,号本身是别名,与姓连用亦为他人称呼。只有姓名才是严格意义的名从主人。--。->>Vocal&Guitar->>留言 2024年6月14日 (五) 22:19 (UTC)[回复]
按照你的说法,王明应该移动至陈绍禹,凯丰应该移动至何克全,博古应该移动至秦邦宪,杨绛应该移动至杨季康,汪精卫应该移动至汪兆铭,胡汉民应该移动至胡衍鸿,成龙应该移动至房仕龙,列宁应该移动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斯大林应该移动至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2:55 (UTC)[回复]
古今中外,众多名人都是以笔名/艺名/化名/字号闻名于世的,这是比较客观的事实。--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3:05 (UTC)[回复]
我上面说过了笔名艺名都不在讨论,外国人也不讨论。化名我认为需要移回本名,但比如王明博古等,他们在世时正式文件中也是这么叫的,那沿用也可以接受。你讲的这一堆里可能只有汪精卫我倾向于移动。
至于古今中外众多名人以笔名/艺名/化名/字号闻名于世我当然同意,我也没有说移动条目名就要把内文的称呼通通改掉,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总体上并不会影响条目的质量。--。->>Vocal&Guitar->>留言 2024年6月17日 (一) 22:59 (UTC)[回复]
维基百科不是规范性词典。维基百科条目的标题命名,理应要考虑到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2:57 (UTC)[回复]
其实我一开始就是想到鲁迅()后来觉得笔名可能情况不太一样,不过貌似薛范也是笔名。说回正题,WP:名从主人似乎没有对汉族历史人物的这种情况作出详细说明。我觉得百科类似于传记,没有理由要求必须以姓名命名,因为百科(传记)就是以“他人”(第三方)的视角在介绍该人物,而不是自传;而且字号并不带有贬义,或许“当事人”也希望他人或后世人用字/号来为其作传呢()--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5日 (六) 02:18 (UTC)[回复]
相比称呼而言,维基百科更重要的是中立性,我认为使用本名是维护中立性最好的方式。或许“当事人”也希望他人或后世人用字/号来为其作传呢就显得非常主观了。--。->>Vocal&Guitar->>留言 2024年6月17日 (一) 23:04 (UTC)[回复]
按照你的说法,移动孔子、老子、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墨子、列子这些条目明显更能促进“中立性”。--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7:24 (UTC)[回复]
我給大家另一個方向吧: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王陽明」與「王守仁」這兩個名字裏,哪個名字更具可適別性。Sanmosa Snipe–Clam Grapple 2024年6月17日 (一) 23:23 (UTC)[回复]
我个人以为“王阳明”更具识别性(毕竟阳明学也不叫守仁学啊。)--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7:19 (UTC)[回复]
顺带一提,刘伯温条目用的是字号。--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7:20 (UTC)[回复]
此外,项羽、屈原、张仲景、房玄龄、杨士奇、谢灵运、曹雪芹、苏定方、王实甫、胡雪岩、徐悲鸿、梁实秋、张灵甫等条目用的也是字号,烦请部分编者注意。--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8:01 (UTC)[回复]
补充:伍子胥、孟浩然、蒋百里、罗贯中、薛仁贵、刘伯承、严白虎、八大山人这些条目用的也是字号。--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8:09 (UTC)[回复]
郑板桥这类条目迟早也是要改名的。毕竟"以字行""以号行"也是理应记载的客观事实。--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8:11 (UTC)[回复]
建议各位讨论标题移动的时候,先去谷歌趋势对比一下,看看哪个名字更常用。(然后再去cnki等各大学术数据库查询一下字眼的出现频率)--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8:14 (UTC)[回复]
(怎麽我以前聽得多的反而是“劉基”?)這裏我可以粗略地得出一個結論:就以字或號行的人物而言,“姓+字或號”組合的可識別性通常不低於“姓+名”組合的可識別性。Sanmosa Snipe–Clam Grapple 2024年6月18日 (二) 13:57 (UTC)[回复]
這是中國人物的一大特色。本名事實上往往遠未有想像中通行。——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8日 (二) 15:44 (UTC)[回复]
這樣説來,根據WP:共识的規定,“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部分編者在特定地方和時間所達成的共識,不能凌駕更廣泛的社群共識”,因此相關條目的命名應該依照WP:命名常规的規定來處理,而WP:命名常规的規定是“使用常用名稱”、“易於識別”為命名原則、條目命名符合愈多命名原則愈好,因此我認為可以認定此處討論中所有無視上述WP:命名常规相關規定的意見為並非正當合理的意見。Sanmosa 蚌埠 2024年6月20日 (四) 12:36 (UTC)[回复]
(+)贊成WP:命名常规的原则精神理应得到贯彻,而非以“正名化”的名义将其抛之脑后。--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2:47 (UTC)[回复]
如果王阳明的条目标题移动成功,那么其他问题类似的条目也可以参照王阳明条目的处理惯例,进行移动。--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2:49 (UTC)[回复]
可以在王守仁下保留重定向頁面。--宇治浦井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2:53 (UTC)[回复]
我認為這裏的討論並沒有提及到任何有關於移動不留重新導向的事情,在此情境下,所有提到移動的場合都默認指會保留重新導向的移動。Sanmosa 蚌埠 2024年6月20日 (四) 13:27 (UTC)[回复]
该用户是新手,我猜他可能将向史公哲曰说的“其他条目进行移动”误解为了“将其他条目中出现王守仁的内链文字改为王阳明”……--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3:30 (UTC)[回复]
對,我説的是這個。--宇治浦井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4:01 (UTC)[回复]
那我可以向你確認,這討論完全沒有觸及過這種事情。Sanmosa 蚌埠 2024年6月20日 (四) 14:36 (UTC)[回复]
我誠摯建議不要隨意使用「正當合理」此原則,很容易造成無謂打壓。其實普通的判斷共識就能看出支持者居多。——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26日 (三) 05:56 (UTC)[回复]
台灣都是說劉基。--宇治浦井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1:47 (UTC)[回复]
[并非如此。--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2:02 (UTC)[回复]
討論已應WP:CON/TRIAL移動至條目討論頁,請先與其他編輯此條目的用戶討論。如討論無果,則可在討論串頂部添加{{rfc}}尋求更多維基人參與討論。因討論似乎仍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已討論一段時間懸而未決,故直接掛上RFC模板徵求意見。--西 2024年6月26日 (三) 08:24 (UTC)[回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支持标题移动的用户比反对标题移动的用户要多。--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8:33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