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雙冠龍屬: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內容擴充
內容擴充
第46行: 第46行:
===過去歸入種===
===過去歸入種===
[[File:Sinosaurus triassicus.JPG|thumb|[[中國龍屬|中國中國龍]]的重建骨架模型,原被歸入雙冠龍底下的新種。展示於{{link-en|特倫托科學博物館|Museo delle Scienze}}]]
[[File:Sinosaurus triassicus.JPG|thumb|[[中國龍屬|中國中國龍]]的重建骨架模型,原被歸入雙冠龍底下的新種。展示於{{link-en|特倫托科學博物館|Museo delle Scienze}}]]
1984年韋爾斯表示,於1964年發現的UCMP 77270標本不屬於雙冠龍,根據頭骨、脊椎、股骨上的差異,而判定屬於一個未知的新屬。他維持原有的觀點,即兩屬都具有頭冠,但雙冠龍的確切頭冠形狀是未知的。<ref name="welles_s_1984"/>韋爾斯於1997年逝世,當時他還沒能來得及命名這隻所謂的新屬恐龍,此後這些標本存在不同屬的觀點普遍受到後世的忽視或遺忘。<ref name="Naish"/>1999年業餘古生物學家史蒂芬·皮克林(Stephan Pickering)在私人著作中將1964年標本發表為雙冠龍的新種比氏雙冠龍(''Dilophosaurus'' "breedorum"),種名紀念對採集標本有貢獻的威廉·比德(William Breed)。這個物種被視為[[裸名]](非官方正式發表的無效學名)。而2005年給的研究指出比氏種與其他魏氏種的標本沒有任何顯著的差異。<ref name="gay_r">{{cite book |author-last=Gay |author-first=R. |author-link=Robert J. Gay |year=2005 |chapter=Evidence for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Early Jurassic theropod dinosaur, ''Dilophosaurus''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forms |editor-last=Carpenter |editor-first=K. |title=The Carnivorous Dinosaurs |pages=277–283 |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Bloomington, IN |isbn=978-0-253-34539-4}}</ref><ref name="Breedorum">{{cite web |last=Mortimer |first=M. |title=Pickering's taxa&nbsp;6: ''Dilophosaurus'' breedorum |date=May 2010 |website=Theropoddatabase.blogspot.com |url=http://theropoddatabase.blogspot.com/2010/05/pickerings-taxa-6-dilophosaurus.html |url-status=live |access-date=December 29, 2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29113054/http://theropoddatabase.blogspot.com/2010/05/pickerings-taxa-6-dilophosaurus.html |archive-date=December 29, 2017}}</ref>2012年,卡拉諾與同事發現1964年標本與正模標本間的差異,但認為這只是個體上自然存在的變異、而非種間差異。<ref name="Tetanurae"/>2014年,古生物學家奎斯妥夫·罕垂克斯(Christophe Hendrickx)和奧塔維歐·馬諦烏斯(Octávio Mateus)表示,依照標本存在不同的頭骨特徵、及彼此出土地層的差異,已知標本仍可能屬於兩個不同物種,但仍需待對這些標本進行進一步的描述。<ref name="gurneyi'">{{cite journal |last1=Hendrickx |first1=C. |last2=Mateus |first2=O. |last3=Evans |first3=Alistair Robert |year=2014 |title=''Torvosaurus gurneyi'' n.&nbsp;sp.,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predator from Europe, and a proposed terminology of the maxilla anatomy in non-avian theropods |journal=PLOS ONE |volume=9 |issue=3 |page=e88905 |doi=10.1371/journal.pone.0088905 |pmid=24598585 |pmc=3943790 |bibcode=2014PLoSO...988905H |doi-access=free }}</ref>2020年,馬許和羅威的研究得出結論:在所有已知的雙冠龍標本中僅存在單一物種魏氏雙冠龍,而彼此間的形態差異是受到成熟度及保存程度上的不同所影響;另外他們也發現標本出土地層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ref name="Redescription"/>
1984年韋爾斯表示,於1964年發現的UCMP 77270標本不屬於雙冠龍,根據頭骨、脊椎、股骨上的差異,而判定屬於一個未知的新屬。他維持原有的觀點,即兩屬都具有頭冠,但雙冠龍的確切頭冠形狀是未知的。<ref name="welles_s_1984"/>韋爾斯於1997年逝世,當時他還沒能來得及命名這隻所謂的新屬恐龍,此後這些標本存在不同屬的觀點普遍受到後世的忽視或遺忘。<ref name="Naish"/>


==描述==
==描述==

2022年2月6日 (日) 07:53的版本

雙冠龍屬
化石时期:早侏羅世錫內穆階
193 Ma
正模標本UCMP 37302的骨架模型,呈現被掩埋的原況姿勢,展示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雙冠龍科 Dilophosauridae
属: 雙冠龍屬 Dilophosaurus
Welles英语Samuel Paul Welles, 1970
模式種
魏氏雙冠龍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Welles, 1954)
異名
  • 魏氏斑龙 Megalosaurus wetherilli
    Welles, 1954

雙冠龍屬名Dilophosaurus,發音:/dˌlfəˈsɔːrəs, -f-/[1] dy-LOHF-o-SOR-əs,或譯雙脊龍)是種早期的中大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約1億9300萬年前早侏羅世錫內穆階北美洲。1940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發現三個骨骼,其中保存最好的兩個採集於1942年。最完整的標本成為正模標本,於1954年由山謬·韋爾斯英语Samuel Paul Welles命名為斑龍屬(當時是個分類垃圾桶英语Wastebasket taxon)的新種魏氏斑龍(Megalosaurus wetherilli)。1964年韋爾斯發現一個較大的骨骼也屬於同一物種,並意識到這種動物的頭骨其實長有頭冠,於是在命名時隔十幾年後的1970年建立為獨立的雙冠龍屬,模式種魏氏雙冠龍Dilophosaurus wetherilli),屬名在古希臘語意為「兩個脊冠的蜥蜴」,種名紀念一位納瓦霍人議員約翰·魏瑟瑞(John Wetherill)。1984年韋爾斯發表了關於雙冠龍的詳細骨骼描述。後續還進一步發現更多標本,其中包括一具幼體。一些足跡化石也被歸入雙冠龍,其中還有休息留下的痕跡。一隻於1984年在中國雲南祿豐組英语Lufeng Formation發現近乎完整的標本於1993年被命名為中國雙冠龍(Dilophosaurus sinensis),後來發現其實屬於中國龍屬。2020年亞當·馬許(Adam D. Marsh)和提摩西·羅威(Timothy B. Rowe)對雙冠龍的所有已知標本進行了全面性的重新描述,這項耗時7年的研究澄清了許多過去在研究雙冠龍時所遇到的問題。

雙冠龍身長約7公尺,體重約400公斤,是年代最早期的大型掠食性獸腳類之一,也是已知當時北美洲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雙冠龍身型纖細且結構輕盈,頭骨特別大但纖巧。吻部狹窄,上頜鼻骨下方有個凹槽。頭骨上方有一對縱向的拱形嵴冠,完整的形狀尚未確認,但相信生前可能覆蓋著角質層而更大。下頜前部纖細、後部深。牙齒長、彎曲、薄且側扁。下頜的牙齒比上頜的小許多。大多數牙齒前後緣都有鋸齒狀。頸部很長,脊椎中空所以非常輕巧。手臂強壯,上臂骨長而纖細。手部有四根手指;第一指短而強壯,長有大型指爪;第二指較長且細,爪子較小;第四指是退化的痕跡器官。股骨大,腳很粗壯,並長著大趾爪。

雙冠龍與近緣的龍獵龍構成雙冠龍科,演化位置介於腔骨龍科與後來更進階的堅尾龍類之間。雙冠龍以雙足行走,可能是活躍主動的掠食者,並能捕殺大型獵物,也可能以較小型動物或魚類為食。因為前肢短小且活動範圍有限,可能主要透過嘴部來襲擊獵物。頭冠確切功能尚未知曉,但相信對於打鬥來說過於脆弱,較可能用作視覺展示英语Display (zoology)用途,如種內識別英语Intra-species recognition性選擇。成長過程可能十分迅速,生命階段早期每年增長程度達到30至35公斤。正模標本的個體顯示出許多古病理跡象,包括發育異常及損傷後的癒合痕跡。雙冠龍的化石來自卡岩塔層英语Kayenta Formation,與巨歿龍莎拉龍共享棲地。雙冠龍曾在侏羅紀公園及其改編電影中登場,當中賦予其噴射毒液及展開頸邊皮摺的虛構能力,且只有狗一般的大小,遠遠小於真實動物的體型。根據在康乃狄克州發現的足跡,雙冠龍被指定為該州的州恐龍英语state dinosaur

發現及研究歷史

北亞利桑那英语northern Arizona化石點的地圖,其中雙冠龍的化石採集於正方形標示處

1942年夏天,古生物學家查爾斯·坎普英语Charles Lewis Camp帶領來自加州大學古生物博物館英语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的團隊前往北亞利桑那英语Northern Arizona納瓦霍縣找尋脊椎動物化石。此消息於當地原住民間傳播開來,納瓦霍的傑西·威廉斯(Jesse Williams)帶領三位團隊成員去到他於1940年發現的一些骨骸。當地屬於卡岩塔層英语Kayenta Formation的一部分,位於納瓦荷保留地圖巴市附近卡梅倫以北32公里處。在紫色頁岩中發現了三具恐龍骨骼,排列成三角形,一側長約9.1公尺。第一具骨骼近乎完整,僅缺乏頭骨前部、部分骨盆與一些脊椎。第二具骨骼遭到嚴重侵蝕,包括頭骨前部、下頜、一些脊椎、肢骨、一隻關節連接的手。第三具骨骼被侵蝕到只剩下脊椎碎片。第一具完好的骨骼經歷10個工作天後以石膏包裹起來並運上卡車載走。第二具骨骼採集十分容易,因為已被風化到完全露出地表。但遺憾的是,第三具骨骼幾乎徹底遺失了。[2][3][4]

第一具近乎完整的標本被送至加州大學古生物博物館進行清修工作,在古生物學家浣·蘭斯頓英语Wann Langston Jr.的監督下,過程由三個人進行並耗時兩年。該骨架以淺浮雕的樣貌裝設於牆面上,尾部上彎、頸部伸直、左腿上移以提升能見度,而骨架其餘位置則維持在埋藏原位。由於骨架本身的頭骨已碎裂,重建過程參考了第一具標本的頭骨後部與第二具標本的頭骨前部。骨盆參考異特龍來進行重建。而腳部亦是重建。雖然完整度還不是很高,卻已是當時保存最良好的獸腳類化石之一。1954年,曾參與挖掘工作的其中一名古生物學家山謬·韋爾斯英语Samuel Paul Welles將這種恐龍初步描述為當時現有的斑龍屬底下的一個新物種:魏氏斑龍(M. wetherilli)。近乎完整的第一具標本UCMP 37302被指定為該物種的正模標本,而第二具標本UCMP 37303則作為副模標本英语paratype種名紀念納瓦霍議員約翰·魏瑟瑞(John Wetherill),韋爾斯稱其為「探險家、科學家之友及值得信賴的商人」。魏瑟瑞的姪子米爾頓首先告知了化石考察隊。韋爾斯將這個新物種歸入斑龍是基於其與巴氏斑龍(M. bucklandii)的肢體比例相近,且他沒有發現兩者之間有太大的差異。在當時斑龍屬是一個分類垃圾桶英语wastebasket taxon,其中丟進了許多未知、不限年代及地點的獸腳類。[2][5][3][6]

韋爾斯於1964年回到圖巴市確認卡岩塔層的年代(曾被認為是晚三疊世,但韋爾斯認為是早至中侏羅世),並在1942年那批骨骼以南約400公尺處發現了另一具骨骼。在北亞利桑那博物館英语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的威廉·比德(William Breed)等人的協助下,採集了近乎完整的UCMP 77270標本。在清修該標本的過程中意識到這是一隻更大的魏氏斑龍個體,且頭骨頂部有兩個頭冠。因為是塊骨頭薄片,其中一片頭冠起初被認為屬於頭骨缺失的左側部分(已被食腐動物從原位置挖出)。當意識到這明顯是個頭冠時,基於右頭冠位於中線右側,且延中線長呈凹陷,而認為另一片對應的頭冠應位於左側。此發現導致重新對正模標本進行檢驗,並發現該標本有兩根向上延伸的細骨基部已被擠壓成一坨。這也屬於頭冠一部分,但過去被誤認為屬於位移的顴骨。1942年的兩具標本被認為是年輕個體,而1964年的標本是個成年個體,體型大於其他標本約1/3。[2][7][8]韋爾斯後來回憶道:這個頭冠就像「在蠕蟲身上發現翅膀」般令人出乎意料。[9]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左)與北亞利桑那博物館英语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右)所展示的重建骨架模型,其中呈現過時的手部下彎英语Pronation of the foot姿勢及頭冠造型;右邊的骨架是雙冠龍第一個3D站立的骨架[10]

韋爾斯和一名助理隨後根據新標本對正模標本的模型進行修正,包括復原頭冠、重作骨盆、加長頸肋及使彼此更靠近。在研究各種北美及歐洲的獸腳類骨骼後,韋爾斯意識到這個物種不屬於斑龍,而需要一個新的屬名。在當時還未曾見過其他頭上長有大頭冠的獸腳類恐龍,於是引起了古生物學界的關注。製作了一個正模標本的模型,並將玻璃纖維材質的複製品提供於各種展示;為了易於標示展示品,韋爾斯決定先在一篇簡略的聲明中命名新屬,而非拖到詳細描述論文發佈的時候。1970年韋爾斯建立了新屬名雙冠龍,由古希臘語的δι/di(雙)、λόφος/lophos(嵴冠)、σαυρος/sauros(蜥蜴)組成:全意為「兩個頭冠的蜥蜴」。1984年,韋爾斯發表了對雙冠龍的詳細骨學描述,但沒有涵蓋1964年的標本,因為當時他認為這是另一種不同的動物。[2][7][11][8][10]雙冠龍是第一種知名的侏羅紀早期獸腳類,且依舊是那個時代保存最良好的例子之一。[5]

2001年古生物學家羅伯·給英语Robert J. Gay在北亞利桑那博物館的館藏中鑑定出至少三具新的雙冠龍標本(基於三個恥骨碎片及兩個不同尺寸的股骨而推估出來的數量)。這些標本是於1978年在距離初始標本發現地約190公里處的岩頭矩(Rock Head Quadrangle)所採集,並被標示為「大型獸腳類」的名下。雖然多數材料已毀損,但其中涵蓋一些早期標本中缺失的部位(包括部分骨盆及幾根肋骨)而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館藏的其中一些材料來自幼體(MNA P1.3181),是雙冠龍已知最年幼的標本,也是北美已知最古老的獸腳類幼體之一,僅稍晚於某些腔骨龍標本。右體標本包括部分肱骨、部分腓骨、牙齒碎片。[12]2005年古生物學家羅納·泰可斯基(Ronald S. Tykoski)將一具來自亞利桑那金泉的TMM 43646-140標本歸入雙冠龍,但2012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卡拉諾(Matthew T. Carrano)與同事發現某些細節處有所差異。[13][14]

2020年古生物學家亞當·馬許(Adam D. Marsh)和提摩西·羅威(Timothy B. Rowe)針對現時已知所有的雙冠龍標本發表了全面的重新描述,其中包括自1964年以來長期未曾被描述的UCMP 77270標本,同時也排除了一些過去曾歸入、過於破碎而難以鑑別的標本,且還透過傑西·威廉斯親戚的協助下重新定位了化石的初始發現地。[6][15]在一次訪談中馬許稱雙冠龍是「所知最少的知名恐龍」("best worst-known dinosaur"),因為雖然這種恐龍早在80年前就被發現了,人們對牠的了解卻一直以來都很模糊。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在於,過去對標本的研究都未指明哪些是原本的化石、哪些是石膏重建的部分,而後來的研究人員皆參考韋爾斯1984年的論文進行後續研究,造成理解雙冠龍解剖結構上的混淆。馬許費時七年來研究這些標本,以為了澄清各種關於雙冠龍的疑問,其中也包括由他的指導教授羅威於20年前發現的兩個標本。[16]

過去歸入種

中國中國龍的重建骨架模型,原被歸入雙冠龍底下的新種。展示於特倫托科學博物館英语Museo delle Scienze

1984年韋爾斯表示,於1964年發現的UCMP 77270標本不屬於雙冠龍,根據頭骨、脊椎、股骨上的差異,而判定屬於一個未知的新屬。他維持原有的觀點,即兩屬都具有頭冠,但雙冠龍的確切頭冠形狀是未知的。[2]韋爾斯於1997年逝世,當時他還沒能來得及命名這隻所謂的新屬恐龍,此後這些標本存在不同屬的觀點普遍受到後世的忽視或遺忘。[5]1999年業餘古生物學家史蒂芬·皮克林(Stephan Pickering)在私人著作中將1964年標本發表為雙冠龍的新種比氏雙冠龍(Dilophosaurus "breedorum"),種名紀念對採集標本有貢獻的威廉·比德(William Breed)。這個物種被視為裸名(非官方正式發表的無效學名)。而2005年給的研究指出比氏種與其他魏氏種的標本沒有任何顯著的差異。[17][18]2012年,卡拉諾與同事發現1964年標本與正模標本間的差異,但認為這只是個體上自然存在的變異、而非種間差異。[13]2014年,古生物學家奎斯妥夫·罕垂克斯(Christophe Hendrickx)和奧塔維歐·馬諦烏斯(Octávio Mateus)表示,依照標本存在不同的頭骨特徵、及彼此出土地層的差異,已知標本仍可能屬於兩個不同物種,但仍需待對這些標本進行進一步的描述。[19]2020年,馬許和羅威的研究得出結論:在所有已知的雙冠龍標本中僅存在單一物種魏氏雙冠龍,而彼此間的形態差異是受到成熟度及保存程度上的不同所影響;另外他們也發現標本出土地層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6]

描述

體型

頭骨

顱後骨骼

分類

種系發生學

生痕化石

古生物學

食性

運動

頭冠功能

發育

古病理學

古生態學

埋藏學

文化意義

參考來源

  1. ^ Dilophosaurus.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 2.0 2.1 2.2 2.3 2.4 Welles, S.P.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osteology and comparisons.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1984, 185: 85–180. 
  3. ^ 3.0 3.1 Welles, S.P. New Jurassic dinosaur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Arizo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54, 65 (6): 591–598. Bibcode:1954GSAB...65..591W. doi:10.1130/0016-7606(1954)65[591:NJDFTK]2.0.CO;2. 
  4. ^ Welles, S.P.; Guralnick, R.P. Dilophosaurus discovered. ucmp.berkeley.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4 [February 1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8, 2017). 
  5. ^ 5.0 5.1 5.2 Naish, D. The Great Dinosaur Discoveries. London, UK: A & C Black Publishers Ltd. 2009: 94–95. ISBN 978-1-4081-1906-8. 
  6. ^ 6.0 6.1 6.2 Marsh, A.D.; Rowe, T.B. A comprehensive anatomical and phylogenetic evaluation of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mens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northern Arizo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20, 94 (S78): 1–103. S2CID 220601744. doi:10.1017/jpa.2020.14可免费查阅. 
  7. ^ 7.0 7.1 Welles, S.P. Dilophosaurus (Reptilia: Saurischia), a new name for a dinosaur.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70, 44 (5): 989. JSTOR 1302738. 
  8. ^ 8.0 8.1 Welles, S.P.; Guralnick, R.P. Dilophosaurus Details. ucmp.berkeley.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4 [February 1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 2017). 
  9. ^ Psihoyos, L.; Knoebber, J. Hunting Dinosaurs. London, UK: Cassell. 1994: 86–89. ISBN 978-0679431244. 
  10. ^ 10.0 10.1 Glut, D.F.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Inc. 1997: 347–350. ISBN 978-0786472222. 
  11. ^ Rauhut, O.W.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basal theropod dinosaurs.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04, 69: 213. 
  12. ^ Gay, R. New specimens of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 Formation of northern Arizona. Western Association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ists Annual Meeting 1. Mesa, Arizona: 1. 2001. 
  13. ^ 13.0 13.1 Carrano, M.T.; Benson, R.B.J.; Sampson, S.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300. S2CID 85354215. doi:10.1080/14772019.2011.630927. 
  14. ^ Tykoski, R.S. Anatomy,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coelophysoid theropods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Texas: 1–232. 2005 –通过UT Libraries: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15. ^ Brown, M. A.; Marsh, A. D. The real Dilophosaurus would have eaten the Jurassic Park version for breakfast. Scientific American. 2021, 324 (1): 46–53.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121-46 (不活跃 October 31, 2021). 
  16. ^ Pickrell, J. Jurassic Park got almost everything wrong about this iconic dinosaur. National Geographic. Science. July 7, 2020 [July 12, 2020]. 
  17. ^ Gay, R. Evidence for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Early Jurassic theropod dinosaur, Dilophosaurus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forms. Carpenter, K. (编). The Carnivorous Dinosaur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277–283. ISBN 978-0-253-34539-4. 
  18. ^ Mortimer, M. Pickering's taxa 6: Dilophosaurus breedorum. Theropoddatabase.blogspot.com. May 2010 [December 29,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9, 2017). 
  19. ^ Hendrickx, C.; Mateus, O.; Evans, Alistair Robert. Torvosaurus gurneyi n. sp.,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predator from Europe, and a proposed terminology of the maxilla anatomy in non-avian theropods. PLOS ONE. 2014, 9 (3): e88905. Bibcode:2014PLoSO...988905H. PMC 3943790可免费查阅. PMID 24598585. doi:10.1371/journal.pone.0088905可免费查阅.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