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證性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裏有兩隻黑天鵝,但即使沒有黑天鵝可能證偽,「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仍然會被「這是一隻黑天鵝」證明是可證偽的。

可否證性(英語:falsifiability)又稱可反駁性[1](refutability)、可反證性可證偽性可檢驗性[2](testability),在科學科學哲學中用來表示由經驗得來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種屬性,並使用嚴格的否證法(相對於實證法)來判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即「這些結論必須容許邏輯上的反例的存在」。

作為可反證性對比的則包括形式上的或數學的表述,如恆真式同義反覆(由於定義的原因它們總是真的),數學公理和定理——這些表述不容許邏輯上反例的存在。

可證偽性是科學哲學卡爾·波普爾在他1934年的著作科學發現的邏輯德語Logik der Forschung中引入的科學理論假設的評估標準。他提出它作為解決歸納劃界問題的基石。如果一個理論或假設可以被現有技術的實證檢驗在邏輯上抵觸,那麼它就是可證偽的(或可反駁的)。可證偽性的目的,甚至是一個邏輯標準,是使理論具有預測性和可測試性,從而在實踐中有用。

波普爾反對可驗證性英語verifiability概念。驗證「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說法在邏輯上需要觀察所有的天鵝,這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對單個黑天鵝的觀察在技術上是合理的,並且足以在邏輯上證偽這一主張。另一方面,皮耶·杜漢提出了杜漢-奎因論題

在這種情況下,波普爾堅持認為在邏輯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可證偽性不存在杜漢所提出的問題,因為它是一個邏輯標準,與拉卡托什·伊姆雷的證偽主義「被證明錯誤的能力」相關的概念不同。實驗方面和相關方法確實存在杜漢所提出的問題和其他問題,例如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 of induction),但是,對於波普爾來說,統計檢驗和其他數學工具,當一個理論是可證偽的時,這是可能的,在批判性討論中仍然對科學有用。

作為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和偽科學的關鍵概念,可證偽性在許多科學爭議和應用中佔有突出地位,甚至被用作法律先例。

對理論的佐證雖然認可了合理性,但與邏輯實證主義經驗能證實理論的確證不同,佐證則是暫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如卡爾·波普爾)宣稱:一切從經驗得來的假說命題理論必須邏輯上容許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學的。波普爾提出否證論(相對於實證論)作為科學真理的檢驗原則,且通過否證論說明科學理論只是假說,有可能被推翻。一個主張「可證偽」並不意味着這個主張是「假」的;不具可證偽性的科學理論則是屬於偽科學與失敗假設的範本。而非科學的人類活動如宗教藝術哲學等雖然是不可證偽的,但也不能說成是「錯誤」的,例如人們不會說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是錯誤的。

定義[編輯]

如果一個主張是可否證的,則至少在理論上存在一種觀測的方法(即使實際上沒有進行這項觀測也無妨),來表明這個主張不符合重言式的標準(即這個主張不總是真的)。對某種描述進行觀測的邏輯前提是它描述的事物是存在的。科學活動中要不斷思考、批判、否證,而且結果不能保證永遠正確。

例如「所有的天鵝全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可以被「存在黑色天鵝」的觀測否證,雖然這個觀測並不一定會發生。一個可否證的命題必須定義某些被禁止的情形。例如,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天鵝全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禁止了「黑天鵝」的存在。由於理論上可能存在「觀測到黑色天鵝」這個反例,「所有的天鵝全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是可否證的。 再比如假設現在有一個人宣稱「我說的話一直都是對的」,那麼我們考察他以前說過的話,如果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麼這句話肯定是個假命題。然而,即使這個人過去一直貫徹一種想法,在他自己的言論中沒有自相矛盾之處,也不能作為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句話是個真命題。

科學理論的必要屬性[編輯]

可否證性是一個科學理論的必要屬性[3]。可否證性是由經驗得來的主張的必要屬性,卻不是充分屬性。一個主張需要更多的屬性及證據使其成為經驗上有意義的。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戚進勤; 王淼洋. 科学哲学手册.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 263 [2023-09-02]. ISBN 9787532314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2). 
  2. ^ 黃光國. 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119 [2023-09-02]. ISBN 97873000711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2). 
  3. ^ 竹內薰. 假設與真理的關係是苦悶而悲哀的. 《99.9%都是假設》. 漫遊者文化. 2007-04-03. ISBN 978-986-6858-07-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