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繁简处理/档案1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体操作界面

现在的操作界面好像对正繁体有歧视,很多次我转换到台湾正体之后,除了台湾正体之外的提示,其他的操作界面却仍然维持简体,另外点了其他的延伸阅读或是中文百科的网页,显示语言并不会维持在台湾正体,反而都会跳到大陆简体 (语言第一项)。

本文是什么语言我并不在意,但要我每次换页后就要再一次的更换语言很麻烦,而且我觉得很不必要。维基是否有可以采用COOKIE或是类似的科技可以方便使用者?

后语: 我知道维基提供个人账号的功能,但这岂不是多了项限制? 每个想要好好用正体的人都必须要注册 (我并非认为注册不好或不必要)? 这样就有点歧视的感觉了 (为何不将语言的预设值设为台湾正体,而所有其他的语言使用者都要有个账号才可以方便的使用维基?) 129.78.32.24 (留言) 2011年6月15日 (三) 06:21 (UTC)


我平时用维基是不会登入的人,就是习惯性的打开我的最爱然后搜寻,但最近发现打开的网页都会变成简体字,即使左上方显示的是“台湾正体”,当我换完字体以后再去搜寻我要的资料时,打开新网页又会变成简体字。之前使用的时候都没有这样的困扰,我不知道最近为什么都会这样,让人有种【中文版=简体版】的感觉。每个国家或地区本来就各自有习惯使用的字体,没有什么要求,不过就是想使用我看习惯的字体,我就不懂为何改完字体后打开的新网页又是简体版?我认为在繁简字体转换这部分是有待改善的,希望维基能够看见繁体使用者的心声。Batty0126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2:30 (UTC)

我建议维基百科通过鉴别使用者 IP 地址的办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  2012年5月5日 (六) 12:27 (UTC)

开个机器人撒

可以开个机器人么?把所有含{{NoteTA|Gm=IT}},内容含有“互动百科”的加上条目一个“n=zh-hant:互动百科; zh-hans:互动百科;”的手工转换。系统老是自动把“互动”转化为“交互”。--铁铁的火大了20.00000000000 words 2011年6月25日 (六) 09:49 (UTC)

Why don't directly peopose to put this convertion into wikipedia's hant-hans converation system?--C933103(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4:21 (UTC)
不用开机器人,直接更改IT里的转换便行了。 Derek Leung留言 2011年9月29日 (四) 21:53 (UTC)

编辑界面的内容怎么没有繁简转换?

编辑界面里的内容不支持繁简转换,大陆人编辑的用简体字,台湾人编辑用繁体字,什么时候在编辑界面里的内容实现繁简转换?--Xhl123 留言 2011年7月23日(六)21:59 (UTC+8)

请问?

我发觉于

{{Blah|維基}}

里,“维基”两字不会被自动转换的。
那我怎样能把这两字作转换呢?   Derek Leung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23:22 (UTC)

? - 请问有人知道吗?  Derek Leung留言 2011年9月25日 (日) 21:32 (UTC)

关于自动设定繁简字体的问题

现在香港的网络使用者在进入维基的相关页面时,会被自动预设成简体字,而非官方所使用的正体字进入页面,这对日常皆使用正体字的香港人带来相当大的不方便。在此建议维基转回旧日的设定,在香港IP地址进入维基时,预设使用正体字以显示资料。

如果能按照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正体操作界面的新建议来处理就能解决了。-- ──★──  2012年5月5日 (六) 12:33 (UTC)

在香港上维基

以前维基预设以正体字显示文章,请问为什么现在自动预设成简体字?香港人用正体字,现时维基设定很不便。 112.119.222.202 (留言) 2012年1月14日 (六) 10:14 (UTC)

囧rz……我有时在大陆访问维基,预设是繁体/正体……- I am Davidzdh. 2015年2月11日 (三) 08:36 (UTC)

本来繁简分家就最好,现在做什么要逼人看残体字? 而且繁简语系对同一项目的注释根本大大不同,不应同二为一 看不懂,每次都要转换,倒不如我去整理其他语言(例如在香港也作官方语言的英文)好了... 2015年8月15日 (六)

设立简体、繁体两个独立的网站

现时中文维基有四种文字,但每次我打开维基,出来的都是繁体字或者简繁相间,甚为不便。 为什么不是我第一次选择大陆简体后网站能根据cookie记住用户的选择? 更好的方式是干脆将简体和繁体分开,如果有必要,可再细分为香港繁体和台湾繁体。 现在的体系还容易造成某些词汇的使用混乱,如在简体中出现“网路”、“软体”等港台用法,很是不习惯。—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6.25.129.109对话贡献)于2012年2月17日 (五)加入。

如果能按照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正体操作界面的新建议的基础上来处理某些词汇的使用混乱问题就更好了。-- ──★──  2012年5月5日 (六) 12:35 (UTC)


没必要这么麻烦,设立两个独立的网站就OK了—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21.35.30.54对话贡献)于2012年5月16日 (三)加入。

不现实,因为如果分开,就不能共享简体和繁体的资源了。维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繁简转换系统,现在的情况是好多人不会调用繁简转换,以为系统会自动转换,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改进。--H2NCH2COOH留言2012年6月24日 (日) 03:52 (UTC)

“现在的情况是好多人不会调用繁简转换”如果一个编辑者还得先学会某种技能才能编辑,只能是徒增难度,提高了门槛而打击了用户参与编写的热情。说不能共享简繁资源其实是个伪命题,很多汉语词条原本还是英语翻译过来的呢。简繁相间的文体吓倒了不少潜在的用户。维基百科号称是人人可编辑,但如果用户不能大量增加,那编辑的队伍也难有新鲜血液的补充。 什么赣语、客家语版这类乱其八槽的版本都存在(不是否定这些方言,是觉得这些版本的百科存在没必要),为啥简体和繁体还要凑到一起呢?—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6.25.130.215对话贡献)于2012年11月17日 (六)加入。


我非常同意上述的观点,个人觉得简繁应该作为两种语言分家,建议中文维基社区认真考虑一下。我不认为目前的简繁转换系统“比较完善”,事实上只能说是勉强可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严重打击了用户贡献内容的积极性。请恕我提几点看法。

1)应该勇于承认简繁是不同语言。简繁之间的区别远远超出了独立字词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很多语言习惯上都有所不同,当前的转换系统根本无力对付这个问题。方言都能有独立维基,为什么简繁一定要绑在一起?大部分系统和平台都把简繁作为独立语言处理,为什么维基却一定要试图用一个中文来包含所有的东西?

2)即使只是词语的对应转换,大量的专有名词、人名翻译习惯等等在简繁之间有极大的区别,随着新词的不断增加,维护整个转换表会耗费越来越多精力和时间。

3)我也觉得简繁资源共享是个伪命题。对大部分读者来说,他们可能是通过搜索引擎而找到某个维基页面的,而搜索某一中文关键词时,很多情况下简繁结果的页面基本都能得到。而另一方面所谓的“共享”有时反而是限制了内容的多样性,有些比如人文、社科、文学类的内容,在简繁语境下可能有很不一样的表述,此时简繁可能应该分别有各自的页面才能使得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4)事实上目前的简繁系统并不适合于搜索。举个例子,想象一个简体中文用户在Google里搜某一个简体词条,得到的第一个结果的确是相应的维基页面,可是在搜索结果页面上以及URL所显示的都是一个繁体中文词条,会让人误以为不是想要的结果。而如果用户真的点击那个繁体URL到维基页面,页面内容又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器设置自动显示为简体。这样的情况我不止一次碰到过,整个过程会让普通读者非常困扰。

5)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复杂的转换系统严重打击了用户贡献内容的积极性!虽然简繁用户基本都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内容,但是撰写编辑内容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等级,大部分简繁用户其实没法在不借助字典和搜索的情况下直接编写另一方的内容。作为编辑系统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化,尽力减轻编辑者的学习压力,以使得用户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上,而不是被简繁混排的源代码以及复杂的转换系统搞得头昏脑涨。更不要提那些偶尔编辑一个条目却被说是简繁破坏的情况了,对新用户绝对是个打击。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我虽然不算什么专家,但是我有编程经验,有网络开发经验,简体和繁体的志愿翻译也都做过不少,然而当我开始贡献内容的时候,也是浏览了多个简繁转换的帮助页面依然一头雾水,现在每次编辑简繁混排的源代码依然觉得非常不便。

6)我不否认很多人为简繁转换系统付出了很多努力,能有现在的架构也不容易。但是不管对开发者也好对编辑者也好,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觉得中文维基目前应该尽可能地把精力集中到内容上,鼓励内容贡献,增加活跃度。然而现有的简繁转换对活跃度和积极性绝对是个阻碍。

MQQ 2014年8月28日 (四) 23:34 (UTC)

简繁并非不同语言,简体字和正/繁体字是汉字不是语言。就算按照阁下的思路,用词不同,那也应该要拆分为大陆中文维基、台湾中文维基、香港中文维基、澳门中文维基、新加坡中文维基与马来西亚中文维基。我也并不明白阁下所言大部分人(真的有大部分人吗?)要看字典才懂对方字形,难道简体字和正/繁体字的区别有拉丁字母与假名那么大吗?关于第四点,困扰真的那么大吗?综上,拆分完全没有必要 囧rz……
还有转换系统为什会让人头昏脑涨?在下并不明白。- I am Davidzdh. 2015年2月11日 (三) 08:45 (UTC)

繁简一直都是独立的网站,现在的模式大大减低了中文用家使用维基的意欲! 每次都要麻烦地转换,不然根本完全不想看/看不明白,宁愿转到其他语言去。我认为繁简资讯没有必要如此共享,繁简分家在资讯多完化/使用/编辑上都百利而无一害,就有像繁简体书籍一样,绝不能随意单一地转换。凌零 2015年8月15日 (四) 22:18 (UTC)

(-)反对:中文维基百科是海峡两岸的人民共筑的,要是设为两个网站,那么各个网站的条目很难扩充。你就这么忍心隔开海峡两岸的人吗?--SolidBlock讨论 2016年3月20日 (日) 00:07 (UTC)

(-)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的简繁转换体制应该算是最非常完善的了。而且正如很多人所说,设立成一个网站有利于共享简繁资源,这一点也是我所支持的。至于这个讨论最初的问题,是提到“但每次我打开维基,出来的都是繁体字或者简繁相间,甚为不便。 为什么不是我第一次选择大陆简体后网站能根据cookie记住用户的选择? ”现在貌似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至于显示的是简体还是繁体,如果没有账号的话,应该是根据用户IP来决定的吧(这一点我不太确定,但是作为一个使用台湾Win8.1系统的大陆人,我没有登录账号的时候默认显示的是大陆简体,所以作此推测),如果有账号的话,则是由在偏好设定中的设置决定了。  --Dqwyy讨论C回复请ping 2016年8月10日 (三) 03:39 (UTC)

关于简繁转换不太会弄

“二极管”词条中“电洞”一词大陆常称作“空穴”,由于是新手不太明白如何修改,望大牛们帮忙修改或赐教! HaoyuWu留言2012年6月7日 (四) 20:29 (UTC)

完成 原因是,公共转换组{{CGroup/Electronics}}里面繁简混用了。--印天胤留言书信 2013年8月16日 (五) 14:02 (UTC)

关于[[:ja:]]链接的简繁转换

能否将诸如“ja:机动戦士ガンダム”的链接排除在简繁转换之外?比如该链接会被转成“ja:机动戦士ガンダム”,而后者显然是错误的。--ks (*) 2012年6月10日 (日) 15:05 (UTC)

的确,日本汉字不应做简繁转换。--Solomon203留言2012年12月15日 (六) 13:24 (UTC)

繁简翻译错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6%E9%85%B8

我在查看有关这页面时"叶酸"时 发现 简体字 ["发"达国家] 被翻译成 ["发"达国家]

由于编辑时是由简体进行翻译繁体..所以进行上报而不编辑

ToKyo.wlosky留言2012年11月29日 (四) 05:43 (UTC)

有关“禁止手动转换繁简”的问题

比如说,有一个条目的一部分是简体的,而另一部分是繁体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整体统一将整个条目手动转换,是否与“禁止手动转换繁简”相抵触?—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WepsA对话贡献)于2013年1月27日 (日) 09:46 (UTC)加入。

是的。Lakokat 2013年1月27日 (日) 09:49 (UTC)

这也能算繁简破坏?

[1]为什么标题就不能繁简混用,在一句话里面繁简混用都不能改?--Yangfl留言2013年3月16日 (六) 02:26 (UTC)

那机器人还比较笨,24小时内你再撤销一次它就知道不会再撤销了。--YFdyh000留言2013年3月16日 (六) 02:55 (UTC)

建议对繁简体转换词库进行升级

现在维基的资深编辑大多是港台人士,而潜在读者大多是大陆人士。因此为了更多吸引大陆读者,而不被陌生的名词拒之门外,急切盼望这个繁简体转换词库升级。

现在在词条编辑中,设定繁简体转换比较麻烦;
而同时,很多繁简体转换词并非一对一转换,存在一对多、多对一、交叉对应的情况,因为很多词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通常这种多义出现在不同领域。通常为了避免出现转换错误,遇到这些情况就不转换了,结果导致大量的词没有正常转换。

因此提议这种新的“繁简体转换词库”。库中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然后设定同一词的简繁词,大陆、港澳、台湾、马新各一套,后加备注栏。

较急迫需要设定这几个领域:影视作品名、地名、体育球队名、人名,而且每个领域的词可以全体综合浏览、综合编辑,就像一个词条一样。

然后,在编辑词条时,遇到需要转换的词的时候,输入格式可以简单的按照这样写:$陆人:普京$,意为大陆词汇人名领域的普京一词,这样系统就会自动与该词的繁体词对应。

在浏览词条时,系统会自动根据你浏览的状态选择不同的词,而且鼠标停留在该词上方,会自动显示该词条转换的小注释。这从技术上不难办到。--Haojian留言2013年4月11日 (四) 02:03 (UTC)

感觉在文中到处加标记还不如在页首统一设置。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1日 (四) 05:02 (UTC)
页首统一设置,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某届欧冠联赛页面,涉及多达近百个球队名、数十个进球球员名,作者只知道一套自己当地的叫法,很难做出一个全面通用的条目。而如果有一个外在的通用对照表,只需在每个某某某上加一个$港足球:某某某$即可,无需理会大陆怎么译、台湾怎么译。而且如果官方译名变更,只需去改一下那个统一的对照表即可。此外统一的对照表也是一个包含有用信息的特殊条目,如果你是香港人,去大陆出差,看大陆转播的球赛,把那个对照表打印一份就是个对照词典了。--Haojian留言2013年4月11日 (四) 06:41 (UTC)
听起来您似乎不知道Wikipedia:字词转换处理/公共转换组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1日 (四) 09:02 (UTC)
谢谢,我编辑了这个公共转换组模板:CGroup/Football,添加了几个最有名的欧洲俱乐部名称对照,但到调用这个模板的2012/13赛季欧洲冠军联赛核实,nothing happened。请问有什么没做对吗,需要什么特殊格式?--Haojian留言2013年4月12日 (五) 07:26 (UTC)
我没看出问题。不过用现有的页面太大了不方便看,我先做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觉得哪个不对的在上面重现一下看看[2][3]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2日 (五) 09:13 (UTC)
用您那个例子试试才知道,我选错了阅读模式:如果只选“简体”或“繁体”,都不转换;如果选“大陆简体”或“台湾正体”就能看出转换了。但是,我在转换表中写明了简体和繁体的显示方式啊,zh-hans:切尔西;zh-hant:车路士;zh-cn:切尔西;zh-tw:车路士;zh-hk:车路士;,我觉得前两个zh-hans和zh-hant就是“简体”和“繁体”是吧?是系统在“简体”或“繁体”模式下比较保守,还是我有什么错误?谢谢!--Haojian留言2013年4月12日 (五) 13:55 (UTC)
就算能用也别这样用,zh-hans和zh-hant本来就是纯转换文字不管地区用词的。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2日 (五) 14:05 (UTC)

作者本人现在才发现有个专门的“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现在已把本话题在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处重新粘贴,为避免重复,请管理员删除此处。--Haojian留言2013年4月11日 (四) 07:06 (UTC)

似乎朋友你不了解维基的存档机制,已标记此段落存档至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黑雪姬留言2013年4月11日 (四) 09:13 (UTC)

吐槽一下,全局简繁转换似乎已经被荒废很久了。--某人的移动城堡 2013年4月13日 (六) 04:18 (UTC)

有人愿意申请管理员来维护这些东西么~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3日 (六) 06:20 (UTC)
你看我申请管理员能通过么?--黑雪姬留言2013年4月13日 (六) 13:29 (UTC)
不知道,我不是很关注管理员投票。不过不是管理员其实也能帮忙的,主要是分拣提报的内容要怎么改。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13日 (六) 16:48 (UTC)
关键是既然管理员不怎么管全局转换,那就不要全保护,自己不管又不让别人管实在是不太好。--某人的移动城堡 2013年4月13日 (六) 17:53 (UTC)
全保护指全局转换表?那肯定得保护,太容易被破坏且不好发现不好修。如果WP:字词转换的候选有讨论结果会加吧,只是都是提出没有讨论,好像也没人愿意组织。目前有利据提在WP:VPT或留言Liangent会管一些。--YFdyh000留言2013年4月13日 (六) 18:03 (UTC)
谁有空的话去处理下那边的讨论然后告诉才女要改什么就好了。--Jimmy Xu  ·  · 2013年4月16日 (二) 03:06 (UTC)

繁简破坏的认定

我真的无语了,每次使用简体中文对尚待修改的内容扩充或者优化之后,机器人就警告我繁简破坏,比如修订版本26746010。 对比更早的版本就能明白,我基本是重新写了一遍,和手动繁简转换什么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都要说我是在破坏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BigKai留言2013年6月2日 (日) 05:52 (UTC)

无视之即可。--C933103(留言) 2013年6月2日 (日) 10:08 (UTC)
貌似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繁简不是能完全转换的,有些语法和用词是不同的--美国水母留言2013年6月26日 (三) 16:32 (UTC)
机器人也只是回退了本来就无须简转繁或繁转简的部分(像“车队”和“車隊”、“锦标赛”和“錦標賽”),所以编辑时只修改实际上要修改的内容,别无故去做简繁转换就好了。反正条目内文可以任由它简繁混杂,因为只要在偏好设定或每个页面顶部选自己要看的语言变体就可以了。-Lif…lon 2013年6月26日 (三) 21:36 (UTC)

简繁破坏?

wiki是不是只能用繁体字来编辑?不然就会被管理员封IP 无限撤销?WIKI是不是繁体专属百科?—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80.172.19.72对话)于2013年7月6日 (六) 20:01 (UTC)加入。

可以指出是发生在哪个页面吗?另外,繁简破坏的定义是这样的:“无正当理由下,故意将页面的源代码全部或部分替换成繁(简)体,在收到其他维基人提示后不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依旧进行手工繁简替换的行为,会被视作破坏。但是,为了修正系统转换错误或繁简混杂造成的链接错误而将相应内容替换成繁(简)体的行为不是破坏。”(摘自WP:破坏)这里并不针对简体或繁体,无合理理由下把简体替换成繁体也同样是破坏。-Lif…lon 2013年7月6日 (六) 21:03 (UTC)
如遇机器人错误提示,可撤消机器人的编辑。--C933103(留言) 2013年7月8日 (一) 23:31 (UTC)

分类索引

登入后左边维基百科条栏中的“分类索引”在繁体时不会转换成“分类索引”,包括台湾正体、香港繁体,依旧是简体字。-日月星辰留言2013年8月22日 (四) 19:07 (UTC)

港澳繁体为何会将“关注”改成“关注”﹖

我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权发现这个问题,繁简转换在“香港繁体”和“澳门繁体”中自动将简体版的“关注”转换为“关注”,这个转换在“台湾正体”中也没有出现﹖为何会有这样的转换﹖就算在港澳,正确的写法也是“关注”而非“关注”。 --图门县候补知县留言2013年12月21日 (六) 03:56 (UTC)

 已修复,见[4]。似乎是“注”、“上”出现在一起时会优先转换为“注上”,所以才这样子。-Lif…lon 2013年12月21日 (六) 09:30 (UTC)
谢谢﹗--图门县候补知县留言2013年12月25日 (三) 13:19 (UTC)
  • 注释 / 注释 :并存
  1. 注释 - moedict 萌典(资料来源 moe.edu.tw)
  2. 注释
  3. 来源搜索:"注釋 site:edu.tw"”——Google:网页新闻学术图书图片;百度:网页新闻学术图片知网工具书JSTOR维基百科图书馆Report
  4. 来源搜索:"註釋 site:edu.tw"”——Google:网页新闻学术图书图片;百度:网页新闻学术图片知网工具书JSTOR维基百科图书馆Report --220.136.17.39留言2014年9月15日 (一) 13:22 (UTC)

内华达州州旗科目的简繁重定向

内华达州州旗内华达州州旗无法自动重定向到现有科目内华达州州旗,请问该如何解决?我不是繁体用户,想知道到底正确的繁体写法是啥...-- 一个死宅@ 2014年1月10日 (五) 19:31 (UTC)

内华达州州旗”的第一个字是简体、第二和第三个字是繁体,其余不区分,故此名称乃繁简混用,无法正常地自动重定向。已将该页面移动至全用繁体的名称,现在上面头两个连结也能用了。-Lif…lon 2014年1月11日 (六) 12:07 (UTC)

部分字词只能单向转换?

例如,源代码中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或“特立尼达及多巴哥”,能转换为简体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不能正确转换为香港繁体的“特立尼达及多巴哥”;而如果源代码中是简体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香港繁体和台湾正体版中显示的均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未进行准确转换。“多米尼加”亦如此:源代码“多米尼加”能转换为简体“多米尼加”,但源代码“多米尼加”无法转换为繁体/正体的“多米尼加”。“卡达”:源代码“卡达”能转换为香港繁体“卡塔尔”,但大陆简体显示“卡达”,未正确转换为“卡塔尔”,而源代码“卡塔尔”能正确转换为台湾正体“卡达”。不知是否还有其他此类现象,希望能处理一下。Earth Resident留言2014年1月12日 (日) 05:52 (UTC)

是否能追加“某些字词仅在某些位置进行繁简转换”的功能

我仔细阅读了H:Convert,但我发现这种功能Mediawiki并没有
会需要这种功能是因为模板制作方便

例如说我的页面内容如下:

-{H|zh-hans:计算机; zh-hant:電腦;}-
電腦,在中國被稱為计算机

如果进行繁简转换,则会变成:

簡體:计算机,在中国被称为计算机
繁體:電腦,在中國被稱為計算機
台灣正體:電腦,在中國被稱為電腦

我是希望说我的页面源代码可以

-{某種 flag 和 variant|電腦}-,在中國被稱為-{某種 flag 和 variant|電腦}-

这样的话,无论我进行怎样的繁简转换,内容不变,都是

電腦,在中國被稱為计算机


110.50.186.152留言2014年2月4日 (二) 01:05 (UTC)

为什么页面上面的代码和伪代码的中文注释不支持繁简转换?

好久之前就发现代码的中文注释没有繁简转换了。也不知道在哪里处理。希望能够增加这一块的转换。

“简单的”繁简重定向的创建与删除问题

标题的“简单”指没有不常用的一对多等无法自动转换/转换会出错的情形。

先前多次有人向我提到机器人提删繁简重定向的问题,以及今天的Wikipedia:当前的破坏#User:Liangent-bot。此类重定向在现在的系统中已没有必要,所有到某页面的入口(如搜索栏,URL中的页面名、[[wiki链接]]等处)都能进行自动转换,而这些重定向的存在会导致其他问题,此问题另有用户报告,我也已在文档中加以描述。考虑到繁简重定向的创建通常出于善意,现就以下观点和处理方法寻求社群共识:

  • “简单的”繁简重定向创建虽不加以禁止,但没有必要创建此类页面
  • 管理员可对此类重定向进行删除,以解决已发现的问题(没有正确显示为粗体的自我链接),或避免将来出现类似问题

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06:28 (UTC)

(+)支持--Byfserag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07:55 (UTC)
(+)支持:这种繁简重定向已无必要存在,而且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比如链入页面无法显示完整,简体条目看不到繁体的链入,繁体条目也看不到简体的链入。希望将其列入快速删除的标准。--DeBit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1:21 (UTC)
Strong Support per above.--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2月23日 (日) 11:24 (UTC)
(?)疑问请举出一个不靠重定向页而成功转换的例子--Temp3600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3:00 (UTC)
User:Liangent/简体页面名, Special:Search/User:Liangent/简体页面名. 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13:11 (UTC)
@Liangent:是否需要删除所有可自动转换的繁简重定向?相关讨论:Wikipedia talk:重定向#我们是否应该停止制作繁简重定向?[锚点失效]、近期的voy:User talk:TianyinLee#繁简重定向并不需要User talk:GZWDer#.7B.7B.E6.BC.A2.E8.AA.9E.E5.9C.A8.E7.B7.9A.E7.99.BE.E7.A7.91.E5.85.A8.E6.9B.B8.7D.7D.E7.9A.84.E7.B7.A8.E8.BC.AF。--GZWDer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3:20 (UTC)
@SElephant:“在一些内容超长的条目中,超过一定记忆容量限制之后的内容之繁简自动转换会失效”有实例吗?印象中系统没有刻意加这个限制。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15:15 (UTC)
老实说那是非常久以前的发言,我已经完全想不起当初是在哪里看到的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2月23日 (日) 17:35 (UTC)
这个如何解释--Temp3600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3:23 (UTC)
这个是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使用Special:搜索时,搜索内容不支持字词转换吗?吧,和重定向无关。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15:17 (UTC)
但这样会导致用户使用上的不便,而重定向页则可(临时性地)解决此问题。要不向bugzilla请求添加功能?--Temp3600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6:28 (UTC)
最近的全文搜索功能比较乱(CirrusSearch的引入),都不知道从哪下手。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16:49 (UTC)
那要不要先解决搜索问题,再停止创建繁简重定向?--Temp3600留言2014年2月23日 (日) 17:45 (UTC)
重定向也不解决全文搜索问题啊,想临时解决搜索的话,正文繁简混杂着写就行。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4日 (一) 04:13 (UTC)
这...@Liangent:能做出一部bot去找那些只有简/繁体的条目吗....--Temp3600留言2014年2月25日 (二) 15:31 (UTC)
(先帮楼上修复了全半角)能找是能找,不过上面只是随便说说吧,别以此去改已有条目的繁简。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5日 (二) 18:02 (UTC)
我也记得很早以前,繁简转换有容量限制,如大象所说。--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2月24日 (一) 01:54 (UTC)
这个问题有没有具体点的描述呢?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6日 (三) 17:51 (UTC)
(-)反对,繁简重定向能解决诸多不易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如果我创建个扬干,如果没弄繁简重定向,说不定就不能定到“扬干”而是定到“扬干”了。--脳補。◕‿◕。讨论 2014年2月28日 (五) 07:43 (UTC)
已经说了是“简单的”,即不涉及干-乾这类无法简单一一对应的字。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8日 (五) 09:03 (UTC)
记得以前是说一个页面中转换数量超过某个值的话,在此值之后出现的繁简转换就失效。记不清这个值了,也可能现在没这个限制了。Liangent看看源码不就行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3月4日 (二) 01:13 (UTC)
就是以前看相关的源码的时候没看到这样的限制嘛。Liangent留言 2014年3月4日 (二) 11:48 (UTC)
但是记忆中条目长了以后后段的繁简转换就是会自动失效,所以很伤脑筋,但不知曾几何时这样的现象就消失了。或许这不是起因于网页编码,而是某种外部问题,就好像同一个页面上ILH模板用太多时转换也会不正常。--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3月4日 (二) 12:03 (UTC)
有没有具体些的当时会出现问题的时间呢?我看看是不是当年的源码里有限制。Liangent留言 2014年3月4日 (二) 12:29 (UTC)
应该就是当初发表意见时的时间点吧。根据纪录那段讨论是2007年9月时的事,没想到已经六年多了,难怪不提根本回想不起有讨论过这回事!--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3月4日 (二) 13:18 (UTC)
同样没发现有明确进行限制……有点想实际测试一下,但不知道要弄多少链接才够。Liangent留言 2014年3月4日 (二) 15:18 (UTC)
(○)保留(定义有些看不懂,能不能翻译成白话文?这里是对繁简重定向的看法)经常会遇到诸多需要繁简重定向来解决的障碍,毕竟内部链接本身是不进行繁简转换的,因而繁简重定向能够帮助多对一的重定向(一对多不应该是消歧义喵?)--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4年3月12日 (三) 05:59 (UTC)
“一对多”应该是指汉字而不是条目,往往就是一简对多繁。—Chiefwei - - - 2014年3月13日 (四) 08:42 (UTC)
(+)支持,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对一的繁简重定向,个人觉得没有保留的必要。—Chiefwei - - - 2014年3月13日 (四) 08:42 (UTC)

User:Liangent:几年前机器人会自动创建繁简重定向,如谢太宝。如果要慢慢找的话,根本是找不完的。--HYH.124留言2014年3月18日 (二) 14:57 (UTC)

我的意思是不要再建了,现有的没发现明显麻烦的放着不管也行。Liangent留言 2014年3月18日 (二) 18:41 (UTC)
(+)支持:维基系统已可自动转换,在建置仅是消耗维基空间,且会衍生出不必要的问题。--bnb674(talk) 2014年3月22日 (六) 03:41 (UTC)
(!)意见: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搜索框下拉提示框对简繁转换的支持不够彻底:比如在右上角的搜索框中粘贴“台湾民主国大",提示框里只有“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但没有“台湾民主国大总统”,虽然这总比连“臺灣民主國大總統”都没有强,但是如果有重定向,那么两个都会显示且简体在上。当然最好的是,只显示简体。--Chmarkine留言2014年3月23日 (日) 07:20 (UTC)
已经有共识了吧。--Byfserag留言2014年3月23日 (日) 09:04 (UTC)
简体字是比较好,这样才不会限于繁简处理这块的问题了。--☜Xiou Yue(Message) ☞ 2014年4月2日 (三) 12:43 (UTC)
@Liangent:讨论结束后应该列在方针,否则无从实施。--HYH.124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5:01 (UTC)
我不熟悉该怎么做……对我个人来说以后操作有个参考标准就行了。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09:01 (UTC)
(-)反对(!)意见,如果重定向所指向的简/繁页面未建立,虽然系统可以自动跳到已存在的版本,然而重定向页本身却会被错误归类为“指向页面不存在”,导致被机器人提删。例如,只存在馬來西亞下議院而没有简体“马来西亚下议院”的情况下,只有“#重定向 [[馬來西亞下議院]]”才能保留下来,而“#重定向 [[马来西亚下议院]]”往往会被机器人提删。——♠白布¤飘扬§§ 2014年4月7日 (一) 14:46 (UTC)
有简体重定向了“#重定向 [[马来西亚下议院]]”就是双重重定向,也没法工作。刚建完看起来是有效的重定向(蓝链)还以为建好了,要是建完是红的反而马上能发现了修改。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15:01 (UTC)

规划; 規劃

  • 规划; 規劃
-{zh-hans:规划;zh-hant:規劃;}-,中文:划船、规划(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ok , but,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

编辑时显示“编辑前请遵守相关方针或指引。若在此发布广告,可能导致您被封禁。 ”讯息为(简体中文),欠缺(繁体中文),惠请处理。 --220.136.4.121留言2014年12月1日 (一) 04:17 (UTC)

标记“不进行转换”

是否已有标记“不进行转换”?

如下,在词条"时钟",特定引用在简体中成为同一个字"钟":

  • 在汉语上,“锺”与“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锺”原本是指一种酒器,“钟”是一种乐器。中国大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简化字表中,“锺”与“钟”合并成“钟”,另外“锺”字在有歧义时方能使用,以作区别。“钟”古作乐器,至少唐代具时计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钟,故钟生时计之意,属于衍生字义。

两岸食物比一比,名称大不同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502200115-1.aspx

  1. 原产于美国加州,台湾称呼的“五爪红苹果”,大陆叫做“红蛇果”。而大陆所称的“青蛇果”,是青苹果的一种。
  2. 台湾人常吃“A菜”(又名“鹅仔菜”),大陆称“油麦菜”。
  3. 台湾人称呼的“酪梨”,大陆叫作“牛油果”。
  4. 上海人称“黑洋酥包”就是“黑芝麻包”,黑洋酥为黑芝麻粉与猪油调制的混合物。 --220.136.7.209留言2015年2月20日 (五) 07:38 (UTC)

票后变成票后

在一些选举页面,如201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票后变成票后 which is a stupid auto transform and a wrong transform

庄; 莊

不论繁简,即使是繁体的“庄”也一律被转换成“莊”,请求移除转换。-Hierro 2015年6月9日 (二) 07:31 (UTC)

关于忍者乱太郎角色列表的人物翻译

关于忍者乱太郎的角色,有一个在中国大陆翻成黑木 庄左卫门的人物,在台湾则是翻成黑木 庄左衛門,而不是黑木 莊左衛門,请见中华电信MOD的翻译--林勇智 2015年8月1日 (六) 13:03 (UTC)

繁简混用

我建了一个重定向页濕鼻烟,被标志为繁简混用,应该被移动到湿鼻烟。单纯好奇一问,烟、煙跟菸,在繁体中文里面都是可使用的字,需要特别把烟标志成简体字,而菸标成繁体字吗?--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6年1月13日 (三) 02:08 (UTC)

台湾也有使用煙或烟这个字。--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6年1月13日 (三) 02:25 (UTC)
台湾的状况,这几个字一般可以混用,但各有特定意思。烟是煙的异体字,两字通用,《说文》:“烟,火气也。”,对应到英语:smoke。菸特指菸草,对应到英语:tobacco。抽香菸可以写成抽香煙或抽烟,但是菸草不常被写成煙草,烧水煮菜时的煙不能写成菸,煙视媚行,不能写成菸视媚行,大麻或鸦片是煙非菸。-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6年1月24日 (日) 04:02 (UTC)
“烟”特指那种植物(毕竟部首是艹嘛~部首为艹的字一般与植物有关系),“烟”(部首为火)指东西燃烧时飘向空中的物质。把“烟”写成“烟”是香港标准(在香港没有“烟”字,均作“烟”)。“烟”在古代时就有倒是不假(清朝《烟草谱》),但它被现在的中华民国教育部认定为异体字,既然是异体字那么一定用的少或者不用;这个字又被大陆政府作为规范汉字(“烟”与“烟”的简体),既然是规范汉字那么一定常用字。异体字不常用,这是少数;规范汉字常用,这是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只能认为它是简体字了。-- By LNDDYL.(留言2016年1月25日 (一) 08:26 (UTC)


何不直接用目标条目的标题转换去转换超链接?

有许多外文人名、影视或游戏作品名称在各地有固定的翻译,而这些翻译在该条目,即便已加入公共转换组,有些仍会有条目名称本身的手工全文转换,例如黑客帝国这个条目,虽已加入Movie这个公共转换组,但仍有标题的转换:

noteTA

|T=zh-cn:黑客帝国;zh-hk:廿二世纪杀人网络;zh-tw:骇客任务;

|G1=Movie

...


另外,更有无数尚未、或不适合加入公共转换组的条目标题。因此建议在遇到超链接时,直接参考目标条目的全文转换,转换该超链接文字。例如在任何文章遇到黑客帝国这个超链接时,即参考目标条目黑客帝国中的标题转换 T=zh-cn:黑客帝国;zh-hk:廿二世纪杀人网络;zh-tw:骇客任务;


如此建议原因有三

  1. 如公共转换组条目举的例子,“各国现任领导人的姓名转换,存在复用的可能性非常低,就不应当建立这样类别的公共组”,但仍有转换必要,目前只能使用手工转换,若能有此功能且目标条目存在,便能省去不少手工转换的功夫
  2. 公共转换组中的分类,在编辑一条目时通常要高度相关才会被引入,例如在黑客帝国条目引入Template:CGroup/Movie。但在一些哲学条目却不会想到要引入Template:CGroup/Movie这个公共转换组,然而探讨哲学问题却有可能出现黑客帝国这个条目,如此就需要手工转换,若能有此功能便不需要
  3. 除非前后文的特殊需要,否则目标条目的标题手工转换应该会是最准确的,如此也不会有条目名称一改(如重新定向),所有指向该条目的超链接都须修改的问题

不知道这个建议如何?

编辑提示未被繁简转换

例如,在WP:ASK编辑页面时,会显示编辑提示,但是这个编辑提示恒为繁体,没有被转换为简体。

例如,在WP:ASK编辑页面时,会显示编辑提示,但是这个编辑提示恒为繁体,没有被转换为简体。--SolidBlock讨论 2016年3月20日 (日) 00:10 (UTC)

公共转换组/电子游戏中有一组繁体“罗德”和简体“洛特”的转换,但在简体显示情况下会将原文为繁体的“罗德岛战记”自动转换成“洛特岛战记”

  简繁自动转换的公共转换组/电子游戏中将繁体“罗德”转换成简体“洛特”,但在游戏中也有《罗德岛战记》相关的作品,如果在游戏相关的条目中用繁体写入了“罗德岛战记”,又在该条目使用了公共转换组/电子游戏的话,在使用简体显示时会出现将“罗德岛战记”转换成“洛特岛战记”的情况(罗德斯岛战记同),如角色扮演游戏等条目。这个问题能否在公共转换组的层面进行除虫?还是说要把所有繁体的“罗德岛战记”全都改成简体的“罗德岛战记”? —— 路人甲™_I.Y.留言2016年3月29日 (二) 17:28 (UTC)

罗德/洛特均为译名常用词,如此转换规则并不妥当,已去除。—Chiefwei - - 2016年3月30日 (三) 05:42 (UTC)

为什么历史记录里的编辑理由没有被简繁转换。

IBayern留言2016年7月28日 (四) 07:56 (UTC)

(+)支持繁简转换。--SolidBlock讨论 2016年8月3日 (三) 10:44 (UTC)
好像是很久的设定了,由于说影响了其他语区的特殊页面显示,所以特殊页面用字的多书写模式转换开关已经移除了。——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8月4日 (四) 01:42 (UTC)
(-)反对,删除繁简重定向后反而找不到记录怎么办?-- Stang 300 2016年8月13日 (六) 13:24 (UTC)
理由啊……这个我觉得应该转换。不过可能技术上实现不了?-- Stang 298 2016年8月15日 (一) 14:42 (UTC)
(=)中立,编辑理由一般不会太长,所以在下觉得有没有简繁转换无所谓。 --Dqwyy讨论C回复请ping 2016年8月15日 (一) 10:25 (UTC)

繁简重定向、页面标题选用

故事很简单,牵涉的议题却很多,我在阅读时发现一个内部链接重定向的错误,就是“后生动物”被定向到范围更大的“动物”去了,因此我做了修改,将重定向页面后生动物欲重定向至真后生动物,却因为我编辑较严谨的相关测试了原始我发现错误的页面的那个内部链接,却很气馁的发现现在有所谓的。(接下来更气馁的是我再次试图修正"真后生动物"为"真后生动物"而进入预览时,才发现我又中了一个陷阱“条目标题繁简混用”。
一个有过编辑经验的使用者都如此困扰一个简单的错误该如何修正,无怪乎中文维基的扩增与使用比例较其他主要语言相差极为悬殊。我甚至萌生了透过两岸交流协商,比如国台办或海基会海协会的互动来处理这种问题。(对不起我扯太远了)
请问是否能在1.现阶段体制内求出较妥善避免消耗编辑能量的作法,并且2.让该作法清楚简易呈现于编辑或所有使用者面前呢?
☆疾风。肯尼★_留言2016年11月19日 (六) 00:48 (UTC)

“台”、“臺”转换

之前在许多条目就发现了这个状况,部分用户似乎很坚持一定得用“台”字,而不得使用“台”字,而将整篇条目的“台”字人工转换为“台”字,也引起了些争议;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同上面“敬语的使用”般,在下提出“‘台’、‘台’转换”的探讨,希望各位踊跃参与,借此达成共识。 ---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6年11月3日 (四) 09:24 (UTC)

这个容易混乱,所以只做条目特例转换,不要做单字的全局转换。——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11月3日 (四) 09:40 (UTC)
没有要做全局转换,是指“遇到这样的状况”要怎么处理。-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6年11月3日 (四) 10:09 (UTC)
我个人觉得可以像“裏/裡”、“為/爲”等字那样维持原状。非要改的话也不拦着。但是,如果强行阻止别人修改或试图做出移动页面等影响较大的操作那么就应当进行警告。--维基捣蛋鬼留言2016年11月3日 (四) 17:04 (UTC)
@Aotfs2013:其实你讲的就是“人”的问题,根本不是“台、台”转换需要达成共识就能解决争议,因为不是每个条目都用“台”字才叫没争议,也不是每个条目都用“台”字才算官方正式用法,若是按照你所谓“部分用户坚持用‘台’字而不得用‘台’字”去规范,这才是引来更多的争议,甚至于是错误的,比如MIT台湾志根本就没用“台”字,条目又怎可能会用“MIT台湾志”命名,又比如历史上台湾民主国根本就没用“台”字,不可能会因为现代人习惯用“台”字,就去篡改过去历史的命名“台湾民主国”,所以说……只有人才会产生争议,请不要给“台、台”这二字欲加之罪,真正的争议还是在于“人”,而不是“台、台”转换的问题。--114.46.235.125留言2016年11月4日 (五) 12:53 (UTC)
很简单!既然这两个字通用,两个字都没错,则除非是名字之类的专有名词,例如你发现有句子把郭台铭写成郭臺铭,或戏说台湾写成戏说臺湾,你才可以更改,否则前人用了臺字,你就不能改为台字,反之亦然,这是基本的尊重,尊重他人的用字选择。如果是你自己新加的句子,你要用台湾、雾臺乡、台西乡、臺北自然随你便,后人同样不能更改。我个人偏好用臺,因为这是官方建议用字,且台字是通假字,但我绝对不会把已存在于条目中的台湾改掉的。-游蛇脱壳/克劳 2016年11月4日 (五) 13:45 (UTC)
你说的正如我所意,光看“台、台”这二字是通用,实际上则不然,还得要端看情况怎用而定,“情况”在你我都有举例,这就可足以给Aotfs2013说明清楚了,否则岂不大家都照自己偏好,爱怎么改就怎么改,这世界不乱掉才怪,争议也就是如此产生的,所以不是因为“台、台”这二字造成的。--114.46.235.125留言2016年11月4日 (五) 16:19 (UTC)
先到先得。不仅不应全局转换,条目内的全文转换也不应该有,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转换该去做的事情。—Chiefwei - 2016年11月5日 (六) 05:42 (UTC)
在下认同克劳棣Chiefwei提出对于专有名词跟“先到先得”处理作法。-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6年11月5日 (六) 07:29 (UTC)
“先到先得”只是约定成俗的做法,也是种维基百科里潜规则,并没有特定的方针指引去规范非得这么做,却是大家(之前的社群们)在无形中所拥有的共识,以避免像你说的“争议”出现,除非遇到有人坚持选择“台”(或“台”)字,才会变成是在引发争议而挑战了“先到先得”,到时候你再以“编辑纠纷”来这里询问,若对方真的行为太严重,才需要向管理员举报,视对方情况去举报扰乱破坏、[[Wikipedia:游戏维基规则|游戏规则];可是,你是还没等事情发生就跑来问,你说发现也只是你自己说的,别人又没看见,你也没将你说的事情去张贴证据在这给人看,这样笼统的陈述,的确会惹人质疑。--114.46.234.238留言2016年11月12日 (六) 09:39 (UTC)

(~)补充:严格来说“台”与“台”是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关系,并非常见的“繁简关系”,不过在下翻查了一下目前的指引,繁简处理中的注意事项章节,似乎最适合收录这样的指引,因此在下先暂时规划将这样的处理模式放入繁简处理中,如有更好意见,欢迎各位提出。-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6年11月5日 (六) 13:11 (UTC)

你有没有搞错,这根本是绕了一圈之后再跑回来,因为从你言谈之中可感觉出来,这问题可以不用问就能靠自己找到繁简处理,那么你当初来问是做什么,你这种“自问自答”会有比较好吗?那么多人出来说话给你参考,可是都被你给消费了。--114.46.234.238留言2016年11月12日 (六) 09:21 (UTC)
很高兴这个议题经过7日的讨论已经有初步的共识,至于有不知名的IP用户提出不知所云的激动言论,已偏离讨论核心,这边不予回应。---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6年11月12日 (六) 10:04 (UTC)

章节标题的繁简需要一致么

比如说图 (数学)#有/无 向图里面“有/無 向图”就是繁简混合的。章节标题会影响锚点定位,比如说图 (数学)#有/无 向图就无法定位锚点。是否需要规定章节标题也需要统一繁简?而不仅仅是整个条目的标题?--无疯子 说胡话 癫狂史 2017年2月27日 (一) 02:16 (UTC)

就算做到章节繁简统一,也只能用繁体或者简体中的其一做到定位,还是要查看源代码,因此意义不大。—Chiefwei - 2017年2月28日 (二) 12:27 (UTC)

繁简破坏的定义

有东西我不明白,所以我需要寻求建议:

  1. 香港的媒体总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厄齐尔的香港翻译有奧伊斯, 奧斯爾, 奧爾斯。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所有的香港翻译放入公共转换组/翻译规则?
  2. 当前公共转换组/翻译规则只包括奥斯尔的香港翻译。但奧伊斯和奧爾斯没有翻译规则。我们是否应该建立翻译规则转换奧伊斯和奧爾斯?如果是,我们如何应对可扩展性(因为规则会很复杂)?
  3. 如果当前文章使用奥伊斯,作为读者我知道奥伊斯不会被翻译成厄齐尔(没有翻译规则),如果我使用厄齐尔(页面的名称)覆盖奥伊斯算作繁简破坏?

非常感谢 --Winston留言2017年3月17日 (五) 23:28 (UTC)

1、2:为了简化规则,建议选择当地最为通用的译名之一。如果都很通用,可以都放进转换组,以保证香港繁体向其他地区中文的转换。但无论如何,最后转换到香港繁体中仍然只可能取一个。
3:理应视作繁简破坏。如果奥伊斯实际上不如奥斯尔通用,应该将奥伊斯修改为奥斯尔;如果二者都很通用,应该加入新的转换规则。—Chiefwei - 2017年3月20日 (一) 03:24 (UTC)
1、2:非常感谢
3:我可以这样说吗?如果我是一个简体中文编辑,我知道奧伊斯意指厄齐尔,但如果我纠正这个问题,我需要知道厄齐尔的繁体中文然后编辑。如果我使用厄齐尔覆盖奧伊斯即使我是对的我仍然被视作繁简破坏? 所以作为一个简体中文编辑,我为了不违反繁简破坏,我需要知道知道繁体中文?
非常感谢 --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0日 (一) 05:26 (UTC)
对于简体中文编辑而言,最保险的做法应该是在条目内加入奥伊斯到厄齐尔的手工转换,这样可以保证简体的正常阅读,同时因为只在条目内转换,不会对其他条目造成过多影响。如果要编辑公共转换组,那么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了解各地用法显然是必须的。—Chiefwei - 2017年3月20日 (一) 06:42 (UTC)
感谢,如果有很多奧伊斯在不同的文章存在应该如何处理?我们应该批量添加手工转换?
如果有一个公共转换组(例如:Template:CGroup/arsenal)我们还需要加入奥伊斯到厄齐尔的手工转换? --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0日 (一) 09:37 (UTC)
我不是说不要编辑公共转换组,而是说编辑前要充分了解该词在各地的用法。如果您清楚奥伊斯很常用,那是可以加入公共转换组的。—Chiefwei - 2017年3月21日 (二) 02:35 (UTC)
我不是想修改公共转换组,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一个公共转换组(例如:Template:CGroup/arsenal),但使用公共转换组后仍然显示奥伊斯(不是厄齐尔),我们还需要加入奥伊斯到厄齐尔的手工转换?
如果有很多奧伊斯在不同的文章存在应该如何处理(已经有Template:CGroup/arsenal公共转换组)?我们应该批量添加手工转换?--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1日 (二) 03:51 (UTC)
这种情况是可以加入奥伊斯到厄齐尔的手工转换的。如果有很多奥伊斯在不同的文章存在,那么需要考虑转换组是否有必要调整到香港繁体优先转换为奥伊斯。—Chiefwei -
但是也许奥伊斯是一个编辑喜欢使用的名称,它可能不代表奥伊斯是流行的。所以我猜"优先"不会很好。所以我认为手工转换是首选方式。但一个编辑的偏好导致其他编辑需要做很多批量手工转换。。。批量使用厄齐尔(页面的名称)覆盖奥伊斯算作繁简破坏。。。会有更好的方法吗?--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2日 (三) 23:55 (UTC)
@Winstonhyypia如果奥伊斯不流行,而只是某个编辑的个人偏好,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把源码中的奥伊斯改为奥斯尔,因为命名为奥伊斯违反了维基命名常规的常用原则。—Chiefwei - 2017年3月27日 (一) 03:54 (UTC)
@Chiefwei: 感谢,但你的解决方案会导致问题"我为了编辑需要认识繁体中文? " --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7日 (一) 04:01 (UTC)
对于简体用户而言,保险的方法还是参照我之前所说的,做手工转换。当然我觉得在维基百科做编辑,应该都能基本做到简繁通识吧,用搜索引擎做做检索应该能得出哪个常用的结论。—Chiefwei - 2017年3月27日 (一) 06:32 (UTC)
这个方式最终会使公共转换组用处不大,与此同时会有很多批量手工转换,繁体编辑进来创造一个新的繁繁转换规则。似乎这样会造成问题不小。--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7日 (一) 07:26 (UTC)
所以编辑应当做到对各地用法有基本了解,这样就可以修改公共转换组或原文了。—Chiefwei - 2017年3月28日 (二) 06:11 (UTC)
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自己的意见:只要使用公共转换组任何翻译覆盖应该没有问题。肯定最安全的是使用页面的名称覆盖。 --Winston留言2017年3月28日 (二) 23:07 (UTC)
这样可能就会导致各地用户来回复盖成自己喜欢的翻译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简破坏。如今所有页面都使用了繁简转换,理论上修改源码繁简不会导致读者观感上的任何变化,但我们仍然禁止这么做,也是出于这个道理。那么推及地区词转换,也应比照处理。—Chiefwei - 2017年4月2日 (日) 03:13 (UTC)
我想这是关键部分。我知道有一个规则叫做"繁简破坏",但同时我觉得在公共转换组不能翻译的条件下,使用页面的名称覆盖应该被视为一个"繁简破坏"的例外。--Winston留言2017年4月3日 (一) 05:12 (UTC)

扩增WP:CST注意事项

在之前的讨论中得出了针对异体字排除姓名等专有用词外应采取“先到先得”的结论;然而,在在下近日的编辑中,发现类似争议(如:12)依然层出不穷;故在下提出将该共识正式写入WP:CST指引,进一步指引维基编辑们应对异体字转换的状况。欢迎各位讨论。-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5日 (日) 03:15 (UTC)

@Aotfs2013:请用完整文字写出你的提案,否则我关闭讨论。--Temp3600留言2017年2月14日 (二) 06:48 (UTC)

草案提出

尽管异体字间的功能相近,且所代表的意义相同,但手动转换异体字,很可能引发编辑争议,甚至招致编辑战的发生,因此对于异体字的使用,应该先到先得。虽然异体字间的关系与简繁体字的关系有一些不同,不过手动转换异体字,仍然可能被视为“繁简破坏”。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14日 (二) 14:00 (UTC)

@Shizhao 囧rz...写草案的经验相对缺乏,还得请阁下赐教了。-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15日 (三) 09:46 (UTC)

最终定案

尽管异体字间的功能相近,且所代表的意义相同,但手动转换异体字,很可能引发编辑争议,甚至招致编辑战的发生,因此对于异体字的使用,应该先到先得。虽然异体字间的关系与简繁体字的关系有一些不同,不过手动转换异体字,仍然可能被视为“繁简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共识之下,“先到先得”不适合于部分罕用的异体字。目前这些罕用异体字包括:

罕用异体字 对应常用字 说明
仅作范例。

说明:经过几日的讨论,在下拟订了最终定案版本,进行最后的讨论,如未有其他意见,将开始进行WP:CST的修改,谢谢!-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23日 (四) 19:24 (UTC)

我一直不是太明白这个讨论的主题.....对于上面举例的台,在简体里并不属于异体字。关于异体字本身,大陆、香港、台湾都有不同的异体字。在一地是异体字的,在另一地未必是异体字,在此时是异体字的,在彼时未必是异体字。“先到先得”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因该慎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2月24日 (五) 06:36 (UTC)
@Shizhao:主要是补上了对异体字的应对措施。若是繁简体关系,则由原先的繁简转换规则去约束。-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24日 (五) 14:48 (UTC)
我的意思是,不同地区对异体字的标准不同,而不是繁简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2月27日 (一) 03:38 (UTC)
@Shizhao:在下认为这个章节主要是让WP:CST能对转换异体字的“行为”做出约束(可以理解为把异体字转换纳入手动转换繁简的处理范围),因此异体字认定不同的部分,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2月27日 (一) 05:42 (UTC)
预定于UTC时间3月4日13时14分改动。-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3月4日 (六) 11:08 (UTC)
不懂“定案”是指什么?先到先得?建议要立下但书,贸然定案的话,非但问题没解决,反而徒增后患。请问Aotfs2013,不知道你是想怎么样修改WP:CST?就如我在这里所说的,万一是上一笔别位用户是写“臺灣”,但他没依照来源记载是“台灣”去写,我协助修正,此举岂不使我沦为简繁破坏?善意编辑与简繁破坏之间是如何界定,这也是没人讨论,而且我也有举例“臺灣鐵路管理局”,虽然官方是用“臺灣”,但在有些场合下,官方也会改成“台灣”,这也是没人讨论,若真是经由定案去强制规定,那还不知道叫我们大家该怎样编辑?因为连铁路局自己都不见得是一定都用“臺灣”。--114.38.188.173留言2017年3月4日 (六) 11:46 (UTC)
@114.38.188.173:名从主人与常用名称都是在判定“简繁破坏”时,必然会考虑到的,因此最终定案的版本是“仍然‘可能’被视为‘繁简破坏’。”并未将他写死。-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3月4日 (六) 12:43 (UTC)

实施后的讨论

十分抱歉,现在才看到这个讨论的进展。作为维基百科全局繁简转换的处理人之一,我认为“禁止转换异体字”这一说法可能有些问题。在大陆用字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已经明确规定了一部分异体字和正体字(大陆规范字,非繁体字)的关系,换而言之,这部分异体字是不应出现在日常大陆用字中的。目前的大陆简体转换也根据该表,将这些异体字转换成为了规范的简体字(有部分微调,根据文言使用需要剔除了部分地名和人名用字)。因此,禁止转换异体字的说法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

另外,User:Shizhao提到这对大陆简体没有影响,这可能也不太对。这次的问题与其说是异体字,我个人更觉得类似异形词,也就是两个词同音同义但字形不同,官方也都认可,同时通用。大陆虽然没有“台灣”和“臺灣”的问题,但异形词还是很多的,例如“预定”和“预订”等等。

不过上述其实都是表述的问题,我对整体结论并没有意见。也就是说,转换不应赋予编者强加用字和用词偏好的权利。如果存在异形词混用的情况,应采取先到先得原则或共识决议,修改时也应直接修改原文,转换自始至终不应涉入。。—Chiefwei - 2017年3月5日 (日) 08:51 (UTC)

我也才看到讨论。我认为应该看现代汉语是否还在使用,即考虑陆港澳台新马的现行标准。只要符合这些标准的字就不要改,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例如旧字)则应考虑换掉。我举两组例子,一组是“鄕/鄉”、“靑/青”、“敎/教”,另一组是“為/爲”、“線/綫”、“衛/衞”,前者应该换成现代汉字(特别是“鄕”,因为它无法正确地简繁转换),后者则可以考虑“先到先得”。--逆袭的天邪鬼留言2017年3月7日 (二) 13:28 (UTC)
  • (-)反对:在下平时没有看客栈的习惯,所以也是最近才看到讨论。我反对目前的这个修改,理由如下:
    1. User:逆袭的天邪鬼所举的两组例子,前者的异体字是目前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同时在输入法(特别是音码输入法)中的候选位置是十分靠后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把异体字转为正体字不应该是作破坏,把正体字转成异体字应该视为破坏。而后者的转换则算是破坏,因为不同的地区会以不同的字为正体字,例如台湾以“床”为正体,香港以“牀”为正体,所以这样下来,就相当于手动转换地区词,因此算是简繁破坏。
    2. 我觉得这个方针修改应该重点讨论的是“台和臺”的问题,因为政治原因,这个两个字是最容易引发冲突的。而我个人是觉得不应该手动转换“台和臺”,即把手动转换这两个字视为破坏。不过我相信有部分人对此有异议,所以应该开一个有关“台和臺”的讨论,而不是把这个问题归为笼统的异体字问题
综上所述,我评判是否破坏的标准就是转换是否有利于条目的改善,把那些目前没有在用的异体字手动转成正体字,有利于读者阅读,因此是改善,反之则是破坏。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把芶𠜫囶宊𠤵𠒁𠙋转成正体字“苟利国家生死以”是改善,反之是破坏。而“為/爲”、“線/綫”的转换,实质上和简繁转换是一个道理。---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7日 (二) 14:01 (UTC)
我想现在差不多只有“台/臺”字有争议吧。--逆袭的天邪鬼留言) 2017年3月7日 (二) 14:41 (UTC
@Dqwyy逆襲的天邪鬼:两位所在意的现代不使用的文字,目前可依个别共识列出不适用先到先得的“罕用异体字”来因应;至于是否该局限于“台和臺”,在下认为不该,所有的常用异体字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手动转换(冲突),在下认为此方针可一次解决这些争议。-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3月8日 (三) 00:55 (UTC)
尽管异体字间的功能相近,且所代表的意义相同,但手动转换异体字,很可能引发编辑争议,甚至招致编辑战的发生。因此在手动转换异体字之前,请先考虑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现代汉语中或者电脑输入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极少使用的异体字,如“靑/青”、“敎/教”、“囯/国”,这种情况下,将异体字转换为正体字是值得提倡的,反之则视为破坏。因为此类异体字在电脑输入或者现代汉语中极少用到,使用此类异体字不便于阅读。二是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在使用的异体字,此类异体字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或者是在不同的地区,对哪一个字是正体的定义不一样,例如“床/牀”,中国大陆和台湾把“床”视为正体字,把牀视为异体字,而在香港则是相反,香港视“牀”为正体,对此类异体字进行手动转化违反了WP:避免地域中心。此外,“台/臺”这一对字由于政治原因常常成为修改的对象,由于“台”字虽为俗写,但是在台湾已经广泛使用,因此不应该对其进行手动转换,因为此举对条目没有实际的改善作用。

@Aotfs2013:在下认为原来的那个提案本末倒置了,我建议修改成上面那样以突出重点。--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8日 (三) 14:36 (UTC)

@Dqwyy:这样好了,是否能请阁下再重新开个修订方针的讨论?- 执行编辑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3月8日 (三) 15:35 (UTC)
已开新讨论,欢迎发表意见。--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9日 (四) 04:14 (UTC)

但是我觉得,对于影视、游戏等的虚构人物、地名、物品名等,我觉得还是以官方的写法为准。例如说英雄联盟里的一个虚构地名——暗影岛,英雄联盟台湾地区代理商官方是将其写为“闇影島”,而不是“暗影島”,而且,在港澳台地区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所以就应该以官方为准,写成闇影島。(维基百科可能不会允许创建“暗影岛”这个条目,但是由于我比较忙碌,一时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再说这个词在一些条目中也有,于是就只好举这个例子了)。-Sprt98留言)`

关于改善WP:简繁转换中新添加的异体字转换方针

针对最近对于WP:简繁转换中增加有关异体字的转换问题,我觉得应该进一步修缮,原因是原来的指引没有突出重点,我建议修改成这样:

欢迎各位发表意见或者改善语句,如无反对意见,将会对指引进行修改。--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9日 (四) 04:10 (UTC)

@Dqwyy::建议对于台/台二字的部分,在“不应该对其进行手动转换”改为“除非该处存在官方既定用法,而现有字不是官方用法,否则不应该对其进行手动转换”之类的字句。pinchuanc留言2017年3月9日 (四) 04:50 (UTC)

感谢建议。不过我认为维基百科是以第三方的角度来讲述条目内容,如果官方有既定用法的话,也是没有必要特地转换成官方用字的。因为这个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简繁转换”了。(果然我推测得没错,这个讨论的重点还是放在“台/臺”的问题上 囧rz...--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9日 (四) 05:07 (UTC)
我的意思是,机关名称还是要以官方全称为主。否则感觉会跟“名从主人”原则矛盾。当然,条目内的文字没有必要限制。pinchuanc留言2017年3月9日 (四) 06:22 (UTC)
“台/臺”的问题上,基本上就是名从主人,先到先得,和3RR。有需要设这么多方针吗? --Hello World! 2017年3月13日 (一) 01:36 (UTC)
虽然关系不大,但是香港也是用“床”的。—AT 2017年3月9日 (四) 15:44 (UTC)
政府文件使用“牀”,民间应该因为输入或者书写方便而转用“床”。现时小学就应该两者都有教。此来源则讲述“牀”如何变成“床”。而的而且确,“爿”本义就是“牀”。--J.Wong 2017年3月10日 (五) 03:01 (UTC)
先不对台和臺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部分支持。--逆袭的天邪鬼留言2017年3月13日 (一) 05:43 (UTC)
对于同音同义异体字A/B:
  1. 如果所有地区皆常用A,罕用B→可将源码B直接改为A,不宜使用转换。
  2. 如果某些地区常用A而罕用B,某些地区常用B而罕用A→源码文字先到先得,不得修改,同时全局转换。
  3. 如果所有地区混用A/B→源码文字先到先得,不得修改,不得使用转换。
  4. 如果某些地区混用A/B,其他地区常用A而罕用B→源码文字先到先得,不得修改,其他地区可使用转换。—Chiefwei - 2017年3月17日 (五) 07:06 (UTC)
(:)回应:感谢您的建议,这样表达起来简洁多了。--Dqwyy谈笑风生正在沉迷CLANNAD回复请ping 2017年3月20日 (一) 13:22 (UTC)
【以下留言来自Special:Diff/43701117】但是我觉得,对于影视、游戏等的虚构人物、地名、物品名等,我觉得还是以官方的写法为准。例如说英雄联盟里的一个虚构地名——暗影岛,英雄联盟台湾地区代理商官方是将其写为“闇影島”,而不是“暗影島”,而且,在港澳台地区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所以就应该以官方为准,写成闇影島。(维基百科可能不会允许创建“暗影岛”这个条目,但是由于我比较忙碌,一时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再说这个词在一些条目中也有,于是就只好举这个例子了)。-Sprt98留言
只要“闇影島”是常用写法,我们自然就会抛开“它是异体字”这一点,在“闇影島”这个特例中以“闇”字为正。--逆袭的天邪鬼留言2017年3月21日 (二) 15:19 (UTC)
台服官方的确是闇影島,我是觉得繁简处理会改成正体字吗?比如说李杰,会写成“杰”。-Neville Wang 奈威 2017年3月21日 (二) 15:42 (UTC)
简繁转换本身为方便读者而设,如果转换结果对读者造成不便,则不应采用。用词的选择应该根据条目本身的相关可靠来源,而不是仅仅看条目所属地区。举例来说,英文条目多用英制,但是珍珠港事件条目里用公制,原因是美军是用公制的。虚构的地名也是一样。注意官方用词未必被广泛采用,例如林明美并非官方,而是中文里的最常用名。维基百科用词应该采取最少惊讶原则,照着来源写。Skyfiler留言2017年3月28日 (二) 17:24 (UTC)

谷/谷;御/御

简体/繁体:谷/谷;御/御

如上述两项目中在多项内容中仍然存在繁简错误

"山谷"成了"山谷";"御驾亲征"为"御驾亲征"

望能修改相关简繁译字规则

中文简繁转换开源项目

Open Chinese Convert,中文简繁转换开源项目,偶尔发现有与趣可以看看!但里面不提供标点符号转换,算是一个缺憾。-日月星辰 | 留言簿 2017年4月9日 (日) 07:58 (UTC)

OpenCC这东西我自己一直在用。似乎对于词语分隔掌握得比zhwp的最长匹配好一点,但跟人跟自己解释起来也难懂一点。标点应该可以自己写词典和规则啊。——Artoria2e5 讨论要完整回复请用ping 2017年4月14日 (五) 14:41 (UTC)
或许可以向他们提供一个编程!-日月星辰 | 留言簿 2017年4月21日 (五) 10:17 (UTC)

提案修正WP:繁简处理#勿手动转换异体字之“台/台”指引

  • 现行条文
  • 提案修正条文
  • 建议修正理由

前开讨论参照
原始争点系由台湾铁路条目之移动请求开始,因管理员User:Iokseng依敝人之移动请求将“台湾铁路”移动至“台湾铁路”后,User:Aotfs2013指出其为“不当移动”,并引用WP:CST“台/台”之维基指引主张应遵循先到先得(注:User:Aotfs2013WP:CST异体字条款的订定者);但敝人主张依照台湾铁路管理局之官方用字应使用“台”而非“台”,此情况为维基指引与官方用字之抵触,惟目前受限于WP:CST“台/台”之指引而无法移动或更改,为保障“台/台”官方用字于维基使用时能于法有据,使未来有更完善之指引可供依据,特于提出此修正案!-Jack.T 2017年7月12日 (三) 15:07 (UTC)

  • 讨论区
原则上常用优先吧?其他先到先得,官方都是次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7月13日 (四) 01:40 (UTC)
的确,原则上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方针应优先适用,感谢User:Shizhao管理员的建议,故修正上述提案条文,改为“名从主人不受此限制”;虽方针效力本就高于指引,如果现在直接依照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移动条目,似乎可不受WP:繁简处理#勿手动转换异体字之限制,但仍希望借由此讨论让WP:繁简处理指引内容更加完善。另,“台/台”先到先得虽为次要但敝人认为仍有其必要性,可避免过度无意义或政治因素之编辑,惟现行针对“台/台”先到先得之适用范围过大,易导致部分条目在依照官方名称(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移动或编辑时容易引起规范上的无谓争议,故提案修正之。-Jack.T 2017年7月13日 (四) 15:25 (UTC)
名从主人也要让位于常用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7月14日 (五) 02:47 (UTC)
如上述前开讨论参照,“台湾铁路”如单就搜寻结果来看是大于“台湾铁路”,故可得“台湾铁路”之条目名称的确是相较常用之名称,另,现行中华民国各机关正式公文皆使用“台”字,此外,台湾铁路系中华民国交通部所属国营事业,现今亦不再以“台”字作为正式及普遍使用,过去民众习惯简称其“台铁”,但近十几年来,配合中华民国教育部积极推动“台”字正名化,故在各现行政府机关皆已推行“台”字行之有年,因此通案可见名从主人并非一定要让位于常用。
举例来说:“台北市政府”不论民众称呼、Google搜索结果皆是较常用的,但现行条目却命名为官方使用之“台北市政府”,即是因名从主人,名从主人亦叙明“官方中文资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称的,以该中文名称来命名”,因此依前述规范,“台湾铁路”应移动至“台湾铁路”较为妥当且有所依据。-Jack.T 2017年7月14日 (五) 05:10 (UTC)
支持“条目名称”的“台/台”按官方名称命名,例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用字为“台”,“台湾电视公司”官方用字为“台”;内文则不受限。--Iokseng留言2017年7月14日 (五) 18:55 (UTC)
身为台湾人,只(+)支持 先得先到,不管是臺湾电视公司还是台湾电视公司,对台湾人来说一样意思也不会觉得奇怪,臺北市、台北市,台铁、臺铁。有些没有明定义是台还是台拿来煮只是浪费资源,支持先得先到,毋需改来改去。--Zest 2017年7月15日 (六) 01:18 (UTC)
User:兰斯特,所以依阁下之见,“官方明确使用”之文字到底属不属于“有明定义”?另,阁下表示“不管是臺湾电视公司还是台湾电视公司,对台湾人来说一样意思也不会觉得奇怪”,这点就口语或意思理解上我并不否认阁下的看法,但人家公司在内政部商工登记资料就是叫“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条目初创建之名称硬把官方登记的“台”使用为“台”(先得先到),阁下认为妥当吗?这样是否涉及窜改既存公司名称?该使用真的有所依据吗?是否违反了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方针之规定?-Jack.T 2017年7月16日 (日) 07:46 (UTC)
依维基在acg命名上,(先得先到,大陆汉化组比官方代理名称还要优先使用,除非明显都使用官方名称),我认为无不妥,在台湾,台通臺,所以不算是窜改既存公司名称,处非那一天那一边公司脑袋想到发声明稿或记者会声明他们公司是台不是臺在讨论,现在我不认为有人的公司会在意是台还是台。--Zest 2017年7月16日 (日) 13:39 (UTC)
User:兰斯特,ACG命名本来就会因地区译名产生各种不同的“官方名称”或“汉化名称”,与现在在讨论仅限于台湾使用的“台/台”是完全是不同的情况,此外,阁下表示台通臺为阁下个人之见解,依据教育部之用字规范:

教育部自六十二年委托学者专家研订国民常用字及标准字体,并在七十一年公告。经考据文字源流,“台湾”、“台中”、“台南”才是正确,“台湾”、“台中”、“台南”是错误的。
教育部国语会执行秘书陈雪玉表示,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台”解释为“观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筑物,音ㄊㄞˊ;“台”则解释为“说(悦)也”,即喜悦的意思,音ㄧˊ。“台”和“台”音义皆不同。
后来,在唐、宋的《广韵》、《集韵》等字韵书中,“台”字出现其他字义,分别读为ㄊㄞ与ㄊㄞˊ,“台”、“台”二字产生了同音关系,但字义上仍不一样。到了小说刻本《目连记》、《金瓶梅》等,才开始看到假借“台”为“台”的用法。至于两者通用关系如何产生,一般认为是久了成习惯。

引用部分内容自 2010年12月13日 上午 3:05 中国时报【林志成╱台北报导】
以上可得“台”并不完全通“台”,姑且不论教育部如何定义“台/台”之差异,现下讨论之核心仍在WP:繁简处理#勿手动转换异体字“台/台”之条目名称应排除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以避免其适用范围过大之争议。-Jack.T 2017年7月17日 (一) 11:24 (UTC)
阁下使用繁体字不知道是不是台湾同胞,如果是台湾人应该能体会在台湾不管是台还是台是完全不影响任何事务和生活的,“台”并不完全通“台”,但台是台的异体字(在台湾是异体字,在古代是不同字),而且阁下引用的报导后面还有
雖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但包括各政府機關的政令宣導及新聞稿,大都書寫著「台灣」,例如馬英九總統的治國週記中提到的「夜市遊台灣」,行政院「投資台灣、啟動黃金十年」等政策,用的也是台灣;就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要正名為臺灣,根本是吃飽太閒、多此一舉。
民眾批評吃飽太閒
對於教育部決定使用「臺灣」,行政院其他部會是否要比照?吳揆昨
回應說,要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吳揆指出,印在公文書上的文字,有人用比較正體的「臺」字,簡體的「台」字(教育部指為臺的異體字),也已成為大家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是不是要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寫成「台」,也沒什麼不得了,大家用得自在、都認識,沒什麼不好。��
因此,先得先到,无须争执台臺用字。--Zest 2017年7月17日 (一) 15:04 (UTC)
USER:兰斯特,敝人引用的内容系在提醒阁下“台”通“台”为阁下个人之想法,并非普世价值;而阁下引用该篇新闻的后段内容为“台”是否应取代“台”的争议,与现在讨论的内容无关,现在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要使用“台”来完全取代“台”,而是“台/台”的使用应遵照“WP:命名常规#名从主人”为前提,并且修正WP:繁简处理#勿手动转换异体字。-Jack.T 2017年7月18日 (二) 09:31 (UTC)
USER:Jesus estw,此修正提案本就较著重在“条目名称”的适用,而“内文”就现行情况要完全依照名从主人统一“台/台”的用法似乎也不太可能,但至少WP:繁简处理#勿手动转换异体字应该排除依据“名从主人”的情形下所做出的修正,以免过度限制。-Jack.T 2017年7月18日 (二) 09:31 (UTC)
台台是否是普世价值也非个人想法,我较支持维持现状,也请其他维基人提及意见。--Zest 2017年7月18日 (二) 09:48 (UTC)
(-)反对对内文无意义的修改。看得懂就好,而且同一事务的"官方"未必明确。如果中国成立简体字的台北市,你是不是将内文的名字都改为简体?--Temp3600留言2017年7月19日 (三) 10:20 (UTC)
(*)提醒User:Temp3600:依据台湾对“台”的定义并非简体字,另,本提案较著重在“条目名称”的适用,并没有强迫内文需要修改,而阁下指“官方未必明确”并没有说清楚到底是哪里不明确?可否补充实例?有请阁下说明!-Jack.T 2017年7月19日 (三) 11:01 (UTC)
(:)回应@Happy60907:哦,如果本案只限制页面命名,应考虑更改WP:命名常规,而非WP:繁简处理。修改异体字规则有机会影响到香港地区。例如香港政府永不会用"台湾"。如果更改,等于要求香港人迁就台湾人的用字习惯,故(-)反对。--Temp3600留言2017年7月23日 (日) 18:49 (UTC)
(:)回应@Temp3600WP:命名常规(方针)效力本就大于WP:繁简处理(指引),因此WP:命名常规本就无修改之必要,其实修改WP:繁简处理并没有迁就的问题,条目仅是依据名从主人使用政治正确的字罢了,香港地区如不使用“台”,建议可增加全域转换至“台”,免得每个有“台”字的条目都要加入港澳地区转换。(例如:台湾条目目前使用香港繁体仍然是显示“台”而非“台”,这就是名从主人的政治正确而不是要求香港人迁就台湾人的用字习惯,两者完全是不同的逻辑。)-Jack.T 2017年7月24日 (一) 13:46 (UTC)
  • (!)意见:个人认为,可以适当在此处限缩名从主人的范围,对于台或台的部分,除非用于正式(官方)全名,否则先到先得(亦即仅限机构名称或人名)。这样似乎可以平衡两者?另,虽政府官方使用“台”,但部分文书亦有混用“台”的情形,且在台湾境内,常用范围内不会出现两者意义不同的情形,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较严格认定名从主人的方法。 pinchuanc留言2017年7月20日 (四) 15:43 (UTC)
User:Pin-Chuan Chen,所以阁下认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台湾铁路算不算是正式(官方)全名?而阁下说先到先得限“人名”的部分似乎有些奇怪?不是应遵循名从主人吗?另,阁下应该要说“采用较宽松认定名从主人”吧?感觉语意有些矛盾...-Jack.T 2017年7月21日 (五) 15:30 (UTC)
个人认为,台湾铁路管理局算是官方名称,遵循名从主人;台湾铁路则不算是官方名称。我的意思是,只有人名或机构名称遵循名从主人,其他则先到先得,因此确实是较严格无误,可能是因为用字造成误会。 pinchuanc留言2017年7月30日 (日) 00:56 (UTC)

站内搜寻页面简繁转换一直有错

譬如[5],有办法修好吗?-- By Jimmy Young. (Talk) 2017年10月21日 (六) 14:57 (UTC)

(:)回应建个重定向不就成了?-KRF留言2017年10月21日 (六) 15:12 (UTC)

避免在Template名字空间内使用简繁转换

近日有IP用户在{{英国属地}}中加入了带有T标签的{{noteTA}},导致英国等使用该模板的页面标题显示异常。我建议修改Wikipedia:繁简处理。以下若干提案请社群考虑:

  1. 在指引中提及避免在Template名字空间内使用简繁转换。
  2. 以人工或自动方式移除现有模板中的简繁转换,合并至公共转换组或移动到引用条目中的{{noteTA}}中。
  3. 以人工或自动方式移除现有模板中的noteTA模板,合并至公共转换组或移动到引用条目中的{{noteTA}}中。
  4. 以人工或自动方式将现有模板中的noteTA模板以标签包裹。
  5. 建立防滥用过滤器以防止在Template名字空间中添加T标签。
以上。-Mys_721tx留言2017年10月13日 (五) 15:43 (UTC)

针对对中文“简繁”不同条目文字统一之问题

本人认为,对于一个条目,不应该因为有字体转换,就可以于一页面中使用各地字体,而是应以条目事件当地使用字体作为基准(当事者当时使用字体>继承者现时使用字体)。这即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事件载体的最好方式。其过程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例如:于“Google Translate”使用“中文”=>“中文(繁体)”,只需几秒而已) 例如:于台湾条目就应该使用台湾正体,于新马条目就应使用新马简体,于香港条目应使用香港繁体... ... 对此,本人认为应该重新强调,特此主题。 —— だ*ぜ 谨此敬上 留言Comment𓋹签名Sign 2018年4月25日 (三) 16:11 (UTC)

左上已经可以自行调整显示版本,还不足够吗?—AT 2018年4月25日 (三) 16:16 (UTC)

繁简处理指引

已通过:
公示已达七日,先修订后审议完成,通过。--J.Wong 2018年8月21日 (二) 16:37 (UTC)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修订,事实修改。--J.Wong 2018年8月9日 (四) 19:45 (UTC)


本讨论已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求救信号

请问这是联合国邮件信箱吗? unitednationsheadpuarter775@gmail.com? Sound Ching wong留言2019年8月14日 (三) 00:44 (UTC)

联合国为何会用Gmail?应当不是。
另:类似问题请到知识问答提出。--🍀 CLOVER YAN (^_^) (回复请ping我) 2020年7月2日 (四) 06:55 (UTC)

姓氏繁简转换缺失更正“于”

“于”本身就为中共所发布的规范字不需转换。 再者,在这姓氏文化自秦汉后即使字的演变历篆、隶、楷都不曾混乱,至今“于”与“于(干勾ㄩˊ)“两姓应有所区别方不违传统文化, 在所有“于(干勾)”氏的人名,在中文(台湾)界面都被改为“于”希望“于(干勾)”未来不被错误转换 --Dr Yu ProtectYuCaln留言2019年8月9日 (五) 10:17 (UTC)

是吗?那是应该加上。干勾“于”与方字旁“于”的确不是一个姓氏。--Cswquz留言2019年8月9日 (五) 14:28 (UTC)

维基百科上常在繁体中文版本上只会出现“于”把于[干勾]全都归为“于”,对两姓都是污蔑,希望于(干勾)在繁体中文维基百科中以“干勾”存在不要转换成方部于 。因为现在这个百科都以污辱方式转换所以看起来都是方部于,但有些(干勾)的ㄩˊ。—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Dr Yu ProtectYuCaln对话贡献)于2019年8月10日 (六) 03:50加入。

作为姓氏来说是规范字。例如於之莹。--Cswquz留言2019年8月10日 (六) 08:43 (UTC)
该条目是用开头加NoteTA模板来解决。--Cswquz留言2019年8月10日 (六) 08:46 (UTC)
内文noteTA也不是好办法(标题noteTA没问题),会误中非姓氏的“於”的副车。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的处理方法是:於之莹([[於之莹|-{於}-之莹]])、于幼军([[于幼军|-{于}-幼军]])。 DC17GAN FLN 2019年8月10日 (六) 13:13 (UTC)
  • 题外话,这应该放在方针区吗?—— Eric Liu留言留名学生会 2019年8月12日 (一) 11:01 (UTC)
  • “於”跟“于”其实不是简繁关系,简化字总表中也没有收录,也就是说“於”在大陆也是规范用字。大陆,使用“於”的场合一般有三:一是姓氏,在大陆,“於”跟“于”也是不同的姓氏。二是,某些地名,如於潜。三是文言语气词,如“於乎”(此处的於其实音和意都同“呜”)。以上三种用法,应该跟台湾是一样的。两岸的差异在于,虚词含义上的用字,即“由於”/“由于”,“在於”/“在于”,“關於”/“关于”等词,大陆选了“于”,台湾用了“於”。所以本质上,这不是一个简繁转换问题,而是地区词差异,或可以说类似于异体字问题。理论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这些词语的全局地区词转换,而不是直接简繁转换“於”跟“于”。但是这么做的难点在于,汉语中,“於”/“于”可能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相关词汇少说有上百个,特别是“於”/“于”还可以单独出现做虚词意,如“金正恩于朝鲜发表重要讲话”,这样引申出来的组合词可能有几千上万个,根本没法做到完备的全局用词转换。而且,即使做了类似于“于朝鲜”这样的用词转换,万一出现有人叫“於朝鲜”/“于朝鲜”呢?比如[[Wikipedia:字词转换/修复请求/存档/2019年9月#于越南|这个现成的例子]](只是转换逻辑上反过来了)。因此,我个人(○)倾向保留目前的做法,即两字维持整体简繁转换,唯涉及到姓氏、地名或其他少数情况时,单独做修复,也可在条目中使用-{}-做规避。--Kezpe留言 2019年8月12日 (一) 14:12 (UTC)

应该说在一般当介词两者是否转换都不影响意义 但做姓氏时要一个个修正目前已有的是不可能全清查 改一下转换规则较好—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Dr Yu ProtectYuCaln对话贡献)于2019年8月12日 (一) 22:20加入。

最好是根据对应页面写全名的特定转换,不应该考虑站点的全局转换。如“-{zh-hans:于幼军;zh-hant:于幼军}-”。——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8月13日 (二) 00:55 (UTC)
大陆基本不会使用“由於”、“在於”之类的,不做转换会造成阅读困难。相比于做虚词的情况,做姓氏的使用反而不多,特别是於姓还是个稀有姓氏。所以还是,要么对“於”/“于”姓人名时做单独修复,要么如大家建议的页面内转换。--Kezpe留言 2019年8月13日 (二) 10:51 (UTC)

各位以下是自维基百科(繁体中文)的: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才可 ^ 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于天华在新疆打击暴恐时病逝. 观察者网. 2014年7月7日 [2017年5月13日].

^ “支架”于天华. 《新京报》. 2014年7月16日 [2017年5月13日]. ^ 反恐精英去世前装7个支架. 《法制日报》. 2014年7月17日 [2017年5月13日].

以上显示是错的,在简体下是(于),明显要在"引用资料"区下改并不能 解决,要将所有干勾于,和方部于加上不可能的,还是全面禁止转换才可 留言—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Dr Yu ProtectYuCaln对话贡献)于2019年8月14日 (三) 09:28加入。

@Dr Yu ProtectYuCaln: 签名的方法是在段尾加四个波浪线:~~~~ --Cswquz留言2019年8月15日 (四) 00:30 (UTC)
针对于天华这个条目,我已帮助改善条目格式,加上了{{noteTA|1=zh-hans:于天华; zh-hant:于天華}}手动转换。但,cite模板的title参数好像确实不会随着noteTA转换,我对“于”字加手动转换也似乎没用,我没碰到过这类情况,不知哪位有经验的编辑可以帮忙处理下?不过,还望Dr Yu ProtectYuCaln阁下理解,这本质是个技术问题,将所有涉及姓名的于和於加上手段转换其实是可实现的,因为人名是有限的;相反,如果取消全局转换,要对于和於的常用词语做手动转换,工作量将指数倍增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会引申出更多的问题。也请你理解,大家在这里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轻视或侮辱于和於姓人士的意思。如果阁下发现某些过度转换的于和於姓条目,大可自行编辑手动转换。在条目开头用noteTA模板对全名转换相对单个字词加-{}-会更为方便。--Kezpe留言 2019年8月14日 (三) 11:39 (UTC)

页面左上角的简繁转换

自2020年5月7日(UTC+8)开始在“大陆简体”模式下,左上角只有大陆简体一个选项,其他几个字体选项均消失,请问各位维基人这是什么问题。——Zzhtju留言2020年5月7日 (四) 12:45 (UTC)

分类页面标题繁简与小工具、搜索功能


问题背景 User:回廊彼端将大量分类由简体标题移动到繁体标题(移动日志),移动理由中提到“防止技术问题、提升使用者体验”。后来沟通中得知,主要的问题是:
  1. Hotcat、Cat-a-lot 之类的工具在分类页标题繁简、条目内使用分类时的繁简不一致时体验不好,或是输入繁体字来搜索一个标题为简体的分类时效果不好。
  2. 在使用维基百科内置的搜索功能时效果不好,容易产生平行分类。
  3. 台灣、臺灣二者的转换只能通过重定向。
  4. 如此移动是建立繁简重定向比较快速方便的方法。

回廊彼端君原本的描述请见这里

希望得到的解答
  1. 针对小工具、搜索功能体验不佳的问题,是否只能如此而没必要视作一个 bug 去修复?
  2. 是否有必要大规模建立分类页面的繁简重定向(以解决小工具和搜索功能的问题)?
  3. 是否允许(尤其是大规模地)以移动的方式达成建立繁简重定向的目的?
  4. 分类标题中台灣、臺灣的转换问题,最佳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Tiger留言2020年9月22日 (二) 13:06 (UTC)


  • 意见:
    1. 小工具有的人用,有的人不用;对不用小工具的编者,这自然不是什么问题,也就谈不上修复。而如果要解决HotCat的问题,大体有这样三个思路:大幅修改小工具;以“技术原因”为由,派机器人跟踪将条目中的分类“修复”为实体标题;大规模建简繁分类重定向。
    2. 承上,不使用小工具的人认为这不是问题,而搜索功能就我的印象,大多数时候也不存在问题。而且建立分类简繁重定向有这样的事情:本来只有一个分类的时候,编者添加分类时无论用简繁体,系统都会把页面归类到一起;建立分类简繁重定向后,就变成了两个分类,那原来一个分类中的条目,就会分开撒到简繁两个分类中;尽管有机器人自动修复,但延时问题还是有必要考虑的。(N年前还没有机器人自动修理分类重定向,当时简繁体分类都是只保留一个;现在有机器人跟踪修复,如果认为延时和服务器资源都不是问题,那建立分类简繁重定向也不坏。)
    3. 透过移动建简繁重定向是可以的,但为了遵守先到先得原则,移完后还必须移回原用字标题。少量创建重定向这样也无妨,批量操作与其移来移回两次,还不如一次性直接建立重定向页。
    4. 台湾/台灣 vs. 臺灣,这个只能建立重定向了。简体这边也是,系统内建台湾对转台灣,对于分类实际标题是臺灣的,简体的台湾转换不过去,只能特别去复制一遍原始标题。—洛普利宁 2020年9月22日 (二) 13:55 (UTC)
  • Hotcat分类可以对应繁简啊,不觉得有难找的问题。—AT 2020年9月22日 (二) 14:23 (UTC)
    Po主的意思是,如果分类页标题是繁体,但条目用简体源代码添加的,那HotCat就修改不了。比如丹麦地方铁路公司 (2001年-2015年)里面,Category:丹麦公司这个分类不能直接用HotCat删改。—洛普利宁 2020年9月22日 (二) 14:30 (UTC)
    不改也没有特别的问题吧,通常分类仍然会显示该条目,只是在hotcat启用的情况下,不能修正而已,如有需要手动更改便可。--AT 2020年9月22日 (二) 14:36 (UTC)
    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当然如果有大神修改HotCat,那是最好不过的。—洛普利宁 2020年9月22日 (二) 14:41 (UTC)
  • 感谢Tigerzeng帮忙提问。经过其他用户的告知,我知道我“把分类改成繁体”的行为不符合规范,也已经停止相关行为,也有用户帮忙提报WP:VIP了,被怎么处置我都没有怨言,也对管理员跟各位感到非常抱歉,不过这边还是补述一些问题和状况
  1. 既有分类树常有上下层都是繁体、中层却夹简体的状况(相反的状况可能也有),容易导致用户误判分类繁简字,不知道有没有办法从技术上防范?
  2. 不少用户于添加分类时也只使用惯用的繁简字,这点也想问有没有办法用技术预防,例如加上警告器之类的?
  3. Hotcat问题前面朋友已提及这边不赘述,对有志于分类工作者来说真的是有点麻烦。不过目前Hotcat在输入时会自动建议将错用繁简字分类修正为正确分类、会自动将重定向分类改为正确分类都功能还不错,如能正确读取错用繁简字类别更好。
  4. 对了还有建立新分类时,如果误用繁简字不同的分类,该分类虽存在但自动摘要中会显示红链,会需要花时间检查,这也是一个问题。
  5. 目前维基搜寻系统可能需要改进,页面或分类搜寻建议繁简转换不错,但内文搜寻就不太支援。例如我可能想搜寻内文提到中国大陆福建漳州“云陵镇”的条目,但无论繁简光搜寻这三字连云陵镇直属的上层行政区“云霄县”条目都很难看到;如果用加强搜寻符号""或维基百科的进阶搜寻则有繁简字问题,我用繁字“"雲霄鎮"”搜寻会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像是这样。我很好奇能不能让“内文搜寻”依照“搜寻建议”逻辑去走以便让读者正确获取所有资料?
  6. 既然搜寻上有这问题,那便容易产生平行条目,“台灣”跟“臺灣”就是蛮可能发生的地方。像现行条目中“台灣金融”是个重定向页,“臺灣金融”则不存在,又由于上述搜寻问题没办法直接找到,可能让不熟悉维基百科的用户创造新页面。--回廊彼端留言2020年9月23日 (三) 03:15 (UTC)
    • 我理解您所说的问题。基本上最直接的方法则是在创建条目后才使用Hotcat添加分类,而不是预先手动输入分类,这样可以避免繁简互相误用和误建重复分类等问题出现。内文搜寻方面目前无能为力,用google吧。—AT 2020年9月23日 (三) 03:27 (UTC)
    • 基本如楼上AT所言。现在因为分类连结和普通条目连结一样,用简繁体都可以工作,所以这个一般不当作问题,现在也没有条文鼓励编者“修复简繁体”。编辑摘要的红链没什么办法,除非如上文提议,大规模建立分类简繁重定向。臺灣/台灣技术上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词,这个的确要建立分类重定向;简单地说,您可以把台灣移动到臺灣,然后立刻移动回去。 PS:云陵镇那个办法也不是没有,可以用insource:/[云雲]陵[镇鎮]/搜索,当然对普通读者这的确不方便……—-洛普利宁 2020年9月23日 (三) 04:15 (UTC)
  • 路过补充一桩自己以前干过的“脑残”事情(骂自己应该不算CIV吧?),就是黄岩区中的地名“黄岩”,因为各类输入法和用语差异,有“黃岩”和“黃嚴”两种繁体(我也不知道咋回事),然后hotcat就出问题,无奈将黄岩人分类移到了简体。—Rowingbohe♫ 欢迎参与浙江专题 台州专题 2020年10月1日 (四) 15:12 (UTC)
@Rowingbohe:我稍微研究了一下“黃岩”和“黃巖”的问题,其实就是原有这两个重新导向到“黄岩区”的页面,有人修改其中一个为消歧义页面,却没调整另一个,变成“黃岩”是消歧义,“黃巖”是重新导向的状况,我已经把繁体“黃巖”重新导向到“黃岩”,各位可以测试看看有没有问题。至于“黄岩人”这个分类,长期来说我觉得用简体字命名是好的欸,毕竟可能是大陆那边比较常使用,这样命名Hotcat比较不会出状况。--回廊彼端留言2020年10月11日 (日) 07:4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