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斷崖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0月7日) |
清水斷崖是位於台灣花蓮縣秀林鄉的海岸斷崖,是蘇花公路和仁(或和中)至崇德路段著名的旅遊景點。台灣戰後,台灣省政府將其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約九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碰撞,而且不斷隆起,加上豐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理岩和片麻岩於是逐漸抬升露出地表。這些岩石的岩性均是緻密、堅硬而不易崩落,故能維持陡峭壁立的山壁。加上台灣東部的地殼隆升快速,造成在短距離內即急速拔升的情形。再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坡度極陡,幾近垂直。這便是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形成的原因。
地理[编辑]
位置及地形[编辑]

清水斷崖共分成三段,由北向南依序為和仁斷崖(卡那崗斷崖)、清水斷崖與崇德斷崖(石硿仔斷崖、得其黎斷崖)。其範圍北起於和仁臨海短隧道,該處設有太魯閣國家公園和仁界碑,南迄於崇德隧道南口,總長約12公里。
除蘇花公路橫亙於斷崖上,北迴鐵路則採隧道方式通過。但亦有將清水斷崖分四段,將其北方之和中斷崖(姑姑子斷崖)納入[1],這四段的總長則達22公里。姑姑子斷崖位於蘇花公路和中至和仁路段,從和平隧道北口至良里溪,該路段留有象鼻隧道,並印製於1961年台灣銀行壹元紙鈔上。[2]
清水斷崖不僅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轄下景點,亦為秀林鄉轄下之和平村與崇德村境內景點。自良里溪沖積出和仁沖積扇(或和平隧道)開始,一直往南到崇德隧道通過之後,抵達立霧溪沖積平原,該處已結束斷崖景觀,為立霧山下的崇德聚落。斷崖之上除立霧山,還有千里眼山、右岸山、清水大山,其中最高峰海拔2408公尺則是自海平面直上之清水大山,夏季攔截東面而來太平洋水氣所形成的雲霧,因此常見於斷崖上方常有雲霧繚繞。
地質[编辑]
清水斷崖的生成在南澳造山運動,因受到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持續碰撞擠壓下被抬升而成斷層線崖。在海平面上露頭的地層,是由變質石灰岩(大理岩)、片麻岩和綠色片岩構成,在地質圖上歸類為大南澳變質雜岩區。由於世界甚少有極大落差的海岸斷崖,「崖高谷深」的自然景觀,使清水斷崖成為世界罕見之海岸斷崖。清水斷崖沿岸受太平洋的海水不斷拍擊侵蝕,以及其上的岩壁受到地震、颱風等自然營力,崩解墜落至坡腳或海中,使斷崖與海水之間留有大小不等的大理石堆積。
範圍[编辑]
- 由北至南分別為[3]:
照片集[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象鼻斷崖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 ^ 田欣雲,遊花蓮/美麗的海要枯了?當「達奇里」不再「達奇里,Nownews今日新聞,2013-08-02[失效連結]
- ^ [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ata/pdf/%E8%98%87%E8%8A%B1%E5%85%AC%E8%B7%AF%E6%B2%BF%E7%B7%9A%E6%A4%8D%E7%89%A9%E8%B3%87%E6%BA%90%E8%AA%BF%E6%9F%A5%E6%9A%A8%E6%A4%8D%E7%89%A9%E8%A7%A3%E8%AA%AA%E6%96%87%E7%A8%BF.pdf 太魯閣國家公園蘇花海岸植物資源調查研究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李瑞宗著]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清水斷崖 |
参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