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施特劳斯
![]() |
理查·施特劳斯 | |
---|---|
![]() 约1909年的理查·施特劳斯 | |
原文名 | Richard Georg Strauss |
出生 | ![]() | 1864年6月11日
逝世 | 1949年9月8日![]() | (85歲)
国籍 | 德国 |
知名作品 | 《唐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英雄的生涯》 《家庭交响曲》 《阿尔卑斯交响曲》 《莎乐美》 《厄勒克特拉》 《玫瑰骑士》 《没有影子的女人》 《間奏曲》 《達奈的愛情》 《随想曲》 《最后四首歌》 |
所属时期/乐派 | 浪漫主义,20世纪 |
擅长类型 | 交响诗,歌剧,艺术歌曲 |
签名 | |
![]() |
理查·格奥尔格·施特劳斯(德語: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史特勞斯深受以李斯特、華格納為首的「新日耳曼學派」之影響,被認為是德奧音樂傳統的最後繼承者,也是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曲家,常與馬勒並稱。
施特劳斯的早期作品具有典型浪漫主义的特点;在1888年創作的交響詩《唐璜》則運用了更加豐富的半音,展現不同以往的「嘉年華式」風格,被視为他邁入浪漫晚期風格的代表作品。此後他繼續在作品中探索半音與和聲的可能性,分別於1905年和1909年首演的《莎樂美》、《厄勒克特拉》是這波趨勢的高峰,也為現代主義音樂奠下相當的基礎。自1911年的《玫瑰騎士》開始,施特勞斯的歌劇無論在選材或風格上都回歸其原先的穩健,從此而終。在施特勞斯創作生涯後半,他的作品常被看作是守舊和過時的。施特劳斯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及配器技術,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
施特劳斯在1933年曾担任纳粹德国的国家音乐局总监(事前未与他本人协商),后来因为在犹太籍音乐家与纳粹当局意见不合,遂於1935年辞职;战后則受到审查,直到1948年才由政府正式澄清平反。事实上,他由于创作涉及戀父情結话题的《厄勒克特拉》,与犹太作家茨威格合作《沉默的女人》,以及儿媳是犹太人等原因,一直受到纳粹政府的监视。
他与以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没有关系,有時會以全名理查·史特勞斯稱呼以作區分。他还是配乐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教父和老师。
生平[编辑]
早年生活與事業(1864-1886年)[编辑]
史特勞斯於1864年6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他是約瑟芬妮與法蘭茲·施特劳斯的兒子。弗朗茨是当时有名的法國號演奏家,任職於慕尼黑宮廷劇院,同時也是皇家巴伐利亞音樂學校的教授。約瑟芬妮則是當地一名富有釀酒人的女兒。
史特勞斯4歲時開始受音樂教育,向當時慕尼黑宮廷樂團的大鍵琴手奧古斯特·通博(August Tombo)學習鋼琴。史特勞斯很快地便開始參與管弦樂團的排練,並向樂團的助理指揮學習樂理和配器。他6歲時寫下第一首作品,從此創作不輟。1872年,史特勞斯向父親的表親,也是宮廷樂團的總監本諾·瓦爾特學習小提琴;又在11歲時接受了弗里德里希·威爾海姆·梅耶(Friedrich Wilhelm Meyer)為期五年的作曲課程。
除了這些老師,史特勞斯在音樂上也深受父親影響。其父親的教导注重古典主義的基礎,史特勞斯因而廣泛認識了貝多芬、海頓、莫札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在史特勞斯童年至青少年時期的創作中,他的父親也時常給予意見、建議或批評。直到1880年代初期,史特勞斯的作品多受惠於舒曼、孟德爾頌的風格,這反映了他父親的指導。
1874年,史特勞斯初次聆聽了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唐懷瑟》。1878年,他參與了在慕尼黑的《女武神》與《齊格菲》的演出;隔年甚至參與了《指環》全作、《紐倫堡的名歌手》及《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演出。華格納的音樂對史特勞斯的風格影響顯著,但起初他保守的父親禁止他從中學習。在史特勞斯的家庭裡,華格納音樂的價值一直受到懷疑,這種情形持續到他16歲那年取得《崔斯坦》的樂譜為止。不過,雖然史特勞斯於1882年前往拜魯特音樂節聆聽其父參與的《帕西法爾》的首演,他卻在之後的書信裡詳述了他對華格納其人和音樂的負面印象。對於保守派針對華格納前衛作品的敵意,史特勞斯在晚年表達了深刻的遺憾。
1882年12月,史特勞斯的小提琴協奏曲(op.8)首演,主奏者是他的老師本諾·瓦爾特,他自己則負責管弦樂部的鋼琴版簡譜。同年史特勞斯從路德維希文法中學畢業後進入慕尼黑大學,主修哲學和藝術史,而非音樂。但他只讀了一年便離開去往柏林研習。不久後,他成為邁寧根宮廷樂團樂長漢斯·馮·畢羅的助理指揮。畢羅對史特勞斯的作品印象深刻,因而對這位年輕人愛護有加。而史特勞斯也從畢羅的排演過程領略到詮釋與指揮的藝術。也是在畢羅的指揮下,史特勞斯完成了自己作為鋼琴家的首次重大演出,曲目是莫札特第24號鋼琴協奏曲,他甚至為其寫了專屬的華彩樂段。
1885年12月,畢羅辭去邁寧根的職務,史特勞斯於是成為該樂團暫定的首席指揮,直到1886年4月。期間他幫忙張羅了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的首演,這部作品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史特勞斯在這時期也指揮過布氏的第二號交響曲。布拉姆斯曾對史特勞斯提出建言,指出他的交響曲過份操弄主題,且這些主題多派生自單一和聲,從而顯得單調。如同華格納,布拉姆斯的音樂也影響史特勞斯頗多,史氏常謂生涯的這個階段為「布拉姆斯熱」(Brahmsschwärmerei),布氏的風格因此反映在他此時期的作品中,例如鋼琴四重奏(op.13)、合唱曲《流浪者的風暴》(op.14)、《d小調詼諧曲》。
指揮與交響詩的成功(1885-1898年)[编辑]
史特勞斯在1885年結識了作曲家亞力山大·瑞特,他是華格納的姻親,也是邁寧根宮廷樂團的小提琴手。作為華格納和李斯特的熱心擁護者,瑞特深深影響了史特勞斯此後的作曲傾向。瑞特說服史特勞斯放棄原先保守的風格並接納「未來的音樂」,也就是以華氏和李氏的風格為作曲模式,甚至促使他接觸叔本華的思想著述。史特勞斯逐漸發展出新的美學觀,這成為他之後交響詩創作的基礎。
在1886年辭去邁寧根的職務後,史特勞斯先是用了數週時間遊歷義大利,接著就任巴伐利亞邦劇院(位於慕尼黑)的第三指揮。在旅行義大利途中,他寫下了一些景點的文字描述以及伴隨這些描述的樂思。史特勞斯將這些構想寫信告訴母親,而它們最終發展成他的第一首交響詩《來自義大利》。在史特勞斯得到新職務不久後,瑞特也在同年9月移居慕尼黑。兩人在往後的三年裡常常會面談論音樂(特別是新日耳曼學派)、詩歌、文學、哲學等話題。
史特勞斯在巴伐利亞的任期不算愉快。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逝世後,劇院沒能得到其繼位者鄂圖充足的贊助。這意味多數史特勞斯中意的、更具抱負也更高成本的歌劇(譬如華格納的作品)將難以上演。而劇院的指定劇目,例如布瓦爾迪厄、奧柏、董尼才悌等人的作品,常令他感到無趣。此外,劇院的資深指揮赫曼·李維(Hermann Levi)身體時常有恙,使史特勞斯常得臨危受命指揮自己沒有參與排練的歌劇。
成名與歌劇的成功(1898-1933年)[编辑]
在納粹治下(1933-1945年)[编辑]
晚年與逝世(1942-1949年)[编辑]
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極高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作品[编辑]
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和根据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写成的同名作品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Don Juan)和《唐吉軻德》(Don Quixote)最为有名。
1900年后,他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歌剧上。前两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部歌剧《莎乐美》(Salome)因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因而引起争议,但仍獲得極大的成功,当时的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你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則回答:「但至少我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第四部歌剧《厄勒克特拉》(Elektra)则在音乐上骇人听闻,而再次引起争议。第五部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音乐优美动人,但是在音乐評論界則引起不小的争论,有评论家称施特劳斯摆脱了恶作剧的作风,回归到正常的音乐中;又有品论家指责施特劳斯才智耗尽,只能靠优美旋律来吸引听众,全然丧失了以前的创新精神。随后的歌剧创作,施特劳斯继续《玫瑰骑士》的成功经验。其后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抒写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海伦》(Die ägyptische Helena)、《達芙妮》(Daphne)、《达奈的爱情》(Die Liebe der Danae)和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据战后理查德·施特劳斯说,是有感于德国各地的歌剧院遭到战争破坏,特别是在得知威瑪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毁于战火(后者毁于德累斯顿轰炸)之后,精神一度错乱,事后回忆那段时间而获得灵感写作的。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最后四首歌》。
以下是他部份的創作:
- 交響詩
- 義大利之旅(Aus Italien),作品16,1886年
- 唐璜(Don Juan),作品20,1889年
- 馬克白(Macbeth),作品23,1888–90年
- 死與變容(Tod und Verklärung),作品24,1891年
- 提尔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作品28,1895年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作品30,1896年
- 唐吉軻德(Don Quixote),作品35,1898年
-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作品40,1899年
- 家庭交響曲(Symphonia domestica),作品53,1904年
- 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1915年
- 管弦樂作品
- D小调滑稽曲,钢琴和乐队,1890年
-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882年
- 兩首鋼琴協奏曲
- 兩首法國號協奏曲
- 獻給日本皇紀二千六百年之祭典祝賀曲,1940年
- D大調為雙簧管與小管弦樂團的協奏曲,1945年
- 單簧管與低音管的雙協奏曲
- 《玫瑰騎士》電影配樂,1925年
- 以23件弦樂器演奏之《變形》(Metamorphosen),1944–45年
- 歌劇
- 貢特拉姆(Guntram),1894年
- 火荒(Feuersnot),1901年
- 莎樂美(Salome),1905年
- 厄勒克特拉(Elektra),1909年
-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1年
- 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Ariadne auf Naxos),1912–16年
- 沒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1919年
- 間奏曲(Intermezzo),1924年
- 埃及的海伦(Die ägyptische Helena),1933年
- 阿拉貝拉(Arabella),1933年
- 沉默的女人(Die schweigsame Frau),1935年
- 和平之日(Friedenstag),1938年
- 达佛涅(Daphne),1938年
- 达奈的爱情(Die Liebe der Danae),1940年
- 随想曲(Capriccio),1942年
- 歌曲
- 《最後四首歌》(4 Letzte Lieder),1948年
參考資料[编辑]
- 參照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理查德·施特劳斯 |
![]() |
维基语录上的理查德·施特劳斯语录 |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理查德·施特劳斯
- Richard Strauss online
- Richard Strauss Institute, in Engli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rauss unpacked: A guide to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 composers, Kate Hopkins, Royal Opera Ho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rnest Newman, Richard Strauss, 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 1908.
- Richard-Strauss-Quellenverzeichnis (RSQ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 公有領域聲樂檔案館上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
- In America with Richard Strauss: Elisabeth Schumann's 1921 di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usic Is a Holy Art: A Richard Strauss Celebration (Three-part WQXR radio documentary series)
- 有关理查德·施特劳斯在德国经济学中央图书馆(ZBW)20世纪新闻档案中的剪报。
- Richard Strauss recordings at the Discography of American Historical Record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