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經濟學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wjz留言 | 贡献2020年1月10日 (五) 21:02 (修正笔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芝加哥經濟學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是一個柔性的經濟學論述集團,其成員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師生所組成,其學派捍衛的核心價值是經濟學的新古典派经济学,相信市場機制自由放任,反對政府的过度干預,反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1][2]

二十世紀的1950年代起因為芝加哥學派採用計量經濟學的方式企圖證明凱恩斯學說的錯謬而一舉成名。一時之間,該學派成為經濟學界抵抗凱恩斯主義的前哨站。但這場爭論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且雙方都認為自己贏得了這場論戰的勝利。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经济系之一,截止2019年9月,共有1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6个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曾授予在该系工作的教授(获奖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4][5]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系里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属于芝加哥经济学派,该学派是一种思想流派而不是一个机构。

學派形成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該學派成員談到自己學派歷史時多會從1930年代就聚集在芝加哥大學的第一代人物(尤其是從法蘭克·奈特)談起,但是在1950年代以前,確實是沒有「芝加哥經濟學派」名稱的產生,該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中除了奈特以外並沒有人發表過很受注目的經濟學主張。

194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重返母校(即芝加哥大學)任教被視為很關鍵的一年,在短短數年間,其主要是透過貨幣理論的論述,他為該學派注入了生机。1950年,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前往芝加哥大学任教,严格意义上他并不是后来形成的芝加哥学派的一员,但对该学派的许多人物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联系密切。1957年經濟學家愛德華·錢柏林的著作《邁向一般性的價值理論》中有一個專章介紹芝加哥學派,這是最早提出該學派名稱的文獻。至1960年代,該學派的存在已普遍被認知,其成員也開始以一個學派自居,然後形成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與獻身本學派的傳統,直到1980年代之前,它的影響力逐年增加。一般論者都認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興盛與第二代領袖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慧黠、辯才無礙有關。

第三代的芝加哥經濟學派由蓋瑞·貝克领军。[6]而后小羅伯特·盧卡斯尤金·法馬分別代表了的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並且在學術上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荣誉奖项

诺贝尔奖

截止2019年10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共被授予了1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在获奖时是芝加哥大学教员),该奖项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此外,截止2019年10月,在所有8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共有33位是芝加哥大学的校友、教授或研究人员[4]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系里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属于芝加哥经济学派。

授予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诺贝尔奖
年份 获奖人 分享 获奖理由 参考资料
2017 理查德·塞勒 1/1 "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7]
2013 尤金·法馬 1/3 "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8]
2013 拉尔斯·彼得·汉森 1/3 "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9]
2007 罗杰·梅尔森 1/3 "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 [10]
2000 詹姆斯·赫克曼 1/2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1]
1995 小罗伯特·卢卡斯 1/1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2]
1993 羅伯特·福格爾 1/2 "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3]
1992 蓋瑞·貝克 1/1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14]
1991 罗纳德·科斯 1/1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成本财产权的重要性" [15]
1990 默顿·米勒 1/3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6]
1982 喬治·斯蒂格勒 1/1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7]
1979 西奧多·舒爾茨 1/2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8]
1976 米爾頓·弗里德曼 1/1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截止2019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共被授予了6个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获奖人在获奖时是芝加哥大学教员),该奖项于1947年首次颁发。[5]但有些获奖人可能不属于芝加哥经济学派。

年份 获奖人 参考资料
2014 Matthew Gentzkow英语Matthew Gentzkow [20]
2003 史蒂芬·列维特 [21]
1997 Kevin M. Murphy英语Kevin M. Murphy [22]
1983 詹姆斯·赫克曼 [23]
1967 蓋瑞·貝克 [24]
1951 米爾頓·弗里德曼 [5]

核心成員

早期人物

第二代

  • 米爾頓·弗里德曼(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之一)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1911-1991)-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 1910-2013 )-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法律经济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第三代

相关学者

參見

参考资料

  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economics.uchicago.edu.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2. ^ Ebeling, Richard M. Milton Friedman and the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 Richard M. Ebeling. fee.org. 2006-12-01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英语). 
  3. ^ 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 2019 - Economics | Shanghai Ranking - 2019.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6). 
  4. ^ 4.0 4.1 All Prizes in Economic Sciences.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美国英语). 
  5. ^ 5.0 5.1 5.2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6. ^ The Fourth Generation in Chicago. Economic Principals. 2014-11-16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美国英语). 
  7.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7.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美国英语). 
  8.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3.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美国英语). 
  9.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3.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美国英语). 
  10.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7.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美国英语). 
  11.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0.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美国英语). 
  12.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5.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美国英语). 
  13.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3.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美国英语). 
  14.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2.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4) (美国英语). 
  15.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1.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美国英语). 
  16.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0.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美国英语). 
  17.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2.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美国英语). 
  18.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9.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美国英语). 
  19.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6. NobelPrize.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美国英语). 
  20. ^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21. ^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22. ^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23. ^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24. ^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ww.aeaweb.org.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25. ^ Aaron Director, Founder of the field of Law and Economics. www-news.uchicago.edu.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