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性倫理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臭氧層留言 | 贡献2020年6月30日 (二) 08:3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德性倫理學(英語:virtue ethics)也称为德行倫理學美德伦理学[註 1]規範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準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而是從整體判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古羅馬斯多亞學派中國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美國哲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則是20世紀後半期美德倫理學復興的重要人物,代表作為追尋美德

注释

  1. ^ 德行二字連用首見《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德性二字連用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不論「德性倫理學」或「德行倫理學」,都是virtue ethics的中文翻譯。

延伸閱讀

  • Rosalind Hursthouse (1999).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ulia Annas (2011). Intelligent Virt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tt Stichter (2007). "Ethical Expertise: The Skill Model of Virtue",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10(2): 183-194.
  • Cheng-hung Tsai (2016). "Ethical Expertise and the Articulacy Requirement", Synthese.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