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物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lenkong11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7日 (六) 02:5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物哀(日语: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 Mono no awareもののあわれ物の哀れ)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在文學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需要解释]

内容

  • 触碰、目见、耳闻时触发产生的深切的情趣和哀愁。
  • 接触远离日常的事物时内心深处产生的感慨,卻什么也说不出来的感情。[來源請求]

物哀的发现

由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国学本居宣長在著作《紫文要领日语紫文要領》和《源氏物语玉小櫛日语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提出,將《源氏物語》定為「物哀」的典範。[1]

江户时代,儒教受到幕府的保护、奖励,「劝善惩恶」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的平安时代的文学,皆必須以儒家的概念與政治理念为前提进行讨论。然而,在此時期,国学家重新發現「物哀」,否定了以儒學解釋文學作品,找回文學作品作為藝術的自律性。[2]《源氏物語》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受到了作品時代的思想、風土、政治的影響,但本居宣長,不再從作品之外的價值觀、目的意識來閱讀,而是以物語本身的內在價值看待《源氏物語》。[2]根據契沖以來的「文藝自律性」的想法,針對《源氏物語》提出「物哀」。[2]

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本居宣長;王向遠譯,《日本物哀》

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便是因理解人心,觸景而生情,將此種感動呈現出來,使人能感同身受。[3]

和辻哲郎,將本居宣長的「物哀」詮釋成,「對永遠根源的思慕」(永遠の根源的な思慕)或「對絕對者的依屬感情」(絶対者への依属の感情)。[1][2]

相關條目

腳註

  1. ^ 1.0 1.1 和辻哲郎『日本精神史研究』(岩波書店、1926年。改版1971年)
  2. ^ 2.0 2.1 2.2 2.3 中井千之『「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と浪漫的憧憬』(上智大学ドイツ文学会、1989年12月)
  3. ^ 《「一切景語皆情語」 ──唐宋令詞的情景交融與平安短歌的物哀抒臆》,詹斐雯,國立臺東大學,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