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利吉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2年6月6日 (一) 04:05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利吉層
地层年代上新世前期至更新世中期,4–1 Ma[1]
利吉層的惡地地形解說牌
类型
上覆卑南山礫岩
下伏八里山層蕃薯寮層
岩性
主要青灰色或黑灰色泥岩
次要砂岩蛇綠岩
地点
取名自臺東利吉
命名徐鐵良
地区臺灣海岸山脈南部
国家 中華民國

利吉層(Lichi Formation)為臺灣東南部一個標準的混同層,由泥岩填充物夾著許多外來岩塊組成,故又稱利吉混同層(Lichi Mélange),是臺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2][3]。本地層是臺灣地質學家徐鐵良在1956年調查海岸山脈地質時所命名,因這些物質出現於臺東市東北方的利吉村附近,而稱為利吉層,亦有利吉泥岩利吉惡地利吉月世界等俗稱。

台灣利吉層

台灣利吉層,沿海岸山脈南段的西麓狹長地帶往北延伸到安通溫泉附近的樂合,長約70公里,寬1至3公里。[4]

地理

利吉層屬於混同層的一種,地形上則屬於惡地地形,處於易受地表逕流侵蝕和切割的泥岩層與礫岩層分布區,岩層透水性低,土壤貧瘠,常年無植被覆蓋,而容易因雨崩塌、產生蝕溝。因位處板塊邊界,常有複雜的錯動和剪移、但僅在露頭較好的地方可看到大致層理。他的層面常和剪裂面的方向一致,他的似面狀構造現象的排列則方向隨地而異,具有略呈南北走向與傾角陡峭。厚度1061公尺以上。利吉層主體為泥岩,含有多種火成岩沉積岩塊。其中基性超基性的外來岩塊,可能來自深海的海洋地殼,稱做蛇綠岩套,大多具有摩擦痕以及剪移和倒轉的現象,直徑由數公分至數公尺不等,少部分岩塊為1平方公里以上。[5]

歷史

利吉層原分布於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之間的海洋沉積物、海洋地殼物質與火山物質,受板塊擠壓上升至大陸地殼之上。為古代海底盆地被擠出地表後所形成。因堆積海底生物遺骸的沈澱泥層,呈青灰色屬蛇綠岩系[6]

於利吉層上的斷層

相關聯結

參考資料

  1. ^ Lai, L. S.-H.; Dorsey, R. J.; Horng, C.-S.; Chi, W.-R.; Shea, K.-S.; Yen, J.-Y. Polygenetic mélange in the retrowedge foredeep of an activ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Coastal Range of eastern Taiwan. Sedimentary Geology. 2021, 418: 105901 [2022-05-09]. Bibcode:2021SedG..41805901L. doi:10.1016/j.sedgeo.2021.105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2. ^ 利吉月世界(利吉惡地). [201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3. ^ 池上斷層露頭與利吉層惡地景觀-台灣之光旅遊網[永久失效連結]
  4. ^ 存档副本.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8).  什麼是混同層-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5. ^ http://www.erv-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20000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地表陣痛遺留的痕跡-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6. ^ 存档副本.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