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Lovewhatyoudo/a28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于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该民族在该地方的地方语言教学,

旨在保存或保持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使本民族学生不致因为学会主体 民族语言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力。

  • 学校中各年级各门课主要使用民族语文讲授,汉语文仅 仅作为一门课,从小学二、三年级到小学或中学毕业。该教学计划突出了民 族语文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保证了“民汉兼通”的办学方向, 深受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的欢迎。,要有较通行的民族文字以及用这种文字编译出 版的各年级各门类的教科书,还要有一支门类齐全的本民族语文师资队伍。 另外,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有无开拓进取精神,有无深厚的民族感情,都是关系到该项计划能否实施或能否持续实施的重要因素。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 将中国双语教学分为3大类:保存型、过渡型和权宜型; 再根据双语文课时比重的大小,设置时间的早晚和教学用语使用的多少,将保存型和过渡型细分出8个小类[1]

[2] [3] [4]

.[编辑]

Template:School language among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地方语言教学在中国有悠长历史,其意思有三种。传统意思是,师生之间以方言为授课语言,即以方言为媒界语,属母语教学范筹。[5]普通话接管了方言作为授课语言后,2010年代有小量学校为了拯救方言,“方言教学”产生了两种新的意思,一,学校另开一课教方言,目标是达至能生活交际;[5]二,为了承传童谣说书评弹曲艺等带有表演性质的乡土民俗而讲授在该表演用得上的方言,以“方言文化进课堂”为名目,实则不教生活交际用得上的方言。[5]

由于中国长期未切实执行义务教育,不论以方言还是以普通话,都仅覆盖极少适龄学童。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方言教学在国家行政手段下排除,由1986年-2000年间渐渐严格执行,方言教学最终全面撤出中国大陆的小学,由普通话全面接管。在少数语言政策寛松的地区例如香港,仍有以粤语讲授各个科目(尤其中文科)的传统,在2008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后兴起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局部现像。

以地方语言为教学语言=====汉族=[编辑]

推普前[编辑]

本段以浙江为例。浙江的农村中小学,传统以该村的吴语方言授课语言,只有在朗诵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现代白话文课文时用普通话;各村的小学生升到了县城初中,在县城为了与不同村的同学沟通,会自然而然学习县城的吴语方言[6]对他们而言,普遍、共通的话就是县城的吴语方言。《浙江日报》一名湖州市德清县[注 1]的记者回忆“同学读小学时,大多就近在各自的村小里读,村里不少老师也常用各村最流行的方言上课。所以,升到初中时,转学到了三桥中学,依然保留着说各自方言的习惯。开始时,一个班里的同学,相互之间不是太听得懂对方的方言[注 2],尤其是温州平阳方言十分难懂。同学之间交流,常常用德清方言‘搭桥’,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而然有了语言切换技能[注 3]。说绍兴方言的人也会用平阳方言接上话题,说平阳话的也会用几句苏北话江淮官话)聊聊天。[...]当然,在课堂上大家常常会用德清式的普通话朗诵课文[...]出了村,上集市,或进了中学,必须讲德清方言,否则就难以与他人交流。”[6]外地教师用当地方言讲课,都带家乡口音。[6]“学生时代有一位苏州籍的老师,带着苏州口音上语文课,学生一节课要被问无数个‘阿是’(注:苏州话句首疑问词‘是不是...?’)。而上海籍老师操一口上海腔物理课,因为受到感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喜欢将德清县说成德清‘油’(注:德清话“县”/yie/,上海话//[8])”

推普后[编辑]

普及义务教育以后,校园生活占据6岁以上中国人的大量时间,小学是否以方言为授课语言,关乎该方言的自然习得时数。1986-2000年间逐步严格执行以普通话为媒介语的义务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所有科目都以普通话授课。有母语四川话的大学思政辅导员[注 4]“对于本地的娃娃来说,方言不应该被专门‘学习’,而应该是‘习得’。就是说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得到这样的能力。普通话才应该是‘学习’,在小学的课堂上学习。”[9]

另开一课教方言(听说)[编辑]

官方态度微妙[编辑]

所谓方言课,即是教孩子会讲会听一门方言的课(亦即视之为一门语言工具教听力口说)。普遍上,中国的小学至本科程度没有开方言课,极少数大学研究生院语言学专业会有选修课。[10]官方对方言课的态度微妙,认为教方言只应在于传承乡土(传统)文化,而不应是学习方言本身。下面引用两个国家语委官方背景的学者。

王莉宁博士[注 5]的理解是“课上不教,但允许还会说的人在课外说”(注:按官方规定在课上是不允许说),她指“不是让方言成为教学用语,也不是提倡把地方话学习纳入教学体系[...]应允许中小学、幼儿园在课外说方言,让方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之一”。[15]李佳博士[注 6]尤其提出现代的科技政治概念应以普通话表达,指“不能喧宾夺主,用方言教学去取代文化教学,因为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并不属于课堂教学应该承担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使用方言诵读现代文或进行即兴演讲时,由于语料本身承载的传统文化因素较少,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聚焦到方言本身,如字音是否标准、遣词造句是否地道[...]。受自身发展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的制约,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都无法精确、顺畅地表达现代科技术语和政治社会概念,只能将普通话词汇变为方言发音来表达现代名物,这种处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不大”。[5]

2012年人大政协(全国至省市层面均有)有提案把“方言进课堂”。[17]其中福建由福州厦门都有市级教育部门发起,政策力度大;苏州市虽由教育部门发起,力度一般,以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兼顾为特色;上海市以幼儿园、学校自下而上。[18]宁波无锡南京杭州等也有极小量学校设选修的方言课。[9]方言课列为必修,更属罕有,杭州清河实验学校杭州话乃必修。[9]

教材问题与课纲[编辑]

教材方面,四川大学教授俞理明[注 7]指出市场上的方言教材参差,大学定须新撰教材,这笔准备成本就不少;而且大方言区里有有几种代表性的方言,教材如何取舍,又有一番考究。[10]

课纲方面,四川大学教授杜晓莉[注 8]指“语言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方言学的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方言纳入课堂的不多,适当开展选修课,还是有必要。不过若开设课程,要注重整个方言体系的研究”。[10]

另开一课教“方言背后的民俗”[编辑]

学校以“方言文化进课堂”为名目,大抵是为了传承带表演性质的乡土民俗,而讲授在该表演用得上的方言,实则不教方言本身(不教听力和口说),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致以方言在生活交际。下引两位国家语委背景的学者的说明。李佳博士[注 6]指“‘方言文化进课堂’应多在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围绕传统文化去开展形式生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如童谣说唱、方言讲古(注:苏州评话扬州评话北京评书浦东说书湖北评书四川评书等)、戏曲曲艺欣赏(注:湖南渔鼓山东琴书苏州弹词等)、文化读本选修等,将对方言的情感寓于传统文化教学之中。”[5]王莉宁博士[注 5]的理解是“乡土”,她说“方言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试点开设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组织童谣传唱、学唱地方戏、方言经典吟诵等校园活动”[15]四川大学研究汉语训诂学俞理明教授[注 7]指出,基于成本考量,方言作为“地方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欣赏”的教材充足,推行“方言文化进课堂”比较容易;而教孩子会讲会听一门方言的教材 (亦即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来学习的教材)水平参差,编新教材有成本,难免有阻力。[9]

据官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山东烟台、山东东营、湖南长沙、湖南耒阳、浙江杭州、浙江温岭、广东潮汕地区出现了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方言文化进课堂”。[18]

学术研究史[编辑]

“以方言为教学语言”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香港的粤语教学、新加坡的闽南语教学、马来西亚的闽南语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教学。其他地方,因为例子本就不多,研究亦较少。

注脚[编辑]

鉴于被引用学者是否在强制普通话义务教育年代求学、母语方言是否普通话、是否有官方背景,跟他对地方语言教学的取态相关,故在此列出:

  1. ^ 德清话,当地通称德语[7],属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2. ^ 参见:相互理解性
  3. ^ 参见:语码转换
  4. ^ 杜谦,1980年代生,四川人,硕士毕业后专职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思政辅导员[9]2019年春向大学申报在2019年秋开办“成都方言与文化”选修课,[9]未有后续新闻,是否成功开课未知。
  5. ^ 5.0 5.1 王莉宁,1981年生,[11]广西南宁人,母语南宁话[12]国家语委下辖科研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3][14]
  6. ^ 6.0 6.1 李佳,1981年生,辽宁鞍山人。国家语委下辖科研机构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6]
  7. ^ 7.0 7.1 俞理明,1952年11月生于上海[19]祖籍浙江宁波。主要研究六朝佛经的中古汉语训诂[20]
  8. ^ 杜晓莉,女,四川广安人。[21][22]

引用来源[编辑]

  1. ^ 周庆生. 中国双语教育类型. 《民族语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1, (3). 
  2. ^ 空引用 (帮助) 
  3. ^ 空引用 (帮助) 
  4. ^ 空引用 (帮助) 
  5. ^ 5.0 5.1 5.2 5.3 5.4 李佳. 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 《语言文字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2017, (2).  前半部免费转载至:李佳: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摘编). 微信公众号中国语情.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6. ^ 6.0 6.1 6.2 记者不详. 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浙江日报. 2018年0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又转载于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德清新闻网. 2018-04-10. 
  7. ^ 程昊. 初探德清方言活化石. 德清新闻网. 201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8. ^ 字音地圖查詢:縣. 吴语学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9. ^ 9.0 9.1 9.2 9.3 9.4 9.5 颜雪. 学普通话怕学成川普 四川娃娃到底该教哪种话?. 四川新闻网(转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0. ^ 10.0 10.1 10.2 王垚,周霖. 高校教师论文称 成都高校有必要开展方言课程选修. (转自成都商报). 2017年06月0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11. ^ 王莉宁.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6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5). 
  12. ^ 杜玮.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中国新闻周刊. 202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又转载至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3. ^ 王莉宁(研究员). 北京语言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4. ^ 王莉宁. 中国协同创新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5. ^ 15.0 15.1 王莉宁. 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07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6. ^ 李佳.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17. ^ 散发材料二: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发布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1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收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周庆生、郭熙、侯敏、杨尔弘、何婷婷等) (编).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 商务印书馆. 2013年10月. 
  18. ^ 18.0 18.1 《沿海三地“方言文化进课堂”状况》,收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商务印书馆,2016年. 文章前半部免费转载至:李佳:沿海三地“方言文化进课堂”状况述要. 微信公众号中国语情. 201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19. ^ 俞理明文集. 语思.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20. ^ 俞理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年03月0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21. ^ 杜晓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年0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22. ^ “2015年暑假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在老挝中文学校开班. 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华人各地语言生活

方言电影史 📽

各地民歌/童谣/流行歌♪
西北 ♪
华北·东北 ♪
华东·华中 ♪
东南 ♪
西南 ♪
大陆外 ♪
方言电视史


文学的方言俗语
录音资源库
线上方言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