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
沙巴 Sabah | |
---|---|
马来西亚邦 | |
颂歌:Sabah Tanah Airku 《沙巴我的故土》 | |
沙巴 马来西亚其它州属 | |
坐标:5°18′N 117°00′E / 5.3°N 117°E | |
首府 | 亚庇 |
省份 | |
政府[1][2] | |
• 邦元首 | 朱哈·马希鲁丁 |
• 首席部长 | 哈芝芝·诺( 沙盟 沙民意党) |
面积[3] | |
• 总数 | 73,631 平方公里(28,429 平方英里) |
面积排名 | 第二名 |
人口(2020)[4] | |
• 总数 | 3,418,785人 |
• 排名 | 第二名 |
• 密度 | 46.4人/平方公里(120人/平方英里) |
居民称谓 | 沙巴人 |
人类发展指数 | |
• HDI (2017) | 0.703 (高) (第13位) |
时区 | MST[5](UTC+8) |
文莱帝国 | 15世纪–1882年 |
英属北婆罗洲 | 1882年–1941年 |
日本军事占领 | 1941年–1945年 |
英属直辖殖民地 | 1946年–1963年 |
获得自治 | 1963年9月16日[6][7][8][9] |
马来西亚协定[10] | 1963年9月16日a[11] |
网站 | 官方网站 |
a 尽管马来西亚于1963年9月16日开始存在,8月31日(马来亚独立日)却被选为马来西亚的独立日。 2010年以来,9月16日被认定为马来西亚日。这是一个马来西亚公共假期,为的是纪念北婆罗洲、马来亚、砂拉越和新加坡以同等伙伴的地位参组马来西亚。[12] |
沙巴(马来语:Sabah),旧名“北婆罗洲”,位于婆罗洲岛北部[13][14],是马来西亚联邦在婆罗洲领土上的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砂拉越) ,其西南方是砂拉越州,而其南面则与印度尼西亚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沙巴人口主要分为三大民族:华人、卡达山人和巴瑶人,分别使用客家语、华语、英语、卡达山语和马来语,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涌入,使沙巴华人只剩一至两成,不过沙巴总人口也面临减少的问题。[15]
自1881年起,北婆罗洲一直被大英帝国所统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罗洲被英国予以自治地位,同时改名为“沙巴”(Sabah),但并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16]。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组成联邦国家,成立马来西亚[17][18]。在成立马来西亚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样,皆是英属自治邦,根据各州分治的成立协议,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权,如移民政策自主权。
沙巴享有风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风下之乡之美誉,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饱受台风肆虐的菲律宾之南,但台风不会经过这里[19][20][21][22]。沙巴首府为亚庇,前名为哲斯顿(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镇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保佛、古达、仙本那、拿笃、斗亚兰、吧巴、实必丹、丹南、兰瑙、古打毛律、哥打马鲁都等。纳闽在1984年由哈里士领导的人民党组成的沙巴政府交给了联邦政府,现为联邦直辖区,也是大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历史
[编辑]人类最早迁移和定居到沙巴地区的时间,可追溯到约距今2-3万年前。这些早期人类据信是矮黑人的群体。下一波的人类迁徙,据信是南岛语族,发生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由于缺少正式的历史文件纪录,沙巴早期的历史比较模糊,只能由国外的纪录及考古学家所发现的考古证据来考证。沙巴博物馆收藏了这方面的资料。
名称由来
[编辑]相传沙巴西面海岸的居民喜欢种植一种称为“Pisang Saba”的香蕉。这种香蕉成为远近驰名的特产,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Sabah”。另一个说法是,因为沙巴处于北半球的台风地带以南,不受台风的干扰[23],故被称为“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吸引那些到苏禄群岛经商的回教商人停驻以避台风;而在阿拉伯语,“风下之乡”被称为Zir-e Bad,发音接近“Sabah”。
早在15世纪,文莱和菲律宾南部一带的商人已经把这个地方称为沙巴。然而,英国人于1881年统治沙巴后,就把地名改为北婆罗洲(North Borneo)。直至1963年,沙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分子,才恢复固有名称。
文莱帝国
[编辑]在第七世纪,有一个定居的社会名为Vijayapura,向三佛齐帝国进贡,被认定是当时已存在于婆罗洲东北海岸附近的文莱帝国的最早封地。[24]另一个让人怀疑是否确实存在的王国是第九世纪的渤泥(Po-ni)。学者认为,渤泥位于文莱河口,并且是文莱苏丹国的前身。[25]在文莱统治者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之后,成立了文莱苏丹国。在第五任苏丹博尔基亚于1473年至1524年间的统治下,文莱苏丹国的领海延伸到沙巴、北方的苏禄群岛和马尼拉,以及南方的砂拉越一直到婆罗洲岛南端的马辰。[26]在1658年,文莱苏丹将婆罗洲北部和东部的一部分割让给苏禄苏丹,以答谢协助弭平文莱苏丹国的一场内战。在1749年,婆罗洲苏丹国将菲律宾巴拉望省南部割让给西班牙。[27]
据记载,沙巴早在公元6世纪就和中国有经济来往,在沙巴博物馆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瓮,足证沙巴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当时中国商人来这里多是为了香料、木材、燕窝等等。中国各朝代古书、史书中都有渤泥的记载,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经踏足婆罗洲了,甚至在中国南京还保留着明朝渤泥国王的坟墓。
英属北婆罗洲
[编辑]176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亚历山大·达尔林普尔与苏禄苏丹缔结协议,允许他在峇兰巴雁岛设立贸易站,但由于该项计划在1805年11月遭到失败,使得岛屿和站点均被英国所舍弃。
1846年,文莱苏丹将位于北婆西海岸的纳闽岛(Labuan)割让给英国,而后者于1848年成为英属皇家殖民地。几经转移,北婆罗洲的所有权最后流落到阿尔弗雷德·登特手中,并由他在1881年成立了英属北婆罗洲临时协会有限公司(British North Borneo Provisional Association Limited)。
1882年,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成立,以古达为特许公司初始之总部,后于1883年将总部迁往山打根。1885年,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签订了马德里议定书,承认西班牙在苏禄群岛的主权,以交换西班牙放弃对北婆罗洲的主张[28]。1888年,北婆罗洲成为英国的保护领。
日本占领时期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42年1月1日登陆纳闽,并继续入侵北婆罗洲的其他地区。1942年到1945年,日本军队占领马来亚、北婆罗洲和砂拉越,连同这座岛屿的大部分地区。日军完全占领沙巴后,当地人组织了抗日组织“神山游击队”,由郭益南(Albert Kwok)建立;而在古达,另一支游击队由敦姆斯达法(Tun Datu Mustapha)建立。1943年10月10日,郭益南的部队开始与日军交战。亚庇市的亚庇国际机场正对面有一座Petagas战争纪念碑。
盟军的轰炸摧毁了大多数城镇,山打根被夷为平地。山打根曾有一座由日本人所管理的残酷的战俘营,用来关押在北婆罗州的澳大利亚与英国战俘。囚犯遭受惨无人道的待遇,而且盟军轰炸使得日本人将战俘营搬迁到内陆的兰瑙,有260公里之遥。当时所有的战俘犯人数量已减少到2504人,被迫展开恶名昭彰的山打根死亡行军。几乎所有的战俘都在这场行军中死亡,只有六名澳大利亚人逃跑幸存。1945年9月10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
马来西亚成立
[编辑]1945年9月10日日本投降后,北婆罗洲由英国军政府所管理,1946年成为英国海外领地。北婆罗洲的首都由山打根迁至亚庇。
1962年,成立科博德委员会(Cobbold Commission),以确定沙巴和砂拉越人民支持组成联邦的方案,该委员会发现这个方案受到人民普遍支持。沙巴的多数族裔社群领袖,由敦穆斯塔法代表穆斯林,敦法史蒂芬代表非穆斯林土著,丘锡州代表华人,到最后表示支持这个组成联邦的方案。
1963年8月31日,英国驻北婆罗洲总督委任了砂拉越人Donald Stephens为侯任首席部长(Chief Minister Designate),以组织地方议会政府。形式上表明,北婆罗洲被英国予以自治地位,但并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16]。英女王依旧通过英属北婆罗洲总督对沙巴统治持续至1963年9月15日。
1963年9月16日,北婆罗洲在此后称为沙巴,与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组成独立的马来西亚。[13][14][29][30]
从马来西亚组成之前,一直到1966年,印度尼西亚对于英国在背后撑腰的马来亚和后来的马来西亚政府采取敌对的政策。这种不宣而战源自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他认定这是英国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打算夺取整个婆罗洲,归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统治之下。
敦福阿德斯蒂芬斯成为沙巴第一位首席部长(Chief Minister)。第一任元首是敦穆斯塔法。沙巴在1967年举行了第一次州选举。直到2008年,共举行过11届的州议会选举,国民阵线一直在该邦稳定执政。截至2009年,沙巴曾有13位首席部长,9位不同的州元首。从1970年开始,由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摩洛人叛乱,当地的难民陆续抵达沙巴。[31]
2015年6月5日早上7时20分,沙巴兰瑙发生5.9级地震,导致京那峇鲁山登山道山崩,18人遇难和多人受伤[32]。2016年6月5日,当地政府在京那峇鲁山的山脚附近竖立了一座刻有罹难者名字的“神山山难纪念碑”。[33][34]
地理与环境
[编辑]沙巴西半部普遍是多山地区,包含马来西亚三座最高的山峰。最突出的山脉是克罗克山脉,其中有几座山峰,高度从大约1000米到4000米。最高峰京那峇鲁山有4095米,是东南亚的最高山峰。沙巴的丛林分类为雨林并拥有多样化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在2000年,京那峇鲁国家公园由于其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再加上其独特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列入世界遗产。[35]
沙巴面积761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40公里,沙巴州在地图上看似一个狗头,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440公里,沙巴东北部与菲律宾为邻,面向苏禄海,东部和南部是印尼苏拉威西及加里曼丹,面向苏拉威西海,西南部与文莱达鲁萨兰国及砂拉越州为邻,西北部面向南中国海。境内最长的河流是京那峇当岸河。
人口
[编辑]2010年沙巴人口为3,120,040人,[36]为马来西亚人口第三多的区域,仅次于雪兰莪及柔佛。由于从菲律宾南部省份进入的非法移民人数众多,沙巴成为大马人口成长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族群结构如下:
其他居民为61万外国人(当中包括25万持有合法证件的劳工和36万无合法证件入境居留者等等)。
种族与族群
[编辑]沙巴人民分为32个官方承认的族群。最大的非土著族群是华人(13.2%)。在沙巴最主要的汉族语言是客家话,其次是粤语和福建话(闽南话)。在沙巴大多数华人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城镇,即亚庇、山打根和斗湖等地。最大的土著民族是杜顺人,其次是巴瑶族,和姆律人(Murut)。华人是在十九世纪时才大量移民来到这里,主要是客家人、广府人、潮州人、闽南泉漳人、海南人及一些廿世纪来的天津人、河北人。相较于马来西亚其他州属,沙巴的印度人和其他南亚裔群体规模非常小。科科斯人(Cocos)是居住在沙巴的少数族群,特别是在斗湖省。总的来说,所有来自沙巴的人被称为“沙巴汉”(Sabahan),他们也自我认同这个称呼,这个词语是代表所有族裔不分种族和宗教,和谐共存的文化象征。[37]
沙巴人口包含许多族群,例如:
其他居民:
- 菲律宾人-havacano、Visaya、Ilocano、Suluk、Badjao、Iranun、Tausug
- 印尼人-布吉、爪哇、帝汶、Banjar
- 印度人-旁遮普、泰米尔
- 砂拉越土著-伊班、Penan、Dayak
所谓土著是马来西亚政府政治定义为原住民者,沙巴因马来西亚政府施行的种族政策(把在印度尼西亚出生的马来人和在菲律宾出生的回教徒引入和给与公民权以及土著地位)而造成人口激烈地增长[39][40]。
根据2018年统计沙巴有480,000华人,其中客家人占大多数(约54%),以祖籍惠州居多,其次是广府人(约28%),主要集中在山打根,另外沙巴也有来自华北的人,主要集中在山东村(约18%)。
祖籍 | 人口 | 比例(%) |
---|---|---|
客家人 | 261,968 | 54.5 |
广府人 | 134,857 | 28.1 |
华北人 | 83,175 | 17.3 |
经济
[编辑]沙巴的经济传统上大量出口热带龙脑香木材,但随著自然森林以惊人速度枯竭,许多人为当地生态努力,以挽救仅存的自然雨林领域,这是在1982年初开始达成,透过森林保护方法,特别是率先由山打根森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收集不同种类的大叶相思种子,并种植到试点地区;但是,农民已选择种植油棕为经济作物。沙巴其他的重要农产品包括橡胶和可可。旅游是目前第二经济来源。还有其他如海鲜和蔬菜的出口。
在1970年,沙巴名列马来西亚联邦富裕的邦之一,其平均国民生产毛额仅次于雪兰莪(当时包括吉隆坡在内)。[41]然而,尽管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沙巴是马来西亚目前最贫穷的邦。现在的平均所得是全国最低,而且比起西马,沙巴的生活开销相对较高。2000年沙巴的失业率是5.6%,成为马来西亚失业率最高的邦,几乎达到马来西亚全国平均值3.1%的两倍。沙巴的贫穷率全国最高,达到16%,超过全国平均值的三倍。由于缺乏可就业机会给专业人员和熟练劳工,大量沙巴人迁移或搬到马来亚邦、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有部分问题出自邦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以及大量来自印尼、菲律宾,甚至中国和东帝汶的非法移民,其人口估计为五十万人。由于大量土地已种植油棕,产业欠缺机械化,并高度依赖持有工作证的外劳以及非法移民。2004年,贫穷率恶化到22%。[42]然而,在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援助,以及联合国和这些非法移民来源国政府的主动协商之下,所采取的若干措施已帮助沙巴缓慢地克服这些危机。
最近推出的第九大马计划已拨款马币16.908亿林吉特给沙巴,这是国内仅次于砂拉越邦的分配金额,但这仅占国家总预算的8%,但沙巴人口超过全国13%,而面积超过全国25%。这显然带有歧视,导致沙巴拥有马来西亚最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民,并低于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率,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数字,跟亚齐和缅甸处于同一水平。[42][43][44][45]
这笔资金将用来改善沙巴的农村地区,提升该邦的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并促进沙巴经济。政府已把重点放在有可能成为沙巴经济增长引擎的三个主要领域: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
语言
[编辑]各族群都有其各自的语言,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也是马来人及莘莘学子的主要书写与沟通语言。华人以族语沟通,客家话是主流语言,粤语、潮州话、闽台片闽南话、海南话等语言是较少华人沟通的语言。但就学于八十年代初或以前(大马教育文凭取代英国普通教育文凭之前)的沙巴子民仍多以英文书写、沟通。原住民—卡达山与杜顺族普遍都以卡达山文,英语或马来语沟通。
历任首席部长
[编辑]年份 | 首席部长 |
---|---|
1963-1964 | 敦法史蒂芬(Tun Fuad Stephens) |
1965-1967 | 丹斯里拿督罗思仁(Tan Sri Datuk Peter Lo Sui Yin) |
1967-1975 | 敦姆斯达发(Tun Mustapha bin Harun) |
1975-1976 | 敦沙益(Tun Said Keruak) |
1976(44天) | 敦法史蒂芬(Tun Fuad Stephens) |
1976-1985 | 拿督哈里斯沙烈(Datuk Harris Mohd Salleh) |
1985-1994 | 拿督斯里百林吉丁岸(Datuk Seri Joseph Pairin Kitingan) |
1994 (284天) | 敦沙卡然(Tun Sakaran Dandai) |
1994-1996 | 拿督沙烈沙益(Datuk Salleh Mohd Said) |
1996-1998 | 拿督杨德利(Datuk Yong Teck Lee) |
1998-1999 | 丹斯里柏纳东博(Tan Sri Bernard Giluk Dompok) |
1999-2001 | 拿督奥苏(Datuk Seri Osu Haji Sukam) |
2001-2003 | 丹斯里章家杰(Tan Sri Chong Kah Kiat) |
2003-2018 | 拿督斯里慕沙阿曼(Datuk Seri Musa Aman) |
2018-2020 | 拿督斯里沙菲益阿达 |
2020-至今 | 拿督斯里哈芝芝 |
行政区划
[编辑]沙巴下设五个省(Bahagian)和27个县(Daerah)。
省 | 县 | 区域地宽 (平方公里) |
人口数目 (2006年份) | |
---|---|---|---|---|
1 | 西海岸省 | 古打毛律县、亚庇县、吧巴县、兵南邦县、兰瑙县、斗亚兰县、必打丹县 | 7,588 | 953,900 |
2 | 内陆省 | 保佛县、纳峇湾县、根地咬县、瓜拉班尤县、实必丹县、担布南县、丹南县 | 18,298 | 420,800 |
3 | 古达省 | 哥打马鲁都县、古达县、必达士县 | 4,623 | 189,500 |
4 | 山打根省 | 勿卢兰县、京那峇当岸县、山打根县、东革县、特鲁必县 | 28,205 | 676,000 |
5 | 斗湖省 | 古纳县、拿笃县、仙本那县、斗湖县、加拉峇干县 | 14,905 | 756,800 |
观光区
[编辑]沙巴有很多闻名世界的观光区:
- 神山国家公园(Kinabalu Park)
- 亚庇市-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海洋公园(Tunku Abdul Rahman Park)
- 山打根-西必洛人猿保护中心(Sepilok Orang Utan Rehabilitation Centre)
- 哥曼洞(Gomantong Cave)
- 山打根-西陵安海龟岛(Selingan Island National Park)
- 西巴丹岛(Pulau Sipadan)
- 斗湖山国家公园(Tawau Hill National Park)
- 斗湖山水高尔夫球俱乐部(Shan Shui Golf & Country Club)
- 马布岛(Pulau Mabul)
- 亚庇市-亚庇市立清真寺 (Mosque Kota Kinabalu)
- 亚庇市-丹绒亚路 (Tanjung Aru Beach)
教育
[编辑]沙巴著名大学有沙巴大学,受许多外国人欢迎。沙巴大学学生能选择英语和马来语作为就读语言。
沙巴华人重视中文教育,目前建有82所国民型华文小学和5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另有9所华文独立中学。
交通情况
[编辑]2020年之后城市和小镇的地区交通情况越来越繁华,多数人都会选择汽车或搭乘巴士出行,少数人使用摩托,所以在市中心亚庇[46]时常会出现交通阻塞的情况。
陆路
[编辑]沙巴各大城市都流行迷你巴士(Mini bus),当中业者水准参差不齐,还有一些霸王车。以前在亚庇、斗亚兰、兵南邦、丹绒亚路各有三家比较大型的巴士公司(Tuaran United Transport (TUT)、Penampang United Transport (PUT)和Luen Tong)提供服务,但目前这三家巴士公司都已停驶。亚庇市区成功卫星市也可以乘搭长途巴士或的士去往根地咬、兰瑙、砂拉越州的老越等地方。长途巴士站已搬到下南南一带,这里可乘巴士到山打根及斗湖,山打根目前有两家巴士公司提供主要路线的载客服务-Labuk Road Bus Ltd.及Leila Road Bus Ltd.。
航空
[编辑]乘搭飞机也是很多人的选择,提供服务的航空公司主要是马航及亚航。差不多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飞机场,可是由于陆上交通的发达,有些已经荒废了。亚庇的国际机场是全国第二繁忙的飞机场,有国际航线直飞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
铁路
[编辑]沙巴还保留着婆罗洲唯一的铁路,虽然它的光辉日子已不再,但是一些居民还是会搭火车到市区。现在也用作观光用途,让游客欣赏沙巴乡村的风景[47]。
沙巴车辆牌号码前字母
[编辑]保佛-EB, B_S, SB | |
古达-K, EK, K_S, SK | |
根地咬-EU, SU | |
山打根-S, ES, S_S, SS, SSA, SM(2018年开始) | |
拿笃-D, ED,D_S, SD | |
斗湖-T_S, ST,STA, SW(2018年开始) | |
政府车-EG, SG |
照片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Yang di-Pertua Negeri. Sarawak Government.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 ^ Chief Minister of Sarawak. Sarawak Government.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 ^ Sarawak – Facts and Figures 2011 (PDF). Sarawak State Planning Unit, Chief Minister Department: 5, 9, 15, 22. [2015-1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24).
- ^ Population by States and Ethnic Group (各州的人口和民族统计).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Malaysia (马来西亚通讯和多媒体部). 2015 [201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 ^ Facts of Sarawak. The Sarawak Government.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 ^ The National Archives DO 169/254 (Constitutional issues in respect of North Borneo and Sarawak on joining the federation). The National Archives. 1961–1963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 Vernon L. Porritt.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Sarawak, 1946–196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16-05-07]. ISBN 978-983-56-00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Philip Mathews. Chronicle of Malaysia: Fifty Years of Headline News, 1963–2013.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14-02-28: 15– [2017-07-23]. ISBN 978-967-10617-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8).
- ^ Frans Welman. Borneo Trilogy Sarawak: Volume 2 (婆罗洲砂拉越三部曲:第2卷). Booksmango. : 132, 134, 136–138, 177 [2013-08-28]. ISBN 978-616-245-08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3).
- ^ Malaysia Act 1963 (Chapter 35) (PDF). The National Archives. United Kingdom legislation. [2011-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4).
- ^ Governments of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Federation of Malaya, North Borneo, Sarawak and Singapore.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between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Federation of Malaya, North Borneo, Sarawak and Singapore. 维基文库. 1963: p. 1.
- ^ Yeng, Ai Chun. Malaysia Day now a public holiday, says PM. 2009-10-19 [2015-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 ^ 13.0 13.1 United Nations list of 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 North Borneo and Sarawak.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 ^ 14.0 14.1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 ^ 沙巴人口连降2年 华裔仅占10.8% - 地方 - 沙巴要闻.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Malaysia Latest News and Headlines. 2022-07-06 [2024-11-09] (中文(中国大陆)).
- ^ 16.0 16.1 [沙砂真的独立过?.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 沙砂真的独立过?]
- ^ (英文)Malaysia Act 19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United Nations Treaty Registered No. 10760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between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Federation of Malaya, North Borneo, Sarawak and Singapo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United Nations Treaty No. 8029, MANILA ACCORD between PHILIPPINES, FEDERATION OF MALAYA and INDONESIA (31 JULY 19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 No. 8809,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ila Acco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United Nations list of 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 North Borneo and Sarawa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但有时受极少量的热带气旋侵扰,如热带风暴蔷蜜
- ^ East Malaysia and Brunei, Ancient Chinese Trading Links (Periplus Editions), March 2001: 30 [2009-08-16], ISBN 9789625931807
- ^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MacMillan Press Ltd.: 58, 1982 [2009-10-09], ISBN 9780312381219
- ^ Saunders, Graham E., A History of Brunei, RoutlegdeCurzon: 45, 2002 [2009-10-05], ISBN 9780700716982
- ^ Palawan Tourism Council: History of Palawan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Accessed August 27, 2008.
- ^ Protocol of 1885, Sabah State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2009-10-11][永久失效链接]
- ^ "Sabah's Heritag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abah's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1., Muzium Sabah, Kota Kinabalu. 1992
- ^ Ramlah binti Adam, Abdul Hakim bin Samuri, Muslimin bin Fadzil: "Sejarah Tingkatan 3, Buku teks", published by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2005)
- ^ Riwanto Tirtosudarmo, Mencari Indonesia: Demografi-Politik Pasca-Soeharto, Lembaga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 122, 2007 [2009-09-24], ISBN 9789797990831 (印度尼西亚语)
- ^ 马来西亚沙巴地震增至18人死亡. BBC News 中文. 2015-06-07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中文(简体)).
- ^ hermesauto. Brass plaque with names of 18 Sabah quake victims unveiled near base of Mount Kinabalu. The Straits Times. 2016-06-05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英语).
- ^ 纪念605沙巴地震 “神山山难纪念碑”揭幕 | 东马. 东方网 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中文(简体)).
- ^ Kinabalu Park - Justification for inscrip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ed 24 June 2007.
- ^ Laporan Kiraan Permulaan 2010.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iv. [24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27日).
- ^ 各族文化融合生成.沙巴汉拥本土特色. 星洲网. 2014-09-17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 ^ Languages of Malaysia (Saba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 Retrieved on May 4, 2007
- ^ 从“不正当的管道”获身份证·非法移民比沙巴人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日报,2008年7月20日:
- ^ 林吉祥.沙巴是大马管理最糟糕及居住环境最恶劣的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林吉祥部落格,2006年9月5日
- ^ "Outline Perspective of Saba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Sabah). URL accessed 7 May 2006
- ^ 42.0 42.1 "UN Sabah Poverty Statistics, 2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3 January 2008
- ^ "Indonesian Poverty Statistics, 2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3 January 2008
- ^ UN World Poverty Statistics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3 January 2008
- ^ "The Edge Da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3 January 2008
- ^ 亞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3-11-29 (中文).
- ^ 北婆羅洲鐵道局. [2005-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