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 |
---|---|
收藏国家/地区 | 全球 |
现代主义建筑(英语:Modern Architecture)或称现代建筑,是指一种建筑运动或建筑风格,其基础是以创新的建筑技术,特别是玻璃、钢材和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形式应遵循功能的思想(功能主义)上。以极简主义、没有装饰的建筑物,曾经成为主导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首度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80年代风格开始出现变化,并逐渐发展至后现代主义建筑。
起源
[编辑]自19世纪开始,人类开始使用以铸铁、石膏板、平板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来建造更加坚固、更轻、更高的建筑物。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技术为1848年的铸造平板玻璃工艺,该技术能够制造非常大的窗户。最知名的引用则是由约瑟夫·帕克斯顿在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建造的水晶宫。1864年,世界出现了第一座玻璃和金属幕墙为结构的建筑。这些技术上发展也共同促成了第一座钢结构摩天大楼,位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诞生。[1] 此外在同期,以铁框架为结构的艾菲尔铁塔也在此时建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艾菲尔铁塔也成1889年世界博览会的主要设施,吸引数百万游客到访巴黎。[2]
在设施方面,法国实业家弗朗索瓦·柯涅是第世界一个使用钢筋混凝土(即用铁筋加固的混凝土)作为建造技术的人士。[3]1853年,科让特在巴黎郊区建造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楼房。另一个技术里程碑则是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的安全电梯,该电梯于1854年馀纽约水晶宫博览会上首次展示,另一项重要技术则为电灯,并降低了19世纪建筑因煤气发生火灾的风险。[4]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也激发建筑师们开始摆脱19世纪末主导西方建筑的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模式,包括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爱德华时代建筑以及布杂艺术风格的建筑风格。[5]建筑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欧仁·维奥莱-勒-杜克曾表示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支持,特别敦促人们能够与过去决裂。在1872年的著作《Entretiens sur L'Architecture》中,他曾写道:“使用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手段和知识,无需干预今天不再可行的传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创一种新的建筑。每种功能都有其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形式和它的装饰品。”。[6] 这本书影响了一代建筑师,包括路易斯·苏利文、维克多·奥塔、艾克特·吉玛和安东尼·高迪等知名建筑师。[7]
欧洲的早期现代主义(1900–1914年)
[编辑]-
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 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1896–99年)
-
奥古斯特·佩雷的钢筋混凝土公寓楼,巴黎(1903年)
在19世纪末,一些建筑师挑战了主导西方建筑的传统布杂艺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1896-99年),其立面以大型垂直窗台作为特色。此外,新艺术运动则于1890年代由比利时的维克多·奥塔和法国的艾克特·吉玛发起,引入了基于植物和花卉形式的新装饰风格。在巴塞罗那,安东尼·高迪则试图将建筑视为一种雕塑形式。他的代表作品巴特略之家(1904-1907)没有直线,并镶嵌著五颜六色的石头和马赛克瓷砖。[8]
当时的建筑师们也开始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创造新的形式。1903年至1904年,在巴黎活动的的奥古斯特·佩雷和亨利·索维奇开始使用过去只用于工业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建造公寓楼。[9]由于混凝土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可以在不需要支柱的情况下创造出巨大的空间,因此很快便取代了石头和砖块,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师使用主要材料。不过佩雷和索维奇的第一座混凝土公寓楼上则顶有瓷砖结构。
1905年,佩雷在巴黎的乔治五世大道51街建造了第一个混凝土停车场。索维奇则在巴黎瓦万路的一栋公寓楼中增加另一项建筑创新(1912-1914);这座钢筋混凝土建筑为阶梯状,每一层都从下面的楼层向后倾斜形成一系列的梯田设计。1910年至1913年间,佩雷还设计了香榭丽舍剧院,该建筑物被视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杰作,外立面上装饰著艺术风格的雕塑浅浮雕,由安托万·布德尔设计。因为为混凝土结构,剧场并没有柱子挡住观众的视线。[10]
奥托·瓦格纳是维也纳新艺术风格的另一位先驱。在《Moderne Architektur》(1895年)这本书中,他曾呼吁建立一种基于“现代生活”的更理性主义的建筑风格。[11]他在维也纳的卡尔广场设计了一个风格化的装饰性地铁站(1888-89年)和一个装饰性的新艺术风格住宅马约利卡屋(Majolika House,1898年)之后,转向更具几何和简化、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发展,在设计奥地利邮政储蓄银行的案例中(1904-190年6)。瓦格纳宣布他打算在建筑物外部表达其功能。该建筑物的外墙由钢筋混凝土覆盖,并附有大理石饰板和抛光铝螺栓。内部则为功能性和备用性设计,由钢、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大型开放空间构成,建筑物唯一的装饰就是结构本身。[12]
同样在维也纳活动的建筑师阿道夫·路斯也开始从他的建筑中移除所有装饰品。他在维也纳建造的施泰纳之家(1910年)是他所谓理性主义建筑的典范;该建筑物有一个简单的灰泥长方形立面,带有方形窗户,此外并未有任何装饰。随著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的新运动的名声除传到了奥地利以外。瓦格纳的学生约瑟夫·霍夫曼在布鲁塞尔建造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地标性建筑——斯托克莱宫(1906年至1911年)。这座住宅由砖砌而成,上面覆盖著挪威的大理石。它由几何体块、翼楼和塔楼组成。房子前面的大水池反映了建筑物立方体形式的外观。内部装饰著古斯塔夫·克林姆和其他艺术家的画作,建筑师甚至为这家人设计了与建筑风格相匹配的服装。因此,这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的整合,也是新艺术运动中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典型代表之一。[13]
在德国,现代主义工业运动的德意志工艺联盟(德国工作联合会)于1907年由著名建筑评论家赫尔曼·穆特修斯在慕尼黑创立。它的目标是聚集设计师和实业家,生产出设计精良、质感上乘的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发明一种新型建筑。[14]该组织最初的成员包括十二位建筑师和十二家商业公司,但随著联盟的扩大。建筑师包括彼得·贝伦斯、特奥多·费舍尔、约瑟夫·霍夫曼和理查德·里马施德也加入了该组织。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风格工业建筑之一——AEG涡轮机工厂,这是一座由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实用建筑物。1911年至1913年,曾为贝伦斯工作的阿道夫·迈耶和瓦尔特·格罗佩斯建造了另一座革命性的工业工厂,即位于莱恩河畔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15]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周,德意志工艺联盟在科隆组织了一次大型现代主义设计展览。布鲁诺·陶特则为展览建造了一座革命性的玻璃展馆。[16]
美国的早期现代主义(1890–1914年)
[编辑]-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一位极具原创和独立性的美国建筑师,他拒绝归类于任何一种建筑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一样,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建筑培训,1887–93年,他在路易斯·沙利文的芝加哥办公室工作,在深受沙利文所提出之“形式追随功能”的说法[17]。莱特著手打破所有传统规则。他的作品中以田园学派最为闻名,包括位于伊利诺伊州森林河的温斯洛之家(1893-94年);亚瑟·赫特利故居(1902年)和罗比之家(1909 年);这些住宅以毫无装饰的几何形式风格为特色,强烈的水平线条似乎从泥土中长出来,与美国大草原宽阔平坦的空间相呼应。他在纽约州水牛城的拉金大厦(1904-1906年) 、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团结寺(1905年)也具有还原原始的形式。[18]
早期的摩天大楼
[编辑]-
威廉·勒巴隆·詹尼在芝加哥设计的家庭保险大楼(1883年)
-
纽约市熨斗大厦(1903年)
-
路易斯·沙利文在芝加哥设计的卡森、皮里、斯科特公司大楼(1904-1906年)
-
1913年的伍尔沃斯大楼和纽约天际线。
-
伍尔沃斯大楼的新哥特式尖塔
19世纪末,由于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土地短缺、房地产成本以及新技术的崛起的美国开始出现第一批摩天大楼。该建筑主要是由防火钢框架和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于1852年发明的安全电梯的改良化而建造。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幢的摩天建筑为位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有十层楼高。它由威廉·勒巴隆·詹尼于1883年设计,路易斯·沙利文建造了另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建筑,即卡森、皮里、斯科特公司大楼(1904-06年)虽然这些建筑在钢架和高度方面具有革命性的,但它们的装饰却藉鉴了新文艺复兴建筑、哥德复兴式建筑和布杂艺术风格的建筑。由卡斯·吉尔伯特设计的伍尔沃斯大楼于1912年竣工,直到1929年克莱斯勒大厦竣工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建筑结构纯粹为现代风格,但其外观采用哥德复兴式装饰,具有带有装饰性的扶壁、拱门和尖顶等设计,这使它获得了“商业大教堂”的绰号。[19]
现代主义在欧洲和俄罗斯的兴起
[编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喜爱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和布杂艺术建筑风格的建筑师,与以勒·柯布西耶、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瓦尔特·格罗佩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康斯坦丁·斯潘杰诺维奇·梅利尼科夫为首的现代主义者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路易斯·沙利文推广了形式追随功能,以强调现代建筑中功利主义简单的重要性。
此外,国际功能主义建筑运动作为现代主义浪潮的一部分兴起。这些理念的启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为人民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的需要,正如欧洲在经历毁灭性的战争后,社会和政治运动所广泛和强烈地表达的那样。因此仅根据其用途和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的功能主义建筑也在此时发展,该建筑常与社会主义和现代人文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
国际风格(1920年代至70年代)
[编辑]-
魏森霍夫住宅展(1927年)
-
勒·柯布西耶在魏森霍夫住宅展设计的雪铁龙·豪斯别墅(1927年)
-
萨伏依别墅(1928-31年)
-
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的保罗·波瑞特别墅(1921-25年)
-
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的耶尔诺阿耶别墅(1923年)
-
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的Martel rue Mallet-Stevens饭店(1927年)
-
里特费尔德的施罗德住宅(1924年)
现代主义在法国兴起的主要人物为勒·柯布西耶,1920年,他与他人共同创办了一份名为《L'Espirit Nouveau》的杂志,提倡实用、纯粹、没有任何装饰或历史联想的建筑。他也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的新都市主义的倡导者。1922年,他曾构思了一座可容纳300万人口的城市,居民居住在一模一样的60层摩天大楼中,周围环绕著开阔的公园。他设计了模块化房屋,这些房屋将按同一计划批量生产,并组装成公寓楼、社区和城市。1923年,柯比意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提出了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代表了现代建筑理念的基础。并通过口号、文章、书籍、会议和博览会来宣传自己的想法。[20]
为了证明他所提倡的概念,1920年代早期,他在巴黎及其周边地区根据一个共同系统建造了一系列房屋和别墅。该系统以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外部和内部支撑结构,设计在立面上的玻璃幕墙和开放式平面的设计,建筑内外都没有装饰。这些房屋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萨伏依别墅,该建筑物对现代主义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21]
包豪斯和德国制造联盟 (1919–1933)
[编辑]-
瓦尔特·格罗佩斯设计的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1926年)
-
汉斯·迈耶和他的搭档汉斯·维特韦尔设计的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1928年至1930年)
-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现代重建版本)(1929年)
战间期的德国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运动,包豪斯是在瓦尔特·格罗佩斯的指导下于1919年在魏玛创立的一所学校。包豪斯是战前艺术学院和技术学院的融合。1926年,该学校它从魏玛转移到德绍;格罗佩斯鼓励以新、纯粹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了新学校和学生宿舍。因此该学校汇集了各个领域的现代主义者;教师包括现代主义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约瑟夫·亚伯斯和保罗·克利,以及设计师马塞尔·布劳耶。[22]此时的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理性。因此又称为功能主义建筑或理性主义建筑。[23]
格罗佩斯成为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于1923年撰写了《理念与建设》提倡建筑的标准化,并为工厂员工规模建造设计合理的公寓楼。1928年,他接受西门子公司的委托在柏林郊区建造工人公寓,1929年他又提出建造一幢幢细长,约八至十层高的工人公寓楼群。
当格罗佩斯活跃于包豪斯时,凡德罗则领导柏林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受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启发,他建造了以混凝土为结构避暑别墅群,并提出了一个玻璃办公大楼的项目。他成为德意志工艺联盟的副主席,并于1930年至1933年成为包豪斯的负责人。提出各种各样城市重建现代主义计划。他最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品是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这是一件纯粹的现代主义作品,曾与伏伊别墅一起成为现代主义建筑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一个重建的版本现在矗立在巴塞罗那的原址上。[24]
当纳粹德国上台时,他们将包豪斯视为共产主义者的设施,并于1933年关闭了包豪斯。格罗佩斯离开因而离开欧洲前往美国,他和马瑟·布劳耶加入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成为美国战后一代建筑师的老师。在1937年,密斯凡德罗也移居美国;并成为战后美国最著名的摩天大楼设计师之一。[24]
表现主义建筑 (1918–1931)
[编辑]-
柏林大剧院门厅,汉斯·普尔希(1919年)
-
柏林摩斯豪斯大楼,埃里希·门德尔松,该建筑被归类于现代流线型建筑的早期范例(1921–23年)
表现主义是一种在1910年到1925年间在德国出现的建筑运动,它是对于反对包浩斯和德意志工艺联盟提倡的功能性建筑的一种反运动。这种运动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充满诗意、充满表现力的建筑,并与包浩斯和德意志工艺联盟的功能性建筑形成对比。表现主义知名的倡导者包括布鲁诺·陶特、 汉斯·普尔希、约翰·霍格和埃里希·门德尔松等人,他们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后政治动荡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种乌托邦式和浪漫社会主义观点。由于经济压力和资金不足等因素,许多表现主义建筑师的创新作品未能顺利兴建。然而,表现主义建筑对於戏剧和电影的场景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类型,其中使用砖块创建建筑的砖表现主义也也在此时发展。[25]
建构主义建筑 (1910–1931)
[编辑]-
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的列宁墓(1924年)
-
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苏联馆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1925年)
-
鲁萨科夫工人俱乐部,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1928年)
-
露天学校,扬·杜克(1929–1930年)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的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寻找可以取代传统新古典主义的新苏联风格。因此建构主义建筑流派的发展与当时文学艺术运动、包括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画家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以及画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人造丝主义密切相关。建构主义最惊人的设计是画家和雕塑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为第三次共产国际莫斯科会议提出的《塔特林塔》。
俄罗斯建构主义建筑运动是一个始于1921年的艺术运动,由亚历山大·罗钦可领导的一群艺术家倡导。这群建筑师的宣言宣称他们的目标是找到“物质结构的共产主义表达”。因此,他们开始建造工人俱乐部、公共公寓和公共厨房,以支持整个社区。这些建筑不仅是功能性建筑,而且充满了艺术性和美学意义。它们不仅服务于社区,而且象征了共产主义精神。这些建筑还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创新性和现代感,并反映了艺术家和建筑师对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关注和观察。其中,莫斯科出现的第一批建构主义建筑是由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设计的鲁萨科夫工人俱乐部(1928年) 和他自己的起居室梅尔尼科夫之屋 (1929),梅尔尼科夫曾为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现代装饰和工业艺术展览会建造了苏联馆;该建筑也是一个高度几何化的垂直结建筑。
由韦斯宁兄弟和莫伊西·金茨堡领导的建构主义建筑师领导小组也在此时出版《当代建筑期刊》。这个小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创建了主要的建构主义项目:包括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与纳康芬大楼。前苏联时期的一些建筑师也采用了建构主义风格。最著名的例子是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的列宁墓(1924年)。
建构主义建筑的发展中心主要集中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工业化过程中,多数俄罗斯的省会城市,包括叶卡捷琳堡、哈尔科夫或伊万诺沃等地区建造了许多建构主义建筑。然而随著民族主义风格的兴起,建构主义建筑最后于1930年代逐渐退出风潮。
现代主义成为一场运动:CIAM (1928)
[编辑]192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已成为欧洲的重要运动。建筑界开始变得国际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也开始前往各国旅行、见面并分享想法。1927年,包括勒柯布西耶在内的几位现代主义者参加了国际联盟总部的竞赛。同年,德意志工艺联盟在斯图加特白院聚落举办建筑博览会。邀请17位欧洲领先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设计了21座房屋;包括柯布西耶及密斯·凡德罗的作品。
1927年,柯布西耶、皮埃尔·夏露和其他人提议成立国际会议,为共同风格奠定基础。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最终于1928年6月在瑞士的沙拉兹城堡成立。是20世纪众多提倡将建筑作为社会艺术事业的宣言之一。CIAM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致力于将现代主义的建筑原则正式化,还将建筑视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工具,通过建筑设计和都市计画来改善世界。
1933年举办的的第四次CIAM会议本应在莫斯科举行。然而,勒·柯布西耶参加苏维埃宫设计竞赛的申请被拒绝。这个关键时刻表明苏联已经放弃了CIAM的原则而改变了计划。在该场会议中,CIAM成员们讨论了“功能城市”的原则,该原则将CIAM的范围从建筑设计扩展到都市计画。基于对33个城市的分析,CIAM提出: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功能分区和将人口以大尺度的间隔分布在高大的公寓楼中来解决。尽管该组织于1959年解散,然而CIAM的推动也定义了二战后欧洲和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26]
装饰风艺术
[编辑]-
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老佛爷百货公司展馆(1925年)
装饰风艺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首次出现在法国的视觉艺术、建筑和设计风格。其渊源来自多个时期、文化与国度。它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蓬勃发展的现代运动同时发展。虽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仍然相互存在著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中形成的。这种设计理念源于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的立场,强调服务于大众,特别是中下阶层的工人,设计不强调装饰本身,甚至有一种厌恶的态度。相反,装饰艺术设计非常注重装饰和色彩,它延续了长期以来为赞助人服务的传统,设计的对像是富裕的上层阶级,使用的材料是精细、稀有和贵重,特别强调独特优雅的装饰,这也与上层阶级的品味相符合。[27]
在1920年代至30年代,装饰风艺术成为美国、南美、印度、中国、澳洲和日本非常流行的风格。尤其欧洲装饰艺术风格在百货公司和电影院特别受欢迎。这种风格在现代装饰和工业艺术国际展览会时在欧洲达到顶峰。[28]然而,装饰艺术风格主导地位随著二战的开始,随著讲究严格功能性现代建筑、以及随后的国际建筑风格急速兴起而告终。
美国装饰艺术;摩天大楼风格 (1919–1939)
[编辑]-
通用电气大楼,ross & Cross (1933年)
-
洛克菲勒中心30号,雷蒙德·胡德(1933年)
1920年代至30年代代初,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的第二批摩天大楼开始采用著装饰艺术风格设计,他们将现代材料和技术(不锈钢、混凝土、铝、镀铬钢)与装饰艺术几何学相结合;并增加包括闪电、喷泉、日出等元素的象征,以及受到古文明装饰华丽,色彩鲜明,几何图案的启发,将装饰应用于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法兰克·洛伊·莱特本人曾对于玛雅复兴进行了试验,并在1924年引用于恩尼斯住宅中。[29]
摩登流线型和公共工程 (1933–1939)
[编辑]-
泛太平洋礼堂 (1936年)
-
旧金山国立海事历史公园 (1936年)
-
胡佛水坝进水塔 (1931–36年)
-
长滩邮政总局 (1933–34年)
1929年大萧条的开始,装饰艺术风格变得更加沉稳。包括镀铬、不锈钢和塑料的新材料开始出现。这种新风格名为摩登流线型建筑,其外观则借鉴了工业设计,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则在于是弯曲的形式、光滑、抛光的表面。[30]
1930年代
[编辑]美国现代主义 (1919–1939)
[编辑]当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时,弗兰克·劳埃德·莱特坚决拒绝将自己和任何建筑运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他的建筑完全独一无二,后在在1916年至1922年之间,他摆脱了早期风格,转而建造使用有纹理的水泥块装饰的房屋;受古代玛雅文明的金字塔影响,他称呼他的新流派为“玛雅风格”。他曾尝试过模块化批量生产的房屋。并将自己的建筑定义为乌索尼亚风格,亦为乌托邦和社会秩序的结合。然而,由于受到大萧条的严重影响;他所接到的客户量越来越少。1928年至1935年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钱德勒设计了落水山庄 ,这是由埃德加·J·考夫曼 (Edgar J. Kaufman) 委托设计的别墅,该建筑物是一座混凝土板结构,屋身悬挂在瀑布上方,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结合。[31]
奥地利建筑师鲁道夫·辛德勒于1922年设计堪称现代主义建筑的第一座住宅——辛德勒之家。辛德勒还通过在纽波特海滩设计的洛弗尔海滨别墅做为代表作,奥地利建筑师理查德·诺伊特拉则于1923年移居美国与赖特短暂共事,他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1946年的考夫曼沙漠之家。[32]
巴黎、纽约国际博览会与纳粹建筑
[编辑]-
夏乐宫(1937年)
-
1937年巴黎世博会,纳粹德国馆(左)与史达林苏联馆(右)相对。
-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展馆,何塞普·路易斯·塞特(重建,1937年)
-
意大利科莫法西斯之家,特拉尼(1932-1936年)
-
福特汽车公司的展馆,流线型现代风格
-
玻璃屋的起居室,展示未来住宅的样子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现代生活国际艺术与技术博览会,标志著装饰艺术和战前建筑风格的终结。该博览会的大多数展馆采用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纳粹德国的展馆则是由阿尔伯特·斯佩尔设计,采用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正对著苏联展馆。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普·路易斯·塞特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展馆设计为纯粹的现代建筑。里面陈列著世博会最具现代主义的作品,巴勃罗·毕卡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原建筑在世博会后被毁,但于1992年在巴塞罗那重建。[33]
1930年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也反映在意大利的法西斯建筑和德国的纳粹建筑中,纳粹意识形态也对建筑采取了多元化的态度,利用建筑风格来传递和执行他们的意识形态。该两者流派以古典风格为基础,以表达力量和宏伟。纳粹建筑大部分则是由阿尔伯特·斯佩尔设计,旨在以其巨大的规模让观众惊叹不已。阿道夫·希特勒原打算将柏林超越于罗马或巴黎,成为欧洲的首都,因此关闭了包豪斯。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希望将自己视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人。[34]因此并不像纳粹那样敌视现代主义。反倒使1920年代意大利理性主义,在建筑师特拉尼的作品下得以延续。与特拉尼对立的是马切洛·皮亚森蒂尼,他是法西斯建筑的提倡者,并设计了1937年巴黎博览会的意大利馆。[35]
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也标志著美国在装饰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建筑转折点。本届博览会以“明日世界”为主题,标志为纯几何泰纶和周边雕塑以及有许多装饰艺术的纪念碑,例如流线型现代风格的福特馆,但也包括以国际风格为主导风格的作品。包括阿尔瓦尔·阿尔托的芬兰馆、斯文·马克利乌斯的瑞典馆以及奥斯卡·尼迈耶和卢西奥·科斯塔的巴西馆。[36]
二战创新、战后重建、晚期现代主义的崛起 (1939–1980)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推动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而推动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战时工业需求导致钢铁和其他建筑材料短缺,因此人们开始采用新材料,如铝已进行战争和战后时建筑的使用;部分临时建筑主要用于军队和政府。包括曾在一战使用过的尼森小屋转而发展成如昆塞特小屋等预制组件。更在战后的几年产生了实验房屋的发展,包括以聚苯乙烯塑料作材料建筑(1947–1950年),或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实验性铝制能源住宅。[37][38]
战争造成的空前破坏是现代建筑兴起的另一个因素。全球主要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从柏林、东京、德累斯顿到鹿特丹和伦敦东部;法国的所有港口城市,特别是勒阿弗尔、布雷斯特、马赛、瑟堡也都在大轰炸中被彻底摧毁。在美国,由于数百万从战争中归来的美国士兵需要住宅居住。因此自战后开始,欧洲和美国的住房短缺也导致政府开始资助大型住房项目的设计、建设。
战后时期最大的重建项目之一是勒阿弗尔市中心。由于大轰炸的因素,市中心133顷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12,500座建筑物被毁,40,000人无家可归。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材料的先驱,他设计并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中心,包括公寓楼、文化、商业和政府大楼等。并在可行的情况下修复了历史古迹,他重建的城市于2005年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39]
战后不久,年近六十岁的勒·柯布西耶受法国政府委托,在马赛建造了一座新的公寓楼马赛公寓。他称该建筑的住宅形式为居住单元,该术语源自他关于未来城市规划的书。因此马赛公寓的案例则遵循他的设计原则,其公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是居住层。户型变化很多,从供单身者住的到有8个孩子的家庭住的共23种。大楼则按住户大小采用复式布局。马赛公寓后来成为法国和德国其他城市类似建筑的原型。此外于龙尚兴建的廊香教堂,也使柯布西耶跻身战后现代建筑师的行列。[40]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通常被理解为包括设计本身在内的建筑,于1968-1980年间开始发展,期风格的特点是大胆的形状和尖锐的角落,比粗野主义略显明确。
摩洛哥现代建筑师小组
[编辑]1950年代初期,法属摩洛哥城市规划主任米歇尔·埃科查德委托摩洛哥现代建筑师小组(GAMMA)负责进行设计住房的规划,该组织成员包括建筑师艾利·阿扎古利、乔治·坎迪利斯、亚历克西斯·约瑟克和沙德拉赫·伍兹,他们于卡萨布兰卡设计住房。[41][42]
在1953年的国际现代建筑大会(CIAM) 上,建设者工作坊(ATBAT)的非洲分部曾准备了一项关于卡萨布兰卡贫民窟的研究,题为“最多人的栖息地”[43],主持人乔治·坎迪利斯和米歇尔·埃科恰德反对学说,认为建筑师必须在他们的设计中考虑当地文化和气候。[44][41][45]这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并最终引发了分裂和十次小组的创建。 [44][46][47]
埃科恰德在中央车站住宅区的8x8公尺模型为他赢得了集体住房建筑先驱的认可,[48][49]尽管他的摩洛哥同事艾利·阿扎古利批评他成为法国殖民政权的一种工具,以及忽视摩洛哥人居住在高密度垂直住房中面对的经济和社会性。
美国的战后现代主义 (1945–1985)
[编辑]国际建筑风格首次出现在欧洲,特别是在1920年代后期的包豪斯运动中。1932年,该流派被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力普·强生为其定名。1937年至 1941年间,随著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崛起,包豪斯运动的大部分领导人在美国找到了新家,并在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期
[编辑]-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佛罗里达南方学院菲佛教堂(1941–58年)
-
美国庄臣总部的塔楼(1944-50年)
-
普莱斯大楼 (1956年)
-
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1946–59年)
1947年,时年80岁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依旧投入于建筑界,他最具原创性的晚期作品之一是位于佛罗里达州莱克兰的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校园,该校区于1941年开工,1943年完工。他设计了九座新建筑,校园的风格被赖特描述为“太阳之子”。他写道,他曾希望校园“从地下成长到阳光下,成为太阳的孩子。”
赖特在1940年代完成了几个著名的项目,包括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巴特尔斯维尔的美国庄臣总部和普莱斯大楼(1956年)1943年,他受艺术收藏家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的委托,为他的现代艺术收藏设计一座博物馆,该工程于1946年开始,但直到1959年才完工,赖特于该年去世。[36]
- 瓦尔特·格罗佩斯与沃尔特·赫德纳特
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佩斯于1934年移居英国,之后应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沃尔特·赫德纳特(Walter Hudnut)的邀请前往美国。格罗皮乌斯成为建筑系主任。曾在包豪斯与他共事过的马塞尔·布劳耶也加入了他的行列,并在剑桥开设了一家办事处。格罗佩斯和布劳耶的名声吸引了许多学生。1941年,他们才收到一项重要的委托,并在匹兹堡附近的宾夕法尼亚州肯辛顿为工人设计住房。1945年,格罗佩斯和布劳耶与一群名为TAC(建筑师协作)的年轻建筑师合作。他们的知名作品包括设计哈佛法学院的建筑、美国驻雅典大使馆(1956-57年)和纽约泛美航空公司总部(现为大都会保险公司大厦)(1958-63年)。
-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1939年至1956年,前往美国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伊利诺理工学院担任院长,他为理工学院建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建筑,以及位于湖岸大道上的两座高层公寓楼(1948-51年),成为全国高层建筑的典范。其他战后的主要作品包括位于伊利诺伊州普莱诺的范斯沃斯宅(1945–1951)、芝加哥会议中心 (1952–54) 和皇冠大厅(1950-56 年)和纽约市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58年)。凡德罗于1962-68年返回德国,在柏林建造新的国家美术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包括菲力普·强生和埃罗·萨里宁,他们的作品深受他的思想影响。[50]
- 理查德·诺伊特拉和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
-
伊姆斯之家、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 (1949年)
-
康斯坦斯·珀金斯故居,理查德·诺伊特拉 (1962)
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风格住宅建筑师包括理查德·诺伊特拉和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诺伊特拉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帕利塞德的埃姆斯住宅(1949年),由查理斯·伊姆斯与埃罗·萨里宁合作规划。[51]诺伊特拉在随后以简单的盒子为主题,继续在洛杉矶建造有影响力的房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康斯坦斯·珀金斯故居是对单户住宅的重新审视。它由木材、石膏和玻璃等廉价材料建造而成,建造成本不到18,000美元。[52]
-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华莱士·哈里森
-
曼哈顿之家(1950-51年)
-
利华大厦(1951–52年)
-
制造商信托公司大楼(1954年)
-
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1963年)
-
林肯中心,华莱士·哈里森 (1966年)
战后许多著名的现代建筑都是由两家大型建筑机构建造的,它们汇集了庞大的设计师团队来完成非常复杂的计画。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由路易斯·斯基德莫尔和纳撒尼尔·奥因斯于1936年在芝加哥创立,1939年,工程师约翰·美林加入,它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964年,该公司有18名合伙人兼所有者、54名合伙人和 750 名建筑师、技术人员、设计师、装饰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们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凡德罗作品的启发,
他们的建筑很快在纽约的天际线中占有一席之地,包括曼哈顿之家(1950-51)、利华大厦(1951–52) 和制造商信托公司大楼(1954年)。该公司后来的建筑包括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1963)、威利斯大厦(1973) 和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13年)。[53]
华莱士·哈里森在纽约现代建筑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建筑顾问,他设计了洛克菲勒中心,并与他的搭档马克斯·阿布拉莫维茨共同担任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建造和总建筑师;哈里森也领导了国际建筑师委员会,他和他的公司设计的建筑物还包括大都会歌剧院、林肯中心和约翰·甘迺迪国际机场的总体规划。[54]
晚期
[编辑]- 菲力普·强生
菲力普·强生是美国现代建筑中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位主要人物之一。他在师从格罗佩斯后,于1946年至1954年间担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筑与现代设计系主任。1947年,他曾出版了一本关于凡德罗的书,。强生的代表作是1953年位于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玻璃屋,该建筑也是他自己的住所,自1955年起,强生开始朝著自己的风格前进,其建筑风格逐渐转向表现主义,背离现代建筑的正统观念。
他所设计的最后一栋现代建筑是AT&T大楼(后来被称为索尼大厦),尽管这座建筑被认为标志著美国后现代建筑的开端,但在实质上仍是一座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54]
- 埃罗·萨里宁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主楼 (1949–55年)
-
英格尔斯溜冰场 (1953–58年)
-
约翰·甘迺迪国际机场TWA航站楼(1956–62年)
埃罗·萨里宁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知名的芬兰建筑师埃列尔·萨里宁的儿子,他们于1923年移居美国,埃罗当时在父亲任教的学院学习艺术和雕塑,然后在大茅舍艺术学院及耶鲁大学学习建筑之前在巴黎学习。与传统的现代建筑相比,埃罗的建筑设计则更像是巨大的雕塑作品;他在建筑物的设计经常曲线和抛物线,就像鸟的飞翼一般呈现。1948年,他萌生了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建造一座192公尺高的不锈钢拱形纪念碑圣路易斯拱门的想法,最终该建筑于1965年10月28日竣工。成为圣路易举世闻名的地标性建筑。
埃罗在战后期间设计了许多作品,包括位于密歇根州沃伦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1949-55年)、IBM 研究中心(1957-61年) 和英格尔斯溜冰场(1956-59年)以及TWA航站楼(1956–1962年)。他宣称在发想建筑的意图,是设计相当与众不同且令人难忘的建筑。[55]
- 路易·康
-
罗切斯特第一神论教堂(1962年)
-
索尔克研究所 (1962–63年)
-
理查兹医学研究实验室(1957–61年)
-
金博尔艺术博物馆(1966-72年)
-
国民议会厅 (1962–74)
路易·康是另一位美国建筑师,他摒弃了凡德罗的新建筑观念和其他流行国际风格的教条。反而借鉴了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文化汲取灵感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1947年至1957年,他是耶鲁大学的建筑学教授,他的学生也包括埃罗·萨里宁。其思想也影响包括菲力普·强生、山崎实和爱德华·杜雷尔·斯通等人。与凡德罗不同,路易主要以混凝土和砖块作为建筑的结构,使得建筑看起来宏伟而坚固。
卡恩在美国的著名建筑包括罗切斯特第一神论教堂(1962年)、金博尔艺术博物馆(1966-72年)。他也在印度的哈里亚纳邦和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设计政府大楼。卡恩生平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位于巴基斯坦的国民议会厅,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立法建筑群之一。[56]
- 贝聿铭
-
绿色大楼(1962–64年)
-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963–67年)
-
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博物馆(1973年)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新东翼 (1978年)
-
卢浮宫金字塔(1983–89年)
贝聿铭是晚期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也是后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他出生于中国,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由于勒·柯布西耶1935年曾到访校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使得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1930年代后期,贝聿铭就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师从格罗佩斯和马瑟·布劳耶而深入参与现代主义。
战后,贝聿铭为纽约房地产开发商威廉·杰肯多夫从事大型项目设计,在脱离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公司所设计的首批建筑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绿色大楼。1963年至1967年间,贝聿铭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郊外的落基山脉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带设计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57]
在晚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时代,贝聿铭也积极投入于艺术博物馆、摩天大楼等建筑项目;并采用了相当创新的型式设计。贝聿铭凭借其在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博物馆(1973年)的设计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参与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新东翼、卢浮宫金字塔等众多文化设施的设计。[58]
- 法兹勒·拉赫曼·汗
-
约翰·汉考克中心,是世界第一座使用X型支撑创建桁架管设计的高层建筑
-
威利斯大厦是世界第一座使用束管设计的建筑。
1955年,法兹勒·拉赫曼·汗受雇于建筑公司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而开始于芝加哥工作。他于1966年成为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在馀生与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并肩工作。[59] 拉赫曼·汗在建筑结构中有效使用材料的设计方法和概念。并发明被称之为核心筒的垂直于地面的空心圆柱体,该结构有利于结构受力,抵抗风、地震、冲击等横向载荷。并在他的第一座采用管状结构的建筑是德威特广场公寓楼。并设计包括包括威利斯大厦和约翰·汉考克中心等摩天大楼。,他的创新今天仍然是现代摩天大楼设计和建造的基础。
拉赫曼·汗认为工程师需要更广阔的人生观:“技术人不能迷失在自己的技术中,要懂得欣赏生活,而生活就是艺术、戏剧、音乐,最重要的是人。”可汗的个人文件现由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瑞尔森和伯纳姆图书馆保存。展示了包括拉赫曼·汗的手稿、草图、录音带、幻灯片和其他的文献资料。[60]
- 山崎实
山崎实被誉为“新形式主义”的代表建筑师,他曾实施多个独特的工程解决方案以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包括电梯井道、每层楼占用的空间)而取得成功。在此期间,他曾建造了许多办公大楼,他的建筑风格深受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启发的细节,并使用极窄的垂直窗户为特征。其最知名的作品为位于纽约市的世界贸易中心。[61]该建筑是由两栋1,360英尺(410公尺)的塔楼所构成。其建筑物的窄窗风格也则是源于他个人的恐高症和希望楼内的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愿望[62]。该建筑群是美国建筑中反映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道德观的典型建筑,同时也反映出山崎对于现代主义的趋势。
此外,山崎和他的工程师在设计世界贸易中心时,则决定使用一个新的两级电梯的系统。该系统中共有有两个专门用来换电梯的空中大厅。使得这两个层楼里的人们可以从大面积的高速电梯里换到区间电梯。山崎也设计了普鲁伊特-伊戈公寓,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住房项目,由于市场状况不佳和建筑物本身破旧不堪,该建筑于1976年完全拆除。[63]
欧洲
[编辑]-
赫尔辛基科技大学礼堂,阿尔瓦尔·阿尔托 (1964年)
-
列日大学医院中心,查尔斯·范登霍夫 (1962–82年)
-
玛格基金会,何塞普·路易斯·塞特(1964年)
-
华沙中央车站,阿森纽斯·罗曼诺维奇 (1975年)
-
阿姆斯特丹市政孤儿院,阿尔多·凡·艾克(1960年)
在法国,勒·柯布西耶仍然是最著名的建筑师,他最著名的晚期作品是位于里昂附近山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修道院由未加工的混凝土建成,朴素而没有装饰,灵感来自他第一次去意大利旅行时参观的中世纪修道院。[64]
在英国,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包括威尔斯·寇特斯 (1895-1958)、F. R. S.约克 (1906-1962)、詹姆士·史特灵 (1926-1992) 和丹尼斯·拉斯顿 (1914-2001)。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国家剧院(1967-1976年)。在比利时的重要人物是查尔斯·范登霍夫,他为列日的大学医院中心建造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芬兰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则为阿尔瓦尔·阿尔托,他将自己的现代主义版本以北欧景观、光线和材料为主题。尤其是对于木材的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在美国教授建筑学。在丹麦,阿纳·雅各布森则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者,除了建筑外,他还设计了一些列独特的椅子等家具。[65]
意大利最著名的现代主义者是吉奥·庞蒂,他经常与钢筋混凝土专家结构工程师皮埃尔·奈尔维合作,他们最著名的设计是米兰的倍耐力大厦(1958-196年),该建筑自完工几十年来一直是意大利最高的建筑。[66]
最著名的西班牙现代主义者是加泰罗尼亚建筑师何塞普·路易斯·塞特,他在西班牙、法国和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后来著名的作品包括法国普罗旺斯圣保罗的玛格基金会(1964 年)和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科学中心。他曾担任哈佛设计学院建筑学院院长。
虽著德国在二战后开始重建城市,著名的德国现代主义者约翰内斯·克拉恩为城市建造了几座重要的博物馆和教堂,该建筑物巧妙地结合了石材、混凝土和玻璃。继承该风格的主要奥地利建筑师包括古斯塔夫·佩契尔,他后来的作品包括德国波恩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艺术和展览中心(1989年)。
拉丁美洲
[编辑]-
里约热内卢卫生和教育部,卢西奥·科斯塔(1936–43年)
-
里约热内卢现代艺术博物馆 ,阿方索·爱德华多·雷迪 (1960年)
-
巴西国民议会,奥斯卡·尼迈耶 (1956–61年)
-
巴西利亚大教堂,奥斯卡·尼迈耶 (1958–1970年)
-
普拉纳托宫,奥斯卡·尼迈耶 (1958–1960年)
-
拉丁美洲塔,奥古斯托·H·阿尔瓦雷斯(1956年)
-
路易斯·巴拉甘故居和工作室,路易斯·巴拉甘(1948年)
建筑历史学家有时将拉丁美洲现代主义称为“热带现代主义”。这反映了建筑师将现代主义适应热带气候以及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背景。[67]
通过卢西奥·科斯塔(1902-1998年)和奥斯卡·尼迈耶(1907-2012年)的作品,巴西成为 1930 年代后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他们两人自负责设计里约热内卢教育和卫生部 (1936-43) 以及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巴西馆开始合作。在战后全面负责巴西规模最庞大得现代主义项目计划;新首都巴西利亚的总体规划。他们以以十字形布局,主要政府大楼位于中心。尼迈耶则在其中负责设计政府大楼,包括总统府;国民议会、等政府机关、大教堂、十八个部门和巨大的住宅区,现代主义既被用作建筑原则,又被用作组织社会的指导方式。[68]
1964年巴西政变后,尼迈耶移居法国,在那里他设计了法国共产党总部(1965-1980年)。[69]
墨西哥在战后也经历了突出的现代主义运动。重要人物包括费利克斯·坎德拉,他专门研究不寻常的抛物线形式的混凝土结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马里奥·帕尼,他设计了墨西哥城国家音乐学院(1949年)和托雷徽记 (1988年);帕尼还在1950年代与胡安·奥高曼、欧亨尼奥·佩斯查德和恩里克·德尔·多明格斯一起参与了墨西哥城大学城的建设。由奥古斯托·H·阿尔瓦雷斯设计的拉丁美洲塔(1956年),是墨西哥城最早的现代主义摩天大楼之一,佩德罗·拉米雷斯·巴斯克斯和拉斐尔·米哈雷斯·阿尔塞雷卡为1968年奥运会设计了奥林匹克体育场。
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现代主义的另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墨西哥城的原始混凝土住宅和工作室在外面看起来像一座碉堡,而在里面却有著非常简单的形式、纯净的色彩、充足的自然光线,这座房子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70]
亚洲、大洋洲
[编辑]-
日本国际之家,前川国男(1955年)
与欧洲一样,日本在战后因许多城市遭到轰炸,住房严重短缺,需要更换420万套住房。因此,日本建筑师结合了传统风格和技术而兴建大量现代建筑。日本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者之一是前川国男,他在巴黎曾为勒·柯布西耶工作直至1930年。他在东京的自宅则是日本现代主义的早期里程碑,将传统风格与他与勒·柯布西耶一起工作时获得的想法相结合。他的其他著名建筑包括东京和京都的音乐厅以及东京的国际日本之家,几乎为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
丹下健三于1938年至1945年期间在前川国男的工作室工作,之后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的生涯代表作包括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东京的国立代代木竞技场以及东京都厅舍等。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流行风靡之下,台湾于1950年起便开始兴建大量现代建筑,并以意识到本土地域性的表现,具有在地特色与文化自明性的脉络为特色(例如中国宫殿式建筑),该时期最为知名的建筑师则包括王大闳、陈仁和、陈其宽、修泽兰、沈祖海、杨卓成、高而潘等人。香港部分,则是在委托本地以及为数不少的外国建筑师设计了大量标志性的建筑,其中最为知名则为木下一设计之怡和大厦。
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曾与阿尔瓦尔·阿尔托短暂合作,研究了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并前往美国会见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57年,他设计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雪梨歌剧院。他以其建筑的雕塑品质及其与景观的联系而闻名。由于雪梨歌剧院在兴建过程中,在制造外壳和获得声学效果方面遇到相当大的技术困难。最终导致乌松于1966年辞职,歌剧院直到 1973年才完工,比原定竣工时间晚了10年。
在印度,后殖民国家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理的领导下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最著名的是邀请勒·柯布西耶设计昌迪加尔市。此时期重要的印度现代主义建筑师包括巴克里希纳·多西、查尔斯·科雷亚、拉杰·雷瓦尔、阿希特·康文德和哈比卜·拉赫曼。在斯里兰卡,杰佛瑞·巴瓦和明妮特·德·席尔瓦则是当代推动现代主义的关键人士。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现代建筑融合了伊斯兰和现代建筑风格,同时也受到莫卧儿王朝、印度伊斯兰和国际建筑设计的影响。1960年代和70年代是具有现代建筑意义的时期。包括领袖陵、巴基斯坦决议日纪念塔、费萨尔清真寺都建于这一时期。
非洲
[编辑]-
环法自行车赛大楼
摩洛哥一些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是艾利·阿扎古利和让-弗朗索瓦·泽瓦科。阿斯马拉是厄立特里亚的首都,以其意大利殖民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而闻名。[71][72]
现代主义建筑范例
[编辑]-
1971年落成的法国共产党总部
-
香港1951年落成的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
香港1969年落成的美利大厦
-
香港1960代落成的华富邨
-
台湾新光华商场
-
香港1973年落成的康乐大厦
-
1976落成的第四代香港邮政总局
-
香港1992年落成的中环广场
保存
[编辑]一些现代建筑作品或收藏品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除了与新艺术风格相关的早期实验外,这些还包括本文上文提到的许多结构:乌得勒支的里特费尔德的施罗德住宅、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柏林现代住宅群落、特拉维夫白城、阿斯马拉、巴西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大学城、加拉加斯大学城,悉尼歌剧院和弗罗茨瓦夫的百年纪念厅,以及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20世纪建筑作品。
多科摩国际、世界古迹基金会等私人组织正在努力保护和记录现代建筑。2006年,世界古迹基金会发起了现代主义风险项目,这是一项宣传和保护计划。而MAMMA组职则正在努力记录和保护摩洛哥的现代主义建筑。[73]
参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Bony 2012,第42–43页.
- ^ Bony 2012,第14–16页.
- ^ François Coignet | French house builder.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Bony 2012,第16页.
- ^ Crouch, Christopher. 2000. "Modernism in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ISBN 0-312-21830-3 (cloth) ISBN 0-312-21832-X (pbk)
- ^ Viollet Le-duc, Entretiens sur Architecture
- ^ Bouillon 1985,第24页.
- ^ Bony 2012,第33页.
- ^ Poisson 2009,第318–319页.
- ^ Poisson 2009,第318页.
- ^ Otto Wagner, Modern Architecture: A Guidebook for His Students to this Field of Art, 1895, translation by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Getty Publications, 1988, ISBN 0226869393
- ^ Bony 2012,第36页.
- ^ Bony 2012,第38页.
- ^ Lucius Burckhardt (1987). The Werkbund. ? : Hyperion Press. ISBN. Frederic J. Schwartz (1996). The Werkbund: Design Theory and Mass Culture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 ^ Mark Jarzombek. "Joseph August Lux: Werkbund Promoter, Historian of a Lost Modernit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63/1 (June 2004): 202–219.
- ^ Tietz 1999,第19页.
- ^ Tietz 1999,第16页.
- ^ Bony 2012,第62–63页.
- ^ Burchard & Bush-Brown 1966,第83页.
- ^ 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 (1923), Flammarion edition (1995), pages XVIII-XIX
- ^ Bony 2012,第83页.
- ^ Quency Chen. 第七講: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興起. 2010-10-07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 ^ Chaouni, Aziza. Interview with Elie Azagury.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3 July 2014, 68 (2): 210–216. ISSN 1046-4883. S2CID 112234517. doi:10.1080/10464883.2014.943632.
- ^ 24.0 24.1 Bony 2012,第93–95页.
- ^ Sharp, p. 68
- ^ Bony 2012,第84–85页.
- ^ Anwas, Victor, Art Deco (1992), Harry N. Abrams Inc., ISBN 0810919265
- ^ Poisson, Michel, 1000 Immeubles et Monuments de Paris (2009), Parigramme, pages 318–319 and 300-01
- ^ Duncan 1988.
- ^ Ducher 2014,第204页.
- ^ Bony 2012,第99页.
- ^ Ho, Vivien (21 October 2020)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marvel made famous by Slim Aarons for sale for $25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3 October 2020
- ^ Journel 2015,第216页.
- ^ Frampton, Kenneth.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3rd. Thames and Hudson. 1980: 210–218. ISBN 0-500-20257-5.
- ^ Bony 2012,第120–121页.
- ^ 36.0 36.1 Bony 2012,第128页.
- ^ Jester, Thomas C. (编). Twentieth-Century Building Materials. McGraw-Hill. 1995: 41–42, 48–49. ISBN 0-07-032573-1.
- ^ Jester, Thomas C. (编). Twentieth-Century Building Materials. McGraw-Hill. 1995: 259. ISBN 0-07-032573-1.
- ^ Bony 2012,第140–41页.
- ^ Journel 2015,第152–163页.
- ^ 41.0 41.1 Dahmani, Iman; El moumni, Lahbib; Meslil, El mahdi. Modern Casablanca Map. 由Borim, Ian翻译. Casablanca: MAMMA Group. 2019. ISBN 978-9920-9339-0-2.
- ^ Adaptations of Vernacular Modernism in Casablanca. [15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 ^ TEAM 10. www.team10online.org. [17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 44.0 44.1 The Gamma Grid | Model House. transculturalmodernism.org. [18 Octo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TEAM 10. www.team10online.org. [17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 ^ Pedret, Annie. TEAM 10 Introduction. www.team10online.org. [18 Octo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 ^ Chnaoui, Aziza. Depoliticizing Group GAMMA: contesting modernism in Morocco. Lu, Duanfang (编). Third World Modernism: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Routledge. 2 November 2010. ISBN 9781136895487 (英语).
- ^ Habitat collectif méditerranéen et dynamique des espaces ouverts.. resohab.univ-paris1.fr. [18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Fabrizi, Mariabruna. Understanding the Grid /1: Michel Ecochard's Planning and Building.... SOCKS. 7 December 2016 [18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美国英语).
- ^ Bony 2012,第129页.
- ^ Bony 2012,第135页.
- ^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1 July 2011.
- ^ Bony 2012,第132–33页.
- ^ 54.0 54.1 Bony 2012,第132页.
- ^ Bony 2012,第171–72页.
- ^ Bony 2012,第149页.
- ^ Boehm 2000,第59页.
- ^ Bony 2012,第210页.
- ^ Obama Mentions Fazlur Rahman Khan. 19 June 2009 [11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June 2013).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 Baker, William F. Structural Innovation (PDF).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itie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New York: Spon Press: 481–493. 2001. ISBN 0-415-2324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 February 2014).
- ^ History of the Twin Towers.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8).
- ^ James, Glanz; Lipton, Eric. City in the sk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Macmillan. 2003: 109. ISBN 978-0-8050-7428-4.
- ^ Remarks by Lee K. Jaffee, World Trade Center Press Conference, New York Hilton Hotel, 18 January 1964.
- ^ Journel 2015,第164–165页.
- ^ Bony 2012,第162页.
- ^ Bony 2012,第164–165页.
- ^ Morawski, Erica. Designing Destinations: Hotel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American Tourism in Puerto Rico and Cuba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169–170. 2016. hdl:10027/19131.
- ^ James., Holston. The modernist city : an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of Brasíl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ISBN 9780226349794. OCLC 19722338.
- ^ Bony 2012,第165–167页.
- ^ Bony 2012,第166页.
- ^ Mark Byrnes An African City's Unusual Preservation Leg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February 2012 Atlantic Cities
- ^ Eritrea capital Asmera makes World Heritage list. 8 July 2017 [8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infomediaire. Architecture : Casablanca tient sa carte moderne – Infomédiaire. 28 October 2019 [19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fr-FR).
外部链接
[编辑]- Harrison, Stuart. South Australian modernism exhibition a study in modesty. ArchitectureAU.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Modernism & Modernist SA Architecture: 1934–1977. 20 November 2019 [17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 Six Building Designers Who Are Redefining Modern Architec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April 2011 radio and Internet report by the Special English service of the Voice of America.
-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sm
- "Preserva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edition of AIA Archit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russels50s60s.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verview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1950s and 1960s in Brussels
- A Grand Design: The Toronto City Hall Design Compet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dernist designs from the 195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