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面波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種具有地平面的共面波導傳輸線截面
一個使用517 µm工藝LIGA技術製造的厚銅層共面波導[1]

共面波導(英語:Coplanar waveguide縮寫為CPW或CPWG,或稱「共面帶狀線」、「共面微帶線」、「共平面波導」) 一種性能優越、加工方便的微波平面傳輸線,由RCA實驗室的華裔工程師文正[2](Cheng P. Wen)於1969年發明。[3] 它可以使用普通的印刷電路板工藝製作出來, 可以用來傳輸微波信號。 共面波導傳輸線也可以集成在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英語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上,並且具有一個很小的尺度。在介電質基片的一個面上製作出中心導體帶,並在緊鄰中心導體帶的兩側製作出導體平面,這樣就構成了共面波導。

其中,共面波導種類有:耦合共面波導、全屏蔽共面波導、變形共面波導、懸置共面波導對稱共面波導、非對稱共面波導。

傳統的共面波導(CPW) 是在介電質基片上的一條印刷導體帶與緊鄰印刷導體帶的兩側的一對導體平面(該導體平面與導體帶是對稱的,和導體帶都在同一個平面上, 因此稱之為「共面」),稱之為返回導體。這一對返回導體平面與中間的導體帶只有非常小的間距, 與中心導體帶之間的間距。返回導體通常在遠離中心導體的方向上延伸到無限大的距離,是一個理想的半無限平面。

具有地平面的共面波導 (CBCPW) 是一種常見的共面波導變種,有一個接地平面覆蓋襯底的整個背面。除了傳統共面波導具有對稱的兩個共面導體平面作為第一、第二返回導體之外,接地平面作為具有地平面的共面波導的第三返回導體。

不接地的平面的共面波導 更為「普通」,其由從一對接地平面分離的導體形成,所有導體都在同一平面的電媒介上。 在理想情況下,電媒介的厚度可以是無限的。在實踐中,它足夠厚,以便電磁場在離開基板之前消失。

電磁波在共面波導上傳輸時,一部分在介電質基片上(金屬平面之間)傳輸,另一部分在空氣中傳輸。 在一般情況下,基板的介電常數比空氣的介電常數更高,這樣微波是在非均勻媒介中進行傳輸(基板媒介與空氣媒介)。 由於共面波導不支持真正的TEM波英語Transverse electric and magnetic mode,所以在非零頻率上,E波(電場分量)和H波(磁場分量)是垂直並且混合存在的。

參照[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Forman, M. A. Low-loss LIGA-fabricated coplanar waveguide and filter. Apmc 2006. December 2006, 12: 905–1907. 
  2. ^ 美国资深微波技术专家文正博士(Dr. Cheng Paul Wen)学术报告会.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 2010-10-24 [2022-03-21]. 
  3. ^ 波導技術—飛向6G世界的神祕魔毯. 材料世界網. 2021-03-29 [2021-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