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外觀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 |||||||||||||
| |||||||||||||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此條目為第十六次動員令生物學類的作品之一,是一篇達標條目。 |
標題
[編輯]在所有可靠來源皆查無中文名稱,因此以學名為標題。--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3日 (一) 09:22 (UTC)
- 僅解釋學名的拉丁詞根含義:Armillaria - armillæ 手環。luteo - lūtĕus 黃色的。bubalina - būbălus 羚羊(antelope, gazelle)/野牛(wild ox, buffalo)。希望有一天能有官方譯名。——だ*ぜ 𓋹 謹此敬上 2018年11月6日 (二) 16:16 (UTC)
- 其實從原始論文看來(生物分類的論文通常會有一段拉丁文描述該分類單元),luteo與bubalina在此都是指黃色之意,但前者用在描述蕈傘、後者用在描述蕈褶。不過只有我會持續關注此物種是否在可靠來源出現中文名稱,並即時移動條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6日 (二) 17:52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 哪種菇類是澳洲致病性最高的蜜環菌,在當地樹木造成嚴重的根腐病?
- 全文翻譯自英文版FA。另外也可以參考假的版本(還真是因為H兄一句玩笑才寫了這篇)--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5日 (三) 08:11 (UTC)
- 似乎主編沒找到這個物種對應的中文名,是不是找了很久都沒找着?--№.N(留言) 2018年9月5日 (三) 10:32 (UTC)
- (▲)同上--Cohaf(留言) 2018年9月5日 (三) 13:08 (UTC)
- @Liu116、Cohaf:是的,包括文中提到的其他蜜環菌,都沒有找到任何中文名(這裡Htmlzycq兄也沒找到中文名),大概是因為本種分布在南半球,在中文圈實在太冷門了,無人研究,在我寫這篇前中文圈一篇介紹也沒有。--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5日 (三) 16:22 (UTC)
- 雖然剛剛看到討論頁有說明這點,不過那地方還是有些不顯眼……--№.N(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2:26 (UTC)
- @Liu116、Cohaf:是的,包括文中提到的其他蜜環菌,都沒有找到任何中文名(這裡Htmlzycq兄也沒找到中文名),大概是因為本種分布在南半球,在中文圈實在太冷門了,無人研究,在我寫這篇前中文圈一篇介紹也沒有。--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5日 (三) 16:22 (UTC)
- (+)支持:文獻為學術等級,可靠、插圖豐富、內容多,符合標準。這類主題在中文DYK很冷門,會點進去看一遍然後支持的恐怕很少。—Outlookxp(留言) 2018年9月7日 (五) 11:26 (UTC)
- (+)支持:鼓勵性支持。--隔壁超級王 「♂」Wang Next Door 2018年9月7日 (五) 11:27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 -- JimGrassroot(留言) 2018年9月8日 (六) 10:04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靖天子:為何不直接叫魯特部巴蜜環菌,或者不然也可以路透不拔李娜環菌[開玩笑的]--Cohaf(留言) 2018年9月8日 (六) 22:05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生物與醫學-真菌學,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
- 投票期: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 至 2018年9月14日 (五) 17:04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8年10月14日 (日) 17:05 (UTC)起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全文翻譯自英文版FA,因中文圈無任何介紹,沒有中文名稱,而使用學名為標題。這篇英文版FA質量很高,對於這種菇的發現歷史、外形、演化、生理、生態都有相當介紹,所以我做的改動不多,只有部分段落覺得英文版寫的不夠仔細而增加細節,以及把傳播一段的部分內容拆分為「菌絲索」一段。—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
- (!)意見:看起來南美洲的系群已經被獨立出來了?[1][2]---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0日 (一) 11:04 (UTC)
- 2009年,此篇就以序列分析主張本種並非單系群,南美洲類群與Armillaria montagnei的關係,比與同種澳洲的類群更接近(在條目中「歷史與系統發生學」一節的末段),這兩篇也是如此主張,雖提出澳洲與南美洲的物種是兩個演化支,本種與Armillaria montagnei可能可以合併的想法,但最後並無合併,也沒有把南美洲類群獨立成新種或改歸入Armillaria montagnei,所以條目還是將南美洲的類群視為本種。--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0日 (一) 21:22 (UTC)
- 但是隔年2010年這篇似乎已經將南美洲的支系處理為獨立演化支,後來的review似乎也比較採用這種分法---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4:08 (UTC)
- 確實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南美洲跟澳洲的類群並不構成單系群,如我前面所說,南美洲的類群跟另一物種Armillaria montagnei關係反而比較近,但這些文章都沒有提出如何具體處理南美洲的類群,只是提出幾個構想(例如乾脆取消本種,通通改叫Armillaria montagnei等),因此我認為在有新研究明確指出整個clade如何改動前,只能先接受目前的分類法,即本種非單系群,南美洲的類群仍屬於本種,待有研究明確提出如何處理再行更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4:21 (UTC)
- 你說的我知道,但是似乎後來的論文有重新處理這部分的分類關係。先前主要的問題是Armillaria montagnei這個分類元會破壞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的單系性,因此Pildain等人於2010年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2011年的研究也採用此結果,將A. luteobubalina的分布範圍限縮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2017年的研究大致採取了這個結果,但A. montagnei沒有出現在這篇論文中。所以我認為目前學界普遍是將南美洲的族群視為是不同物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分布區域則限縮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供參。---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7:47 (UTC)
- 抱歉,不過我不認為Pildain 2010有「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該文第399頁的首段也只是說兩地各自形成一個演化支,「suggesting tha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taxa」,沒有說明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至少沒有明確的說要把南美洲的類群改到A. montagnei,401頁則說「we chose to retain A. montagnei var. montagnei as separate from A. luteobubalina」「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he lack of rhizomorphs in nature, a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 for A. luteobubalina (Podger et al. 1978), warrant their separation」,也沒有提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所以我不認為有論文明確把南美洲的類群歸入A. montagnei,或做出其他改動,儘管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它有待調整。2017年的研究應該只有拿澳洲的A. luteobubalina樣本去分析,沒有拿南美洲的樣本(應該說南美洲的樣本太稀少也太少人研究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7:56 (UTC)
- 我之所以說2017年的論文默認分開兩支系的原因不在於其研究結果,因為他的重點並不是這個,而是其論文描述A. luteobubalina的已知分布範圍在於紐澳。而其引用的四篇論文,僅有最後一篇的Pildain 2010將兩支系分開。且他「沒有拿南美洲樣本」的原因很明顯,他已經在background中提到A. luteobubalina僅分布於紐澳,代表他不認為南美洲的種群屬於A. luteobubalina,不然就是自己打臉自己。2010年的論文都將A. luteobubalina移出檢索表了,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審視的南美洲物種並沒有luteobubalina,不過我自己也認為他自己的態度確實有點曖昧不明,都指定montagnei的neotype了,redescription卻沒有寫出物種的分布,不知道是基於什麼考量。至於後續有沒有繼續處理,我沒有繼續追查下去。---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8:58 (UTC)
- 2017年那篇background將A. luteobubalina分布範圍視為只有紐澳,當然不排除是他默認南美洲的類群不屬於本種(但如果是默認,他畢竟沒有正面說明怎麼認定),不過我認為只能說明他們有意無意的忽略南美洲的類群,南美洲類群屬於本種是2003年定出來的,還只是基於幾件標本,後續沒有人再進行研究,但2010以前也有論文指A. luteobubalina是澳洲特有種,也是忽略了南美洲的類群。綜上,我認為所有論文都沒有正面處理南美洲類群的問題,條目中還是只能這樣敘述,我剛剛把「亦出現於阿根廷與智利」改為「亦有阿根廷與智利的標本經序列分析後被認為可能屬於本種」,只陳述有這樣的研究,應該比較沒有爭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16:42 (UTC)
- 提出來只是要探討是否有新進展,如果主編讀過之後認定沒有需要改的,那也無妨。---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17:00 (UTC)
- 確實我細讀後也認為南美洲類群有爭議,因此作了上述改動,讓文字敘述不那麼武斷。感謝閣下費心閱讀這些資料。--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18:31 (UTC)
- 我又找到一篇2017年的文章[3]將智利的樣本視為本種,應可說明南美洲樣本仍被認為屬於本種,而未被移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2日 (三) 21:54 (UTC)
- 感謝提供資料,但要注意這篇沒有分析來自模式產地(紐澳)的樣本,也沒有處理分類學---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2日 (三) 23:40 (UTC)
- 呃我知道.....我只是想表達近年仍有在不錯期刊上的論文將南美洲的類群視為本種。我明白您因為它不是單系群而很想將其分拆,當然我們學過支序分類學會這樣想,但在有分類學論文明確提出此類群如何處理前,條目也只能這樣敘述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3日 (四) 00:02 (UTC)
- 不要誤會,我沒有很想分拆XD。我的評論沒有預設任何立場,單純是站在文獻評讀的角度上,由於目前回顧起來確實目前似乎沒有人給出相當確定的答案,所以要怎麼寫可以由您自行決斷。---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3日 (四) 07:30 (UTC)
- 呃我知道.....我只是想表達近年仍有在不錯期刊上的論文將南美洲的類群視為本種。我明白您因為它不是單系群而很想將其分拆,當然我們學過支序分類學會這樣想,但在有分類學論文明確提出此類群如何處理前,條目也只能這樣敘述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3日 (四) 00:02 (UTC)
- 感謝提供資料,但要注意這篇沒有分析來自模式產地(紐澳)的樣本,也沒有處理分類學---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2日 (三) 23:40 (UTC)
- 提出來只是要探討是否有新進展,如果主編讀過之後認定沒有需要改的,那也無妨。---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17:00 (UTC)
- 2017年那篇background將A. luteobubalina分布範圍視為只有紐澳,當然不排除是他默認南美洲的類群不屬於本種(但如果是默認,他畢竟沒有正面說明怎麼認定),不過我認為只能說明他們有意無意的忽略南美洲的類群,南美洲類群屬於本種是2003年定出來的,還只是基於幾件標本,後續沒有人再進行研究,但2010以前也有論文指A. luteobubalina是澳洲特有種,也是忽略了南美洲的類群。綜上,我認為所有論文都沒有正面處理南美洲類群的問題,條目中還是只能這樣敘述,我剛剛把「亦出現於阿根廷與智利」改為「亦有阿根廷與智利的標本經序列分析後被認為可能屬於本種」,只陳述有這樣的研究,應該比較沒有爭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16:42 (UTC)
- 我之所以說2017年的論文默認分開兩支系的原因不在於其研究結果,因為他的重點並不是這個,而是其論文描述A. luteobubalina的已知分布範圍在於紐澳。而其引用的四篇論文,僅有最後一篇的Pildain 2010將兩支系分開。且他「沒有拿南美洲樣本」的原因很明顯,他已經在background中提到A. luteobubalina僅分布於紐澳,代表他不認為南美洲的種群屬於A. luteobubalina,不然就是自己打臉自己。2010年的論文都將A. luteobubalina移出檢索表了,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審視的南美洲物種並沒有luteobubalina,不過我自己也認為他自己的態度確實有點曖昧不明,都指定montagnei的neotype了,redescription卻沒有寫出物種的分布,不知道是基於什麼考量。至於後續有沒有繼續處理,我沒有繼續追查下去。---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8:58 (UTC)
- 抱歉,不過我不認為Pildain 2010有「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該文第399頁的首段也只是說兩地各自形成一個演化支,「suggesting tha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taxa」,沒有說明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至少沒有明確的說要把南美洲的類群改到A. montagnei,401頁則說「we chose to retain A. montagnei var. montagnei as separate from A. luteobubalina」「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he lack of rhizomorphs in nature, a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 for A. luteobubalina (Podger et al. 1978), warrant their separation」,也沒有提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所以我不認為有論文明確把南美洲的類群歸入A. montagnei,或做出其他改動,儘管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它有待調整。2017年的研究應該只有拿澳洲的A. luteobubalina樣本去分析,沒有拿南美洲的樣本(應該說南美洲的樣本太稀少也太少人研究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7:56 (UTC)
- 你說的我知道,但是似乎後來的論文有重新處理這部分的分類關係。先前主要的問題是Armillaria montagnei這個分類元會破壞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的單系性,因此Pildain等人於2010年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2011年的研究也採用此結果,將A. luteobubalina的分布範圍限縮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2017年的研究大致採取了這個結果,但A. montagnei沒有出現在這篇論文中。所以我認為目前學界普遍是將南美洲的族群視為是不同物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分布區域則限縮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供參。---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7:47 (UTC)
- 確實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南美洲跟澳洲的類群並不構成單系群,如我前面所說,南美洲的類群跟另一物種Armillaria montagnei關係反而比較近,但這些文章都沒有提出如何具體處理南美洲的類群,只是提出幾個構想(例如乾脆取消本種,通通改叫Armillaria montagnei等),因此我認為在有新研究明確指出整個clade如何改動前,只能先接受目前的分類法,即本種非單系群,南美洲的類群仍屬於本種,待有研究明確提出如何處理再行更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4:21 (UTC)
- 但是隔年2010年這篇似乎已經將南美洲的支系處理為獨立演化支,後來的review似乎也比較採用這種分法---Koala0090(留言) 2018年9月11日 (二) 04:08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相信上面的主要分歧已經處理,符合要求,惟希望早日補上正式中文名稱。--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9月13日 (四) 14:55 (UTC)
- 2009年,此篇就以序列分析主張本種並非單系群,南美洲類群與Armillaria montagnei的關係,比與同種澳洲的類群更接近(在條目中「歷史與系統發生學」一節的末段),這兩篇也是如此主張,雖提出澳洲與南美洲的物種是兩個演化支,本種與Armillaria montagnei可能可以合併的想法,但最後並無合併,也沒有把南美洲類群獨立成新種或改歸入Armillaria montagnei,所以條目還是將南美洲的類群視為本種。--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0日 (一) 21:22 (UTC)
- 2支持:未達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 2018年9月15日 (六) 00:52 (UTC)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編輯]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生物學-真菌學,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
- 投票期: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 至 2018年11月3日 (六) 00:32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8年12月3日 (一) 00:33 (UTC)起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全文翻譯自英文版FA,因中文圈無任何文章提及,無中文名稱,而使用學名為標題。對這種菇類的外形、微觀構造、演化、生態與疾病影響等都有充分描述,應符合優良條目標準。—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文章結構完整、來源充足詳細、圖片運用得當,堪為優良,是直接送典範條目評選都沒有問題的高品質。感謝主編貢獻!——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上次沒有通過有點可惜,符合標準,但是英語名稱還是沒有確定?--Cohaf (向我留言/我的貢獻) 2018年10月27日 (六) 09:39 (UTC)
- 感謝支持。英文俗名為Australian honey fungus,我已加上。現在的標題則是使用學名(拉丁文)。--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17:5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富,來源充足,符合GA標準。—--陳子廷(留言) 2018年10月27日 (六) 09:4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優良條目標準。@靖天子:條目標題的斜體是infobox帶的還是用了魔術字?--超級王~サイレントマジョリティー Silent majority 2018年10月27日 (六) 10:36 (UTC)
- 似乎是模板自帶的。--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17:55 (UTC)
- (!)意見:原文維基有提到Australian honey fungus,可以譯作「澳大利亞蜜環菌」之類的,為什麼不把它拿來作標題呢?是因為原創研究的關係嗎?--Mısaka ደ Mikøto™ 2018年10月27日 (六) 11:52 (UTC)
- 已加入英文俗名,不過關於把英文俗名直譯為中文名,我個人確實有原創研究的疑慮,畢竟中文俗名與英文俗名並無一定對應關係。--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17:5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優良條目標準。--Xiaoxuang(留言) 2018年10月27日 (六) 13:29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翔實,圖文並茂,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欣賞閣下貢獻。--屈原蟲♡♡→♡℃※留言 2018年10月28日 (日) 02:3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圖文都有可觀。--Unseaingly(留言) 2018年10月29日 (一) 14:10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圖文並茂,達標。--小躍(撈出記錄) 2018年10月30日 (二) 02:17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完備,來源尚算充足,愚以為條目可堪FA水準。--默默耕耘的無聊龍(發掘化石|基因圖譜) 2018年10月30日 (二) 15:28 (UTC)
(&)建議:修改下列句子:①「本種的散播」主要並非透過孢子,而是透過根系中菌絲的生長?指病害的散播?②澳洲多數的植物「病原真菌」皆屬次發病原菌?指澳洲產蜜環菌?③但這些方法的「成效不彰」,且產生的有毒物質可能影響其他生物?方法可行但沒做?④有多篇研究顯示同時在「一株桉樹」接種本種真菌與雲芝?指砍伐後的殘幹?--Lonicear(留言) 2018年10月31日 (三) 05:47 (UTC)-- Lonicear(留言) 2018年10月31日 (三) 08:12 (UTC)- 感謝閣下意見:①這句我覺得沒有問題,就是這種真菌傳播、繁殖的方式,因為這種真菌就是病原菌,也可以理解成病害傳播。②這句確實只討論其他種蜜環菌,已將植物病原真菌改成蜜環菌。③同時成立,一來成效不好,抑制真菌的效果不強,二來還對其他生物有害,副作用很大。④確實是殘幹,已註明。--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31日 (三) 06:09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基本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 2018年10月31日 (三) 11:06 (UTC)
- (!)意見:這種文章應該有相應的中文學名吧。主編是否查過相應的專業字典?釘釘(留言) 2018年10月31日 (三) 13:40 (UTC)
- 生物分類的學名都是拉丁文,不存在「中文學名」,所有中文名稱都是俗名,而中文圈除了本條目外,並無任何文章介紹這種真菌,自然無中文名稱。極少數提及本種的中文學術論文(如「蜜環菌生物種和地理分布概況綜述」)也是以學名稱之。--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31日 (三) 17:42 (UTC)
- (=)中立,條目名叫「澳大利亞蜜環菌」[4]。--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本月驚悚熱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2:16 (UTC)
- 我也有看到這篇,可惜痞客邦非可靠來源,因此不採用。這個名稱應該也是英文俗名Australian honey fungus直翻而來的。--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日 (四) 02:23 (UTC)
- (!)意見,等一下。網上查找了一點學術文章。根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物學報》[5],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臨近的南太平洋諸島,報告了七種蜜環菌的生物種。其中A. fumosa、A. luteobubalina和A. pallidula為澳大利亞特有種。加上條目敘述luteobubalina在澳洲南部很密集。所以我認為,既是特有種和分布區在南澳大利亞。應該命名為「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或「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屬」。--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本月驚悚熱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2:31 (UTC)
- 先感謝閣下費心查找資料。閣下提供的名稱中,「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屬」不妥,因為這是一個物種而非屬,至於「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由於澳洲南部還有其他數種蜜環菌,並非只有本種,這樣的名稱也不太準確。這種真菌的種小名luteobubalina是指其蕈傘、蕈褶為黃色,如果我來翻譯,可能會翻成「黃蓋蜜環菌」、「黃褶蜜環菌」或「赭黃蜜環菌」等,但話說回來,生物分類的中譯不像人名、地名等有規則可循,或從學名翻譯而來,或從俗名翻譯而來,如果沒有可靠來源提供中文名稱而自行翻譯,即使名稱合理,我仍是認為不妥的。一般真菌物種譯名的可靠來源有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以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對照等官方資料庫,或者中文學術論文(如閣下分享的這篇)有提及中文名稱也可以,再次就是已出版的中文圖鑑等書籍,如果都沒有,我仍傾向維持學名以避免原創研究的爭議。--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日 (四) 04:17 (UTC)
- 關於原創研究的方針:「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沒有公開的中文譯本時,編者可以提供他們自己翻譯的版本」。按照解釋,主編可以提供自己的譯名。至於是不是違反了方針,應交由眾編輯共同商定。在這之前,還是應當提供譯名。另有使用中文的規範。--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本月驚悚熱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4:50 (UTC)
- @贝塔洛曼:沒有必要,擬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靖天子的考量相當合理。維基所有語言版本中,大概只有中文維基會要求所有物種都要給出一個擬中名。----Koala0090(留言) 2018年11月1日 (四) 12:52 (UTC)
- 關於原創研究的方針:「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沒有公開的中文譯本時,編者可以提供他們自己翻譯的版本」。按照解釋,主編可以提供自己的譯名。至於是不是違反了方針,應交由眾編輯共同商定。在這之前,還是應當提供譯名。另有使用中文的規範。--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本月驚悚熱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4:50 (UTC)
- 先感謝閣下費心查找資料。閣下提供的名稱中,「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屬」不妥,因為這是一個物種而非屬,至於「澳大利亞南方蜜環菌」,由於澳洲南部還有其他數種蜜環菌,並非只有本種,這樣的名稱也不太準確。這種真菌的種小名luteobubalina是指其蕈傘、蕈褶為黃色,如果我來翻譯,可能會翻成「黃蓋蜜環菌」、「黃褶蜜環菌」或「赭黃蜜環菌」等,但話說回來,生物分類的中譯不像人名、地名等有規則可循,或從學名翻譯而來,或從俗名翻譯而來,如果沒有可靠來源提供中文名稱而自行翻譯,即使名稱合理,我仍是認為不妥的。一般真菌物種譯名的可靠來源有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以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對照等官方資料庫,或者中文學術論文(如閣下分享的這篇)有提及中文名稱也可以,再次就是已出版的中文圖鑑等書籍,如果都沒有,我仍傾向維持學名以避免原創研究的爭議。--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日 (四) 04:17 (UTC)
- 關於條目的中文命名問題,是否可交由同行評審處理?--超級王🕯️ 李詠 1968-2018 2018年11月2日 (五) 10:44 (UTC)
- @Super Wang:中文維基尚無此能力,連一般的同行審查都無法建立了,要在維基上進行更學術的擬名恐怕緣木求魚。除非有線下社群建立,直接請學者進行擬名。---Koala0090(留言) 2018年11月2日 (五) 14:30 (UTC)
- 11支持: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 2018年11月3日 (六) 11:0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