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廖萬石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水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萬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為紀念。

廖萬石堂曾於1932年闢作鳳溪小學,到1974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1983年一個由廖族成員、北區政務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組成重修小組,工程費用約100萬元,除30萬元由政府資助,餘款皆由廖族承擔。重修工程由1984年11月開始,分期進行,1985年底完成,同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1986年3月1日由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夫人主持開光典禮。2021年被授予「客家文化交流香港基地」。[1]

上水廖氏

[編輯]
上水鄉圍內村

上水廖氏源自河南,其後遷居江西福建,於南宋末年廖仲傑蒙古兵而南遷,初居屯門,再遷深圳河以北的福田,最後定居上水雙魚河仲傑公是為上水的開基祖。萬曆年間,第七代祖先廖南沙因族人散居各地,倡言聚族而居,選定地形如鳳的風水地,合力建村,即今日的圍內村

今族分為三大房,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和六系,但有兩系絕後,餘下四系,即應文應龍應鳳應綱,建有祠堂3間、私塾5所。廖族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的單姓村,村位於梧桐河上,故名「上水鄉」,由9條村組成:甫上村圍內村門口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文閣村,人口超過4,000多人。

結構

[編輯]

廖萬石堂位處龍脈之首,萬石挺拔,翠竹環繞,龍氣集中,分瀉兩旁,廖族於東西方分建顯承堂(應龍廖公家塾)及明德堂(懷隱廖公家祠)兩所分祠。廖萬石堂是傳統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築,三進分別是前廳、過廳及後廳三部分,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台基上,廳堂由兩個天井分隔。

前門外築有照壁(風水牆)以阻擋太陽直射祖先木主,又有風水擋煞的作用,門前有廣闊的院落。大門是褐色,因按《大清律例》老伯姓是不可用朱紅色的大門,門上有門神及如意、吉祥的銅鋪首,大門兩側設有鼓臺,大門兩旁的牆壁用紅粉石製成,具防潮的功能。屋頂以青色瓦片鋪蓋,屋頂之下有精美的木雕簷板,正脊以灰雕和一對鰲魚裝飾,承托的七架樑斗拱雕刻精美,下以石柱及木柱支撐,整座建築物滿佈華麗的彩塑、木刻、壁畫及泥塑。

第一進為「前廳」,台基相對較低,用於接待客人及擺放雜物。前廳正中是由一對高門組成的「檔中」,用以保障祠內私隱,只有在貴賓光臨時才「大開中門」。第二進為「過廳」,上有「澤綿萬石」的牌匾,是議事、慶祝、宴會的地點。中央有四支直柱,內裹稱為「明間」。過廳兩旁的頂部繪有壁畫及詩詞。神龕設於「後廳」,台基最高,供奉祖先牌位,中堂(正廳)上座供奉丞相大學士廖光景,中座供奉上水鄉開基祖廖仲傑至四世祖,排列次序是左昭右穆,下座供奉中霤之神。兩翼為「配賢祠」及「配享祠」,分別供奉有功名的祖先及對建祠有功人士的靈位。

用途

[編輯]
上水鄉鄉公所

每年二月初二鄉中父老齊集廖萬石堂中舉行春祭典禮,春祭後在祠堂外「分豬肉」。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只有廖族61歲以上的長者方可參與。平日則用作議事、飲宴、婚喪喜慶等用途,是鄉中社交活動的中心。祠堂必須早晚上香,族例由族中年長男性負責,現已改由上水鄉鄉公所承擔。廖萬石堂近年已定時對外開放給公眾參觀。

開放時間

[編輯]
  • 逢星期三、四、六、日及公眾假期:
    • 上午9:00-13:00及下午14:00-17:00
  • 逢星期一、二及五、元旦日、農曆年初一、初二、初三、聖誕日及聖誕翌日休息

公共交通

[編輯]
接駁交通列表
巴士
專線小巴
抵達粉嶺站後,須轉乘城巴B7或
抵達上水站,轉乘小巴59A。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香港啟動“世界客家人 重走客家路”籌備活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2021-06-14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