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騎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漢朝騎兵俑
二次大戰時中國國民革命軍騎兵
二次大戰時德國德意志國防軍騎兵

騎兵陸軍當中,騎乘動物(如馬匹戰象或駱駝)移動和衝擊敵陣的兵種。有些步兵龍騎兵使用馬匹移動,但下馬作戰。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種,殺傷力極大,歷史上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歷史

[編輯]
秦軍騎兵俑

古代騎兵

[編輯]

在遠古時代,馬匹在軍事上的用途僅止於交通工具,載運將士前往戰場,作戰時仍需下馬。

春秋時期,已有千騎的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而後各國爭相模仿學習。

秦末楚漢時代,漢王劉邦建立的郎中騎在楚漢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1][2]

歐洲騎兵於古希臘黑暗時期早已被記載,但如世界其他文明一樣, 尚未能發起有效沖鋒, 因而主要作為騎馬步兵使用, 類同後世的龍騎兵。在伯羅奔尼撒戰役過後,公元前371年,色薩利地區統一,其譖主傑森(jason of Pheare)建立了一支有八千人且訓練有素的騎兵隊, 其使用的菱形編隊戰術機動性高, 可快速改變移動方向。色薩利騎兵及其戰術對馬其頓夥友騎兵亦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公元前359年,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的腓力二世繼位為馬其頓國王, 他在位時改革馬其頓夥友騎兵並使其成為此時世界上可能是第一支能夠發起有效沖鋒的騎兵。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中得到充份發揮。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指揮下,與馬其頓方陣組成了著名的錘砧戰術。運用此戰術的著名戰役有如高加米拉戰役伊蘇斯戰役等。不過在繼業者時期,夥友騎兵重要性不斷下降, 但對歐洲與西亞的騎兵運用和戰術有啟蒙作用。

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則有輕騎兵與重騎兵之分,以配弓的輕騎兵做為主力,先以騎射攻擊敵軍,讓敵軍受箭雨損傷又能保持距離避免敵軍接近,待敵軍損耗一定程度或軍心大亂時才由重騎兵衝鋒對奄奄一息的敵軍收頭。以高機動的騎射作為攻擊手段可大幅降低士卒折損,是蒙古常保不敗的關鍵戰術。

近代騎兵

[編輯]

隨着火槍普及和刺刀的出現,由於騎兵的體積較大而容易成為目標,因此騎兵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在18世紀前後的歐洲波蘭韃靼人所構成的輕騎兵曾一度用於砲兵突擊而再度獲得極佳的評價。

現代騎兵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着機動步兵、自動火力的普及化、加上壕溝戰的運用,以及坦克戰機的出現,騎兵已經幾乎完全失去用途而遭淘汰。二戰時,部分國家仍使用騎兵作戰,但規模、編制大不如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紅軍,仍然編制大批的騎兵軍、騎兵師、騎兵團投入交戰。蘇軍1941年騎兵團編制:

  • 4個騎兵連
  • 1個機炮連(16挺重機槍,4門82迫擊炮)
  • 1個炮兵連(4門76野炮,4門45毫米反坦克炮)
  • 1個防空連(3門37高炮,3挺4管高射機槍)

共計1,428人,1,506匹馬。[3]

1941年騎兵師編制為

  • 4個騎兵團
  • 1個挽馬炮兵營(2個連共計8門76毫米野炮,2個連共計8門122榴彈炮)
  • 1個坦克團(60輛BT坦克)
  • 1個防空營(2個連共計8門高炮,2個高射機槍連)
  • 1個通信連
  • 1個工兵連

共計9240人,裝備7625匹馬,БТ坦克64輛、裝甲車18輛、各種火炮84門(包括:122毫米榴彈炮8門、76毫米加農炮24門、45毫米反坦克炮16門、76毫米高炮8門、37毫米高炮12門、82毫米迫擊炮16門)、重機槍64挺、高射機槍18挺。這樣的騎兵師相當於現在乘卡車機動的摩步旅,下轄4個摩步營。騎兵團對應乘卡車機動的摩步營。

1941年蘇軍簡編後的騎兵師編制為

  • 3個騎兵團
  • 1個炮兵營
  • 1個迫擊炮營
  • 1個裝甲連,裝備БТ坦克11輛、裝甲車17輛、各種火炮54門(107毫米加農炮6門、76毫米加農炮14門、82毫米迫擊炮16門、45毫米反坦克炮6門、37毫米高炮12門)、重機槍64挺、高射機槍12挺。

1941年夏實施了新編制的輕騎兵師,編制為

  • 4個騎兵團
  • 1個炮兵營
  • 1個裝甲車連

共2939人,裝備馬匹3147匹、重機槍36挺、各種火炮34門(24門76毫米加農炮、4門82毫米迫擊炮、6門45毫米反坦克炮)、裝甲車10輛。騎兵師通常與坦克或者機械化兵團協同作戰,在騎兵機械化集群編成內行動。實際上二戰蘇軍的騎兵部隊相當於乘馬機動而非乘卡車機動的摩托化步兵,編成內轄坦克裝甲分隊與炮兵分隊。

1943年9月,蘇軍的騎兵軍編制為:

  • 3個騎兵師
  • 1個自走炮團
  • 1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
  • 1個高射炮兵團
  • 1個近衛迫擊炮兵團(即火箭炮)
  • 1個重迫擊炮營
  • 1個獨立反坦克殲擊炮兵營

以及警偵通工化修理汽運等專業分隊。[4]此後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騎兵軍一般與機械化軍合編為騎兵機械化集群,擔負大縱深進攻戰役的輔助突擊力量,參加了白俄羅斯進攻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戰役維斯瓦河-奧德河進攻戰役滿洲進攻戰役等。

現代騎兵部隊需要配備大量專業技術人員:

  • 獸醫
  • 掌工
  • 鞍工

在現代,許多國家的軍隊只保留了少量的騎兵,主要用於執行禮儀、巡邏、警戒等任務。最有代表性的如英國騎警

有的國家或地區在機械化後,在頭銜上仍然保留騎兵字樣,但是不再是騎乘動物,而是改組成裝甲騎兵或航空騎兵部隊,如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

騎兵種類

[編輯]
現今的法國騎兵已經是禮儀用途
  • 弓騎兵,可能是最早出現的騎兵
  • 重騎兵,如東羅馬帝國全覆裝甲騎兵,在中世紀的歐洲戰役中有震懾敵軍的作用,於戰況緊張時直接衝入敵軍主要陣營,其成敗往往對整個戰役有奠定性的影響,是以重騎兵又稱為戰役騎兵(battle cavalry)[5]
  • 輕騎兵

騎乘動物

[編輯]

世界各國均以為主流,但是像迦太基印度越南等盛產大象的軍隊均曾以大象作為移動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中東阿拉伯一帶的駱駝騎兵

騎兵對步兵的優勢

[編輯]
  • 機動性(靈活性)
  • 衝擊性
  • 對後勤要求降低
  • 容許穿上更厚重的鎧甲
  • 威懾性

裝備

[編輯]

武器

[編輯]

主要以騎槍棍棒板斧鏈枷釘頭槌馬刀短弓十字弓(西班牙騎兵)等作武器。火藥發明後,大部分的歐洲騎兵都逐漸地裝備火槍

騎兵裝備鎧甲(如連身的盔甲或者是胸甲)以抵抗步兵的攻擊。主要以長達4米左右的長槍以及刀劍作為武器。有時連戰馬都有裝甲(前半部披甲或者是連身披甲)。

為了減輕馬的負擔通常裝備軍服而不裝備任何鎧甲,上古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和突擊。輕騎兵的全盛時期是在火器時代。火器時代,歐洲各國的輕騎兵近戰主要都是以彎刀劍來作為戰鬥的主要武器,另外多以手槍來防身。

兵種

[編輯]

中國

[編輯]
中國古代的重裝騎兵俑
  • 輕裝騎兵
  • 重裝騎兵 - 在中國又稱為「甲騎具裝」,在東晉南北朝直至唐朝初年十分盛行。

日本

[編輯]
騎馬的日本武士
  • 騎兵(きへい)
    和種馬(肩高130〜140cm程度,與蒙古馬差不多高度或根本同源)。常有人人認為日本沒有騎兵,騎馬武士只能下馬作戰,這是不合史實的,至少應仁之前騎兵還是主力兵種,之後在實戰中漸漸被步兵取代但在關東還常常發揮作用,《海游錄》就有「甲斐騎兵,薩摩劍士」的說法。又有人認為和弓射程極短殺傷力弱,這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合史實記載,明朝的記載中對和弓的描述和清弓都是「長弓重矢」。 但總的來說,日本從室町時期開始騎兵普遍不用於正面作戰,且沒有證據能證明封建時代的日本有過大規模衝擊騎兵作戰。

歐洲

[編輯]
  • 騎士(英:Knight,德:Reiter)
    中古世紀的貴族。穿着全罩式鎧冑的時候需要兩名隨從協助;隨着火槍技術發達後漸遭淘汰。
  • 輕騎兵(英:Hussar,德:Husaren)
    不穿甲冑的騎兵,主要裝備軍刀(英:Saber)作衝鋒突擊。依軍銜、國籍不同戴着圓筒高帽或是熊毛高帽。
  • 哥薩克騎兵(英:Cossack)
    原本是居住於立陶宛地區窮困的農奴,為擺脫當時的蒙古帝國(欽察汗國)統治逃往俄國南方草原;他們建立的騎兵團而後被沙皇所僱用。
  • 烏蘭(英:Uhlan,德:Ulanen)
    波蘭系騎兵,最初是由最後一個波蘭王(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所編制的近衛騎兵,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德國,俄國,奧地利的邊境省份紛紛被再編制。他們頭戴四角高帽,身穿夾克,因所持兵器多半為長槍(Lance),所以也時常被統稱為槍騎兵(Lancer),矛頭掛有部隊旗幟;法國也有使用這種槍騎兵,拿破崙戰爭後被拿破崙編制為皇帝近衛軍,稱為朗席耶,頭戴菱形高帽。
  • 龍騎兵(英:Dragoon,德:Dragoner)
    以馬作為移動工具的火槍兵,在創立前期會下馬作戰,因其使用的火槍在開火時會產生大量硝煙,看似火龍吐火一樣而得其名。
  • 槍騎兵(英:Lancer)
    拿長矛的騎兵。
  • 胸甲騎兵(英:Cuirassier)
    許多國家皆有此種騎兵。這是拿破崙最喜愛的重裝騎兵單位,因此共組成數十個騎兵聯隊。胸甲騎兵類似中古騎士,但僅有胸甲保護。他們善於劈砍成排步兵與裝甲較弱的騎兵,贏得了「老大哥」的稱號。
  • 黑騎兵(德文:Reiter)
    黑騎兵除了隨身攜帶一柄長劍之外,主要的武器是兩把或兩把以上的手槍;防具則有頭盔及胸甲,通常也還有手臂和腳部的護具;有時候也配備火繩槍卡賓槍,但後來,配備這兩種武器的騎兵又被獨立為另一個類別。總之,黑騎兵能用槍械和劍來作戰。

機械化騎兵

[編輯]
現代騎兵已由裝甲部隊取代功能
直升機作為配署裝備的美國陸軍空中騎兵越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志第三帝國之中有編制少量的摩托車騎兵。二戰前期的德軍擁有一個騎兵師即第1騎兵師,該師參加了1940年的黃色方案紅色方案,1941年夏天調往東線參與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11月5日在戈梅利改編為第24裝甲師,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被殲滅。武裝黨衛軍亦有5個騎兵師,但都不是機械化騎兵。

在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期以及蘇德戰爭的頭一段時間蘇聯紅軍亦組建過騎兵機械化集群,即將騎兵部隊和機械化坦克部隊組合起來,用於大縱深作戰。機械化騎兵集群中的騎兵是下馬作戰的,他們騎馬是為了在運輸車輛嚴重不足情況下伴隨快速坦克集群實施突破。為此蘇軍在39年又重新組建過一些騎兵師。這些騎兵師中不少在40年蘇軍重建機械化軍的過程中被撤銷或改組,但不少也參與了蘇德戰爭。到蘇德戰爭後期這些騎兵部隊基本被消耗殆盡。

在二戰時美軍組建了第1騎兵師和第2騎兵師,這兩個師均按照裝甲師的方式編制。二戰結束後第2騎兵師撤銷,第1騎兵師繼續作為裝甲師存在至今。在60年代第1騎兵師一度改編為空中騎兵單位第1騎兵師(空中機動),但在越戰結束之後該師重新編制為裝甲師。至今在美軍中保存着大量的營級騎兵單位,但它們普遍是旅級戰鬥隊下的負責偵察任務的營(每個旅1個這樣的營),要麼是徒步的要麼是機械化的,和騎馬已毫無關係。

現代戰爭中有結合運兵直升機攻擊直升機的快速部署部隊,稱為「空中騎兵」。利用裝甲車載兵的單位則稱做「裝甲騎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史記》,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2. ^ 《史記·項羽本紀》,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3. ^ Isaev, A., Anti-Suvorov: Ten myth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oscow, Eksmo, Yauza, 2004
  4. ^ Zaloga, Steven J. & Ness, Leland S., Red Army Handbook 1939-1945, Sutton Publishing, Thrupp, 2003
  5. ^ p. 490, Lynn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