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1月29日) |
特種部隊(英語:special forces)、特种作战部队(special operation forces,简称SOF)或特战队指接受特別及高強度軍事訓練的精锐軍事單位,專門執行特種作戰、偵察、滲透 (军事)、狙擊、反恐等非常规作战。对其细分可以分為近軍事部隊的特種部隊與軍事化的反恐部隊。反恐部隊主要指以作戰、進攻、反間諜、國防、反恐怖主義為任務的軍隊特種部隊,可以但不限於稱為警衛連、偵察連、突擊隊、特遣隊、別動隊等。
在现代中文語境中,特種部隊一般不包括非軍事單位特種警察部隊。現代特種部隊的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間顯著的發展起來。當時參戰各國的軍隊都創立了能夠在敵後從事特種作戰的軍事單位。特種部隊的功能和概念視乎不同國家的軍事需求而有所不同,當中他們最常擔任的角色包括:空降作戰、反叛亂、反恐、對外國軍事支援、隱蔽行動、直接行動、人質救援、刺殺/抓捕高價值目標、情報收集、機動作戰,以及非常規作戰。而中华民国时期的特种兵概念,则是指常规部队除步兵以外的炮、骑、工、汽车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兵种。[1]
早期軍事特種部隊主要著重戰場任務為主,但自1972年慕尼黑慘案後各國開始投放資源成立能夠執行拯救人質和反攻任務的反恐部隊,當中有部份是隸屬執法機關或國家安全機構(如聯邦調查局人質拯救隊)的警察戰術單位,也有部份是隸屬軍隊(如英國陸軍第22特種空勤團的特別項目隊和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的軍事特種部隊。前者受限於其所屬組織和角色定位通常只能夠在國內執行任務,而後者除了可在國內反恐外也可部署到海外執行軍事性質的任務。
在不同國家和語境中,對於“特種部隊”的稱呼亦可能會有所差異。例如在俄語圈國家,特種部隊被稱為“Спецназ”(音譯:“斯佩茨納茲”),此為俄語中“特別用途”(也可譯作“特別目的”)的縮寫。而在美國,除了陸軍特種部隊以外的其他美軍特種作戰單位(如:海豹部隊)都被統一的稱為“特種作戰部隊”(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而非“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
各國特種部隊[编辑]
以下只列出現存隸屬各國軍隊和情報機關的特種部隊,如欲查詢各國特種警察單位請參考特種警察列表。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编辑]
阿尔巴尼亚[编辑]
阿尔及利亚[编辑]
- 阿尔及利亚陆军
- 阿尔及利亚空军
- 阿尔及利亚海军
- 共和国卫队
- 国家宪兵队
澳大利亞[编辑]
奥地利[编辑]

白俄羅斯[编辑]
- 白俄羅斯特種作戰部隊
- 第38近衛空中突擊旅
- 第103近衛空降旅
- 第5特別用途旅
- 第33近衛特別用途分隊
- 第527特別用途連
- 第22特別用途連
- 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安全委員會
比利時[编辑]

巴西[编辑]
保加利亚[编辑]
柬埔寨[编辑]
加拿大[编辑]
- 加拿大特種作戰部隊司令部
- 第2聯合特遣部隊
- 加拿大特種作戰團
- 第427特種作戰航空中隊
- 聯合事故應變單位
- 特種作戰訓練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 东部战区 71集团军特战第71旅(海鲨)
- 东部战区 72集团军特战第72旅(霹雳)
- 东部战区 73集团军特战第73旅(东海飞龙)
- 南部战区 74集团军特战第74旅(南国利剑)
- 南部战区 75集团军特战第75旅(丛林猛虎)
- 西部战区 76集团军特战第76旅(雪枫)
- 西部战区 77集团军特战第77旅(西南猎豹)
- 北部战区 78集团军特战第78旅(血狼)
- 北部战区 79集团军特战第79旅(雄狮)
- 北部战区 80集团军特战第80旅(雄鹰)
- 中部战区 81集团军特战第81旅(猎豹)
- 中部战区 82集团军特战第82旅(响箭)
- 中部战区 83集团军特战第83旅(中原猛虎)
- 新疆军区特战第84旅(昆仑利刃)
- 西藏军区特战第85旅(高原雪豹)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军特种作战旅(雷神)
-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 火箭軍特种作战团(利刃)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特战第一支队(猎鹰突击队)
-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特战第二支队(海外警卫特战支队)
-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特战第三支队
-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特战第一支队(雪豹突击队)
-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特战第二支队
- 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特战支队(山鹰突击队)營級或營以下編制的特戰部隊
- 武警
- 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武警總隊機動支隊特戰大隊
- 各副省級市和地級市武警支隊機動大隊特戰中隊
中華民國[编辑]
- 中華民國陸軍
- 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
- 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
- 狙擊營
- 特種作戰第一營
- 特種作戰第二營
- 特種作戰地三營
- 特種作戰第四營
- 特種作戰第五營
- 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四三特勤反恐連
- 中華民國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兩棲偵察營
- 高空特種勤務中隊
- 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
- 中華民國陸軍突擊幹部訓練班
- 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
- 中華民國憲兵(軍種與官科屬於陸軍,但有司法警察權,必須獨立運作,故其總指揮部直接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非隸屬國防部陸軍司令部)
- 中華民國海軍
- 海洋委員會
古巴[编辑]
捷克[编辑]
丹麥[编辑]
埃及[编辑]
爱沙尼亚[编辑]
- 愛沙尼亞國防軍
- 愛沙尼亞特種作戰部隊
- 特種作戰任務組
- 愛沙尼亞特種作戰部隊
芬兰[编辑]
法國[编辑]
- 特種作戰司令部
- 法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第1海軍陸戰傘降團
- 第13傘降龍騎兵團
- 第4特種部隊直昇機團
- 特種部隊司令部和信號連
- 特種作戰支援組
- 特種部隊學院
- 法國海軍
- 法國空軍
- 第10空降突擊隊
- 特種作戰師
- 法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法國陸軍
- 法國國家憲兵
- 法國對外安全總局
- 行動部
- 傘兵專業訓練中心
- 傘兵專業指導中心
- 傘兵海上作戰訓練中心
- 行動部
格鲁吉亚[编辑]
德國[编辑]
希臘[编辑]
印度[编辑]
印度尼西亞[编辑]
伊朗[编辑]
伊拉克[编辑]
爱尔兰[编辑]

義大利[编辑]
- 意大利陸軍
- 第9傘降突擊團
- 第4阿爾皮尼傘降團
- 第185目標搜索團
- 第3特種作戰直升機團
- 第11傳輸團
- 第28團
- 意大利海軍
- 潛水員與突襲兵司令部
- 直升機突擊單位
- 意大利空軍
- 第17突擊連
- 第9群
- 卡賓槍騎兵
以色列[编辑]

日本[编辑]
哈萨克斯坦[编辑]
- 哈薩克共和國武裝力量特種部隊單位
- 哈薩克共和國內務部
- 老鷹特種部隊
- 狼群特種部隊
- 哈薩克共和國國家安全委員會
韩国[编辑]

朝鲜[编辑]
馬爾他[编辑]
拉脫維亞[编辑]
立陶宛[编辑]
马来西亚[编辑]
- 马来西亚皇家海军
- 海军特种作战部队(PASKAL)
- 马来西亚陆军
- 马来西亚陆军突击队(Grup Gerak Khas)
- 第10伞兵旅(10th Parachute Brigade)
- 马来西亚皇家空军
- 马来西亚特种空勤团
墨西哥[编辑]
蒙古[编辑]
荷蘭[编辑]
挪威[编辑]
- 挪威武裝部隊
- 挪威特種作戰司令部(FS)
- 挪威特種作戰突擊隊(FSK)
- 挪威海軍特種作戰突擊隊(MJK)
- 挪威特種作戰司令部(FS)
巴基斯坦[编辑]

秘魯[编辑]
菲律賓[编辑]
波蘭[编辑]

葡萄牙[编辑]
俄羅斯[编辑]

- 格魯烏特種部隊
- 俄羅斯陸軍及俄羅斯空降軍各師團轄下特別用途連
- 俄羅斯聯邦國防部
-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特種作戰部隊
- “庫賓卡—2”特別用途中心
- “Senezh”特別用途中心
- “Terskol”山地作戰中心
- 第344陸軍航空作戰中心
- 第561海上救援中心
- 第54特別偵察中心
-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特種作戰部隊
- 俄羅斯聯邦國家近衛軍
- 第604特別用途中心(莫斯科)
- 第607特別用途中心(熱列茲諾沃茨克)
- 第606特別用途中心(格羅茲尼)
- 第7特別用途分隊“羅西奇”(新切爾卡斯克)
- 第12特別用途分隊“烏拉”(下塔吉爾)
- 第15特別用途分隊“維亞梯奇”(阿爾馬維爾)
- 第19特別用途分隊“葉爾馬克”(新西伯利亞)
- 第21特別用途分隊“颱風”(伯力)
- 第23特別用途分隊“魅力”(車里雅賓斯克)
- 第25特別用途分隊“水星”(斯摩棱斯克)
- 第26特別用途分隊“酒吧”(喀山)
- 第27特別用途分隊“庫茲巴斯”(克麥羅沃)
- 第28特別用途分隊“戰士”(阿爾漢格爾斯克)
- 第29特別用途分隊“布拉特”(烏法)
- 第30特別用途分隊“斯維亞托戈爾”(斯塔夫羅波爾)
- 第33特別用途分隊“重燃”(莫斯科)
- 第35特別用途分隊“羅斯”(辛菲羅波爾)
- “厄比斯”特別用途分隊(達吉斯坦)
- “金剛狼”獨立特別用途排(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 第115獨立特別用途旅(刻赤)
- 第46獨立作戰用途旅(格羅茲尼)
- 第34特別用途分隊
- 特別用途機動單位
- 特別迅速應變分隊

-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
- 聯邦安全局特別用途中心
- 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冰雹特別用途部隊(聖彼得堡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殺人鯨特別用途部隊(摩爾曼斯克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烏鴉特別用途部隊(沃羅涅日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哈巴羅夫斯克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符拉迪沃斯托克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伊爾庫茨克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下諾夫哥羅德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葉卡捷琳堡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新西伯利亞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克拉斯諾達爾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車里雅賓斯克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加里寧格勒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車臣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花崗岩特別用途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達吉斯坦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里海特別用途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印古什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韃靼斯坦共和國行動支援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卡累利阿共和國分部行動支援部隊(狼獾特別用途部隊)
- 聯邦安全局駐俄羅斯聯邦各地的行動支援小組
- 聯邦安全局邊防部門
- 西格瑪特別用途部隊(繼承自03年解散的同名部隊)
- 邊境分遣隊和各區域分部的獨立特別情報小組
- 機動作戰部
- 邊防部門區域特別用途部隊
- 邊防部門區域特勤單位
-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
塞爾維亞[编辑]
新加坡[编辑]
斯洛伐克[编辑]
南非[编辑]
西班牙[编辑]
瑞典[编辑]
瑞士[编辑]
叙利亚[编辑]
泰國[编辑]
- 泰國皇家陸軍
- 泰國皇家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第3特種部隊團,國王近衛隊(空降)
- 特種作戰營,國王近衛隊
- 泰國皇家游騎兵,國王近衛隊
- 長距離偵察巡邏連
- 泰國皇家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泰國皇家海軍
- 泰國皇家空軍
土耳其[编辑]
烏克蘭[编辑]
- 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
- 地面特戰單位
- 海上特戰單位
- 第73海上特別用途中心:前身為蘇聯海軍的第17海上特別用途旅。
- 第140特別用途中心(駐紮在赫梅利尼茨基)
- 第1水下爆破單位
- 第2排雷潛水員單位
- 第3偵察單位
- 後勤單位
- 心理戰單位
- 其他單位
-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
- 第10特別分隊
- “奥米茄”特別用途部隊
- “維加”特別用途部隊
- “亞瑞斯”特別用途部隊
- “海妖”特別用途部隊
- 烏克蘭國民衛隊
- 烏克蘭安全局
- 烏克蘭邊防局
英国[编辑]

美國[编辑]



- 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
-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美國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 海軍三棲特戰隊(海豹部隊)
- 美國海軍特種作戰中心
- 基礎訓練司令部
- 進階訓練司令部
- 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前空軍特種空中作戰中心)
- 美國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司令部
- 海軍陸戰隊突襲兵團
- 第1海軍陸戰隊突襲兵營
- 第2海軍陸戰隊突襲兵營
- 第3海軍陸戰隊突襲兵營
- 海軍陸戰隊突襲兵支援群
- 第1海軍陸戰隊突襲兵支援營
- 第2海軍陸戰隊突襲兵支援營
- 第3海軍陸戰隊突襲兵支援營
- 特種作戰訓練群
- 海軍陸戰隊突襲兵團
- 不受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的單位
委內瑞拉[编辑]
越南[编辑]
- 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部
- 特工部隊
- 陸上特工
- 海上特工
- 空降特工
- 特工部隊
跨境任務实例[编辑]
- 於1976年,以色列特工及總參謀部偵察部隊前往烏干達执行恩德培行动,拯救被巴游挾持的一百多名人質,幾乎救回所有人質,且順道全體殲灭烏干達空軍。
- 於1977年,德國聯邦警察第九國境守備隊到索馬里拯救被劫機的人質,凱旋而回。
- 於2010年4月10日,法國突擊隊攻擊被劫持的法國遊艇塔尼號,殺死2名索馬里海盜,救出人質。
- 於2011年4月11日,美國海軍特種作戰開發群成功營救被脅持的快桅阿拉巴馬號船長理查德·菲利普斯,三名海盜被狙擊手擊斃。[2]
- 於2011年1月2日,马来西亚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在亚丁湾成功营救23名被索马里海盗挟持的马来西亚货轮桂花号船员,并且生擒7名海盗,缴获武器。
使用之限制與注意[编辑]
![]() | 此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
特種部隊作戰強調其隱密與機動性,可能經常需要在友軍無法直接補給的情況下長時間作戰,加上作戰性質高度仰賴通信以及情報交換所需要的設備,限制了所能攜帶的武器數量跟乘用載具,傳統部隊使用的反戰車飛彈或是肩射防空飛彈較不容易攜帶,仍然有其弱點。尤其是在情報上面一旦產生失誤,仍有可能遭到訓練強度遜於特種部隊的一般軍隊或是民兵重創。例如特種部隊極常使用的直升機就較一般步兵可以搭乘的裝甲運兵車容易受損且遭到攻擊時的死傷會較為嚴重,而同時由於重型裝備的攜行數量有限,特種部隊一旦遭遇到擁有大量裝甲車輛的敵軍,卻沒有其他的友軍火力支援(例如處於友軍空中支援或是砲兵支援火力範圍之外),手上擁有的小口徑武器將難以面對裝甲車輛,如敵方擁有大量士兵,即便戰鬥力不如特種部隊,作戰時仍然會加速消耗特種部隊相對有限的彈藥。因此特種作戰本身仍應避免與數量或是兵器上佔有優勢的敵軍正面衝突。
同時由於特種部隊的行動高度依賴直升機,而直升機的可靠度關乎到任務成敗的影響,整體使用特種部隊的計畫跟時間點需要有更為精細的規劃,這體現在鷹爪行動跟獵殺賓拉登的行動之中都有直升機損毀而影響到行動的結果,特別是直升機的損毀會使得整個行動留下證據。如果特種部隊本身的行動區域是在非處於交戰狀態的國家,將會涉及到侵犯他國主權以及非法軍事行動的爭議,例如以色列在慕尼黑事件後一系列獵殺巴解組織成員或是在阿根廷綁架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都曾引起事件所在國的抗議。
参考文献[编辑]
- ^ 抗战时期青年军的组建. 人民网. 2016-08-25 [2023-10-24].
- ^ Ship captain freed, three pirates slain. 今日美國報. 2009-04-12 [200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0) (英语).
外部連結[编辑]
參見[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