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歌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爵士歌手比莉·荷莉戴1947年在紐約的演唱
歌曲常以不同形式的樂譜顯示,圖為《櫻花》的歌譜,當中以五線譜顯示

歌曲是一種簡單且常見的聲樂形式,通常是詩歌般的歌詞配以簡單易記的旋律而成,有的時候也會搭配以適當的面部表情。歌曲可以泛指一切可以歌唱的、配以歌詞與旋律組合的事物,而狹義層面則指存在於人類文明中的某一類詩歌歌詞,通過簡單的音樂與文字組合而形成的表現形式[1]

歌詞是指特別編寫,配合音樂演唱的文字。有時會針對一些現有的詩歌,編寫適合的曲,這稱為藝術歌曲。有些歌曲會用相同的音高演唱,沒有明顯的高低起伏,這稱為chant英語chant。有些歌是由簡單的結構組成,一般聽了幾次就會唱,歌曲也是依此方式在民間流傳,這稱為當代民謠音樂。有些歌曲是由專業歌手在演唱會上演唱,或是錄製專輯,依此推向大眾市場英語mass market,這稱為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一般會有強烈的吸引力,會是專業的作詞作曲者以及編曲者所編寫。藝術歌曲則是由古典音樂的作詞作曲者所創作,在音樂會或是獨唱會上演唱。歌曲可以現場演唱,也可以錄製錄音或錄影(有些也可能在現場演唱時同時錄音或錄影)。歌曲可以出現在戲劇、音樂劇、舞台表演、歌劇、電影或是電視節目中。

歌曲音樂的旋律非常廣泛,此類音樂與表達不同情感的歌詞合為整體,便可以達到所需的表達效果。旋律與歌詞在結構上也較為相似,他們都包含了相同的結構,例如詩節或詩篇,通常還有副歌合唱[2]

歌曲根據其類型、內容以及其它表演標準可分為許多類型,並可以由歌手或者合唱團進行表演。歌曲一般均有樂器伴奏,但也可以無伴奏,沒有樂器伴奏的形式包括無伴奏合唱等。 歌曲可以由一個人獨唱,也可以多人齊唱,或多人多聲部重唱(如二重唱英語Duet)或合唱。一般來說,有曲無詞稱為「曲」,有曲有詞才稱為「歌」。不過考慮較廣義的用法,「歌」也可以用來指器樂,例如孟德爾遜在19世紀為鋼琴獨奏所寫的《無言歌[3][4][5]

歷史背景

[編輯]

歌曲是一種古老的表達形式,因為它具有詩歌的某些成分,而詩歌又是組成史詩歌劇藝術形式的重要部分,因此歌曲和這些藝術形式不能互相分離,另一方面歌曲至今都與詩歌等聯繫很緊密。由於記載各類歌曲的文獻大多都已丟失,因此對於歌曲歷史的研究並不充足。通過與一些流傳下的文獻資料與現今存在於某些民族風俗中流傳的民歌進行對比研究,學者可以解密在這些歌曲背後的部分故事,至少可以對這些歌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早期的歌曲並不具有現在歌曲所擁有的美學特點,而是服務於各類儀式,滿足最基本的實際需求即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歌曲的美學元素被得到重視,並使得歌曲的創作逐漸變成了一種藝術工作。最原始的歌曲,其內容與宗教有有着密切的關係,但這些歌曲的創作動機已經很難追溯。一些原始部落的聖歌僅僅包含兩三句歌詞,在演唱的時候歌詞不斷被重複,並且重複的過程中帶着一些細微的改變。原始的歌曲一般都是以合唱的形式表現出來,且並不需要藝術家對這些歌曲進行美學修飾,因為歌詞才是這些歌曲最重要的部分,但與今天的歌曲相比,那時的歌詞依舊顯得非常簡單[6]

不同社會群體的歌曲

[編輯]

不同的社會階層(例如農民、貴族、勞動者等)都有自己的歌曲,而不同的時代也有着不一樣的歌曲類型,例如中世紀歌曲、現代流行歌曲等。中世紀歌曲反映的是封建領主的思想,表達了那個時期男女之間的關係,也表現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的俄國民間音樂描繪了貧窮與富裕的生活場面、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人物包括夢想無法得以實現的女孩或者是令人可憐的新郎等,整個主題也被稱作「殘酷的浪漫曲」(參見浪漫曲[1]

農民的歌曲主要反映了農業發展的歷史,一些在特定儀式演唱的歌曲(例如求雨等)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農業技術的原始與落後。例如烏克蘭的一些歌曲表達了農奴制的生活場景,並且描繪了農民解放的圖景,這些歌主要是以農場的僱農為中心的[1]

強制性的軍役以及各類戰爭促生了所謂的徵兵歌曲以及士兵歌曲。徵兵歌曲的內容大多是適齡的青年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庭、伴侶而來到前線做一名士兵打仗。這些徵兵的歌曲沒有涉及「對祖國、對領導者(如沙皇)效忠」等主題,恰恰相反,服軍役在這些歌曲中被描述為可怕而兇殘的行為。士兵歌曲則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因為每一首軍歌都與一段對應的歷史相關聯,其內容大多具有諷刺意味,例如講述失敗的將軍或將領,以及士兵的重負等[1]

農民群體中還有一類歌曲是以掠奪者為題材的,這些歌曲的創作動機大多是生活的艱辛以及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其中的一些歌曲反映了農民運動帶來的欣喜。這些歌曲中有的刻畫了一個理想的強盜形象——行俠仗義、劫富濟貧、鼓勵窮人發動起義改變自己的生活(類似於羅賓漢等人物),但也有很多歌講述了這些強盜的最終命運——繩環(象徵着吊死)以及尖利的斧子(象徵着斷頭),這樣的情節是因為當時的農民起義大多數都已失敗告終[1]

生活歌曲

[編輯]

每一個生活群體都有其自己最喜歡的歌曲,這些歌曲反映了他們的興趣和志向。這些歌曲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且處於非常穩定的狀態。生活歌曲可以在許多場合被演唱:例如在工作時、在編織時、在慶祝盛大的節日時、跳圓舞、遊戲、婚禮上舞蹈、葬禮上送行逝者時、酒吧、餐廳以及家中等。根據條件以及場合的不同,生活歌曲可以通過合唱的形式表演,也可以是獨唱的形式,例如如果是遊戲的場合,那麼以合唱為常,而涉及愛情話題的歌曲則多為獨唱形式。歌手的分類則更加的多樣化,可以是成人或者是兒童,某些歌曲還會有特定性別的人來進行演唱,例如搖籃曲、葬禮上的悲嘆曲等,通常都會由女性進行演唱[1]

依歌曲的產生方式區分

[編輯]

民間音樂

[編輯]

民間音樂(民謠)是民間流行的歌曲,作者一般佚名(或屬於公有領域),歌詞通俗,歌唱人民自己關心或身邊發生的事,以反映時代情況。民謠音樂早期多半是口耳相傳,現在的民謠音樂也會用音樂記譜法記錄,是民族或是文化身份認同的一部份。幾乎每一個文化都會有其民謠音樂。

中國古代統治者經常派人搜集民歌,以了解民情,古代文獻《詩經》就包含大量當時民歌的詞。民歌若反映人類共同的主題(如愛情),常能長期在民間傳唱,並不斷變化完善,因其曲調優美,被音樂家搜集改編,如王洛賓寫作的許多新疆民歌。

德文中的民歌(Volkslied)一詞,約是在18世紀整理舊的民謠,撰寫新的歌曲時出現的。許多藝術歌曲或是流行歌曲若仍在傳唱,但大眾也漸漸忘記其作者,最後都會變成民謠音樂(或當代民謠音樂)。以定義上來看,民謠音樂或多或少是屬於公有領域,不過也有一些民謠音樂音樂人編寫有版權的原創民謠音樂,及錄製專輯。

民謠音樂包括流行抒情敘事歌(ballads)、搖籃曲情歌、哀悼歌曲、舞曲、工作歌曲英語work song儀式歌曲等。

藝術歌曲

[編輯]

1773年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提出將嚴肅的歌曲稱之為藝術歌曲(德語:Kunstlied),以區別於較不嚴肅的民歌(德語:Volkslied)。藝術歌曲是專門為演出而創作的,一般都會有鋼琴做伴奏,也可以由其他的樂器(如弦樂器等)或樂團來進行伴奏,並且這類歌曲都有確切的樂譜。一般由音樂家寫作,歌詞多是著名詩人歌,由音樂家根據詩詞譜曲、配伴奏,19世紀以來西方的許多歌曲和歌劇就是這樣製作的。也有一些地方曲譜採用民間流行的曲牌,詩人按照曲譜填詞演唱,如中國宋代的詞。藝術歌曲一般藝術性較高,由於多數用不同記譜法將歌曲記錄,通常歌曲完成後都不會有變化,歌唱者依照詞譜演唱,而歌唱者也需要針對演唱進行一定的聲樂訓練。歌曲偶爾可以以一部曲式表示,當中只包括一個或幾個樂句,可以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樂思,一般用以組成其他曲式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可以自行成為一個完整的歌曲或樂曲;或是以聲樂套曲的形式,由多首樂曲共同組成統一主題[7]。藝術歌曲通常對於國家認同而言是很重要的。

早期的藝術歌曲只要是在家中或者是在沙龍進行演奏,後來公眾也可以在音樂會等處進行欣賞。藝術歌曲的概念主要存在於許多歐洲文化中,包括但不限於俄國、德國、意大利、法國、斯堪的納維亞、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還包括在英語文化中的英國和美國藝術歌曲。歐洲之外的文化可能擁有自己的古典音樂傳統,但並不代表其就一定擁有藝術歌曲。在歐洲藝術歌曲中,歌曲的伴奏被認作是歌曲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現代歌曲

[編輯]

現代歌曲由專門分工的詞作家(作詞)和曲作家(作曲、編曲)共同完成,有時為特定的演員根據其演唱風格和能力定身寫作,有時是為普及歌曲為群眾齊唱寫作。若是製作專輯及演唱會,還需要考慮使用的樂器,各個樂器演奏的旋律等內容。

現代歌曲的變化程度較大,許多普及的歌曲不需要專業歌手,一般人大家都能唱,但可能流行的壽命較短。同時期流行的曲風,習慣使用的歌詞文字也有所有不同。歌曲的風格樣式如同服裝一樣經常變化。因此,許多歌曲可能只在某特定時期流行,過一段時間後就不流行了。

流行音樂可以分為許多類,包括流行抒情敘事歌(ballads)、感傷情歌英語torch song謠曲新異歌英語novelty song頌歌搖滾樂藍調靈魂樂獨立音樂饒舌等。

依歌曲的用途或演唱方式區分

[編輯]
  • 國歌國旗歌:國歌是政府正式承認,能代表該國家的樂曲,或是或在傳統上被國民使用來代該國家的樂曲。國旗歌是近現代國家歌頌國旗的愛國歌曲。
  • 主題曲:是在電影、電視劇、動畫、話劇等作品中,用來代表作品的主要樂曲或歌曲。
  • 校歌:是學校承認,代表學校的歌曲。
  • 軍歌:是軍隊中軍隊遵循命令學習哼唱的歌,也可能是敘述戰爭、社會時局、主戰、反戰或作戰情緒的創作歌曲。
  • 情歌:表達愛,被愛,隨戀愛結束而來的痛心,並這一切伴隨的經驗的歌曲。
  • 驪歌:本指離別時所唱的歌,今則多指某幾首以驪歌為題,常在青年學子畢業時所唱的歌曲。
  • 公益歌曲:具有慈善募款性質,或紀念特定災難事件的歌曲。
  • 反戰歌曲:是表示對戰爭的抗議的歌曲。
  • 兒歌: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歌曲。
  • 舞曲:用於跳舞時的伴奏的歌曲。
  • 演歌:日本頗具代表性的傳統歌曲類別。
  • 魯特琴歌:文藝復興中後期的音樂形式。可能由歌手演奏自己的魯特琴,也有可能一名歌手配合魯特琴彈奏者一起演出。
  • 詼諧歌英語Patter song:其特點是速度很快,是音樂喜劇中的滑稽歌曲。
  • 山歌:是農民、牧民在山野、田間即興演唱的民歌。

歌曲和政治

[編輯]

歌曲可以抒發人的情感,引起其他人的共鳴,因此有其政治的意涵,也可能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例如由中國共產黨主導的中國現行政治體系中,即有定義與中國共產黨緊密相關的紅色歌曲,這類歌曲與「優良革命傳統的繼承與弘揚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亦是現行政治體系,褒揚、讚美的對象[8]

相對的,也有一些歌曲因為政治因素列為禁歌,例如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有許多名曲被列為禁歌。當時像《媽媽請你也保重》的歌曲是臺獨黨外勢力的精神歌曲之一,也曾因為在軍中想媽媽會「懷憂喪志」為由,曾列為禁歌[9]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Н. К. и В. Ч. 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29—1939: в 11 т. [蘇聯文學百科全書 1929-1939 第11卷].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34: 736 [201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5). 
  2. ^ В. А. Васина-Гроссман, И. К. Галкина. Песня. [2013-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3. ^ Ozzi, Dan; Staff, Noisey. RLYR's 'Actual Existence' Is 40 Minutes of Beautiful Chaos. Noisey. 2018-04-11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美國英語). 
  4. ^ Bernardinelli, Federico. Rocking on Banker's Hill, an Interview with El Ten Eleven. Arctic Drones. 2018-08-19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美國英語). 
  5. ^ Interview with Jasper TX | Sweden Experimental interviews. www.tokafi.com.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6. ^ Шишмарёв, Владимир Фёдорович. Песня, как явл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歌曲作為一種文學現象]. 
  7. ^ Kamien, Roger. Music: An Appreciation 3rd edition. McGraw-Hill. 1997-08-01: 217–18. ISBN 0-07-290200-0. 
  8. ^ 陳偉、桂強. 《现代性视野中的"红色歌曲"与"黄色歌曲"之审视》. 文藝研究 (北京市: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1, (2011年3期): 83–90. ISSN 0257-5876 (簡體中文). 
  9. ^ 台語歌謠望春風: Histor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2015-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1).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歌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Marcello Sorce Keller (1984), "The Problem of Classification in Folksong Research: A Short History", Folklore XCV, no. 1, 100–104.
  • Jean Nicolas De Surmont (2017), From Vocal Poetry to Song, Toward a Theory of Song Objects with a foreword by Geoff Stahl, Stuttgart, Ibi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