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小舌塞音
外觀
(重新導向自ɢ)
濁小舌塞音 | |||
---|---|---|---|
ɢ | |||
IPA編號 | 112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ɢ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62 | ||
X-SAMPA音標 | G\ | ||
ASCII音標 | G | ||
IPA盲文 | |||
| |||
音頻範例 | |||
濁小舌塞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語言當中,它的國際音標符號是⟨ɢ⟩,X-SAMPA符號是 G\,漢語中無此音,但鄭張尚芳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有此音。
基本上,濁小舌塞音,比起清小舌塞音還要罕見許多,因為喉門(即小舌所在的地方)比軟鄂更接近喉嚨,使得發聲空間更小,使得兩者間的分別變得比/k/和/ɡ/間還要更容易混淆。目前已知因紐特語、苗語、波斯語、索馬里語等語言有此音。
特徵
[編輯]濁小舌塞音的特點:
例子
[編輯]語言 | 單詞 | IPA | 意義 | 附記 |
---|---|---|---|---|
阿拉伯語(蘇丹) | بقرة | [bɑɢɑrɑ] | 母牛 | 對應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的 /q/。
參見 現代標準阿拉伯語音韻學 |
阿拉伯語(也門) | قات | [ɢɑːt] | 巧茶 | 部分方言的發音。[1]對應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的 /q/。
參見 現代標準阿拉伯語音韻學 |
上古漢語 | 頌[2] | [*sɢloŋs] | 「(頌) 皃也。皃下曰。頌儀也。」(《說文解字》)
「歌也。詩云:吉甫作頌,穆如淸風。又姓,出何氏,姓苑。似用切四。」(《廣韻》) |
自鄭張尚芳之《上古音系》 |
英語(澳洲) | gaudy | [ˈɡ̠oːdɪi̯] | 華而不實的 | 有時發成清小舌塞音; /ʊ oː ɔ oɪ ʊə/之前, /ɡ/的音位變體。[3]
參見澳洲英語音韻學。 |
凱特語 | báŋquk | [baŋ˩˧ɢuk˧˩] | 地上的洞穴 | /ŋ/之後, /q/的音位變體。[4] |
夸丘特爾語 | ǥilakas'la | [ɢilakasʔla] | 謝謝 | |
蒙古語 | Монгол | [mɔŋɢɔ̆ɮ] | 蒙古的、蒙古人、蒙古語、蒙古文 | |
尼夫赫語 | ньыӈ ӷан | [ɲɤŋ ɢæn] | 我們的狗 | /q/的音位變體。 |
波斯語 | دقیقه | [dæɢiɢˈɛ] | 分鐘 | |
邵爾語 | қарға | [qɑrˈɢɑ] | 烏鴉 | /g/的音位變體。 |
索馬里語 | Muqdisho | [muɢdiʃɔ] | 摩加迪沙(索馬里第一大城市) | /q/的音位變體。 |
塔巴薩蘭語 | дугу | [d̪uɢu] | 他(作格) | |
查胡爾語 | къгяйэ | [ɢajɛ] | 石頭 | |
宏語 | ? | [nǀɢɑɑ̃] | 被展開 | |
旭米語(低地) | ? | [Rɢʶo] | 燉 | 有少許塞擦音。部分詞彙如此。[5]對應旭米語(高地)的/Nɡ/。[6] |
洋尤瓦語 | ? | [ɡ̠uɟ̠uɭu] | 神聖的 | 有時發成清小舌塞音。[7] |
註釋
[編輯]- ^ The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of Arab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幫助) - ^ ZDIC.NET. 頌的音韵|頌的字形|頌的方言|汉典“頌”字的音韵方言. www.zdic.net. [201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中文).
- ^ Mannell, R.; Cox, F.; Harrington, J.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Macquarie University.
- ^ Georg (2007), pp. 49, 67 and 77..
- ^ Chirkova & Chen (2013), pp. 365–366..
- ^ Chirkova, Katia; Chen, Yiya; Kocjančič Antolík, Tanja (2013), "Xumi, Part 2: Upper Xumi, the Variet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Shuiluo River" (PDF),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43 (3): 381–396, doi:10.1017/S0025100313000169.
- ^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 pp.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