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津奥租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奥租界
地理位置
位置
  天津奥租界
信息摘要
出租方 清朝(1902年12月27日)
租借方 奥匈帝国(1902年-1917年)
收回方 中华民国(1917年8月14日-1927年6月)
并入意大利王国 天津意租界(1927年6月-1943年9月9日

天津奥租界(德语: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Konzession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tiencsini koncesszió)是1902~1920年间奥匈帝国位处天津之内的租界,属于当时天津的九个租界之一,同时也是奥匈帝国唯一的海外领地。其原址现代处在河北区南部。

开辟

[编辑]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时,德国军队占领了天津城东海河东浮桥对岸的一片市区(今河北区北安桥至河北区狮子林桥一带),当这支部队调防北京时,改由奥国军队驻守。当俄国、意大利、比利时陆续在天津开辟租界后,奥匈帝国也要求援例设立专管租界。1902年12月27日(清光绪廿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驻天津署理领事贝瑙尔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订立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奥租界正式开辟。该租界西面濒临海河,与天津城隔东浮桥相望,东面到京山铁路,北面到海河的支流金钟河(今河北区狮子林大街),隔河为位于河北区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国建筑望海楼天主堂,东南方隔路(今河北区北安道也称河北区胜利路)与同样位于河北区的天津意租界相邻,面积1030亩。

居民

[编辑]

奥租界所在区域原为天津老市区的一部分,租界开辟前已经有众多的华人居民。1906年,天津奥租界人口为25744人,其中外国侨民232人,中国人25512人。此后,奥租界工部局规划挖高垫低,填平租界南部的低洼沼泽,强迫居住在北部高地的中国居民迁移,造成界内中国居民大量外迁,到1910年,居住在奥租界内的华人还有14946人。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不少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选择入居濒临海河、又邻近繁华商业区的奥租界,例如冯国璋袁世凯、吉林督军鲍贵卿、湖北督军王占元、国务总理王士珍龚心湛、大总统曹锟等人,在此建有富丽堂皇的寓所,目前保护良好,成为受保护的风貌建筑。

管理

[编辑]

奥匈帝国领事馆位于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道)与沿河马路转角处(今河北区建国道153号和河北区海河东路33号)。1923年,奥地利政府将该建筑售予华人,沿街增建商铺。2007年,院落内的原有西式楼房被重新发现[1]

发展

[编辑]
坐落于原天津奥租界的袁乃宽旧居

奥匈帝国对华贸易本身极为有限,加之天津奥租界位于海河最北端,不利于开展航运,因此天津奥租界并非重要的金融贸易区。但是,奥租界位于旧城与东火车站之间,租界划定后不久,比利时世昌电车电灯公司修建从旧城东门通往东火车站的电车线路,同时将东浮桥改建为铁桥,定名金汤桥(今河北区金汤桥),于是在电车通过的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路)沿线形成华人零售商业集中的商业街。

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道)是天津奥租界的主要道路。奥租界当局保留了其北侧的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后街等传统的华人居住街坊,但是将大马路南侧原来的洼地水坑进行填平,并规划了四条东西向马路: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道)、二马路(今河北区民主道)、三马路(今河北区进步道)、四马路(今河北区自由道);以及3条南北向马路:今河北区平安街、今河北区寿安街、今河北区庆安街。

交还

[编辑]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阵营对德、奥中央同盟宣战的当天,中国军警进驻天津奥租界,该租界被改为天津第二特别区。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月10日透过圣日耳曼条约放弃了租界的权利,匈牙利王国于1920年6月4日透过特里亚农条约放弃了租界权利。1927年6月北伐期间,原奥租界地区并入天津义租界[2]

现状

[编辑]

21世纪初,奥租界所在地域被彻底改造,原有华人街坊悉数拆除,沿位于河北区的海河东路的部分有着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得以保存。在拆迁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民居后面多年的奥匈帝国领事馆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奥匈帝国在津领事馆.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2. ^ Jens Budischowsky. Die Familie des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s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The family of economic scientists,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PDF). www.schumpeter.info. May 28, 2010 [January 20,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July 21, 2011)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