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哈丁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哈丁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江苏省扬州市
坐标32°23′48″N 119°26′55″E / 32.39667°N 119.44861°E / 32.39667; 119.44861
分类古墓葬
时代宋朝
编号15
登录2001年6月25日(第五批

普哈丁墓,又称筛海墓回回堂巴巴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普哈丁墓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分为墓园和清真寺两大部分,另设有附属园林。墓园葬有南宋末年来华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以及其他穆斯林回族人,例如明朝清朝期间的扬州知名阿訇。园林原本是1984年建成的东郊公园,在1987年11月划为墓园的附属园林。普哈丁墓在1957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曾因故取消,后在1982年重新列入,其后在2005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普哈丁墓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在2015年完成,并在2016年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普哈丁墓是中国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后裔的墓园,也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历史的重要古迹。

历史[编辑]

历代的入葬[编辑]

普哈丁(又译补哈丁、补好丁)相传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在南宋末年来到江苏扬州传教,在当地救济贫弱,并兴修仙鹤寺,受到官方和百姓的支持,在德佑元年(1275年)去世[1]。广陵郡郡守元广恩遵照普哈丁的遗嘱,把他葬于此地;出于尊长敬贤的传统,扬州百姓为普哈丁墓修筑石墓塔、墓碑、墓亭,并种植树木[1][2][3]

左宝贵衣冠冢
赡思丁、阿莱丁墓碑

除了普哈丁外,普哈丁墓也安葬了其他穆斯林回族人。南宋的撒敢达,以及明朝的马哈谟得、展马陆丁、法纳,均是来扬州传播伊斯兰教、并葬于普哈丁墓的阿拉伯人[2]。普哈丁墓的东南侧葬有明朝回族将领张炘,他是抵抗倭寇时阵亡的淮扬参将;张炘墓盖的东侧面是其家眷的墓葬,一说为夫人,一说为孙,一说为早夭孙女[1]。明朝西安盐商王鉴和明朝商人杨氏亦葬于此[4][5]。普哈丁墓有清朝回族将领左宝贵祠堂衣冠冢,他不分民族地行善除奸,后在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阵亡,其祠堂和衣冠冢是扬州官府因应穆斯林群情而建立的[1]。此墓还设有明清两代扬州穆斯林和知名阿訇的墓葬[6]。普哈丁墓西北部有四座元朝阿拉伯人墓碑亭,这些墓碑在1927年出土于扬州城南,1960年移至现址,四位墓主分别是伊斯兰教育家捏古伯、宗教法官阿莱丁、女慈善家阿伊莎、传教士赡思丁[4][7]

古代的修葺[编辑]

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普哈丁墓尊为国宝,下诏加以保护[8]。在明末清初,海盗郑国信以为普哈丁墓有宝物陪葬,便前往盗墓;传说,在海盗盗墓期间,墓中突然涌出了火光,令海盗们死伤枕藉,但整座墓葬只剩下礼拜堂未有付之一炬[9]。到了清朝,穆斯林先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捐款修葺普哈丁墓,并在墓的西南方增建一座清真寺;光绪三十四年,普哈丁墓墓亭嵌上了“先贤历史记略碑”,记述普哈丁传教的情况[2][8]。此墓的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朝留存至今[2]

现代的保护与发展[编辑]

1947年3月,中国回教协会江都县支会理事长刘彬如在普哈丁墓留下“保墓造林”的题字,意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保护中国回民的墓地,同时重视环保和绿化[1]

张忻墓

1957年,普哈丁墓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0]。在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哈丁墓遭受破坏,设于张忻墓盖周边的四对石羊被人搬走,其中两对先后移至扬州红园花鸟市场扬州双博馆,一对流落至瘦西湖、后移回墓园,一对不知去向[11]。文化大革命后,普哈丁墓在1982年3月重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此后,从1983年至1985年之间,江苏省人民政府扬州市人民政府合共拨款17.4万元人民币,为普哈丁墓的墓园、墓亭和清真寺进行大修,又在墓园内增建望月亭[2]。1986年12月,英国前任首相、时任下议院议员詹姆斯·卡拉汉访华,期间瞻仰了普哈丁墓[12]。1987年11月,扬州市人民政府把普哈丁墓与1984年建成的东郊公园一并交予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而东郊公园其后成为了墓园的附属园林[6]

望月亭

2005年,普哈丁墓列入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13]。为此,普哈丁墓进行了修缮工程,拆除破旧的办公用房,增设展示馆、书画馆、图书馆、景观喷泉、楼台亭阁等设施,改善园林的道路和环境,又计划建设伊斯兰文化馆[14]。普哈丁墓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在2015年完成,并在2016年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13]

建筑和结构[编辑]

建筑主体[编辑]

整体布局[编辑]

普哈丁墓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0米,建筑主体分为墓园和清真寺两大部分[4][15]。拱门上的门额题写了“西域普哈丁先贤之墓”的石刻字样,进门后的右方是清真寺部分,而朝东拾级而上则可到达墓园部分[15][16]。石阶两旁的石栏上有雕有狮子戏球、鲤跃龙门等浮雕图案[10]

墓园[编辑]

普哈丁墓窑

墓园坐东朝西,揉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扬州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同时具有伊斯兰教宗教气氛、以具中国地方建筑特色,布局为庭院式,多采用砖木结构[8][15][17]。墓园门额有“天方矩矱”的字样(意指墓园与麦加天房近在咫尺)[16]

普哈丁墓窑呈方形,每边阔5.9米,四面设有拱门,窑内有砖拱弯顶,窑的四角采用叠涩形式,内壁和外墙均涂上了白色;从上述的形式、构造和色彩三方面可见,墓窑具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貌[2][15]。同时,砖拱弯顶上方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筒瓦,屋顶呈四角攒顶、饰有葫芦瓷顶,外观类似亭式;这反映中国的建筑工匠能吸收外来经验,创作出建筑风格交融的作品[15]。墓窑四角嵌上了兽头和龙纹,这种设计虽然与伊斯兰教反对拜偶像的教义有冲突,禁止在伊斯兰建筑使用,但因受制于当时的社会风俗而必须使用的形象[15]。墓窑中央是普哈丁的坟墓,正中悬挂着书有阿拉伯文清真言匾额,南门的东壁上嵌上了镌有“西域得道先贤补好丁之墓”竖碑字样的桃形图案竖碑;地面有五层矩形塔式墓盖顶石,每层平面雕上牡丹纹饰、立面刻有缠枝草和如意花纹,第三层的立面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库法体阳刻[2]

普哈丁墓重建石碑

除了普哈丁墓外,墓园还有数座墓亭、两块墓碑和30座墓塔,这些墓亭属于其他被誉为先贤的穆斯林,形式和结构类近于普哈丁的墓窑,但体积较小;其中,南面亭的两壁上嵌上了光绪二十六年设立的“重修先贤普哈丁墓”石碑[2]。1984年建立的西北碑亭内藏有四块元朝阿拉伯人墓碑,置于碑亭中央,碑身周边上有纹饰,碑文载有墓主资料、《古兰经》章节、伊斯兰教格言、颂词和祷文[2]

清真寺[编辑]

普哈丁墓附设的清真寺

进入墓园后,南面就是普哈丁墓附设的清真寺[6]。清真寺内设有礼拜殿和水房,礼拜殿有写上阿拉伯文《可兰经》经文的拱门,水房则用作穆斯林礼拜小净英语Wudu大净英语Ghusl之用[15]。普哈丁墓还设有女穆斯林讲经堂和望月亭;其中,望月亭建于1980年代,为楼高两层的六角亭,内径长3.8米,朝向西面,用于宗教用途[2][15]

附属园林[编辑]

普哈丁墓设有附属园林,原名为东郊公园,位于墓园东面[4][6]。园林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树林,与墓地互相结合、融为一体[6]

“先贤遗迹”石额

通往园林的门上有“先贤遗迹”石额[2]。园门由古典门柱组成,上有秋叶纹浮雕,门柱两侧围上了花墙;门为铁栅门,地面为冰裂纹石板[6]。游人一从园门进入,就会看见以树林为背景的湖石景观;再向北方步行,可以看到繁密茂盛的树林景色、以及一座为处林间的方亭[6]。经过方亭后便来到池水,附近有一些山丘;山丘尽端有五所接待室,三所用作接待嘉宾、两所用作管理,屋顶皆采用板瓦铺成的硬山顶,前方的地面同为冰裂纹石板[6]

水池岸种了相间的桃树柳树,池东栽池杉、池西植紫叶李,山丘上种有紫薇月季,接待室西面则栽种了枫杨银杏和花灌木[6]

文化意义[编辑]

法纳墓

普哈丁在穆斯林之间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其墓是中国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后裔的墓园,因此普哈丁墓被穆斯林视为先贤墓和圣地[1]。此外,由于普哈丁墓安葬了历代有名望的穆斯林,此墓又被称为“回回堂”和“巴巴窑”(“巴巴”解作有德望的穆斯林)[10]

普哈丁墓被形容为“伊斯兰文化博物馆”,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历史的重要古迹[16][7]。普哈丁园内藏有《扬州先贤墓考略》和《先贤历史记略》两篇文献,提供详实丰富的文献和实物史料,有利后世研究伊斯兰教在南宋以后的对华传播[7]。普哈丁墓的文化价值也包括记载扬州历史发展、社会发展、文化思想变迁,因为墓主们在扬州的发展历史、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墓园包含的文物和故事均反映了扬州的社会、经济、制度、技术、艺术、民俗等层面[18]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郑阳; 薛清. 中阿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普哈丁园.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2015-01-29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一六、普哈丁墓园(附阿拉伯人墓碑). 江苏省地方志.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3. ^ 央视揭秘普哈丁传奇往事 《国宝档案》称其为“渡海而来的先贤”. 扬州晚报. 2015-11-04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4. ^ 4.0 4.1 4.2 4.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四)普哈丁墓园.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05-11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20日). 
  5. ^ 仙鹤寺,扬州为之荣幸的寺院. 中国民族报社. 2008-08-26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九、扬州普哈丁墓园. 江苏省地方志.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7. ^ 7.0 7.1 7.2 白贵. 普哈丁园:伊斯兰文化博物馆.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2015-01-29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8. ^ 8.0 8.1 8.2 普哈丁墓.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12-06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9. ^ 夏瑰琦 (编); 林顺道; 余式厚.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生活.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360. 
  10. ^ 10.0 10.1 10.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硏究委员会扬州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扬州市民族宗敎事务局. 扬州宗敎 115. 1999: 32, 242. 
  11. ^ 吴涛. 明代石羊本周回归普哈丁园. 扬州日报. 2011-05-18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12. ^ 金基强; 汪伯良. 英国前首相瞻仰普哈丁墓. 中国穆斯林. 1987, (Z1).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1987.z1.043. 
  13. ^ 13.0 13.1 13.2 徐宁 (编). 普哈丁墓园. 新华网. 2016-08-09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14. ^ 张孔生. 普哈丁墓园建伊斯兰文化馆 蚕种场旧址打造运河文化展示馆. 中国江苏网. 2015-06-09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丁乐云. 扬州伊斯兰教墓园建筑的修葺. 古建园林技术. 1985, (3). 
  16. ^ 16.0 16.1 16.2 回回堂. 中国回族文献库.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20日). 
  17. ^ 薛平.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扬州定位——扬州普哈丁墓园研究的微视角. 中国穆斯林. 2014, (6). 
  18. ^ 孙俊萍. 普哈丁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2015-01-29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