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Clithering/留言存档十五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探讨[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本人正在为John Roskruge Wood(1925年至1934年任副按察司)撰写条目。但是,我翻查资料发现,他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译名。

  • 约翰罗活:[1]
  • 活翰罗:[2]
  • 活约翰:[3]
  • 活约翰罗:[4]
  • 旧报纸通称其为活氏。

不知采用哪个译名较为合适?伫候明教,不胜感激。--Yolopertz of Tuen Mun应届DSE考生加油|连侬墙2020年5月4日 (一) 15:29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
  • “约翰罗活”来自《HK Laywer》杂志。该杂志似乎部分采用原有译名,但也同时混入一些自行创作的译名,这杂志终究也非学术或历史书籍,个人认为参考价值存疑。
  • “活翰罗”可见于一两本后世出版的历史著作。
  • “活约翰”根据香港公共图书馆旧报纸检索系统,虽然系统只有新闻标题检索而不设全文检索,但也可搜出4则与“活约翰”相关的新闻。相反,其余译名(除活约翰罗)均查无结果。此外,1930年8月29日《工商日报》报导正按察司金培源离港休假,文中也明确采用“活约翰”说明活氏在金培源离港期间暂代职务。
  • “活约翰罗”在旧报纸检索只出现一次,参考价值较低。
  • “活氏”:这是旧日报界习惯,外籍人士多仅以“姓+氏/君”的方式显示,“活氏/活君/活臬宪”等等正是众多例子之一,但这绝不代表是全名。
综上所见,我建议条目可命名为活约翰,并在首段说明人物也译作活翰罗、活约翰罗。此外,我暂看不出“活约翰”有明显的歧义会令人误会是其他人。祝愿阁下大作早日完成!--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4日 (一) 18:37 (UTC)[回复]
谢谢阁下的意见和祝福!--Yolopertz of Tuen Mun应届DSE考生加油|连侬墙2020年5月5日 (二) 01:07 (UTC)[回复]
此外,我发现活约翰于1909年获委任为副裁判司(Second Police Magistrate [5]),但1913年他以一般“裁判司”(即没有表明他是副裁判司 [6])身份审理锺秀南案和洪兆麟案。不知他于1913年至1915年间的身份是“副裁判司”,或是纯粹一般“裁判司”?此外,我亦不明白他是兼任皇仁书院考试委员会委员、署任教育司、香港汉文初等教育委员会主席等职位(参见条目9-11号注译),还是他暂时卸下了裁判司一职,而去担任这些职位。-Yolopertz of Tuen Mun应届DSE考生加油|连侬墙2020年5月5日 (二) 05:41 (UTC)[回复]

综合以下资料:

活约翰在香港的主要职务包括(不包括你在宪报找到的其他任命):

  • 1899年:获聘为官学生
  • 1900年:新界田土衙门经历
    • 1902年5月至8月:署巡理府
    • 1902年:奉委官守太平绅士
    • 1902年:通过官学生评核(包括客家话及广东话考核)
  • 1904年:新界田土衙门成员
  • 1905年:新界助理田土官
    • 1905年:署任助理总登记官
    • 1906年:奉委寮屋委员会委员
    • 1908年:副巡理府
  • 1908年:最高法院副经历司兼评核官
  • 1909年:副巡理府
    • 1911年至1912年:署理教育司
    • 多次署任总巡理府
  • 1920年:总巡理府
    • 1920年至1921年、1922年:署理副按察司
    • 1922年:瑞安轮劫案调查委员会主席
  • 1925年:副按察司
    • 1927年、1930年:署理正按察司

上面缩排的职务多属于署任职务或额外委任的职务,是相对于没有缩排的正式职务。回应你提出的疑问,阅读宪报任免令的时候可留意一下用词,“appoint”多属于正式的任命;“to act as”多代表署任,如句子后段提及“in addition to his own duties”等字眼,就代表这是在原有职务以外兼任一个署理职务。以教育司为例,同一项宪报任免令已委任另一人署理副巡理府,如此“音乐椅式”的任命可见活约翰署理教育司的同时,已把副巡理府之职交由他人署理。至于各委员会的任命,通常都是兼任性质,较少出现全职担任某一委员会委员的情况。

我特别留意到他的其中一项任命是在1922年11月出任瑞安轮劫案调查委员会主席,翻查当年旧报纸的报导篇幅不少,建议可以加入条目详细交代。

此外,我注意到以上的资料来源提供一些有关活约翰的学历和其父亲和家人的背景,不妨也加入到条目。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5日 (二) 11:17 (UTC)[回复]

谢谢您!—Yolopertz of Tuen Mun应届DSE考生加油|连侬墙2020年5月5日 (二) 12:41 (UTC)[回复]

2020年6月香港维基人线上聚会通知[编辑]

香港维基人线上聚会将于2020年6月6日(星期六)晚上9时于Jitsi线上会议平台上举行,欢迎各位参与。聚会详情可参阅活动专页(元维基)。有意参加者务请先在活动专页报名,并在偏好设定开启电子邮件功能,聚会主持人稍后将使用电子邮件发送邀请连结。
  • 由本次聚会起,香港维基人线上聚会将会安排在每月首个星期六晚上9时定期举行,直至人类冠状病毒病(COVID-19)全球疫情结束,可恢复线下聚会为止。

问个问题[编辑]

香港是不是完全不存在“本家”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比如说“这是我本家老弟”,就是指这人年纪比自己小并且同姓,类似的说法还有“500年前是一家”之类。我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经常这么说话,但我只是想确认,香港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连字典辞典这些里面都查不到?因为听到有香港用户这样说所以确认一下。--7留言2020年5月22日 (五) 08:00 (UTC)[回复]

“本家”令人联想是日本用词,当初阅读阁下条目时,的确想了一想才明白。也许改作“他跟那个同一姓氏的美国总统”较理想。此外,参考相关条目,美总统杜鲁门的中间名“S.”是同时纪念他的祖父和外祖父,严格来说他并非不知道其中间名的含义,只是字母“S.”并不特指任何人名。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3日 (六) 17:58 (UTC)[回复]
那么:香港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连字典辞典这些里面都查不到?--7留言2020年5月24日 (日) 07:12 (UTC)[回复]
应该是的。--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4日 (日) 10:40 (UTC)[回复]
字典辞典都没有这真是惊了,也就是说您知道这个词有同姓之意,完全只是平时知识面有涉及,土生土长的香港居民应该不知道才对?--7留言2020年5月26日 (二) 14:43 (UTC)[回复]
我就此也问过一些在香港的内地朋友,似乎也很少听过“本家”这个说法(惊),为使内容尽量让和地中文读者易于理解,建议认真考虑修订用词,谢谢明鉴。--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6日 (二) 14:48 (UTC)[回复]
维 基 百 科 政 策 简 报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脉动 —
简报发送时间:2020年5月29日 (五) 09:09 (UTC)

过去一个月(2020年4月18日至2020年5月22日)内,中文维基百科内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变动大致如下,个别项目基本依变动或施行时间先后排序:

人事动态 人事动态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重大的方针与指引修订。过去一个月内,互助客栈方针区共有新提案12项,另有5项提案获得通过:

  1. 跨维基汇入者指引》、《权限申请》: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引入可由其他维基汇入页面之“跨维基汇入者”用户组,并订立相关指引。讨论纪录
  2. 因应社群讨论,将《申报有偿编辑》(方针)更名为《有偿编辑方针》、对方针导言进行了修订讨论纪录,后另将方针更名后的一系列事实性修改交付公示并获得通过。讨论纪录
  3. 可靠来源布告板评级指引》: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可靠来源布告板评级指引。讨论纪录
  4. 过度分类指引》:依据社群讨论结果,将〈非定义性特征〉、〈过窄交集〉和〈武断的收录标准〉等三个章节订立为指引。讨论纪录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包括未于互助客栈方针区讨论而进行之小修改、方针与指引之相应修订或事实性修订等。请核查此等修订,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栈方针区复议。


大师帮审审[编辑]

共和联邦相关你在行,帮我审一下劳伦斯·威瑟斯。--7留言2020年6月5日 (五) 13:16 (UTC)[回复]

不敢当,只是以普通读者心态拜阅条目,稍作了些修改供你考虑。个人认为条目已经跟英文版条目看齐,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5日 (五) 17:50 (UTC)[回复]
德文郡战争纪念碑,谢谢。--7留言2020年6月8日 (一) 12:54 (UTC)[回复]
请问怎么理解“cathedral green”,“cathedral close”?文中看应该是地名,但写出来首字母又是小写,我暂时前一个只能暂成座堂绿地,后一个是看了条目意思,知道是市中心所以直接写市中心。--7留言2020年6月9日 (二) 02:41 (UTC)[回复]
不用大写相信是因为这些名称不是专有名词(proper noun),例如一间银行(a bank)相对于中国银行(The Bank of China)。所以座堂绿地可能真的指座堂的一块绿地,而不是正式的名称。关于“cathedral close”,似乎找不到一个已有的权威译名,其意思大概指大教堂四周昔日拥有的圈占地或围封的土地,土地上设有教会人员宿舍、教会学校等设施,但随着时代演变,这些区隔已被消除,虽然现今仍有“close”(在此有封闭的意思)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与城市其他区域融为一体。我建议可考虑译作“座堂前地”或“座堂围”或“座堂外苑”等。--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9日 (二) 18:57 (UTC)[回复]
好的谢谢,写外苑吧。--7留言2020年6月10日 (三) 11:01 (UTC)[回复]

DYK评选邀请[编辑]

本人的条目梁子颖正在参与DYK评选,欢迎阁下提出建议,多谢。--摩卡·贺昇 2020年6月9日 (二) 01:36 (UTC)[回复]

一些英国陆军部队字眼的疑问[编辑]

Clithering你好,看到阁下在英国陆军元帅列表对部队名字的修改,再对照阁下在三年前在相关方面的意见。

对此我仍有一些字眼的疑问:

  • Queen:阁下将其译成“女王”是否官方译名 ? 因为看过阁下将King译成“英皇”,那么将Queen译成“英女皇”不是这样吗 ?
  • Prince Consort:阁下将其译成“亲王” ? 不是应译成“皇夫”吗 ?
  • Hussars:阁下将其译成“轻骑兵”是否官方译名 ? Hussars好像是“骠骑兵”。
  • Guards:如没有官方译名,是否可一律译成“卫队” ?
  • Regiment:阁下一时译成“军团”或“兵团”,但大多译成“团”,是否可以理解成“军团”或“兵团”为官方译名,“团”则为没有官方译名的替代 ?
  • 一些没有Regiment、Regiment of Foot、Brigade、Guards等字眼,同时没有兵种字眼的部队例如“Royal Scots Greys”、“Green Howards”:如没有官方译名,是否可一律译成“其部队兵种”+“团” ?
  • Corps:如没有官方译名,应一律译成“团”,抑或“兵团” ?

望解疑,谢谢。--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9日 (二) 13:39 (UTC)[回复]

  • “女皇”和“英皇”是殖民地时代提及英军军队时使用的官方翻译,我相信采用“英皇”是因为“国皇”未必是一个合适的用词。
  • 同意“Prince Consort”译作“皇夫”。
  • 据了解“Husaars”在英军多译作“轻骑兵”,条目并非由我翻译,我留意条目的翻译用词不太统一。
  • 同意“Guards”一律译作“卫队”。
  • “Regiment”在香港一般译作“军团”,但其他地区可能作“团”,但不应该是“兵团”。这里我也留意到主编用词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关于对“Regiment”的讨论,可参考Talk:贾乃锡Talk:黑卫士兵团
  • 对于没有说明军种的英文名称,翻译成中文时我觉得可以按需要在中文名称加入军种,以便在中文语境下便于理解。不过,我觉得可以有例外,例如“Royal Green Jackets”我倾向简单译作“皇家绿夹克”。
  • “Corps”应统一作“兵团”。
  • 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3日 (六) 17:31 (UTC)[回复]

感谢阁下回应。主编在那方面,确实存在用词不统一的情况。如果阁下不改剩下的,不如让我改,让我练习一下。--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8:30 (UTC)[回复]

谢谢,也许主编把条目提名到优良条目选区前,也会考虑同行评审的意见作出修订吧!--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4日 (日) 06:51 (UTC)[回复]
谢谢两位的修订。但是如Jarodalien君所说的,列表中有许多红链,不知道会不会影响评选... --Yolopertz of Tuen Mun抗争一周年|连侬墙2020年6月14日 (日) 08:28 (UTC)[回复]

修改期间,发现一些带有“Queen”字眼的部队不是在一些在位的女皇建立或记念一些女皇而换名,反而是某英皇在位期间以他的皇后之名建立。那么一些带有“Queen”字眼的部队是不是应译作“皇后”,而非“女皇”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4:59 (UTC)[回复]

同意,所以真的要对各支军团有基本了解,而且要仔细翻译。--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6日 (二) 16:02 (UTC)[回复]
唉,就如你们当年所做那样,我何尝不是也在嗐子摸象,一边改一边学习呢。--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6:17 (UTC)[回复]

其实当年应先讨论易的,即所有英国陆军部队的字眼,然后才讨论难的,亦即你们当年所做那样。--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6:35 (UTC)[回复]

相关修改完成,阁下能否看看有没有地方需要修改 ? 话说除了“Regiment”和“Corps”外,其他军队单位字眼如“Brigade”可以直译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8日 (四) 11:19 (UTC)[回复]

同意“Brigade”可译作“旅”。粗略看过一次,作了些微修订,应该没有问题。十分感谢你花了不少功夫仔细校对,增加了列表的可读性。--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8日 (四) 16:52 (UTC)[回复]
话说阁下所认识的一些英国陆军部队的港译的来源是什么 ? 我也想参透下。--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8日 (四) 18:29 (UTC)[回复]
(:)回应,主要是参考香港政府1997年前各年香港年报中文版,内有驻港英军章节简述每年的香港驻军编制。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9日 (五) 01:31 (UTC)[回复]

关于阁下签名的语法提醒[编辑]

您好,阁下的签名语法上具有语法上的错误(有些虽然不影响显示,但可能在未来语法将不被支援)
可以参考这边的代码修正现有的签名(不影响显示表现)
过去的阁下曾经签名的地方将在不久后由我的机器人做出修正。
致此,助编安。--Zest 2020年6月11日 (四) 02:40 (UTC)[回复]

谢谢,已根据阁下的建议修订参数设定。--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3日 (六) 17:10 (UTC)[回复]

请教几个职位[编辑]

“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 and Fire & Rescue Services”,英国警察、消防和救援总督察?“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警察总督察? “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the Metropolis”,伦敦警察厅总监?--7留言2020年6月15日 (一) 14:58 (UTC)[回复]

建议可作以下翻译:
  • 女皇陛下警务、消防和救援服务监督局(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 and Fire & Rescue Services),首长建议译作警务总监督(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
  • “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the Metropolis”因应地区用词差异,可作伦敦警务处处长(香港)、伦敦警察厅总监/伦敦警察局局长(内地)。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5日 (一) 17:12 (UTC)[回复]

几条问题[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关于战前官学生,本人有数点疑问:

  • Stewart Buckle Carne Ross的通用译名是“罗士”抑或“罗仕”?
  • Geoffrey Norman Orme的通用译名是“庵氏”抑或“柯美”,或有其他译名?
  • 关于史洁顿的逝世日期,英文维基说他是1982年去世的[7],但有资料说他是1980年去世([8],"George Stacey was believed to have died in 1982 but in fact died in 1980 in West Kilbride, a village in North Ayrshire, Scotland."),不知该采用哪一种说法?
  • 请问John Harry Barclay Nihill和Ernest Hillas Williams(两人均曾在港供职)在香港有没有一个官方译名?

望解疑,谢谢。--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见头条新闻|连侬墙2020年6月20日 (六) 15:14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让我逐点回应:
  • Stewart Buckle Carne Ross应作“罗士/S·B·C·罗士”(见1909年3月22日香港华字日报,页3)。“罗仕”乃战后行政立法非官守议员。
  • Geoffrey Norman Orme,翻查旧报纸只见有“庵氏”、“庵君”和“庵司”,仅属尊称,并非全名。旧报纸显示同期“柯美”另有他人,不宜采用。网Google Books可见两个译名,“庵美”和“庵士”似较可取。
  • 由苏格兰政府营运的ScotlandsPeople网站收录了全面的苏格兰出生和死亡记录,登记和基本搜索费用全面,推荐你登记使用。据网站记录,史洁顿1980年逝世,记录地位于West Kilbride。
  • John Harry Barclay Nihill应作“弥希露”(见1927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报,页11)
  • Ernest Hillas Williams,旧报纸一向只作“威廉士”,并非汉化译名,我习惯译作“E·H·威廉士”。值得一提,湾仔防痨会大楼由他奠基,有空我可将奠基石照片上传Commons。--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04:13 (UTC)[回复]
谢谢阁下的解答。另外想问下:
  1. Thomas Megarry 有没有一个确切的死亡日期?我从ancestry提供的资料推测他的死亡日期是1985年11月28日。
  2. John Daniel Lloyd的正式译名是否“雷丹弥”?
  3. Eric William Hamilton 的译名是“韩美端”或是“韩美顿”?
  4. 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的正式译名是否“米倜轩”?
--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见头条新闻|连侬墙2020年6月21日 (日) 05:41 (UTC)[回复]
回应如下:
  • 对于英国人物逝世日期查阅方法,目前公开途径较易得到的权威资料,是英政府的UK Wills and Probate。资料所见微家理(Thomas Megarry)确于1985年11月28日逝世。另外,你亦可登录FamilySearch查看英国的出生及死亡资料,注册和查阅基本记录费用全免。
  • 旧报纸记录暂只能显示John Daniel Lloyd被尊称作“雷氏/雷君/雷司/雷海关”等,全名暂时不详。“雷丹弥”是否来自山顶的“雷丹弥径”(Lloyd Path)?根据研究香港街道掌故的Signs of a Colonial Era一书,“雷丹弥径”的命名原因成谜,但我同意“雷丹弥径”以John Daniel Lloyd是一个很好的假设。
  • Eric William Hamilton似乎有被译作“韩美端”和“韩美顿”。我很难断定哪一个较好,但似乎“韩美端”较少歧议,如采用“韩美端”应在条目内文注明有另一译名“韩美顿”。
  • 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暂未有资料找到。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5:37 (UTC)[回复]
  • 补充,刚从旧报纸查得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译作“蔑遮路烟尼士”(见1884年4月25日循环日报,页3;1886年1月8日循环日报,页3),由于并非汉化译名,建议条目作“N·G·蔑遮路-烟尼士”,内文可以“烟尼士”称呼之。无法确认“米倜轩”是否近人原创。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6:05 (UTC)[回复]
谢谢阁下解惑。John Daniel Lloyd的中文译名“雷丹弥”是我从辅政司署印制的Civil service list中找到的。另外,我从Civil service list中找到Nihill和Williams的中文译名,分别是“倪喜礼”和“韦霖”。翻查不同年份的Civil service list,发现另外几位官学生,包括Samuel Burnside Boyd McElderry、Edward Alexander Irving和Michael James Breen分别译作“麦嘉德”、“额荣”和“巴莲”,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正式译名。--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见头条新闻|连侬墙2020年6月22日 (一) 12:48 (UTC)[回复]
很意外!我从来没有留意Civil Service List有官员的中文译名,当然手上当前也没有这些资料。作为官方出版物,很理所当然地这些译名应视之为官方译名并根据名从主人原则予以优先采纳,旧报纸提供的译名只应作为参考。另外:
  • 按照你的说法,雷丹弥径的确是以John Daniel Lloyd命名的话,这解答了Signs of Colonial Era书中的疑问。
  • 印象中Michael James Breen多译作“巴连”。
  • 同意Edward Alexander Irving译作“额荣”,很多人误作“伊荣”,相信是因为“伊荣街”之故,但实际上伊荣街是纪念怡和大班。
  • 希望你有空可以把Civil Service List的官员译名另页抄录,我相信这会对很多编写香港史的朋友带来方便。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4:12 (UTC)[回复]
  • 补充一下,当然有个别译名可能会出现类似“史塔士”而非现在的“司徒拔”的情况,我相信除了确认官方译名的优先地位,同时也要顾及其他译名广泛使用的程度,在名从主人和普遍使用原则两者间取得平衡和作出取舍。--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4:17 (UTC)[回复]
再次感谢。同意Civil Service List中有些译名已不常用(例如David Mercer MacDougall竟然译作明道高而不是麦道高)。
离题一下,Signs of Colonial Era一书中表示“丹拿道”的命名原因不明,我推测“丹拿道”应是以皇仁书院第四任校长Bertram Tanner命名的。--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见头条新闻|连侬墙2020年6月22日 (一) 14:35 (UTC)[回复]
是的,Signs of Colonial Era虽然很有参考价值,但研究始终不是很深入,例如“丹拿山”以皇仁前校长命名,这点我也早有所闻。最后,期待你早日完成夏理德条目!--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5:40 (UTC)[回复]

叶迪奇[编辑]

你好!本人正在撰写有关叶迪奇的资料,沙盒页面为用户:Hoising/sb1。就他的勋章资料,希望阁下可以提供意见,包括书写方法、维基格式及引用等方面的看法。—摩卡·贺昇 2020年6月21日 (日) 10:32 (UTC)[回复]

粗略看了一下,直接修改了沙盒页,主要有以下观察:
  • 叶迪奇应该生于上海而非香港。(见这里
  • 参考英政府宪报,英文名应作“Peter Dicky Yip”,但香港授勋名单和太平绅士名单则作“Dicky Peter Yip”,暂改为“Peter Dicky Yip”。通称“Dicky Yip”无误
  • 出生日期应为1947年6月15日(见FamilySearch资料)
  • 女皇空军杰出服务嘉许状仅属嘉许状,一般不在姓名后以缩写显示
  • 由于Infobox是由英文维基引入,我不同意以英文文法显示中文姓名,例如将姓名和称谓分两行列出,实在并不合适。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4:36 (UTC)[回复]
非常感谢前辈指教。但有几个问题不懂,希望了解一下:
  • FamilySearch的资料在美国多州注册,会不会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 布乐思的名字在哪处找到?
再次感谢。—-摩卡·贺昇 2020年6月21日 (日) 15:42 (UTC)[回复]
  • 相信是同一人,基于出生年份高度相近,人物的英文名称较为独特,以及网上资料显示人物曾获汇丰长期派驻美国,而且时间大致相符。
  • “布乐思空军少校”(相信当年尚未升中校)见于1988年元旦授勋名单(见1987年12月31日华侨日报,页15)。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6:12 (UTC)[回复]
  • 另外,由于属军事人物,我认为使用{{Infobox military person}}效果更佳。--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01:24 (UTC)[回复]

参考香港政府出版的历年《香港年报》(以1993年版为例),可见皇家香港辅助空军是与其他纪律部队(如警队、消防和惩教等)一同收录于“公共秩序”章节,而非像皇家香港军团(义勇军)一样收录于“三军和皇家香港军团”章节。此外,《香港年报》在“公共秩序”一章也说明“皇家香港辅助空军是共和联邦的空军成员之一”,可见皇家香港辅助空军与其他共和联邦空军地位相近,与英国皇家空军和驻港的英国皇家空军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皇家香港辅助空军网页也指出,辅助空军多年来跟皇家空军维持紧密且友好的合作关系,但辅助空军是对港督负责,与驻港三军和皇家空军运作上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8日 (日) 06:24 (UTC)[回复]

大哥,终于找到勋扣的图。和没勋扣的比较,留意有勋扣。--摩卡·贺昇 2020年8月21日 (五) 15:18 (UTC)[回复]

谢谢你的考证,不过一张1992年拍摄的照片似乎只代表叶迪奇在1992年已获得勋扣,不代表他在当年才获得勋扣?他是否有可能在更早的年份获得勋扣?话虽如此,参考英文维基百科相关条目,获勋AE后再服役满10年可获勋扣,而叶迪奇在1982年获勋扣,似乎他在1992年获得勋扣也是一个正确的推测。--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22日 (六) 16:12 (UTC)[回复]
对!我用10年的条件去理解,但有没有司令官可以更早得到勋扣的条款实在不得而之,所以不加以猜测。--摩卡·贺昇 2020年8月23日 (日) 11:29 (UTC)[回复]
维 基 百 科 政 策 简 报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脉动 —
简报发送时间:2020年6月28日 (日) 04:52 (UTC)

过去一个月(2020年5月23日至2020年6月19日)内,中文维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变动大致如下,个别项目基本依变动或施行时间先后排序: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重大的方针与指引修订。过去一个月内,互助客栈方针区共有新提案20项,另有8项提案获得通过,其中对方针与指引的修订如下所列:

  1. 关注度指引(数字)》:修订〈单个数的关注度〉一节内容,加入关于单个数之有效数学性质的定义。讨论纪录
  2. 关注度指引(音乐)》: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音乐相关条目之关注度指引。讨论纪录
  3. COVID-19条目共识》:依据社群讨论结果,允许在学术性条目或对疾病或病毒以学术性为主的行文中手动替换部分词语为较正式的术语讨论纪录,并允许手动替换意义不明确之“肺炎”一词。讨论纪录
  4. 关注度指引(组织与公司)》: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学校相关条目之关注度指引。讨论纪录
  5. 关注度指引(人物)》:修订〈人物收录条件〉一节内容,微调关于古人的关注度门槛讨论纪录,并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色情演员相关条目之关注度指引。讨论纪录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包括未于互助客栈方针区讨论而进行之小修改、方针与指引之相应修订或事实性修订等。请核查此等修订,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栈方针区复议。


海军部的问题[编辑]

最近在试着把英国三军的导航模板都翻出来方便日后使用,结果查着查着就发现你以前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说“Admiralty”+“Board”=“海军部委员会”和“Navy”+“Board”=“海军委员会”。

我的问题是有以下这些部门/委员会都可能是同样名称,那么应该如何处理?

JC1 2020年7月2日 (四) 06:31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正如我过去一直坚持,其实可直接简便处理如下:
以上。--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2日 (四) 16:36 (UTC)[回复]

向您请教下字词转换问题[编辑]

为什么有时候艾德礼会被转换为丹尼·亚历山大?例如在格雷伯爵中,下方现存不列颠伯爵爵位模板中的艾德礼就被转换了。—— Eric Liu 创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0年7月3日 (五) 11:42 (UTC)[回复]

我查了一下,是最近有人修改了Module:CGroup/PoliticiansUK所致。Danny Alexander与已故首相Clement Attlee的汉化译名皆作“艾德礼”,所以有此错误。--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3日 (五) 18:07 (UTC)[回复]
比起Clement Attlee译名译作“艾德礼”,Danny Alexander译名译作“艾德礼”真是有点孤陋寡闻啊。--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3日 (五) 19:07 (UTC)[回复]
这是较令人遗憾,当年英总领馆公布译名时,我也吃了一惊。--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4日 (六) 17:39 (UTC)[回复]
要么删掉Danny Alexander的公共转换组,在Danny Alexander条目使用手动转换noteTA,要么在公共转换组修改成“Clement Attlee -> 艾德礼 (工党) ; Danny Alexander -> 艾德礼 (自由民主党)” 这样。--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4日 (六) 17:46 (UTC)[回复]
如受技术所限,同意删除Danny Alexander的公共转换,只在其条目作手动转换。不同意在公共转换以括号消歧义作区分,因为公共转换适用于条目内文。建议Danny Alexander条目名称显示艾德礼时要加入消歧义括号,但Clement Attlee则不必,但应在条目置顶消歧义连结。--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5日 (日) 04:18 (UTC)[回复]
另一较简单的折衷方法是在出事的模板作手动转换。--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5日 (日) 04:23 (UTC)[回复]
在模板和Danny Alexander条目加了手动转换,应该不会出现问题了。至于消歧义连结应用哪种和怎样写 ? 因为只涉及港译,与其他无关。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5日 (日) 08:23 (UTC)[回复]

2020年7月香港维基人线上聚会通知[编辑]

香港维基人线上聚会将于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晚上9时于Jitsi线上会议平台上举行,欢迎各位参与。聚会详情可参阅活动专页(元维基)。有意参加者务请先在活动专页报名,并在偏好设定开启电子邮件功能,聚会主持人稍后将使用电子邮件发送邀请连结。

邀请您参加第十八次动员令[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第十八次动员令

The 18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致Clithering阁下:

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第十八次动员令定于2020年7月11日至9月13日期间举行,目的为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现诚邀阁下参与,共襄盛举。

详细动员事项请参见第十八次动员令主页,您也可以从动员令说明书中了解什么是动员令。参加动员令前,请先参考主页的报名指引(用户可在即日起报名)。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中、小动员令三类。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中动员令的主题包括语言学与文学、自然科学、文化遗产,而小动员令的主题则包括亟需撰写的条目、学理类、公园绿地及自然保护区、艺术。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能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或参考查询联系),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条目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此讯息是由大量讯息发送功能发送给您,您可以至这份名单中表达您对此讯息的偏好。


维 基 百 科 政 策 简 报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脉动 —
简报发送时间:2020年7月24日 (五) 05:15 (UTC)

过去一个月(2020年6月20日至2020年7月23日)内,中文维基百科内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变动大致如下,个别项目基本依变动或施行时间先后排序: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重大的方针与指引修订。过去一个月内,互助客栈方针区共有新提案43项,另有6项提案获得通过:

  1. 共识》:新增〈提案讨论及公示时间〉一节,明文制定公示的规则。讨论纪录
  2. 方针与指引》:新增〈修订方针指引要注意的事情〉一节。讨论纪录
  3. 关注度》:修订〈通用关注度指引〉,大幅简化“来源”一项之定义。讨论纪录
  4. 关闭存废讨论指引》:修订〈页面存废讨论关闭的规则〉章节中第二条第四款及第七条条文。讨论纪录
  5. 非原创研究》:修订〈日常计算〉一节内容,更加清楚地定义日常计算的范围。讨论纪录
  6. 快速保留》:修订〈应用〉章节的第二项,并将其应用涵盖范围的“包括”改为“包括但不限于”。讨论纪录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包括未于互助客栈方针区讨论而进行之小修改、方针与指引之相应修订或事实性修订等。请核查此等修订,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栈方针区复议。



婚姻栏目[编辑]

如用英语维基的标准,伴侣的名字是用婚前的本名,故麦理浩勋爵夫人的伴侣的婚前姓名为“麦理浩”而非“麦理浩勋爵”。至于为什么是用婚前的本名,相信与外国人婚后夫妇用同一姓氏有关,故婚姻栏目用上本名(当然亦有找不到婚前本名而用通用名的情况)。--摩卡·贺昇 2020年8月9日 (日) 13:15 (UTC)[回复]

我原本打算同意,但查了好几个英文条目,才发现事实不如你所说。按以下的英文妇女条目为例,她们的丈夫都是英国贵族,在婚姻字段的丈夫姓名一概包括了爵位:
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1日 (二) 16:43 (UTC)[回复]
好的。抓不到标准了。谢谢。--摩卡·贺昇 2020年8月14日 (五) 01:43 (UTC)[回复]

彭德[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本人对于彭德有数点疑问:

  • 彭德之妻Joan Hing-sam Wong和女儿Ruby Shai-chan Barnett有没有一个中文名?
  • 彭德是何时取得ED勋衔?另外想了解多些“效率奖章”...

望解疑,谢谢。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Apple|连侬墙) 2020年8月15日 (六) 04:39 (UTC)[回复]

  • 彭德夫人王庆琛,祖籍湖南保靖,是东北军将领王化南少将女儿,曾任新界妇女会主席。两人的女儿名叫彭世珍,参考FreeBMD,她在1971年嫁给David A Roseveare。你可以在MMIS寻找更多关于两人的资料。
  • 1973年由Rola Luzzatto出版的Hong Kong Who's Who详细介绍彭德的生平事迹,如需查阅该书有关彭德的纪录,可电邮向我提出。根据该书,彭德于1937年加入香港义勇防卫军,1939年以少尉军衔受任成为军官,1946年以少校军衔退役,1949年重新加入香港防卫军,1950年以中尉军衔从新受任成为军官,1952年获效率奖章,1955年再获勋扣。
  • 参考英文维基的效率奖章条目,自1949年以来经放宽后的获勋资格如下:在共和联邦辅助军队以军官身份服役满12年(不论是否连续)可获效率奖章,其后每六年可增授勋扣一枚,以五枚为限。战时服役年期可作双倍计算。由此可见,彭德在1939年受任为军官至1946年退役,合共七年,但1939年至1945年二战期间作双倍计算,故加上六年,共13年,已符合获勋资格,可能由于核实需时故迟至1952年获勋。1950年至1955年服役多五年,再加上之前多出的一年,合共六年,故再获勋扣一枚。不过,这只是我的推测。此外,有别于骑士勋章(例如英帝国勋章下的OBE勋衔),我一般不会把军事奖章称作勋衔,因此我提述这些奖章的时候通常会用全名。多谢垂注!--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5日 (六) 19:53 (UTC)[回复]
感谢阁下的解答。另外想了解下:
谢谢。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Apple|连侬墙) 2020年8月16日 (日) 07:54 (UTC)[回复]
  • 彭德夫人的资料同样见于1973年由Rola Luzzatto出版的Hong Kong Who's Who,我建议你可于大学图书馆寻找,但据我了解初版好像是1959年,没有战前的。正如前述,如需查阅1973年版Hong Kong Who's Who有关彭德的纪录,可电邮向我提出。
  • 我同意把“效率奖章”放入“荣誉”一栏。
  • 你上面引用由彭德撰写的文章,意思大概是香港古时是由蜑民等土著居住,汉人要到后来才逐渐迁入,所以一些存世的香港地名不能够用汉语理解。“Pre-Chinese Languages”意思应该是指汉语尚未传入前在香港使用的语言,故建议作“汉语传入前的语言/方言”或“前汉语语言/方言”。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6日 (日) 09:13 (UTC)[回复]
明白,谢谢指教,有空的话可以看看彭德(*)提醒另外,阁下主编的范徐丽泰条目被提出优良条目重审。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Belarus|连侬墙) 2020年8月17日 (一) 06:05 (UTC)[回复]

初步阅读彭德条目,彭世珍似乎在世,如是者,在世人物便不可以援引合理使用原则作为理据,使用具有版权的肖像图片。另外,翻查旧报纸彭德夫人与另一新界名媛梁省德曾因为新界妇女会会务积怨,甚至告上法庭,最后以梁省德一派杯葛该会收场,似乎值得一写。关于学术研究,也值得另辟著作列表提供他的著述清单。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7日 (一) 18:08 (UTC)[回复]

已完成,谢谢! 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Belarus|连侬墙) 2020年8月18日 (二) 05:49 (UTC)[回复]

一只小猫送给您![编辑]

对于阁下在英治时期香港官员和人物以及英国等政治人物的传记文章做的研究工夫表示衷心佩服,特赠虚拟猫一只。

想同吹水忍唔住喇! 2020年8月29日 (六) 16:13 (UTC)[回复]

谢谢你送赠的虚拟猫。这应该是我头一次收到宠物,而且是虚拟的(XD)!敬祝编安!--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31日 (一) 12:39 (UTC)[回复]

请查看你的邮箱[编辑]

尊敬的Clithering/留言存档十五:请查看你的邮箱!主题: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如有任何疑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urveys@wikimedia.org。

(Please check your email! Subject: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If you have questions, email surveys@wikimedia.org.)

Samuel (WMF)留言2020年9月24日 (四) 06:33 (UTC)[回复]

柯利达[编辑]

偶然点进了柯利达,条目很详尽,对了解香港回归香港前途谈判助益甚大,感谢对维基百科的香港史补充了重要一页!目前香港回归条目全文对柯利达只字不提,实是有点詑异。或许你能考虑把柯利达的相关段落补进香港回归,令该条目更加完整。译名方面,大陆新闻文献已补上。-- love.wh 大河浪浪宽 2020年11月23日 (一) 15:57 (UTC)[回复]

谢谢您的留言。然而,我无法认同您声称“中国新华社通译为珀西·克拉多克”。首先,您提出的来源只是一篇来自《武汉晚报》的报道,并非来自新华社。该篇《武汉晚报》的报道只提及综合新华社报道,没有说明那些部分的内容来自新华社,也无从结论“克拉多克”是新华社“通译”的译名。因此,我认为您的结论全不成立。其次,综观《武汉晚报》的报道,内容属于花边新闻,并非正式的政治和外事新闻报道,柯利达本人也非报道主角,令人怀疑主笔可能本身并不认识柯利达而使用了标准汉语翻译。
其次,参考中国官方的《人民日报》报道,历来多次使用“柯利达”,例子见下:
  1. 陈慕华副总理会见英国新任驻中国大使柯利达(1978年7月7日)
  2. 柯利达大使为坎德公爵访华举行宴会(1979年6月9日)
  3. 柯利达大使为皮姆大臣访华举行宴会(1980年3月26日)
  4. 柯利达大使举行招待会庆祝英国女王生日(1982年6月10日)
  5. 李鹏会见英国柯利达爵士(1992年5月13日)
更重要的是,“柯利达”是英国政府官方译名,也是柯利达本人使用的译名,包括退休后任职香港《南华早报》期间仍在使用。凡此种种,足证“柯利达”是条目理所当然和必须采用的译名,因此我会在稍后回退您的修改,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3日 (一) 17:37 (UTC)[回复]
  • 或许你能加个noteTag注释,将以上人民日报的报道录入条目的名字注释?我猜测1980-90年代大陆新闻循用英国和香港译法,而2010年代新一批记者已不熟悉当年老一套,径而参照了新华社那一套逐字音译系统。2010年代回忆当年谈判的新闻,有用“克拉多克”(忽略了“珀西”)指称他。建议条目以noteTag注释向大陆读者交代“克拉多克”这种音译法虽较罕见但确存在,并向向大陆读者交代1980-90年代大陆传媒确是普遍使用“柯利达”。另外我找到人民日报至1999-12-04依然使用“柯利达”《一国两制”政策在澳门定将成功——访英前驻华大使柯利达》,同时佐证了你和我的看法。-- love.wh 大河浪浪宽 2020年11月23日 (一) 18:30 (UTC)[回复]
《人民日报》在1980至1990年代循用英国和香港译名,是全然不正确的假设。译名一直以来都是很敏感的议题,你提出的假设并不可能在国家级大报出现。事实上,柯利达早于1968年在北京当外交官的时候,《人民日报》就已经使用“柯利达”译名,而当时柯利达在香港仍是寂寂无闻,可见“柯利达”本身不是“香港译名”。其次,当《人民日报》等大陆官方媒体当年使用“柯利达”的同时,却采用“撒切尔夫人”(而不是香港的“戴卓尔夫人”)和“杰弗里·豪”(而不是香港的“贺维”),可见大陆官方媒体不存在盲目使用香港译名的情况。
另外,参考多名中方官员出版的回忆录,包括前外长钱其琛《外交十记》和前港澳办主任鲁平的《鲁平口述香港回归》等,均使用“柯利达”。事实上,中共立国后,一直都为历任英国驻华大使(和代办)使用汉化译名,当中暂未见有例外,“克拉多克”并不入流,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4日 (二) 01:22 (UTC)[回复]
感谢对译名详尽的说明!读毕柯利达一文,你在文中提到1990年Douglas Hurd和钱其琛的中英外长七封书信,稍为搜了点新闻,似乎彭定康跟英国外交部关系太差而不知情,导致彭定康在不知道该七封信的“协议”下推动1994年香港政改,进退维谷。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开中英外长七封书信条目?最近几年很多驻港外交官的著作对此事大书特书,应该是维基读者有兴趣的题材。-- love.wh 大河浪浪宽 2020年11月28日 (六) 15:12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有关中英外长七封密函,我在麦若彬条目有所提及,欢迎参考。至于今年,可能你也留意到我近乎停产,而且手上也有其他计划开展的条目,抱歉恐怕短期内未能答应你的请求。。。--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9日 (日) 04:26 (UTC)[回复]

高仕文[编辑]

你好,我回退你对高仕文一译的原因是有维基人向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查询Zac Goldsmith的中文译名,结果为高仕文。可参阅[9]。谢谢。--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17:20 (UTC)[回复]

谢谢您的留言,我对于较早前的回退表达歉意,但如有整份名单,建议透过适当方法公开,以释疑虑。--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5日 (六) 11:58 (UTC)[回复]
千万不要感到歉意,我也十分认同公开整份名单,只可惜领事馆方面好像并不提供所有译名的名单。--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5日 (六) 13:58 (UTC)[回复]

邓肇坚[编辑]

有关邓肇坚第一任妻子的参考来源: 【香港保卫战】迦密柏雨中学的“柏雨”,死于日军刺刀之下 http://www.wetoasthk.com/%E5%B1%88%E6%9F%8F%E9%9B%A8/?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1TefZu6wVVYbL5HAlh2jTQC84kGjlOmZYggZAyW2nyxs8UvkA6vqsFO14

有点兴趣想知港识多史该篇文章的出处,我尝试查了一下,但暂无法找到更多关于邓肇坚首任妻子的资料,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17日 (四) 16:08 (UTC)[回复]

何高俊[编辑]

该条目现在被GA重审。阁下身为该条目的主编,我想阁下需要关注一下。--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12月17日 (四) 14:15 (UTC)[回复]

感谢你的通知,我刚已在评选页作出回应,预祝圣诞快乐!--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17日 (四) 15:24 (UTC)[回复]
阁下也圣诞快乐。--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12月17日 (四) 17:45 (UTC)[回复]

谭思安[编辑]

首先,预祝阁下圣诞快乐! 在下现时正在撰写关于前香港防卫司谭思安的条目,不过有数点疑问:

  1. 谭思安于1939年至1942年的足迹如何?我好像找不到文献描述他这一段时间的足迹。
  2. 位于油麻地的救世军谭思安招待所有没有确切的清拆/更名日期?

谢谢。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连侬墙) 2020年12月21日 (一) 07:54 (UTC)[回复]

你好,简单做了一些关于谭思安(Tommy Thomson/W. M. Thomson)资料搜集有以下发现。关于第一题,以下资料显示他在1939年至1941年间一直担任出入口管理处助理监督兼港府考核委员会委员:
  • "OBITUARY: Revenue Officer's Wife Dies In Kowloon Hospital MRS. LAURA HUMPHREY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4 October 1939, p.8.
  • "Article 2 -- No Tit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January 1941, p.17.
  • "BOARD OF EXAMINERS: Constitution Announced By Governmen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February 1941, p.16.
另外,以下资料显示他在1941年9月离港休假,因此避过太平洋战争在1941年12月爆发:
  • "Death of Colony's Defence Secretar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6 January 1952, p.7.
  • "THOMSON MEMORIAL: Hostel For Working Youths Opened By Hon. R. R. Todd BUILT BY OLD FRIEND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 November 1953, p.5.
关于第二题,谭思安招待所应该原位于油麻地永星里,1984年救世军与港府达成协议,救世军交还弥敦道的总部土地,换取把招待所原址重建成为救世军新总部大楼,新总部大楼1985年4月由港督尤德爵士揭幕。由此可见,谭思安招待所应该是在1984年清拆。以下是相关的资料:
  • 〈救世军总部新大楼,港督周日主持开幕〉,《华侨日报》第二张第四页,1985年4月18日。
  • 原文节录:“该大楼原址是救世军的军官训练学院及青年宿舍,根据协议,救世军交回弥敦道旧总部的地段而政府则负责该新大楼的基本工程费用。”
  • "$200,000 gift for kindergarte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April 1984, p.20.  
关于谭思安的政府任职纪录,可参考以下资料:
  • The Dominions Office and Colonial Office List. UK: HMSO, 1940, p.839.  
  • THOMSON, WALTER MORRIS, M.A. - B. 1905; ed. Edinburgh Univ; cadet, Hong Kong civ. serv., Dec., 1928; passed cadet, Feb., 1931; asst. to sec. for Chinese affrs., 1931; 3rd asst. col. sec., 1933; 1st clk., mag., Feb., 1934; J.P., 1934; senr. asst. col. treas., Feb., 1935; 1st clk. and mag., Mar., 1935; 1st clk. and pol. mag., Koeloon, May., 1935; asst., supt., impts. and expts., Dec., 1935; ag. supt., do., May, 1936; extra asst., col., sec., Oct., 1936; asst. supt., impts. and expts., May, 1936 and Aug., 1938; Board of Examiners, Jan., 1938.
  • The Colonial Office List. UK: HMSO, 1951, p.654.  
  • THOMSON, Walter Morris. - b. 1905; ed. Royal High Sch. and Edin. Univ., M.A. (hons); on mil. serv., 1940-45, col. ; cadet, H.K., 1929; seconded as liaison offr. for B.W.I. cols., Br. cols. supply miss., Washington D.C., 1942; H.K. plan. unit, C.O., 1944; seconded W.O. as col., dep. ch. civ. affrs. offr. (civ.), civ. affrs. unit, mil. admin., 1945; ag. dir. supplies, trade and indus. dept., and ag. supt., imp. and exp. dept. in addn., 1946; ag. dir., commerce and indus., dir. of supplies and contrlr., transport, Nig., 1948-49; cadet offr., cl. I, H.K., 1948; spl. duties, H.K., 1949-50; defence sec., 1950.  
希望以上的资料帮到你,预祝圣诞快乐!--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21日 (一) 18:27 (UTC)[回复]
谢谢阁下的解答!我已经将条目提名至新条目候选,还望阁下提供意见。不过,我不太明白"on mil. serv., 1940-45",是服兵役的意思吗?但谭思安似乎没有加入任何部队。另外,有一篇文章[10]<nowiki>讲述谭思安与麦道高和石智益于沦陷期间逃往中国,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完整版的The Colonial Office List可以在哪里看到?因为google books只能作撮要检视。谢谢!--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连侬墙) 2020年12月22日 (二) 06:09 (UTC)[回复]
“on military service”指从事军事服务,意思较空泛,可以是参与战事,也可以是其他军事相关的工作,例如军需品的采购。如果特别指明在前线作战,较常见是“saw active service”。经暂时搜查后,我找不到谭思安在香港参军(例如香港义勇防卫军)的记录:至于搜寻《伦敦宪报》,可找到两则关于他分别在1945年和1946年(与香港临时军政府相关)的军事任命。上面引用的殖民地部职员名录,也可见他自1942年至1946年间从事一些具军事性质的工作,但所有资料始于暂时找不到他在1940年至1941年间究竟参与了哪些军事工作。
另外,你上面引用的香港退伍军人会文章,只提及谭思安等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身处中国大陆,并没有指他是沦陷期间从香港逃入中国大陆。事实上,文章提及另一位在当时同样身处大陆的石智益,也并不是沦陷期间从香港逃入大陆。不过,我暂时找不到资料显示谭思安在香港沦陷期间身处中国大陆,他在1944年加入殖民地部的香港规划小组,但办公室是设于伦敦,至于他曾否在任内出访中国大陆,暂时不得而知。最后,我都是透过Google Books浏览殖民地部历年的职员名录,我建议你可以花时间整理一下,便可得到这些资料。谢谢!--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24日 (四) 17:56 (UTC)[回复]

姜饼人送给您![编辑]

感谢阁下一直以来的帮助,谨祝圣诞快乐!--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连侬墙) 2020年12月25日 (五) 02:25 (UTC)[回复]

雅各·里斯-莫格[编辑]

你好,我有意将我编撰的雅各·里斯-莫格一文送到优良条目评选,能请你成为评审一下、稍(多)作润饰吗?祝编安。--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27日 (日) 13:54 (UTC)[回复]

恭喜您完成第十八次动员令![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第十八次动员令

The 18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亲爱的维基百科用户Clithering阁下您好:

再次感谢您报名参与第十八次动员令!根据您的贡献,您已经成功达到了完成本次动员令的的“最低要求”,因此您已成功完成本次动员令!恭喜!

根据动员令报名时您所申报的完成动员令次数,请在您的用户页修改以下模板的数字部分: {{User 動員令|14}} (您可以直接复制此行到您的用户页适当位置,并保存页面)

最后,请允许我们对本次动员令颁奖的迟缓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再次感谢您报名参与本次动员令,感谢您对主持人团队的支持,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希望下一次动员令您能继续参与。如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至动员令的讨论页提出。

女爵之译名[编辑]

阁下你好,想请教有关爱德华八世退位条目中的一些翻译。英维原文在“背景”一段时提及了“Lady Furness”,即辉莱斯子爵夫人。惟翻译“Lady”一词时,应使用“女勋爵”还是“女爵”?因为“Dame”也可作“女爵”。感谢,静候回复。A. Bernardo 💬🖋️ 天灭中共·光复香港 2021年1月9日 (六) 05:07 (UTC)[回复]

“Lady Furness”应该译为“辉莱斯勋爵夫人”或“辉莱斯女爵”。“辉莱斯子爵夫人”是“Viscountess Furness”。“Dame”是“女爵士”。因应“Lady”在英国社会阶级中有不同含义,无法直接与中文对应,所以大概有以下不同的建议译名:
  • 爵士的夫人,如“尤德爵士夫人”(Lady Youde)
  • 贵族的夫人,如“麦理浩男爵夫人”(Baroness MacLehose of Beoch)可作“麦理浩勋爵夫人”(Lady MacLehose of Beoch)
  • 女性贵族本人,如“撒切尔女男爵”(The Baroness Thatcher)可作“撒切尔女勋爵”(The Baroness Thatcher)
  • 部分男性贵族的女儿,如“珍·格雷女爵/珍·格雷贵女”(Lady Jane Grey)
从统一性的角度出发“女爵”也应可对应于以上三、四点(或第二点)。
过往的讨论可参考User talk:Pubuhan#Lady作为称谓的使用情况Talk:路易丝·温莎女勋爵#请提供女爵这个词的来源,谢谢。--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13日 (三) 16:24 (UTC)[回复]

为何佐敦爵士朱迩典?[编辑]

Clithering你好,如题为何佐敦爵士朱迩典? -- 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10日 (日) 22:16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从条目命名角度,“爵士”称衔并非贵族爵位,一向不使用作条目名称。从译名角度,“佐敦道”是以英驻华大使朱迩典爵士而非香港大学佐敦医生命名此一史实,相信是我近年首先考证和纠正的。一直以来,中文出版物,包括香港出版物,都以“朱迩典”称呼该人,“佐敦”只作为地名使用。考虑到常用原则,加上“朱迩典”也是一直广泛采用的汉化译名,故作出您提及的编辑。--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11日 (一) 13:33 (UTC)[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提议:“爵士”称衔并非贵族爵位,一向不使用作条目名称[来源请求]从译名角度,“佐敦道”是以英驻华大使朱迩典爵士而非香港大学佐敦医生命名此一史实,相信是我近年首先考证和纠正的。[来源请求]--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20:43 (UTC)[回复]
通知阁下一声。zh-yue:佐敦_(医生)#地名zh-yue:佐敦#名佐敦#名称由来--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23日 (六) 02:44 (UTC)[回复]
您好,我相信您提及的条目,以及这些条目所引用的来源是不正确的。因为1909年的《南华早报》早已载述佐敦道是以驻华公使朱迩典爵士命名(详见我以前对佐敦道条目的编辑)。更正一下,香港历史研究学者Jason Wordie原来也在2007年的著作Streets: Exploring Kowloon指出佐敦道是以朱迩典命名,但该著作没有提及1909年的《南早》;而暂时从网上所见,似乎我是用中文媒介首先提出和纠正这则史实的。至于命名方法,我想你可以自行到维基方针和手册查一下,但我的理解是,除非爵位是名称的一部分而不是称衔,否则条目名称应该如“尤德”而不是“尤德爵士”;遇有歧义,应该善用消歧义括号解决,谢谢。--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23日 (六) 03:51 (UTC)[回复]

阁下误会了。以阁下认为阁下对相关条目内容的认识度,阁下直接更改就可以了吧。--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23日 (六) 06:41 (UTC)[回复]

有关英国军团名称模板[编辑]

稍早前心血来潮写了{{女王陛下海军}}、{{英国皇家空军}}和{{英国陆军}}三个模板,但未敢肯定当中的译名。约翰同志已助校对部分连结,未知先生可否协助校对?

  • Combat Services译作陆军作战服务团?
  • 牧师、后勤、机电工兵、情报、法律等等应为部队、部、分部、署、团还是各有不同?
  • RAF Ground Trades之译名?
  • List_of_Royal_Air_Force_schools应译作学校?
  • 陆军Military Provost Guard Service与Military Provost Staff译名上的分别?

JC1 2021年1月27日 (三) 01:13 (UTC)[回复]

  • (:)回应,最近事忙,难得农历年有时间可以研究一下您提出的问题,我并不是这方面的权威,但从翻译的角度有以下看法:
  • Combat Services似乎只是模板为了作出归纳而定出的一个分类,并不代表英国陆军实际存在一个叫这个名称的部门,因此直接作“作战服务单位”便可。
  • 牧师、后勤、机电工兵、情报、法律等等应直接按英文原名翻译,例如用上“Corps”的应作“兵团”,“Branch”应作“科”。
  • “RAF Ground Trades”应作“皇家空军地勤工种”。
  • “List_of_Royal_Air_Force_schools”作“皇家空军学校列表”看不出有问题。
  • “Military Provost Guard Service”是看守军事设施保安的队伍,应作“军事纠察护卫处”;“Military Provost Staff”负责在囚军人的惩教事务,应作“军事纠察参事”。
  • 另外,我留意到皇家空军模板的“Appointments”被译作“指派”,贴近原意的翻译应作“主要任命”。该分类下的“Air Secretary”是一个职位,不是部门,应作“空军秘书”。同一分类下的“Air Members”,在翻译时应先了解其历史背景。首先,皇家空军的管治机构是“空军理事会”(Air Council),理事会委员由空军代表和非空军代表组成,其中空军代表就包括空军参谋长和一众理事会的“空军委员”(Air Members)等。因此,“Air Member for Personnel”和“Air Member for Materiel”应分别作“空军人事委员”和“空军物料委员”。谢谢。--ClitheringMMXXI 2021年2月13日 (六) 16:17 (UTC)[回复]
维 基 百 科 政 策 简 报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脉动 —
简报发送时间:2021年2月2日 (二) 03:38 (UTC)

过去一个月(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内,中文维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变动大致如下,个别项目基本依变动或施行时间先后排序:

人事动态 人事动态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重大的方针与指引修订。过去一个月内,互助客栈方针区共有新提案29项,另有9项方针与指引相关提案获得通过:

  1. 快速删除方针》:修订〈所有页面〉和〈其他页面〉等节,调整G10、G14和O1准则条文内容。讨论纪录
  2. 讨论页指引》:修订〈用户讨论页〉一节,禁止匿名用户将其用户讨论页中结束未过七日之讨论移除或进行存档。讨论纪录
  3. 新页面巡查方针》:将预定进行的事实性修改交付公示并获得通过。讨论纪录
  4. 傀儡方针》:将预定进行的事实性修改交付公示并获得通过。讨论纪录
  5. 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调整“大陆”及“内地”等词的使用规范,并相应将《避免地域中心方针》〈地理〉一节中重复之描述删除讨论纪录
  6. 格式手册(朝鲜半岛用语)》: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朝鲜半岛相关用语指引,优先适用于既有之《格式手册》。讨论纪录
  7. 使用者页面指引》:修正〈我的用户页上可以放些什么内容?〉一节中与双授权条款相关的过时内容。讨论纪录
  8. 申请成为管理人员指引》:经社群讨论通过,将管理员和界面管理员二职完全分立、单独计算申请成为界面管理员的冷静期,并废除管理员选举“一票两投”制度。讨论纪录
  9. 捷径指引》:鉴于“MOS”(格式手册)及“LTA”(持续出没的破坏者)伪命名空间经社群讨论通过正式建立,〈伪命名空间〉一节获提升为指引,同时相应调整《快速删除方针》〈重定向页面〉一节,将上述伪命名空间新增至R2准则之例外。讨论纪录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包括未于互助客栈方针区讨论而进行之小修改、方针与指引之相应修订或事实性修订等。请核查此等修订,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栈方针区复议。

其他重要社群动态 其他重要社群动态:此处列出的动态虽不一定与正式方针或指引有关,惟对维基百科之社群或站务运作有一定影响。

File:Leung Ming Yin, Laurence.jpg文件存废讨论通知[编辑]

您好,您先前上传的文件“File:Leung Ming Yin, Laurence.jpg”已被提出存废讨论正在讨论文件的存废
维基百科非常欢迎您上传文件,但请先看看非自由内容使用准则文件使用方针

某些问题图片或许可以通过添加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解决。请参与档案存废讨论,您亦可以与提删的维基人进行沟通,多谢合作!
帮助:互助客栈著作权IRC聊天频道--广九直通车留言2021年2月3日 (三) 04:43 (UTC)[回复]

岁在辛丑 恭贺新春[编辑]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谨祝:
新春吉祥,身心康泰
事业进步,闾家平安

几年没上来,希望一切还好。

最近这段时间不常在DYKC看到您,不过香港历史、共和联邦历史这块近年来也有几个新进编辑,我觉得还好,希望您能够继续帮助他们。

春卷柯南-发前人所未知 ( ) 致意
国历四七一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公历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维 基 百 科 政 策 简 报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脉动 —

过去一个月(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内,中文维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变动大致如下,个别项目基本依变动或施行时间先后排序: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 方针与指引重要变动:重大的方针与指引修订。过去一个月内,互助客栈方针区共有新提案32项,另有7项方针与指引提案获得通过:

  1. 关注度指引(学者)》:修订〈标准〉一节,调整第二点列举的学术团体性质及范例。讨论纪录
  2. 争议解决指引》:依据社群讨论结果,将原《争议解决指南》全文提升为指引。讨论纪录
  3. 共识方针》:修订〈提案讨论及公示时间〉一节,明确限制该章节内容的适用范围。讨论纪录
  4. 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新增“大陆地区”、“台湾地区”等词的使用规范。讨论纪录
  5. 格式手册(朝鲜半岛用语)》:新增〈用词〉一节,订立“朝鲜半岛”、“韩国”、“朝鲜”等词的使用规范。讨论纪录
  6. 格式手册(旗帜)》:依据社群讨论结果,正式订立旗帜相关格式指引。讨论纪录
  7. 避免地域中心方针》:对〈政治〉一节条文进行事实性修订。讨论纪录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 其他方针与指引杂项修订,包括未于互助客栈方针区讨论而进行之小修改、方针与指引之相应修订或事实性修订等。请核查此等修订,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栈方针区复议。

其他重要社群动态 其他重要社群动态:此处列出的动态虽不一定与正式方针或指引有关,惟对维基百科之社群或站务运作有一定影响。

新特首办大楼的启用日期[编辑]

不过我又不觉得要急于改回。 ——摩卡·贺昇 2021年3月28日 (日) 10:05 (UTC)[回复]

十分抱歉,我已经改回来了,谢谢您的指正!--ClitheringMMXXI 2021年3月28日 (日) 15:52 (UTC)[回复]

非常尊敬的/尊敬的 & 阁下[编辑]

您好,想请教如果已使用阁下作为honorific suffix,那“非常尊敬的/尊敬的”是否则不能同时存在?谢谢──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1.255.226.205讨论)于2021年4月6日 (二) 05:52 (UTC)加入。[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honourific suffix及prefix是英文语境中使用的称衔,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须考虑到中文的文法和语境。以信、达、雅为前提下,并不应该随便机械化地依照“The Right Honourable”的表面含义译成“非常尊敬的”。参考牛津英汉词典,“The Right Honourable”只解作“阁下”;至于在中文语境中,官式公文和一般出版物通常只是将“The Right Honourable”和“The Honourable”在使用作人物称衔时笼统译作“阁下”,并不会将“非常尊敬的”用作人物称衔。“The Right Honourable”和“The Honourable”作为人物称衔使用的时候,顶多只在一些讽刺场合采用直译,例如“这些“尊贵”议员只会白吃白喝”,但似乎仅此而已。同样,参考香港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坊间惯将“His Excellency”和“The Honourable”等译作“督宪阁下”、“司宪阁下”和“议员”等。即使到今天,香港立法会议员享有“The Honourable”称衔,中文作“议员”;但从不见有使用“尊贵的”和“优秀的”等直译作为人物称衔。
再者,其他英国贵族等级的称衔,往往翻译成中文后多只有作“陛下”(Her Majesty)、“殿下”(His Royal Highness)、“阁下”等。从来只有“女皇陛下”而不是“她庄严的女皇”;只有“威尔士亲王殿下”而非“他皇家高贵的威尔士亲王”;更是只有“威灵顿公爵阁下”(His Grace the Duke of Wellington)而不是“他优雅的威灵顿公爵”。如有需要,我同意在“The Right Honourable”的条文开首本身说明此一称衔的直译是有“非常尊敬的”的含义,但如果将直译硬套用于人物称衔中使用,恐怕只会让有识之士贻笑大方了。--ClitheringMMXXI 2021年4月6日 (二) 17:45 (UTC)[回复]

您好,感谢您超超超级专业的回答!我是否可以以此为依据删除温斯顿·丘吉尔条目中infobox里honorific-prefix的“尊敬的”?再次谢谢您。──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1.255.226.205讨论)于2021年4月6日 (二) 19:40 (UTC)加入。[回复]

(:)回应,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可能会遇到阻力。其一,可能会被忠于直译的编者回退;其二,infobox是从英文维基翻译过来,部分字段仍残留欧化语句的影子,须要慎用;但infobox本身设计上引导编者填写所有字段,结果很容易让编者画蛇添足。建议可从源头入手,把非常尊敬的条目移动成“The Right Honourable (英文称衔)”,并在条目内文正确解说有关称衔翻译成中文后的使用习惯,但此举同样有可能遇到阻力,谢谢。--ClitheringMMXXI 2021年4月7日 (三) 14:4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