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
利簋 | |
---|---|
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布 | |
時代 | 西周 |
出土 | 陝西省臨潼縣(1976年) |
現藏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入錄 | 2002年 |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銘文中有「珷征商」字樣,又被稱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02年入選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
出土
[編輯]1976年3月間,陝西省臨潼縣零口公社西段大隊(今臨潼區零口街道西段村)發現了一個西周銅器窖藏,出土銅器六十餘件,利簋為其中之一。[1]
形制
[編輯]利簋通高28公分,口徑22公分,重7.95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雲雷紋。
銘文
[編輯]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管師易(賜)又(右)吏利
金用乍(作)旜公寶尊彝
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有一些學者根據上述理解,認為銘文可以像這樣斷句:
珷征商,隹(通唯)甲子朝,歲
鼎(通貞、正)克,聞(通昏)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管(一說闌,存疑,一個地名)師,易(通賜)又(右)吏利
金,用乍(作)旜(存疑,一個人名)公寶尊彝
意思可以解釋為:周武王伐商,在甲子日這一天的早晨,歲星(指木星)在天空正中間的位置時告捷,黎明時分(昏夙)奪取了商(的城池)。辛未日(甲子日的七天以後),武王在管(某地)地的軍隊中,賜給了右吏(官名)「利」(人名)一些金(指銅)。「利」就用這些銅鑄造了這件寳器,用以作祭祀祖先旜公的寶器。
價值
[編輯]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其銘文開首,即從「珷征商」、「夙有商」幾句,明確概述了武王征商的史實,是已知周初金文關於此事件的唯一史料。其餘大禮簋、沈子它簋、宜侯夨簋等提到武王征商的青銅器銘文都屬於追述。[1]利簋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記載伐商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與《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2]等文獻中關於武王伐紂時間的記載相印證,對商周斷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
[編輯]- 《利簋銘文考釋》,於省吾,《文物》,1977年8期
- 《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 錘鳳年、徐中舒、戚桂宴、趙誠、黃盛璋、王宇信,《文物》,1978年6期
- 《利簋的歲字不釋歲星》,白光琦,《文博》,1996年05期
- 《利簋銘文再認識》,黃懷信,《歷史研究》199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