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射民航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霍克薛利三叉戟客機,曾作為中國政府專機服役
空中巴士A300的剖面,上側為機艙,下側為貨倉

噴射客機(英語:jet airlinerjetliner)是由噴射發動機提供動力的一類航空器。常見的民航飛機通常都有兩個或四個噴射發動機;在七十年代,三引擎設計較為普遍,但在今天並不常見。

今天的大部分民航客機都是由噴射式引擎提供動力的,噴射式引擎能夠為飛機提供較高的推動力。首架噴射式客機在1950年問世,其裝配了相對簡易的渦輪噴射引擎。不久後便由更加高效的、安靜的渦扇引擎替代。

噴射式民航客機基本分為兩大類別:廣體客機窄體客機[1]

早期歷史[編輯]

蘭開斯特試驗機,攝於1954年

第一架使用渦輪噴射式引擎的客機是一種阿弗羅蘭開斯特人式英語Avro Lancastrian活塞引擎客機的實驗性改裝。該機型選裝了若干種早期的引擎,包括德哈維蘭幽靈式噴射發動機英語de Havilland Ghost尼恩引擎。同時也保留了兩個位於內側的活塞式引擎,安置在舷外引擎艙內。第一架全噴射機則是維克斯VC.1維京G-AJPH,於1948年4月6日首次飛行。

相較於同一時代的的活塞式飛機,早期的噴射式客機有著較低的噪音和顛簸。[2]

第一代(1950年)[編輯]

哈維蘭彗星型飛機,攝於1953年6月2日於倫敦希思羅機場

第一架專門製造的噴射式客機是英國哈維蘭彗星。於1949年首飛,1952年投入營運。而1949年加拿大研發的Avro C102噴射機卻從未達到生產階段。不論如何,形容這類新式客機的「噴射式客機」一詞得到了廣泛使用。

創新方面[編輯]

從氣動設計的角度上看,這一代飛機有著大展弦比後掠翼,且機翼的前後邊緣也往往帶有大面積的襟翼。為降低引擎與機翼氣流的干擾,德哈維蘭圖波列夫兩大製造商首次將引擎挪動至接近機身的位置,這一設計先前只有在軍事設計中出現。同時,Caravelle率先將引擎安裝在後機身的兩側。[3]

第二代(1960年)[編輯]

在巴塞爾的英國島嶼航空公司噴射式客機(BIA),1985年

第二代噴射式客機,包括雙發的BAC11-1、道格拉斯DC-9波音737;三發的波音727霍克薛利三叉戟客機圖-154;以及多引擎的伊爾-62維克斯VC10[4]主要的技術特點是採用新的機翼型和低旁通比渦輪扇發動機。這一新設計降低了耗油率,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性。在氣動設計方面,基本確立了懸臂式下單翼的布局;同時也在各部件氣動干擾方面有重大改進,例如襟翼等增升裝置多採用多段式開縫翼。以及開始大量使用複合材料,以達到減重的目的。[5]

創新方面[編輯]

第二代噴射式客機以渦輪扇發動機,和三引擎配置著稱。[5]

第三代(1970年)[編輯]

第三代的噴射客機的引入了廣體型(雙通道)和渦輪扇發動機。[6]當波音747在1970年1月首度投入使用時,泛美航空和波音提出了「再次開啟了商業航空的新紀元」(again opened a new era in commercial aviation)。波音747有節約燃油、容載量大(約400人)等諸多優點,被暱稱為「珍寶客機」(Jumbo Jet)。與波音747有類似功能的飛機還有很多,例如DC-10、L-1011等,均可以執飛長程的航線。此時也正是空中巴士公司首架噴射式民航機問世之時,即雙引擎的A300。

第四代(1980年代)[編輯]

1978年,波音公司推出了雙引擎的波音757以替換其波音727。同時推出了波音767空中巴士A300競爭。[7][8][9] 757和767中型飛機推向市場取得了成功,部分原因是1980年代擴大範圍的雙引擎運行性能標準(ETOPS)准許了跨洋雙發飛機的運行。[10] 這些規定允許雙引擎飛機在距離備降機場三小時航程範圍內執飛跨洋航線。[11] 在ETOPS規定推行後,航空公司開始使用波音767等雙發客機執行長距離的越洋航線。[12][13]

第五代(1990年代至今)[編輯]

在1980年代後期,DC-10和L-1011機型臨近退役。促使飛機製造商開發替代機型。[14] 麥道公司開始了MD-11的研製,以替代DC-10。 空中巴士在A320的成功基礎上,研發了中等航程的A330的雙發客機及執飛長距離航線的A340四引擎飛機。 1988年,波音開始了B777雙發客機的研製。[15]  此外,波音還發布了一個747的重大更新,即747-400。

在最後進場階段的空中巴士A340-600,機腹處有第四對起落架

20世紀以來,各大飛機製造商都在氣動設計、控制系統等方面將原先機型進行了改進,例如波音737-800等。近年來更有使用線傳飛控系統空中巴士A350、波音777、787等先進的噴射式民航飛機首飛或投入市場營運。[16]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劉凱. 航空运输设施设备.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018-06-01]. ISBN 97878108226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1) (中文). 
  2. ^ Team, Discuz! Team and Comsenz UI. 科学网—因方形窗户而闻名空难史的世界首款喷气式客机 - 张磊的博文. blog.sciencenet.cn. [2018-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1). 
  3. ^ 第一代喷气式客机. amuseum.cdstm.cn. [2018-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9). 
  4. ^ Kroo, Ilan. Engine Placement. AA241 Introduction to Aircraft Design: Synthesis and Analysi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6-01-19 [201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3). 
  5. ^ 5.0 5.1 第二代喷气式客机. amuseum.cdstm.cn. [2018-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9). 
  6. ^ Wells & Rodrigues 2004,第146頁
  7. ^ The 1980s Generation. Time. 1978-08-14 [200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8). 
  8. ^ Weiner, Eric. New Boeing Airliner Shaped by the Airlin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0-12-19 [201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9. ^ Eden 2008,第98, 102–103頁
  10. ^ Eden 2008,第99–104頁
  11. ^ Norris & Wagner 1999,第128頁
  12. ^ Yenne 2002,第33頁
  13. ^ Eden 2008,第112頁
  14. ^ Norris & Wagner 1999,第126頁
  15. ^ Norris & Wagner 1996,第9–14頁
  16. ^ 多图慎入|当谈起空客A350时,我们究竟应该谈些什么. www.minhangshi.com. [2018-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