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政條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國通商條約
五國條約中最後簽署的日法修好通商條約

安政條約(日語:安政五カ国条約),是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別與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總稱。5個條約均簽訂於安政五年,故稱安政條約,又稱五國通商條約,安政五國條約

因未獲天皇敕許,簽訂條約的幕府飽受攘夷派批評。

過程

[編輯]

1854年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後,西方進一步迫使日本開國。1856年8月,美國派遣T.哈里斯抵日本下田 ,逼迫江戶幕府同意開設由他擔任總領事的美國駐日總領事館。1857年10月,幕府又被迫同意哈里斯前往江戶晉見將軍。1858年1月,哈里斯與幕府代表下田奉行岩瀬忠震日語岩瀬忠震目付井上清直日語井上清直展開斡旋,達成合意。老中堀田正睦遂入京尋求孝明天皇敕許。條約引發京都公卿不滿,導致廷臣八十八卿列參事件。1858年5月3日,天皇拒絕。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遂在未獲天皇敕許的狀態下,與哈里斯簽訂《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和貿易章程 。同年8月至10月間,幕府與荷俄英法相繼簽訂類似條約與貿易章程。 京都朝廷的攘夷派公卿不滿井伊處理方式,公武關係緊張,最終導致井伊發動安政大獄,及隨後的櫻田門外之變。1862年,受到尊王攘夷運動壓迫的幕府向列強尋求推延開港,簽訂倫敦備忘錄日語ロンドン覚書推延開港。

條約使日本的民族主權受到嚴重損害,半殖民地化危機加深。明治維新後,修改條約(日語:条約改正)是新政府最重要的任務之一[1],但進展並不順利。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才廢除領事裁判權及片面最惠國待遇,1911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收回關稅自主權。

不平等條約

[編輯]

安政條約的要點包括:

條約一覽

[編輯]
安政五國條約
條約名 簽約日
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1858年7月29日[9]
日荷修好通商條約 1858年8月18日
日俄修好通商條約 1858年8月19日
日英修好通商條約 1858年8月26日
日法修好通商條約 1858年10月9日

註腳

[編輯]
  1. ^ 新版 日本外交史辭典』(1992)では、條約改正を「幕末から明治初年にかけて、日本が歐米諸國と締結した不平等條約を平等條約に締結し直そうと試みた明治政府の一連の外交交渉」と定義している。『國史大辭典』(1986)では「明治政府の締結した北ドイツ連合・オーストリア=ハンガリーなどとの諸條約も安政の諸條約と同様の不平等條約であった」と記されている。臼井(1986)p.637
  2. ^ 日米修好通商條約第3條
  3. ^ 港灣大事記|東京都 港灣局. www.kouwan.metro.tokyo.jp.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中文(臺灣)). 
  4. ^ 日米修好通商條約第6條
  5. ^ 日米約定(下田条約). www.mofa.go.jp. [202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6. ^ 日米修好通商條約第5條
  7. ^ 日米修好通商條約第7條
  8. ^ 日米修好通商條約貿易章程第七則
  9. ^ United States 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1776-1949 Volume9 pp.362-372 (PDF). 美國國會圖書館. 1972-03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