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殲-7
![]() |
|
殲-7於北京軍事博物館 | |
類型 | 戰鬥機 |
生產公司 | 瀋陽飛機公司 成都飛機工業公司 貴州飛機工業公司 |
首次飛行 | 1966年1月 |
服役 | 1967年 |
使用狀態 | 停產,仍在現役中 |
主要用戶 | 中華人民共和國*360(逐步退役) |
其它用戶 | 巴基斯坦*151 北韓*180 蘇丹 埃及 *74 |
生產數量 | 1,000架以上 |
發展自 | MiG-21 |
衍生機型 | 梟龍 高教-9 殲8(最初型) |
殲-7原稱62式殲擊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仿製前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北約代號相同為魚床。殲-7採取三角翼,單座單發,機頭進氣的設計。1965年9月由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製造第一架殲7的總裝,1966年12月28日正式定型並量產,後來將生產線轉移至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並於2006年停產。前後共生產了約1500架,衍生出各種改進型以及出口型,從1980年代至2000年代大批量生產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埃及、伊拉克、斯里蘭卡以及伊朗等國家的空軍。中國空軍逐步以J-11等先進戰機予以取代,只保留後期型號殲-7G,執行國土防禦,對地攻擊的任務。
八一飛行表演隊也曾使用殲-7EB和殲-7GB進行飛行表演,後改用殲-10至今。
歷史[編輯]
1957年8月,時任中國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會見蘇聯駐中國經濟技術援助總顧問伊萬·阿爾希波夫,提出蘇聯在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幫助中國發展原子彈和航空等方面的技術。兩天後,阿爾希波夫約見聶榮臻並答覆,蘇方已同意給與技術援助,可立即派代表團赴蘇聯談判。1957年9月,聶榮臻、宋任窮、陳賡等率領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訪蘇。在進行引進飛彈、原子彈等軍事技術的談判同時,中方人員表示希望參觀蘇聯最新型的米格-21戰鬥機,但被蘇方拒絕。10月15日,中蘇雙方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1959年2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那斯塔斯·米高揚在莫斯科簽訂了1959年到1967年的《中蘇經濟合作協定》,隨後第一機械工業部四局派出了以徐昌裕、李兆翔為正、副組長的航空專家小組,赴蘇聯談判有關航空工業的援建項目,在談判過程中方向蘇方提出了引進米格-21的願望,而蘇聯方面也初步同意將米格-21的生產許可權轉讓給中國。
但隨後的中蘇關係卻急轉直下。蘇聯撤退專家後,赫魯雪夫又做出一些和緩姿態。1961年2月,赫魯雪夫給毛澤東寫來一封信,表示願意提供蘇軍現役的米格-21F-13(МиГ-21Ф-13)戰鬥機,並轉讓米格-21戰鬥機的製造權,希望儘快派代表團赴莫斯科談判。1961年3月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率代表團訪蘇。出發前劉亞樓聽周恩來面授機宜,說是技術轉讓不能帶有附加條件。1961年3月30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關於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帶有К-13飛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的生產許可權、技術資料和關於生產帶有К-13飛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蘇聯將在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情況下,蘇聯頒發米格-21F-13戰鬥機、R-11F-300渦輪噴射發動機、K-13空對空飛彈的生產許可證給中國政府,由蘇聯方面提供技術、圖紙和零件,在中國國內製造米格-21F-13戰鬥機,但所有的技術援助都是有償的。根據協定,蘇聯需要向中國提供一架米格-21F-13的整機、兩台引擎作為中方仿製過程中參考的樣板機,以及可供組裝15架米格-21F-13的散件;同時,中國並另外直接購買了12架米格-21F-13,首先裝備在空軍第十一航空學校以熟悉飛機性能,裝備部隊後被稱為「一九六二年式殲擊機」(不稱作米格-21,當時還沒有殲七這個名字)。蘇聯原來準備的協議文本中書有「向中國派遣專家」的條款,促動了剛剛被撤走專家的中方的神經,劉亞樓提議用「工程技術人員」代替「專家」這個詞語,蘇方同意。3月30日晚,代表團在中國駐蘇大使館舉行了一個答謝宴會,邀請了時任蘇聯空軍總司令、空軍主帥康斯坦丁·韋爾希寧及蘇聯國防工業委員會主席列昂尼德·斯米爾諾夫等人參加。
然而,當時的中國大陸正處於大躍進的年代,由於研製、生產過程盲目求快,導致瀋陽飛機製造廠製造的東風103(殲-6甲)、東風102(59式)殲擊機出現許多質量問題。為了集中力量整頓和提升殲-6的生產質量,按照總參和國防科委的要求,解放軍空軍於1961年12月提出了《主要技術裝備7年規劃》(1961年至1967年),要求首先將米格-19S(殲-6基本型)仿製出來,繼之仿製米格-21。1961年8月至1962年10月期間,米格-21戰鬥機和技術資料、各種配件陸續分批運抵中國。解放軍空軍接收了12架米格-21F-13及120枚K-13空對空飛彈,率先裝備空三師。而工業部門技術人員在核對文件資料時,發現有多達256項重要技術資料不全。[1]1964年,原名62式的新型戰鬥機正式改名為殲-7。
殲七原型飛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廠仿製米格-21Ф-13型。首先是技術吃透。1964年11月20日,開始試製零件。1965年7月,全機的零件製造基本完成,開始部件裝配。1965年9月部件裝配完成轉入總裝。1965年10月14日,完成了第一架飛機0001號原型機的總裝工作。1965年11月28日第二架原型機0002號機總裝完畢準備試飛。1966年1月17日,葛文墉駕駛2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966年12月28日,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鑑定定型。1967年開始殲7原型的小規模批生產。
1964年和1965年第三機械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製造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廠分別為殲-7的第一複製廠和第二複製廠。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到七十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飛機為三角翼,單座單發,機頭進氣,裝備一台WP-7渦噴引擎。
殲7戰鬥機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
其中Ⅱ型是I型基礎上改良彈射坐椅和減速傘,還有加大推力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
Ⅲ型為米格-21MF型的仿製版,裝備P-13F-300型發動機的仿製版渦噴13發動機,由於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沒有原型機,後來Ⅲ型又改稱C型。
ⅢA型又稱D型,為Ⅲ型的基礎上改良航電和裝上增加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的改良型。
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裝上西方航電的改良型,B型最初是出口約旦的M型機,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中介改良型,後來也有以此標準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別是只有一對翼下掛架,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型,主要是以義大利FIRA公司Grifo-7型多功能雷達換裝M/P型上面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ky Ranger測距雷達,也適用於後來的PG型。
C型則是M型為基礎改機頭兩則進氣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國航電版,沒有生產原型機。後來又把殲7Ⅲ型稱作C型、Ⅵ型又稱E型,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及增加機翼結構油箱,能夠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掛載霹靂8型飛彈。
MG型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G型,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
G型為E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號,採用了頭盔瞄準器、仿製的以色列EL/M2001都卜勒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能較好地發揮霹靂8乙型飛彈的離軸鎖定能力,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是整片式風檔。
EB型跟GB型皆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表演專用機。
FS型跟MF型都是以殲七機身製作的實驗機,主要方向是改良機頭進氣不能安裝大型雷達的缺點,FS型使用Ⅱ型的機身並改良為下頜進氣道,只改造了1架測試用飛機,另一個機頭部件供靜存試驗用、而MF型則使用E型的機身,並改為機腹進氣道,也修改了機翼的形狀,沒有製造出實機。
1980年代巴基斯坦需要新一代戰鬥機而尋求中國的協助,開始研製殲7的改進型殲7CP,巴方代號SABER Ⅱ,後來因巴基斯坦改為採購F-16而告終,後來被更改為超七計劃,其最終成果為FC-1「梟龍戰機」。
殲教七型為中國自行發展的雙座高級教練機,用來訓練殲7和殲8的飛行員,於21世紀初經重新設計,成為教練-9(JL-9)型山鷹高級教練機,以競標中國新一代高級教練機市場。據悉教練9於2007年開始正以殲教7B的名義少量生產供部隊試用。目前全部殲7系列已於2006年停產,但據媒體報導,截至2013年中國仍在小批量的生產殲7飛機,主要為出口型。[2]
發展版本[編輯]
62式殲擊機/殲7原型[編輯]
中國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國防工辦)指示中國航空工業研究院和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對米格-21飛機進行全面「技術摸透」。1962年10月23日,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將中國仿製的米格-21F-13定名為「62式殲擊機」,並把仿製工作列入1963年的飛機生產計劃。同年11月,國防工辦決定,爭取在1964年國慶節前組裝8~10架米格-21。從1964年2月起,瀋陽飛機製造廠開始裝配由蘇聯進口的15架米格-21F-13散件,同年3月31日第一架散件裝配的米格-21(2210號)完成組裝,並在4月30日成功首飛。
通過組裝飛機的經驗和消化了的技術資料,殲7的仿製重新展開。1964年11月4日,62式殲擊機正式命名為殲擊七型,簡稱殲7。11月20日正式開始試製,1965年9月完成了第一架自製的飛機總裝,開始結構靜力強度測試。第二架飛機於1965年11月總裝完畢,並於1966年1月17日首飛。1966年12月28日正式定型並開始生產,後來被稱為殲七原型。而配套的P-11F-300渦輪噴射發動機的仿製工作也於1964年在瀋陽黎明發動機廠開始仿製,1965年10月第一台發動機組裝完畢並開始試車,1966年12月通過技術鑒定,開始生產,並命名為渦噴7型發動機。
殲7原型是瀋陽飛機製造廠按照米格-21F-13型仿製而成,飛機結構基本上跟米格21F-13型一樣,只根據當時的工藝要求進行了少量改動。瀋陽飛機製造廠在1967年開始少量生產,但到1970年停產為止一共只生產了23架,加上用蘇聯提供的零件組裝的15架和原本引進的一架樣機,一共只有39架。其中於1970年末軍援阿爾巴尼亞12架。
6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基於周邊國際形勢及備戰的考慮,在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出23架自製的殲7後,把生產線轉移至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而發動機的生產也轉移到新建的貴州發動機製造廠,而後來瀋陽飛機製造廠承擔起發展及製造殲7的雙發動機放大改良型──殲-8系列是為後話。
殲7I型[編輯]
1969年4月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對殲7飛機進行改良設計,主要改良項目有6項:在飛機左側增加一門30毫米機炮、機頭進氣錐由原來三級調節改為隨飛行速度作無級自動調節、進氣口的唇口半徑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換裝採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增大推力、將座艙蓋加高70毫米和擴大機翼整體油箱,簡稱「6改」。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殲7改良型試飛,共投產34架,被稱為殲7I型,後來又改稱殲7A型。後來由於工藝發展的問題,認為「6改」的風險太高,1972年5月成都飛機製造廠決定先落實前三項改進,其餘項目等工藝成熟後再加入生產型上。1973年6月"3改"殲7I型試飛成功,到198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88架(含34架「6改」殲7I型)。其中40架軍援北朝鮮。
殲7Ⅱ型[編輯]
1975年7月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在殲7I型基礎上進行改良工作,除了落實"6改"外主要改進為由帶離式彈射改為拋蓋彈射,採用了能在零高度、速度250~890公里/小時內安全彈射的Ⅱ型火箭彈射椅,還有機身副油箱由480升增加至720升及減速傘艙由機腹移至垂直尾翼根部。1978年12月30日試飛成功,稱為殲7Ⅱ型。到1986年停產為止共生產375架,其中貴州飛機製造廠生產了約100架。1991年6月,中國空軍發現殲7Ⅱ型後機身因發動機溫度影響受損,引發大規模停飛,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原成都飛機製造廠)經過半年針對性試飛,摸清了問題所在,並於1992年1月到5月期間派員到海空軍對服役中的殲7Ⅱ型進行維修,讓飛機回復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後生產的殲7系列也作了同樣改進,之後再也沒有發生此類事件。[3][4]
殲7ⅡH型[編輯]
中國從1982年開始跟以色列談判引進怪蛇-3型紅外線導引飛彈,很快就達成生產許可協議共引進全套生產技術,國產型被稱為霹靂8型。1983年8月2日,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殲7II型改裝霹靂8型飛彈的任務,1984年3月完成改進設計,1985年3月首架改裝型試飛成功,1985年9月9日通過技術監定,被命名為殲7IIH型,後來又改稱殲7H型。由於霹靂8型飛彈(120KG)比原本的霹靂2型飛彈(75KG)重,需要在機頭增加配重。殲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掛樑可以同時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仿製自美國的AIM-9D型飛彈)和霹靂8型飛彈,還首次加裝箔條/熱焰彈投放器。1986年2月殲7ⅡH型開始裝備部隊,到1993年停產為止共生產221架。另外中國海軍裝備的版本稱為殲7HH型,主要為應付高鹽分環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1978年中國政府認為航空工業的發展速度不足,決定要引進外國技術,後來促成引進西方航電改良而成的殲7M、和仿製全天侯型MiG-21MF型的殲7Ⅲ型兩個型號的發展。
殲7B/M型[編輯]
1978年11月中國政府派出專家代表團到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訪問、參觀和考察,並與有關外國廠商進行了商談。代表團回國後,認為歐製機引進價格太高、難以負擔,而殲7、殲8電子火控設備是弱點,如果只是引進技術,則花錢不多之餘,又可以改善飛機的作戰能力。於是1979年著手與英國馬可尼、史密斯、費倫蒂三家公司商談殲7、殲8火控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系列的引進安裝問題。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中國於英國馬可尼公司經過十輪會談後,簽訂了改裝殲7的合約,並決定進口抬頭顯示器、靜止變流機、雷達測距器、大氣數據計算機、通訊電台和照相槍共6項設備,另外又跟史密斯公司進口124套雷達高度表,共購買124套設備用於改裝100架殲7(雙方合約包含7項電子系統對中國作技術轉移——大氣數據計算機由161廠、雷達高度表由782廠、電台及保密機由712廠、靜止變流機由秦嶺航空電氣廠、照相槍由248廠、測距雷達由781廠、平顯由西安7171廠(電子及總裝)和248廠(光學部件),分工定點生產)。
1980年底,成飛與英國馬可尼公司已經合同簽完,600萬英鎊定金交了。但是中國軍方說沒錢,外匯緊張,決定「停止工程、撤銷合同、不再談判」。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約旦訪問時接到80~110架改良型殲7的採購意向,但用戶提出5項改良要點:彈射坐椅的工作速度範圍擴大至180~850公里/小時並應把下限進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時、飛機要能使用法製R550短程空對空飛彈、飛機機翼需增加一對掛架以供掛載480升副油箱、S-5對地火箭或2枚100公斤炸彈、裝有英國製造的7項電子火控設備和延長飛機機體、發動機及其他部件的壽命。這個緊急採購恰好解決了成飛與英國馬可尼公司合同無法履約的難題。由於對方要求交機時間太急,決定先以第一、二、五項改良內容交付應急,並稱為殲7B型,容後再完成其餘兩項改良的殲7M型,而M是外貿型的意思。1981年6月簽約規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殲7B型飛機、1983年10月開始交付殲7M型飛機並於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貨量為20架殲7B型、60架殲7M型。1982年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了兩架裝有英國航電的殲7ⅡA型作測試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試飛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雙方同意改裝完成,1984年7月開始生產並於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殲7M型的交機。但該批飛機最後並沒有在約旦空軍服役,而是轉口到伊拉克。其後殲7B型也出口到埃及、蘇丹,而殲7M型則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辛巴威等國。
1970年代隨著美國情報機構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米格」戰機數量不斷增加,建立一支由真正的「米格」戰機組成的模擬對抗中隊也就順理成章了。1977年,Constant Peg項目正式啟動,4477「紅鷹」測試評估中隊也宣告成立。「紅鷹」中隊主要裝備了蘇制的「米格」系列戰機,其中包括「米格-17」,「米格-21」和 「米格-23」,以及殲-7B。向後折翻的艙蓋、垂尾根部的減速傘以及左機炮是殲-7B的主要識別特徵。直到2006年,美國空軍才公開承認曾使用蘇制戰機進行訓練和研究工作。[5]
殲7ⅡM型[編輯]
殲7ⅡM型為殲7M型的國內使用版本,航電使用殲7M型上的授權生產版本,而敵我識別器和彈射救生系統沿用殲7Ⅱ型版本,發動機為改良型渦噴7乙B型。殲7ⅡM型跟殲7ⅡH型同樣可以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和霹靂8型飛彈,也同樣在機頭增加配重。1986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產量不詳。
殲7Ⅲ/ⅢA/IV/D型[編輯]
1978年2月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訪問了羅馬尼亞,考察了該國裝備的米格-21MF型飛機。回國後同年6月在會議上決定要發展以米格-21MF型為基礎的殲7大改型飛機,由成都飛機製造廠、成都飛機設計所、瀋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011基地共同承擔設計工作。同年8月中國派出兩批人員分別到羅馬尼亞和孟加拉,考察並測繪了當地的米格-21MF型飛機,還帶回了座艙蓋、機炮和一些成件。同年12月從埃及購買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樣機各一架並於1979年初運抵中國,同月殲7大改型正式命名為殲7Ⅲ型。
1979年3月殲7Ⅲ型改為由成都飛機製造廠為主承擔廠,4月決定以樣機為基礎仿製、改良之後再做。1980年12月完成總體設計,1982年1月完成全部圖紙。1984年1月11日02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2月6日01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3月25日由埃及運到中國的米格-21MF型飛機在修復後首飛,同年4月12日01號原型機首次地面滑行試驗,4月26日首飛,同年5月2日03號原型機也完成總裝,同年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號原型機先後首飛。1987年4月用於裝備殲7Ⅲ型的JL-7型雷達完成定型,同年11月27日,用於裝備殲7Ⅲ型、仿製自米格-21MF型配備的P-13F-300型發動機的渦噴13型發動機完成定型,同年12月9日殲7Ⅲ型飛機設計定型。1988年首8架殲7Ⅲ型出廠,但由於渦噴13型發動機生產進度問題,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殲7Ⅲ型才交付中國空軍部隊。殲7Ⅲ型於1996年停產,只生產了17架。
1988年成都飛機二業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總公司共同對殲7Ⅲ型進行改進,稱為殲7ⅢA型,後改稱殲7D型。主要改進是換裝增大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由HK-03D瞄準具換成抬頭顯示器、JL-7A型火控雷達,組合式電子反制系統,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飛,1994年11月設計定型,1995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跟海軍航空兵,1999年停產,產量只有32架。由於中國空軍在90年代初引進了遠比殲7系列先進的蘇-27戰鬥機,殲7Ⅲ/ⅢA的總產量不到50架。[6]
殲7Ⅲ/ⅢA型,是未經原廠授權複製的米格-21後期型號。中國空軍使用後發現,雖然雷達航電比原先授權生產的米格-21早期型號——殲7Ⅰ/Ⅱ型系列有質的提升,但中國空軍最看重的穿音速機動性卻因機身重量增加後發動機推力相對不足的原因而比殲7Ⅰ/Ⅱ型有大下降。在同期殲7Ⅱ基礎上改進的雙三角機翼高機動型號發展成功後,殲7Ⅲ型即被中國空軍放棄。殲7ⅢA/殲7D型的生產有不浪費飛機廠在空軍放棄前,已經預先生產的多餘殲7Ⅲ機體部件的考慮。
殲7E型[編輯]
為了應付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6和早期型殲7的退役潮,還有解決殲7Ⅱ型掛載霹靂-8型空對空飛彈時需要在機頭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問題,1987年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了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進,主要改良頂目為換裝新設計的雙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機動性,每邊翼下設有兩個掛架,其中外側掛架能夠使用副油箱,內部有裝有整體結構油箱並取消左翼根部的機炮、以增加載油量,把原來重力加油改為壓力加油方式,換裝渦噴13F型發動機,抬頭顯示器,新型航電系統和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0年5月18日首飛,1993年5月設計定形,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到200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殲6系列和殲7I型飛機。另外中國海軍使用版本稱為殲7EH型,跟殲7HH型同樣為應付高鹽分環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殲7G型[編輯]
G型是以E型為基礎改良的型號,裝有整體式風檔,頭盔瞄準器、仿製自以色列EL/M2001都卜勒雷達的新型JL-7系列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警告器等等。可裝備西方的航電設備,火控雷達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並可使用中國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對空飛彈。而且有手不離桿(HOTAS)設計。2002年6月28日首飛,2004年7月通過定型設計,2005年公開,2006年11月裝備部隊。巴基斯坦於2001年訂購了一批殲7MG型(巴方稱為F-7PG)及殲教7型飛機,採用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已於2004年運交完畢,數量為57架單座和9架雙座教練型。
殲7EB/GB型[編輯]
EB型是E型基礎上拆除了武器和相關電子系統,並裝上特技飛行需要的高精度儀表,為接替於1989年停產的殲教-5作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1992年初八一飛行表演隊裝備的殲教5使用壽命快裝完結,正尋求新坐駕,而當時主要由教練型(K-8)高級教練機和殲7E型戰鬥機競爭,後來八一飛行表演隊選擇了殲7E型飛機。1994年12月2日首架殲7EB型首飛,並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選用傳統的紅白色表演塗裝。八一飛行表演隊於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殲7EB型飛機進行表演,並於2000年中國國際航空太空博覽會(簡稱中國(珠海)航空展)上首次公開表演。後來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原本的殲7EB型剩餘使用壽命不再適合當表演機,為些送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並於1999至2000年間再次交付12架殲7EB型飛機,並改用新型藍白表現塗裝,但這批飛機沒使用多久就被殲7GB型取代,同樣交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GB型則是2004年開始接替殲7EB型飛機成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同樣採用藍白表演塗裝,擁有跟G型一樣的整體式風檔和特技飛行需要的裝備,還首次安裝了編隊飛機燈和拉煙盒。殲7GB型於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楊村機場為外國駐華武官團進行了首次公開表演。由於殲七系列己於2006年停產,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已於2009年換裝殲-10。[7]
殲教7型[編輯]
由於殲7系列還有改良自殲7的殲8系列的飛行特性跟之前的教練機殲教5和殲教6相差很遠,飛行員培訓困難,空軍急需新的教練機,後來決定在殲7的基礎上發展新一代教練機。1979年2月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1UC型雙座教練機樣機運抵中國,隨即決定以此社基礎參照仿製。本來準備在成都飛機製造廠仿製,後來決定把仿製任務交給貴州011基地(即後來的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正式命名為殲擊教練機七型飛機,簡稱殲教7。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樣機由成都運抵貴州安順的011基地雙陽飛機製造廠。1981年1月4日國防部批准了殲教7型的設計指標:極速2.05M、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正常起飛重量7700KG、最大最飛重量8500KG,最大外掛能力1300KG。殲教7是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米格-21UC型的前後座倉和加大型背鰭,機腹由單腹鰭改為雙腹鰭,機身側兩塊減速板改為機底一塊,把翼根處的30mm機炮取消並改裝機底掛架以容納可拆掉的半埋式雙管23mm機炮,其餘飛機結構和機載設備盡量用回殲7Ⅱ型的。 1981年殲教7的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但由於殲教7飛機沒列入國家計劃,經費不足,研製進步緩慢,011基地先後自籌資金2300萬元填補缺口。1983年殲教7終於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來。到1983年3月殲教7的全部設計圖紙完成,工廠隨即開始5架原型機的零件製造。1985年4月9日01號原型機組裝完成,隨後用於靜力試驗的02號原型機也完成組裝,6月12日完成整機靜力試驗,7月5日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1月8日01、04、05號原型機轉飛到西安閻良飛行試驗院進行國家鑒定試飛,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試飛科目。1987年11月13日通過設計定型,1988年2月4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殲教7飛機定型,開始小批量生產。由於殲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構型的殲7為基礎,所以低空機動性差,降落速度快,後座飛行員視野差,後座飛行員需要使用前艙視頻攝像儀提高正前方的視野。
殲教7A型[編輯]
隨著改良型的殲7和殲8陸續加入空軍服役,殲教7的航電設備跟部隊服役飛機出現落差,1994年2月空軍提出要求,貴州飛機設計所開始對殲教7飛機進行改進設計,並名命為殲教7A型。飛機加裝了抬頭顯示器和視頻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新型飛行紀錄儀、座倉蓋天線及新型供氧設備。此外還對機身和機載設備進行改進工作,改善了飛機的維護性。1995年5月24日殲教7A型首飛成功,1996年12月7日通過設計定型審查,隨後開始生產並交付部隊使用。
殲7FS型[編輯]
J7FS型飛機是在殲七E型飛機基礎上改進的單座、輕型、超音速技術驗證機。目的是為了驗證三項技術(引擎、下額式進氣、雷達),為今後的新型殲擊機作技術儲備。採用下額進氣口;機身為半硬殼式,分前後段;機身兩側裝有自動操縱的防喘振放氣門和輔助進氣門;配裝一台渦噴13BF引擎。其主技術性能與殲七E型飛機基本機同。試製出1架飛機。
出口型(F-7)[編輯]
殲7原型[編輯]
1970年中國無償援助了阿爾巴尼亞12架第一批裝配完成的殲7原型飛機,以協助阿爾巴尼亞應付南斯拉夫空軍的威脅,為歐洲唯一使用殲7系列的國家。後來中阿關係破裂,中國也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飛機(殲6和殲7)的零件供應。
殲7Ⅰ型[編輯]
由於美國的偵察機在70年代常常入侵北朝鮮的領空,北朝鮮領導金日成於1982年9月訪華時向中國提出援助新型戰鬥機的要求,後來中國援助了40架殲7Ⅰ型飛機,該批殲7Ⅰ型飛機跟俄製的米格-21PFM型及Bis型一起在北韓空軍服役。
殲7A型[編輯]
1979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不久,埃及跟蘇聯交惡,蘇聯撤走了所有駐埃及的專家及停止了軍事援助,於是埃及政府於1979年1月向中國提出提供一些飛機、發動機和航空設備的援助要求。1980年4月5日中埃兩國簽訂了出口60架飛機的合同,並於1981年底至1982年初交機20架。以殲7Ⅰ型為基礎,減速傘倉跟殲7Ⅰ後期型一樣移到垂尾根部,發動機選用渦噴7乙型,命名為殲7A型,對外以西方命名慣例稱為F-7A。後來埃及跟西方國家關係改善,購買了美製F-16戰機,這批飛機跟埃及原來的米格-21一起退役並轉售包括伊拉克在內的其他國家。[8][9]
殲7Ⅱ出口型[編輯]
埃及於1981年5卡要求尚未交機的40架殲7A型進一步改良,主要是能加掛720公升副油箱及使用法製R550魔術飛彈的能力。由於改良項目基本上跟正在生產的殲7Ⅱ型相同,所以被稱為殲7Ⅱ出口型。1982年底40架殲7Ⅱ出口型全部放機完畢,後來又出口美國15架殲7Ⅱ出口型和1架殲7M型,和1980年代初軍援辛巴威4架。
殲7B型/M型[編輯]
詳見上面殲7B型和殲7M型條目,這兩型飛機也是1990年代殲7出口型的基礎。另1980年代出口美國1架M型。
殲7ⅡK型[編輯]
殲7ⅡK型為殲7ⅡH型的基礎軍援緬甸的版本,對外稱為F-7BK,使用了殲7M型的機翼和渦噴7乙C型發動機,但沒有使用殲7M型的進口設備。1990年首批交機殲7ⅡK型10架和殲教7K型2架,到1999年為止交機殲7ⅡK型58架和殲教7K型14架。
殲7BS型/GS型[編輯]
殲7BS型是在殲7ⅡK型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機載設備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蘭卡,發動機為渦噴7乙Ⅳ型,對外稱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殲7BS型和1架殲教7BS型。另外斯里蘭卡於2007年再跟中國購買4架殲7GS型,除小部分航電設備根據要求修改後其餘跟國內使用的殲7G型一樣。
殲7ⅡN型[編輯]
殲7ⅡN型是殲7Ⅱ型基礎上出口辛巴威的改良型,對外稱F-7BN。採用殲7M型的機翼、發動機和燃油系統,能夠使用法製R550魔術飛彈,但其他航電使用中國國產貨以降低成本。1987年交機8架,與之前軍援的4架殲7Ⅱ出口型一起服役。1991年辛巴威再次進口兩架殲教7Z型飛機以自行訓練飛行員。
殲7MP型/P型/PG型[編輯]
巴基斯坦於1983年殲7ⅡA型試飛時已對殲7M型飛機表示興趣,並研究以此替代服役中的殲6型飛機。1983年12月巴基斯坦派出2名飛行員到中國試飛殲7ⅡA型,後來中國於1984年6月9日派出殲7ⅡA型和殲7M型各一架到巴基斯坦試飛,並跟巴基斯坦空軍的殲6、強5、幻象5及F-16進行模擬對抗,之後巴基斯坦提出採購55架的意向。由於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進,直到1985年才簽下首批20架的訂單,稱為殲7MP型,對外稱F-7P。殲7MP型主要為殲7M型基礎上安裝巴方要求的航電設備,座倉增加後視鏡,儀表版調整,改裝英國的零零彈射椅,使用西方武器並可同時使用四枚對空飛彈和維護性改良。
1988年7月26日20架殲7MP型交機。後於1987年底決定增購40架並提出一些改良要求稱為P型,新一批飛機主要改良了部份機載設備和使用國產零零彈射椅。1989年9月開始殲7P型開始交機,巴基斯坦同時訂購的殲教7P型則1991年起開始交機15架。1991年美國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後續訂單,於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軍再次訂購32架殲7P型以填補戰力空隙。
1993年巴基斯坦軍方又選中了義大利Grifo-7雷達升級殲7MP/P型機隊。1997年中巴雙方又開始談判進口以殲7MG型為基礎的新飛機PG型,經多年談判後中巴兩國於2001年6月23日簽訂合同,引進殲7PG型戰鬥機和殲教7PG型戰鬥教練機,最終進口了57架殲7PG型和9架殲教7PG型飛機。殲7PG型跟殲7MG型同樣使用帶前後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和整體式風檔,但減少一門30mm機炮,雷達最後選用了義大利Grifo-7。
殲7MB型/BG型[編輯]
殲7MB型是在殲7M型基礎上出口孟加拉的機型,基本上跟殲7M型相如,但使用渦噴7C型發動機。1989年4月簽訂14架購機合同,同年10月交機。後來孟加拉空軍又購買了9架殲教7BB型。2006年孟加拉空軍再次購買12架以殲7MG型型成基礎的殲7BG型和4架殲教7BG型,以填補把MiG-29賣掉後的戰力空隙。
殲7MG型[編輯]
由於殲7M型的熱賣,當1993年5月殲7E型設計定型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馬上計劃以殲7E型飛機的技術改進殲7M型飛機,並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及貴州黎陽發動機公司合資改裝了一架飛機,稱為殲7MG型(「G」為改進的意思)。殲7MG型尚未改裝完就參加了1996年珠海航空展,並引起多國的興趣。1998年改裝完成的殲7MG型飛機在珠海航空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事實上殲7MG型飛機並沒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裝了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三架自用飛機。其中0143號飛機是殲7M型的原型機,負責航電系統測試,而0142及0144號飛機則改裝了雙三角翼。殲7MG型飛機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殲7PG型、孟加拉的殲7BG型、納米比亞的殲7NM型、奈及利亞的殲7NI型和斯里蘭卡的殲7GS型的研發基礎。
殲7N型[編輯]
殲7N型為出口伊朗的殲7M型飛機。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其交機30架,此外交付了數架殲教7BI和殲教7N型飛機,21架現役。[10]
殲7NI型[編輯]
殲7NI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奈及利亞的機型。儘管已於2005年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I型飛機,但由於資金問題這批飛機2007年才開始生產。
殲7NM型[編輯]
殲7NM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納米比亞的機型。2005年8月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M型和2架殲教7NG型飛機,殲7NM型飛機於同年交機,而殲教7NG型飛機在2006年10月23日交機。
殲7BGI型[編輯]
殲7BGI型為以殲7BG型為基礎,出口到孟加拉的機型。與原型相比進行了機載系統和航電的改良,孟加拉於2011年11月訂購了16架。[11]
相關事件[編輯]
2012年12月4日上午9時10分左右,一架殲-7戰鬥機在廣東汕頭市護堤路赤窖路段墜毀,飛行員跳傘逃生並安全降落。事故致一處房屋大火,4人被困3人受傷。火災發生後其中1人自行走出,3人受傷送往醫院救治。[12]
技術數據[編輯]
殲-7基本型(J-7) | 殲-7II(J-7II) | 殲-7M(F-7M) | 殲-7E(J-7E) | |
---|---|---|---|---|
總長(不含空速管) | 13.945米 | 13.945米 | 13.945米 | 13.46米 |
高度 | 4.103米 | 4.105米 | 4.105米 | 4.125米 |
翼展 | 7.15米 | 7.15米 | 7.15米 | 8.32米 |
翼面積 | 23平方米 | 23平方米 | 23平方米 | 24.88平方米 |
空重 | 5275公斤 | 5275公斤 | 5275公斤 | 5292公斤 |
正常起飛重量 | 7370公斤 | 7531公斤 | 7531公斤 | 7540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 | 8655公斤 | 9100公斤 | ||
正常著陸重量 | 5480公斤 | |||
最大平飛速度 | 2177公里/小時 | 2177千米/小時 | 2175千米/小時 | 2175千米/小時 |
巡航速度 | 970公里/小時 | |||
失速速度 | 215公里/小時 | 200km/h | ||
最大爬升率 | 180米/秒 | 195m/s | ||
實用升限 | 17500米 | 18200米 | 18200米 | 18800米 |
最大航程(無副油箱) | 1480公里 | |||
轉場航程(兩個500升副油箱、一個800升副油箱) | 2320公里 | 2320公里 | 2200公里 | |
作戰半徑 | 850公里 | |||
起飛滑跑距離 | 800~1000米 | 700米 | 700~950米 | 600米 |
著陸滑跑距離 | 800~1000米 | 600米 | 600~900米 | 600米 |
使用者[編輯]
當前[編輯]
- 孟加拉空軍: 23 架 F-7MB/BG 在役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290 架 J-7 ,40架 JJ-7(已退役).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30 架 J-7D/E(已退役).
- 埃及空軍: 74 架F-7 在役.
- 伊朗空軍: 21 架F-7 和 FT-6 在役.
- 緬甸空軍: 25架F-7M 和 6架FT-7 在役.
- 納米比亞空軍: 6 架F-7NG 和 2架FT-7 在役.
- 奈及利亞空軍: 12 架F-7 和 2 架FT-7在役.
- 朝鮮空軍: 134 架 F-7 在役.
- 巴基斯坦空軍: 144架F-7P/PG(2015年退役,由 JF-17 替換),7 架FT-7 在役.
- 斯里蘭卡空軍: 9架F-7/GS/BS 和 1 FT-7 在役.
- 蘇丹空軍: 20 架 F-7 在役.
- 坦尚尼亞空軍: 11 架 F-7 在役.
- 葉門空軍: 18 架 F-7 在役.
- 辛巴威空軍: 7 架 F-7 在役.
過去[編輯]
- 伊拉克空軍: 80 F-7, 已退役。
- 美國空軍:10架F-7 II 和 1架F-7 M 用於假想敵訓練
參考文獻[編輯]
- ^ 殲-7家族發展背景、研製歷程、改進改型. AirForceWorld.com. [2011-09-18].
- ^ 中國仍在小批量的生產殲7飛機. bdmilitary. [2009-03-08].
- ^ F-7MB Interceptor Fighter Aircraft. bdmilitary. [2009-03-08].
- ^ F-7BG Multirole Fighter Aircraft. bdmilitary. [2009-03-08].
- ^ J-7B serving in USAF 4477 squadron. AirForceWorld.com. [25 Aug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6).
- ^ The MIG27 affair - Fighter Pilots reveal what the "defence analysts" forgot to tell, Sri Lanka Ministry of Defenc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25.
- ^ F-7G fighters to counter tiger air threat
- ^ Indiandefenceforum.com
- ^ Dailymirror.lk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9-15.
- ^ Flight International 14–20 December 2010, p. 40.
- ^ [1]
- ^ 國防部證實殲-7戰機訓練時在廣東汕頭墜毀. 中國新聞網. 2012-12-04日.
- ^ Historical Listing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6.
- ^ World Air Force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6.
- ^ YouTube - MiG-21F-13/F-7A Albanian, Rinas AFB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殲-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