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德蕾莎·梅伊
外觀
德蕾莎·梅伊曾於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新聞動態」欄位。 |
德蕾莎·梅伊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 ||||||||||
| ||||||||||
本條目必須遵守維基百科生者傳記方針。缺乏來源或來源不可靠的負面內容必須立即移除,尤其是可能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的內容。在移除這些資料時不受到回退不過三原則的規範。 如果您是本條目的主角,請參見關於您本人的條目及自傳。如發現條目主角編輯條目時,請參見處理條目主角所作的編輯。 |
本條目與高風險主題在世人物傳記相關,故適用高風險主題流程及相關規範。持續或嚴重牴觸維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針指引的編者可被管理員封鎖或實施編輯限制。用戶在編輯本頁面前應先參閱高風險主題相關規範。 |
德蕾莎·梅伊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此條目為第十四次動員令女性人物類的作品之一,是一篇優良條目。 此條目亦有完成第十四次動員令之改善工程,提升了條目的質素。 |
新條目推薦討論
- 哪一位英國政治家是歷來第二位擔任英國首相的女性?
- 德蕾莎·梅伊條目由Clithering(討論 | 貢獻)提名,其作者為Clithering(討論 | 貢獻),屬於「politician」類型,提名於2016年7月28日 16:53 (UTC)。
- 說明,由本人撰寫,非翻譯作品,希望各位會對新任英國首相有更多認識,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8日 (四) 16:53 (UTC)
- (!)意見--請把「在」改成「是」,不然句子沒有動詞。「政治家」是正面詞彙,不中立,建議改成「政治人物」。-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6年7月28日 (四) 17:05 (UTC)
- (+)支持:符合標準。--B2322858(留言) 2016年7月28日 (四) 19:33 (UTC)
- (+)支持,符合標準,看見這個名字愣了一會……--門可羅雀的霧島診所歡迎光臨神社的羽毛飄啊飄 2016年7月29日 (五) 00:35 (UTC)
- (:)回應,謝謝各位上面的意見,讓我在這裡一併回應。「在」字是手誤,已獲修正。但關於「政治家」,正如作家、畫家、科學家等,我認為以政治家形容一國政府首腦沒有不妥之處。最後,譯名方面,希望條目自動的繁簡用詞轉換能夠滿足二岸三地朋友的要求。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01:36 (UTC)
- 我也持同樣看法,覺得如果政治家不中立,那麼麻煩把漢語維基百科所有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作家也都改成數學人物、物理人物、化學人物和造人專家。--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03 (UTC)
- 這種邏輯正如同說饕客、旅客、房客、劍客都是中立的,所以政客也是中立的。-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6年7月29日 (五) 03:04 (UTC)
- 我覺得政治家和數學物理化學家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中立不中立的情況,誰要說希特勒是軍事家,我也不覺得不中立。--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3:11 (UTC)
- 樓主,其實我覺得外國人有個漢化名字的想法很好,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核對譯名譯音表。(P.S. 強烈建議各國名人都這麼做)--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6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個人認為外國人起漢名,其實就跟華人自己起洋名一樣道理,實在是有助融入對方的文化。但必須顧及的是,維基社群或多或少像一個社會縮影,大家有不同聲音和看法,因此我們也要尊重機制,務求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從兩者取得平衡。--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17:04 (UTC)
- (+)支持,條目達標,並(:)回應此議題,香港對英國人名的漢譯原則與台海兩岸不同,港版的漢譯對象範圍會擴及政府閣員或其他政要,但台海兩岸一般僅會對於派駐到當地的外交官採取漢譯。在這樣的差別下,譯名對照表至關重要。—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7月30日 (六) 11:25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個人認為外國人起漢名,其實就跟華人自己起洋名一樣道理,實在是有助融入對方的文化。但必須顧及的是,維基社群或多或少像一個社會縮影,大家有不同聲音和看法,因此我們也要尊重機制,務求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從兩者取得平衡。--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17:04 (UTC)
- 樓主,其實我覺得外國人有個漢化名字的想法很好,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核對譯名譯音表。(P.S. 強烈建議各國名人都這麼做)--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6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 我覺得政治家和數學物理化學家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中立不中立的情況,誰要說希特勒是軍事家,我也不覺得不中立。--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3:11 (UTC)
- 這種邏輯正如同說饕客、旅客、房客、劍客都是中立的,所以政客也是中立的。-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6年7月29日 (五) 03:04 (UTC)
- 我也持同樣看法,覺得如果政治家不中立,那麼麻煩把漢語維基百科所有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作家也都改成數學人物、物理人物、化學人物和造人專家。--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03 (UTC)
- (:)回應,謝謝各位上面的意見,讓我在這裡一併回應。「在」字是手誤,已獲修正。但關於「政治家」,正如作家、畫家、科學家等,我認為以政治家形容一國政府首腦沒有不妥之處。最後,譯名方面,希望條目自動的繁簡用詞轉換能夠滿足二岸三地朋友的要求。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01:36 (UTC)
- (+)支持,符合標準。(話說樓上提及的「造人專家。」是什麼?)--蘓言竹者(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27 (UTC)
- (+)支持,符合標準--北極企鵝觀賞團(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4:51 (UTC)
- (+)支持:內容充足。Banyangarden(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4:55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巴伐利亞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11:47 (UTC)
- (+)支持:符合標準。--2015leon(論·獻) 2016年7月29日 (五) 15:02 (UTC)
- (+)支持,符合標準。--Iflwlou [ M { 2016年7月29日 (五) 15:49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德蕾莎·梅伊(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政治與軍事人物 - 政治人物,提名人: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 投票期: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至 2016年9月5日 (一) 14:5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由本人撰寫,相信截止今日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希望條目能夠當選以反映其實際質量。如果日後條目內容未能適時更新,屆時歡迎再重審除名,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大致看了下:來源充足可靠,內容詳細豐富。-- 晴空·和岩 討論頁·反互煮·協作計劃 2016年8月30日 (二) 05:09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Ycq2014(留言) 2016年8月30日 (二) 15:57 (UTC)
- (=)中立:大陸和香港譯名沒來源,參考資料日期不符合YYYY-MM-DD格式,缺了突現中立性的「人物評價」一段。來源問題先幫7點出來了。--蟲蟲超能研究所→實驗志願者報名入口 2016年8月31日 (三) 07:51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有以下的回應:
- 條目現已補上中、港、台三地有關傳主譯名的參考出處。
- 雖然「人物評價」不屬於參選的必要條目,但我同意條目有潛力加入「人物評價」一段。不過,鑑於她的首相任期才剛開始,現在就加入「人物評價」,似乎屬言之尚早,如果對讀者造成潛在性的引導,也對她本人有欠公允。我認為條目目前的狀態已維持有效的中立性。
- 關於參考資料,目前沒有對日期在內的格式作硬性規範。以下摘錄了我在2014年、2012年和2011年對參考資料格式的回應,供您參考:
- 「……APA Style,較常用於社會科學範疇,但除了APA以外,學術界還有其他主流格式,包括MLA Style和Chicago Manual下的Humanities Style和Author-dated system,並不是說網上較常見的格式,我們就要採用;往常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按照學科範疇而選用正確格式(例如社會科學多數用APA、理學院多數用Author-dated等等)。我在大學修讀人文學科的時候,教授主要是要求學生採用Humanities Style,而不是APA Style。當然,正如我較早前所表示,這些Style Manuals主要是規範英文作品,人文學科對中文資料多數有另一套規範,除了我早前舉引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論文格式舉要,我在香港的大學修讀歷史的時候,歷史系是以台灣《新史學》撰稿格式為規範,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指引大同小異。本條目作為人物傳記條目,屬於人文學科範疇,我認為採用有關規範是完全恰當的做法。」
- 如有進一步意見,歡迎提出,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31日 (三) 15:38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有以下的回應: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yyyy-mm-dd和用哪種style無關。這裡說的只是發表日期和訪問日期,訪問日期只是條目編者說明自己是在哪天查閱這個網址,看到裡面的內容可以支撐相應文段,採用的格式應該同所在地的漢語格式統一即可。舉個例子來說,retrieved on 25 July 2016,這樣的寫法其實意思就只是說,C大您是2016年7月25日查閱這個網址,和這個網址到底是漢語還是英語網站無關,和這個條目到底是人物傳記、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惡搞作品無關。他人看到這裡還必須懂英語「retrieved」和「July」是什麼意思,雖然我相信至少「July」大部分人會懂,但漢語維基假設讀者完全不懂那也不是過分的要求(至於文獻title、author、publisher、newspaper這都已經是另一回事)。再者,至少整個條目格式應該統一,網址就應該要有accessdate,而不是一些是訪問日期「retrieved on 25 July 2016」,一些又是發表日期「BBC News, 1 November 2015」,一些又有漢語「《星島日報》,2016年7月31日」。我覺得C大應該是有誤解。--7(留言) 2016年9月1日 (四) 05:50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明白您的看法,但有以下回應:
- 中文和英文參考資料分別以中文和英文列出,是學術界慣常的做法,當中沒有硬性規定把英文參考資料的出版日期、造訪日期或其他日期以中文列出(可參考我在上面引用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論文格式舉要)。中文資料用中文、英文資料用英文,分明得很,當中並不存在不統一的問題。事實上,如果有讀者不能理解英文參考資料列載的英文日期,很可能代表這名讀者並不具備理解英文參考資料的能力,所以即使把英文日期轉換成中文,或以「YYYY-MM-DD」的形式列出,其實也無助於協助這名讀者理解英文參考資料。或許會有人提議把英文參考資料包括作者、刊物名稱、出版社名稱、出版日期在內的所有資料完全翻譯成中文,但這種做法其實會阻礙從事研究的其他讀者搜查有關資料,也可能構成原創研究。
- 本條目引用的絕大部份網上資料都是來自新聞網站,新聞網站發佈的新聞本身已經附上刊登日期,因此引用這些資料時概以刊登日期作準。新聞的內容在發佈後如有更動,該則新聞便會補上修訂日期,這屬於新聞從業員一般遵從的專業操守。因此,把新聞參考資料加上造訪日期的意義其實很小。日後如果有網上新聞資料被移除或消失,讀者可透過Wayback Machine輸入原資料的網址,然後存取有關的資料備份,但所存取的備份應以資料的刊登日期作準,而非個別維基編輯的造訪日期。本條目有個別參考資料特別列出造訪日期,是由於有關資料本身沒有註明刊登或出版日期所致。
- 如果您堅持,我可以為本條目所有的電子參考資料加入「[2016-09-02]」,但我必須重申這種做法的實際意義有限,而維基百科的方針也沒有相關強制性要求。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1日 (四) 17:02 (UTC)
- 我再說明一下:刊載日期和訪問日期是兩回事。刊載日期(date)是文獻發表的日期,他人根據此項日期得知發表時間,甚至可以進一步作為判斷信息是否真實可靠的參考,訪問日期(accessdate)是引用文獻方查閱某個網址的日期,這兩個日期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網址有可能失效,網站上的內容有可能改變,數據有可能更新(常見的如正在上映電影的票房數字,各國人口數量,電視節目的最新收視率等),所以accessdate不是也不應該是網絡文獻的發表日期,只是編者聲明,他在Y年M月D日訪問這個網址的時候,其內容是這樣的,可以支撐我在這個位置所寫的內容。編者沒有辦法,也不需要了解這個網址在最初發表時的內容是不是一定和他訪問時一樣,他只需要確保在他訪問時內容是這樣即可。我從來沒有說過author、publisher、title應該翻譯,我也一直反對這麼做,但這和原創研究無關,而只是為了避免影響其他有興趣的讀者查詢。--7(留言) 2016年9月2日 (五) 00:42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我明白您的看法,但有以下回應: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實,來源充足。至於日期格式,不反對主編的意見。—Ntlshuanghe4629(留言) 2016年9月1日 (四) 10:2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質量優異達標。—Kou Dou 2016年9月2日 (五) 04:5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充足、語句順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yesGA票作獎勵。—ArikamaI 墮落者的復仇(謝絕廢話|全面戰爭) 2016年9月2日 (五) 06:3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富,參考來源完備--B2322858(留言) 2016年9月2日 (五) 22:24 (UTC)
- 7支持,1反對,入選。--蟲蟲超能研究所→實驗志願者報名入口 2016年9月6日 (二) 10:49 (UTC)
婦女及平等部長 vs 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
[編輯]@Clithering:從在資料搜集中,我找不到把「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譯成「婦女及平等部長」的可靠來源例子,只找到譯成「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除了「Minister of State」才應譯為「國務大臣」外,還有可靠來源例子證明「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譯成「婦女及平等部長」嗎?如果沒有或很少的話,我認為條目中應使用「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Emphrase:💬︲📝 2016年9月24日 (六) 08:02 (UTC)
- 你可否查看一下「Minister of State」與「Minister」在意義上有沒有區別?如果兩者沒有區別,我不再堅持反對把「Minister of State」與「Minister」劃一譯作「國務大臣」,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24日 (六) 17:12 (UTC)
- 從查找資料,我找到英國內閣「Secretary of State」一般譯為「大臣」是內閣,「Minister of State」屬「Secretary of State」下一級別,而「Minister」看來沒有級別之分。--Emphrase:💬︲📝 2016年9月25日 (日) 14:31 (UTC)
- 你可否查看一下「Minister of State」與「Minister」在意義上有沒有區別?如果兩者沒有區別,我不再堅持反對把「Minister of State」與「Minister」劃一譯作「國務大臣」,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24日 (六) 17:12 (UTC)
政治家vs政治人物
[編輯]以政治家為statesman,以政治人物為politician,現任英相在位尚淺,尚無特出印象,恐怕還沒有到statesman的地位。Cherjau(留言) 2016年10月2日 (日) 20:53 (UTC)
特里莎·梅
[編輯]另寫 特里莎·梅 --Geographyinitiative(留言) 2019年10月22日 (二) 04:2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