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
知識青年本義是泛指有知識的青年或者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惟知青此詞語從1950年代起一直至1977年最後一批上山下鄉的中學生結束,為指向自願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成為農民的青年,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是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數獲得學士或者以上學位。
政策緣起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從19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1]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原創研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原創研究?]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文章 ,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
官方宣傳的典型事跡
[編輯]官方宣傳的典型事跡有:[1]
- 知青下鄉當了赤腳醫生,走村串寨,為農民送醫、送藥,看病、治病。[1]
- 知青下鄉當上了民辦小學或耕讀小學老師,鄉村有了朗朗的讀書聲;這一類知青被農民推薦出去當工人、讀大學,農村孩子都捨不得知青離去,知青毅然放棄回城進大學的機會,留在了農村。[1]
- 知青為老鄉引進了打面機、拉電線為村寨通電、建了小水電站、利用良種良法增加農產、用氣象知識務農、用科學方法養家禽、用科學方法防止病蟲害。知青還為農民理髮、教識字、辦政治夜校、成了畜牧員。[1]
- 知青由於勞動積極,被貧下中農們推選為記工員、保管員、會計,有的甚至還當上了生產隊長,大隊黨支部委員、副書記之類的職務。[1]
- 知青在鄉村組建毛澤東思想小分隊,走村串寨演出樣板戲,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這條事例在當年總是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報道中放在最前面重點宣傳。
作家葉辛後來指出,「當過知青的都知道,所有這些事跡,又都是經過篩選以後整理出來的。更主要的是,培養赤腳醫生、民辦教師、農技員、農科員、土電工這一類事情,外來的知青們不做,當地的回鄉知青和農村青年也都能承擔」。[1]
性侵犯
[編輯]據國務院知青辦1973年的數據,自1969年以來迫害知青案件2.3萬餘起,其中姦污女知青案約占到70%[2]。典型案例為駐西雙版納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張國良連長[2][3],強姦3名女知青、猥褻17名女知青,調查組為了包庇,對受害女性做思想工作並要她們「實事求是」,至1973年李先念副總理狠批「張國良那個連長,和日本鬼子差不多......你還把他當幹部......討論來討論去就是處理不下」,張國良才伏法[2]。
返城
[編輯]1977年高考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得中共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共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滯留在下鄉地或者故鄉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識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一個人遷回父母所在的故鄉城市,而且有年齡及婚否的限制。
統計
[編輯]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估計在約1200至1800萬之間。
關於知青的文藝作品
[編輯]電影
[編輯]小說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葉辛. 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社會科學》. 2006, (5). 全文分4段公開於:
- 作家叶辛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由安置社会青年的权宜之计,发展到“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1-11-04 [202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作家叶辛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大有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1-11-04 [202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作家叶辛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调整和反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1-11-04 [202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作家叶辛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几点思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1-11-04 [202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2.0 2.1 2.2 摘要版見:知青中的女性. 光明日報. 2002-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全文見:劉小萌. 《中国知青史-大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頁299-312.
- ^ 諸炳興. 我当知青那些事——流沙河畔的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202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延伸閱讀
[編輯]- Bernstein, Thomas P. (1977).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Rene, Helena K. (2013). "China's Sent-Down Gene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acies of Mao's Rustication Program".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89019874
- Yihong Pan. (2003). Tempered in the Revolutionary Furnace: China’s Youth in the Rustication Movement.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