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修订间差异

坐标22°24′58.7″N 114°12′40″E / 22.416306°N 114.21111°E / 22.416306; 114.211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Museum
{{Infobox Museum
|name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br>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name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br>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image = Mocc-entrance.PNG

|imagesize = 300px
|caption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logo =
|logosize =
|map_type =
|map_type =
|map_caption =
|map_caption =
|latitude =
|latitude = 22.416300
|longitude =
|longitude = 114.211120
|established = 2013年12月16日
|established = 2013年1月3日(計劃開展日期)<br>2013年12月16日(開幕日期)
|dissolved =
|dissolved =
|location = [[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
|location = [[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
|坐标 = {{coord|22|24|58.7|N|114|12|40|E|display=inline,title|type:landmark}}
|type =
|type = [[氣候]]([[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社會科學]])
|area = 800平方米
|area = 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ref name="mp-mocc-plan"/>;約800平方米為展覽廳<ref name="apd-lls-p"/>
|visitors =
|visitors = 約5.6萬(至2015年5月)<ref name="nytimes"/>
|director =
|director = [[楊詩詩]]博士
|curator =
|curator =
|publictransit = [[港鐵]][[東鐵綫]][[大學站]]
|publictransit =
|openinghours = 星期一、二、四至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br>公眾及大學假期(12月24及31日,及農曆除夕):休館
|openinghours =
|website = http://www.gaia.cuhk.edu.hk/
|website = http://www.gaia.cuhk.edu.hk/
}}
}}


{{external media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英文]]: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縮寫]]:'''MoCC''')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佔地800[[平方米]],以[[多媒體]]展覽香港及全球各地的[[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及香港[[極地探險家]][[李樂詩 (探險家)|李樂詩]]在[[珠穆朗瑪峰]]、[[南極]]及[[北極]]蒐集得來的[[動植物]][[樣本]]、[[照片]]及[[影片]]<ref>[http://archive.is/20130428154622/hk.news.yahoo.com/%E9%A6%AC%E6%9C%83%E6%8D%90%E5%8D%8A%E5%84%84%E4%B8%AD%E5%A4%A7-%E5%8A%A9%E5%BB%BA%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5%8D%9A%E7%89%A9%E9%A4%A8-210416286.html 馬會捐半億中大 助建氣候變化博物館] 《明報》 2013年1月4日</ref>。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屬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中的重點項目之一,於2013年12月16日開幕。
|video1=[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virtual-tour-full-screen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虛擬導覽]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英文]]:'''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縮寫]]:'''MoCC''')是[[香港]][[沙田區|沙田]][[馬料水]]的一所[[氣候]][[博物馆]],為全球首間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由[[香港中文大學]]轄下的[[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所籌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設立。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於2013年12月16日開幕。

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李樂詩 (探險家)|李樂詩]]從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设有介紹[[極地]][[氣候]]及[[環境保護]][[科技]]等常设展览,並不定期設有專題展覽項目。博物館同時提供館外進行的生態導賞,向遊客介紹不同的環保設備及措施。


== 歷史 ==
== 歷史 ==
[[File:Yasumoto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ark 201602.jpg|thumb|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設於康本國際學術園]]
極地探險家[[李樂詩]]自1987年首度探索極地後,一直爭取在香港設立以極地為主題的博物館,向[[香港市民]]介紹[[南極]]及[[北極]]的情况,及冀啟發年青一代對[[科學]]的興趣,希望能夠吸引對[[自然科學]]感到興趣的初級中學生在升讀[[高級中學]]及[[大學]]時,繼續攻讀自然科學。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探險家[[李樂詩 (探險家)|李樂詩]]早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氣候]]問題<ref name="cu-lls-p1">{{cite web|url=http://www.iso.cuhk.edu.hk/chinese/publications/sustainable-campus/article.aspx?articleid=58643|title=李樂詩博士談極地啟悟|publisher=續綠中大|date=2014-01-15}}</ref>,她在1987年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政府]]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轄下考察隊到[[南極]]考察時,產生在[[香港]]設立[[極地]][[博物館]]的想法<ref name="cu-lls-p1"/><ref name="mp-mocc-plan">{{cite web|url=http://archive.is/20130630174124/hk.news.yahoo.com/%E4%B8%AD%E5%A4%A7%E8%A8%AD%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9%A4%A8-%E6%9D%8E%E6%A8%82%E8%A9%A9%E5%9C%93%E9%A1%98-210940368.html|title=中大設氣候變化館 李樂詩圓願|publisher=明報|date=2013-05-14}}</ref>,希望籍此向[[香港人]]介紹氣候問題的嚴重性<ref name="apd-lls-p">{{cite web|url=http://zh.apdnews.com/china/hongkong/6326.html|title=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極地館”夢成真|publisher=[[亞太日報]]|date=2013-05-14}}</ref>,以及吸引[[青少年]]投身[[自然科學]]研究<ref name="mp-mocc-plan"/>。李樂詩在1991年於南極遇險,更令她覺得此事刻不容緩,急需設立博物館整理資料給下一代<ref name="whp-lls-p1">{{cite web|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17/ED1312170003.htm|title=李樂詩不怕死:盼傳承探險資料|publisher=文匯報|date=2013-12-17}}</ref>。李樂詩及後在1997年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擔任基金總監<ref name="mp-mocc-plan"/>,並曾考慮[[工業大廈]]、[[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新界小型屋宇]]及學校等作為博物館選址<ref name="eod">{{cite web|url=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217/00408_002.html|title=政壇:首間氣候博物館落戶中大|publisher=[[東方日報]]|date=2013-12-17}}</ref>,然而均告失敗,並曾打算放棄計劃<ref name="mp-mocc-plan"/>。


直至李樂詩在201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時作為聽眾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得知此事後予以支持,並成功邀請[[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設立博物館<ref name="mp-mocc-plan"/>。中大為博物館選址[[康本國際學術園]],並批出兩層面積共約2千5百平方米<ref name="mp-mocc-plan"/>,當中展覽廳部分約約8百平方米<ref name="apd-lls-p"/>。博物館採用了[[綠色建築]]模式建造,包括採用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節省電源設施及使用[[再生能源]]等設備<ref name="stdedu">{{cite web|url=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edu/octopus/0218go06.html|title=氣候變化博物館 展「三極」考察珍品|publisher=[[星島日報]]|date=2014-02-18}}</ref><ref name="cu-open"/>。經過3年籌備,合作計劃於2013年1月3日正式運作<ref>{{cite web|url=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461|title=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正式啟動|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學]]|date=2013-01-03}}</ref>,博物館並於同年12月16日正式開幕,並冠上主要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的名稱,全名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ref name="cu-open">{{cite web|url=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718&s=|title=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港首個以氣候變化為主題之博物館正式開幕|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學]]|date=2013-12-16}}</ref>。
1997年,李樂詩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且擔任總監,一直爭取建立博物館,惟一直未能夠成事,而且一度打算放棄。直至她於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向當時在場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道出心願,成功獲得後者支持,後來更游說到[[香港賽馬會]]捐資5,400萬港元興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ref>[http://archive.is/20130630174124/hk.news.yahoo.com/%E4%B8%AD%E5%A4%A7%E8%A8%AD%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9%A4%A8-%E6%9D%8E%E6%A8%82%E8%A9%A9%E5%9C%93%E9%A1%98-210940368.html 中大設氣候變化館 李樂詩圓願] 《星島日報》 2013年5月14日</ref>。


博物館開幕時,李樂詩表示博物館可以宣傳氣候保育,以及培養新的科研人才<ref name="whp-lls-p1"/>。沈祖堯則渴望博物館可以為大眾提供氣候變化資訊及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ref name="cu-open"/>。[[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認為環境局及大學可以透過博物館加強合作,促進香港[[環境保護]]事務發展<ref name="whp-lls-p1"/>。
== 展覽內容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藏有逾百件實物展品及設置了逾50台互動式多媒體裝置,全館分為4部份:


== 展覽 ==
<gallery>
[[File:Cuhk research & innovation.jpg|thumb|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為常設展覽廳之一]]
File:Polar gallery.jpg|極地廊
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鄰近[[馬料水]]交通枢纽[[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ref name="stdedu"/>。而中文大學馬料水校園本身亦靠山面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以博物館為基地舉辦生態活動<ref name="stdedu"/>。
File:Remote sensing.jpg|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File:Cuhk research & innovation.jpg|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博物館設有四個常設展覽廳<ref name="cu-open"/>,連同非常設展覽部分共佔地約8百平方米<ref name="apd-lls-p"/>。四個展區分別為「極地廊」、「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及「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ref name="cu-open"/>。博物館安置超過100件與[[氣候變化]]或[[全球暖化]]有關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實物、複製品、標本、工具及各式影像等<ref name="whdis"/>,絕大部分為李樂詩所捐贈<ref name="eod"/>,而博物館亦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政府]]的支持及參與<ref name="pro"/><ref name="gghk"/>
File:Hkjc.jpg|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展覽內包括李樂詩所拍攝逾四萬張照片及影片<ref name="pro">{{cite web|url=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1217/2110616.html|title=氣候變化博物館中大揭幕|publisher=[[大公報]]|date=2013-12-17}}</ref>,當中有部分需負上危及性命的風險前往極地拍攝,成本也十分高昂<ref name="stdedu"/>。同時,博物館引入超過50台[[多媒體]]裝置,方便遊客理解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問題及[[研究]]成果<ref name="whdis"/><ref name="cu-open"/>。
</gallery>


=== 極地廊 ===
=== 極地廊 ===
[[File:Polar gallery.jpg|thumb|極地廊中的大型投影屏幕]]
極地廊內的展品主要由[[李樂詩]]捐贈,其中包括她透過多年來在[[南極]]、[[北極]]及[[珠穆朗瑪峰]]的實地考察工作,以及由[[中國大陸]]多所研究中心的網絡上所收集得來的照片和資料。
極地廊展區場景設計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破冰船]][[雪龍號]],同時展示雪龍號的模型以示展品的來源及它對中國極地科研的象徵意義<ref name="cu-open"/>。展區安裝了一個長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ref name="cu-open"/>,配合甲版設計、空調模擬極地寒风效果<ref name="whdis">{{cite web|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17/ED1312170001.htm|title=首建氣候博物館 風鈴巨石鎮中大|publisher=[[文匯報]]|date=2013-12-17}}</ref>、北極熊模型及冰川融化地面投影<ref name="gtl">{{cite web|url=https://hk.news.yahoo.com/%E6%9D%8E%E6%A8%82%E8%A9%A9%E5%86%80%E5%9F%B9%E8%A8%93%E6%A5%B5%E5%9C%B0%E6%8E%A2%E9%9A%AA%E5%AE%B6-222609393.html|title=李樂詩冀培訓極地探險家|publisher=[[星島日報]]|date=2013-12-17}}</ref>,讓遊客尤如置身現場<ref name="cu-open"/>。屏幕主要播放雪龍號在2008年[[北冰洋]]考察時發現的氣候及生態片段<ref name="cu-open"/>,包括北冰洋破紀錄高溫引致北極熊罕有地在船旁覓食<ref name="gtl"/>,藉此讓參觀者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及生態等環境問題<ref name="whdis"/>。

展區主要展示李樂詩私人捐贈的展品<ref name="eod"/>,而展品大部分均從南極、[[北極]]及[[珠穆朗瑪峰]]蒐集<ref name="cu-open"/>。眾多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化石和標本,例如南極的[[皇帝企鵝]]蛋、北極的[[海豹]]皮和珠峰的[[藏區|西藏]][[菊石目|菊石]]<ref>{{cite web|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17/18554009|title=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睇三極珍品 關注暖化|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3-12-17}}</ref>,以及極地考察所用到的工會具及儀器<ref name="cu-open"/><ref name="whdis"/>。同時展區亦複製了一個李樂詩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房間,讓大家了解考察人員的生活實況<ref name="gghk">{{cite web|url=https://gogreenhongkong.wordpress.com/2014/03/09/%E5%8F%83%E8%A7%80%E4%BA%86%E9%A6%99%E6%B8%AF%E9%A6%96%E9%96%93%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5%8D%9A%E7%89%A9%E9%A4%A8%E3%80%82%E3%80%82%E3%80%82%E5%94%89%E3%80%82%E3%80%82%E3%80%82/|title=參觀了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唉。。。|publisher=Go Green Hong Kong 香港綠色生活指南|date=2014-03-09}}</ref>,並同時展示一些極地考察的生活用品和紀念品<ref name="cu-open"/>。與此同時,展區設有戶外工作中的李樂詩一比一模型,展示極地考察人員的工作服飾<ref name="cu-lls-p1"/><ref name="gghk"/>。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向博物館贈送一塊在[[侵蝕作用]]下成風鈴石的巨型{{le|南極石|Antarcticite}}作展覽之用<ref name="whdis"/><ref name="gtl"/>。由於[[南極洲]]上的物件受[[南極條約體系]]規限而不可隨便帶走,所以博物館視這罕有的南極風鈴石為「鎮館之寶」<ref name="whdis"/><ref name="gtl"/>。


===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
===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
[[File:Remote sensing.jpg|thumb|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中的體感控制互動遊戲]]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示出各類型有關於[[氣象]]、[[海洋]]及土地變遷的地理信息及[[衛星]]圖片,介紹如何應用[[地理信息科學]]在[[空氣污染]]監測、海洋[[油污]]分析、可持續城市和房屋設計、虛擬地理環境及三維環境監測/模擬等方面。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場景設計為香港中文大學山頂的[[香港中文大學霍英東遙感科學館|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控制室<ref name="stdedu"/><ref name="cu-open"/>,目的是讓遊客可以模仿監測人員<ref name="cu-open"/>,觀察香港、[[華南地區]]及[[南中國海]]的各種氣象、海洋及地質變化等地理信息及[[衛星]]圖片<ref name="stdedu"/>,展示氣候變化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實際影響<ref name="cu-open"/>。這些資訊涉及[[地理信息科學]]在各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包括[[空氣污染]]、海洋[[油外洩]]及{{le|虛擬地理環境|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等<ref name="cu-open"/>。

展區正中央設有體感控制互動遊戲,展示世界各地在極地冰川融解引致水位上升時的情況<ref name="stdedu"/>。系統模擬的上位上升數據除了包括整個香港外,亦包括[[荷兰]]、[[美国]]、[[马尔代夫]]及[[瓦努阿图]]等地<ref name="cu-open"/><ref name=""issue2>{{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mocc/enewsletter/no2_enewsletter/chinese/the_story.html|title=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5-07-14}}</ref><ref name="prim"/>,遊客可以透過[[動態捕捉]]系統,在控制器上移動地圖<ref name="cu-open"/>。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示出香港中文大學在[[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各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包括[[生物燃料]]、[[太陽能光伏]]以[[光觸媒]][[氧化]]進行空氣及[[水淨化]]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區主要展示中文大學為了針對氣候變化問題而在[[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ref name="cu-open"/>。這個展區展示中大學者在[[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科研項目<ref name="cu-open"/>。就環境科技方面,展區設有一個電子樹木鑑定系統等技術<ref name="cu-open"/>。能源技術方面,展區備有[[太陽能電池]]以[[光觸媒]][[氧化]]分解水製[[氢]]等技術原料成品展覽<ref name="cu-open"/>。另外,展區亦有證明[[熱島效應]]存在的實驗模型,強調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的重要性<ref name="cu-open"/>。博物館希望遊客在認識更多研究成品之外,亦可以使遊客略知科技的未來發展<ref name="stdedu"/>


===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
===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
[[File:Hkjc2.jpg|thumb|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示出[[香港賽馬會]]自身的環境保護項目以及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社區項目。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區內容為[[香港賽馬會]]參與的環保項目,以及其慈善信託基金的社區環保項目<ref name="cu-open"/>。展區的目標是希望遊客可以開拓環保新思維,在社區發展環保項目<ref name="cu-open"/>。

展區主要安放了由賽馬會提供的多件廢棄[[馬蹄鐵]]再造而成的藝術品<ref name="catl"/>,以及一個模擬工場,介紹[[玻璃]]瓶[[資源回收|循環再造]]成合成磚的過程<ref name="prim">{{cite web|url=http://www.apsss.edu.hk/topic/2013-14/6C%E5%85%A8%E7%90%83%E6%9A%96%E5%8C%96.pdf|title=「康.樂人生」專題研習研習報告|publisher=上水宣道小學|date=2014-04-01}}</ref>。另外,展區有部分項目可以提供建議的環保生活習慣,讓遊客作出個人承諾,在生活上培養及實踐相關習慣<ref name="cu-open"/>。

=== 非常設展覽 ===
博物館設有不定期的專題展覽,內容主要為[[氣候變化]]及[[環境]]的最新資訊,例如2014年冬季曾舉辦「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專題展<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past-events/item/eco-tour-photo-contest-entries-exhibited-at-jockey-club-museum-of-climate-change?category_id=26|title=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舉辦「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專題展覽 歡迎公眾參觀|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學|date=2014-05-17}}</ref>,但亦會展示與博物館館務及活動有關的項目,例如每年春季至夏季均有舉辦的「生態行攝影及填色比賽」作品展<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past-events/item/eco-tour-photo-contest-entries-exhibited-at-jockey-club-museum-of-climate-change?category_id=26|title=「生態行攝影比賽」參賽作品於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展出|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past-events/item/eco-tour-photo-contest-2015-1?category_id=26|title=生態行攝影比賽2015|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5-05-16}}</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past-events/item/eco-tour-photo-and-colouring-contest-2016-award-presentation-and-exhibition-opening-ceremony?category_id=26|title=生態行攝影及填色比賽2016──頒獎暨展覽開幕禮|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05-18}}</ref>。

== 社會參與 ==
博物館屬於社區參與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的附屬部分,行動負責大部分博物館的社區參與功能<ref name="cu-open"/>,故此博物館的社區項目相對較少。然而,博物館的自身項目仍有一定數量的社區參與項目。

=== 生態行 ===
[[File:Lake Ad Excellentiam 201602.jpg|thumb|未圓湖為博物館生態行的其中一個停留點]]
博物館除了設有館內的導賞團外,亦設有連同博物館導賞團的生態行<ref name="ecotour">{{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eco-tour|title=生態行|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ref>。每節生態行約三小時<ref name="ecotour"/>,開放予公眾團體、學校及各個機構參加<ref name="tour-reg"/>。生態行會在博物館以外參觀香港中文大學的生態景點、環保設施及措施,包括[[未圓湖]]一帶的樹木研習徑、鄰近[[百萬大道]]的太陽能花園及[[再生園]]。透過介紹自然生態和設置環保設施的目的,宣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ref name="ecotour"/><ref name="hko">{{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hkonews/ADMIN/CUHKV_uc.htm|title=開心事業 參觀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MoCC)|publisher=[[香港天文台]]|date=2014-05-15}}</ref>。由博物館開幕起,已經有不少學校、[[香港童軍總會]]<ref>{{cite web|url=http://kyit.sahkfos.org/en_file/20160427141455.pdf|title=U FRIENDS - 兒童及家長活動|publisher=童軍知友社賽馬會啟業青少年服務中心|date=2016-04-27}}</ref>等青少年組織及[[香港天文台]]<ref name="hko"/>和[[漁農自然護理署]]<ref>{{cite web|url=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bsap/bsap_engagement/files/HKBF2015_Regular_programme_August_r.pdf|title=香港生物多樣性節 2015 –「愛 • 識 自然」|publisher=[[漁農自然護理署]]|date=2015-07-02}}</ref>等政府機構參與博物館生態行。

=== 社區教育 ===
博物館每個月均會以不同的主題,舉辦環保工作坊<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workshops|title=工作坊|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ref>,以及環保教育展和論壇<ref name="catl">{{cite web|url=http://kkp.org.hk/node/8861|title=中文大學地球保源行動 開設展館 推動環保教育|publisher=[[公教報]]|date=2014-05-23}}</ref>。

=== 學生導賞員 ===
最初導賞員只在香港中文大學內的學生中招募,向遊客介紹博物館的展覽和協助延伸活動的舉行<ref name="whdis"/><ref name="getready">{{cite web|url=http://www.getreadyhk.com/art-culture/museum/item/171-museum-of-climate-change|title=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publisher=GetReady|date=2013-12-23}}</ref>,包括參觀大學校園的生態景點和綠色設施及在館外舉辦論壇、展覽及工作坊等<ref name="getready"/>。同時,大學生導賞員亦會負責極地生態推廣,故此部分導賞員會有極地考察或科研經驗<ref>{{cite web|url=https://hk.news.yahoo.com/40%E4%B8%AD%E5%A4%A7%E7%94%9F%E7%95%B6%E5%B0%8E%E8%B3%9E%E5%93%A1%E6%8E%A8%E5%BB%A3%E4%BF%9D%E8%82%B2-222610296.html|title=40中大生當導賞員推廣保育|publisher=[[星島日報]]|date=2013-12-17}}</ref>。同時,大學生導賞員亦會負責極地生態推廣,故此部分導賞員會有極地考察或科研經驗<ref name="getready"/>。中大學生參與博物館的實習生計劃會除了作為導賞員外,亦可以參與博物館的活動策劃及管理工作<ref>{{en}}{{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mocc/internship/gen_info_1617.pdf|title=MoCC Internship Programme 2016/17: General Information|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04-30}}</ref>。

== 評價及影響 ==
博物館作為全球首家以氣候變化博物館,吸引不少環保人士及學者慕名而來。然而,各地訪客就博物館的定位、內容及學術水平,則褒貶不一。

就本地的評價及影響而言,香港政府多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織架構|決策局]]均將博物館納入推介名單當中,例如[[環境局]]環保展覽中心名單<ref>{{cite web|url=http://www.energysaving.gov.hk/tc/exhibition_centres/others.html|title=其他環保展覽中心|publisher=[[能源效益事務處]]|date=2016-06-20}}</ref>和[[教育局]]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ref>{{cite web|url=http://oledb.edb.hkedcity.net/ole/adetail.php?id=6523|title=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 -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辦公室|publisher=[[教育局]]|date=2014-09-01}}</ref>,甚至有不少[[香港旅遊業|香港旅遊公司]]都將博物館列入行程或推介名單當中<ref>{{cite web|url=http://www.stanleytravel.com.hk/tourist_attraction_data.php?past=278&function=3|title=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publisher=天祥旅遊|date=2016-06-20}}</ref><ref>{{cite web|url=http://www.faithtravel.com.hk/faith-admin/page/pdf/faith57aee.pdf|title=EN01 - 親親大自然|publisher=安信旅遊|date=2016-07-26}}</ref>。然而,環保人士[[龐一鳴]]認為博物館質素差劣,學術水平淺陋,過份強調中國政府及雪龍號的事跡,以及展覽在氣候變化中離題<ref name="gghk"/>。

海外評價及影響方面,[[紐約市政府]]為了在[[曼哈頓]]建立一所新的{{le|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特意派出代表團前來香港參觀博物館,希望可以取得靈感<ref name=""issue2/><ref name="nytimes">{{cite web|url=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521/c21museum/zh-hant/|title=在香港氣候博物館尋找環保靈感|publisher=[[紐約時報]]中文網|date=2015-05-21}}</ref>。在紐約代表團總監[[米兰达·馬西]]在參觀博物館後,表示博物館懂得利用雪龍號等事物營造故事氣氛,有利向廣泛大眾講述氣候問題,互動內容十分值得借鑒,也沒有渲染[[中國民族主義]]<ref name="nytimes"/>。紐約代表團認為雙方在未來有不少合作機會,包括交換最新研究、技術和展品等,更邀請博物館委任一名代表加入紐約方面的新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ref name=""issue2/>。不過,博物館的總監[[楊詩詩]]坦然承認博物館主要針對[[香港人]]及鄰近地區遊客,與紐約市政府計劃的世界性博物館難以比較<ref name="nytimes"/>。


== 建築 ==
== 參觀信息 ==
博物館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除了星期三、星期日、[[聖誕夜|聖誕節前夕]]、[[農曆]][[除夕]]及[[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公眾假期|香港公眾假期]]為休館日外,所以工作天均會開放予遊客。博物館常設展覽和非常設展覽為免費開放,未訂立訪客人數限制。博物館會於開放的星期六上午十時安排一節[[廣東話]]週末導賞團及生態行,但天氣惡劣時有關活動可能取消<ref>{{cite web|url=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mocc/visit-mocc|title=參觀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ref>。團體可直接預約導賞團及生態行,任何博物館開放時段均可預約<ref name="tour-reg">{{cite web|url=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73629|title=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團體參觀申請表|publisher=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date=2016}}</ref>。
[[承建商]]採用了[[綠色建築]]模式來興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包括採用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節省電源設施及使用[[再生能源]]等設備。


== 參考注釋 ==
== 參考注釋 ==
{{reflist}}
{{reflist|2}}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 [http://www.gaia.cuhk.edu.hk/index.php/zh-tw/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 [http://www.apdnews.com/news/26110.html 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極地館”夢成真],亞太日報,2013年5月14日。
* [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718&s=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全港首個以氣候變化為主題之博物館正式開幕],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關處,2013年12月16日。
*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17/ED1312170001.htm 首建氣候博物館 風鈴巨石鎮中大],文匯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17/ED1312170003.htm 李樂詩不怕死:盼傳承探險資料],文匯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edu/1217go01.html 李樂詩冀培訓極地探險家],星島日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edu/1217go01.html 40中大生當導賞員推廣保育],星島日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1217/2110616.html 氣候變化博物館中大揭幕],大公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17/18554009 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睇三極珍品 關注暖化],蘋果日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217/00408_002.html 政壇:首間氣候博物館落戶中大],太陽報,2013年12月17日。
*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6524 「雪地女王」李樂詩圓夢 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AM 730,2013年12月18日。
*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225025 首間氣候變化主題博物館],都市日報,2013年12月18日。


{{香港博物館}}
{{香港博物館}}

2016年8月22日 (一) 17:10的版本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成立2013年1月3日(計劃開展日期)
2013年12月16日(開幕日期)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
坐标22°24′58.7″N 114°12′40″E / 22.416306°N 114.21111°E / 22.416306; 114.21111
類型氣候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
面积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1];約800平方米為展覽廳[2]
参观人數約5.6萬(至2015年5月)[3]
館長楊詩詩博士
網站http://www.gaia.cuhk.edu.hk/
地图
地图
外部视频链接
video icon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虛擬導覽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英文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縮寫MoCC)是香港沙田馬料水的一所氣候博物馆,為全球首間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由香港中文大學轄下的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所籌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設立。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於2013年12月16日開幕。

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李樂詩從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设有介紹極地氣候環境保護科技等常设展览,並不定期設有專題展覽項目。博物館同時提供館外進行的生態導賞,向遊客介紹不同的環保設備及措施。

歷史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設於康本國際學術園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探險家李樂詩早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氣候問題[4],她在1987年跟隨中國政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轄下考察隊到南極考察時,產生在香港設立極地博物館的想法[4][1],希望籍此向香港人介紹氣候問題的嚴重性[2],以及吸引青少年投身自然科學研究[1]。李樂詩在1991年於南極遇險,更令她覺得此事刻不容緩,急需設立博物館整理資料給下一代[5]。李樂詩及後在1997年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擔任基金總監[1],並曾考慮工業大廈新界小型屋宇及學校等作為博物館選址[6],然而均告失敗,並曾打算放棄計劃[1]

直至李樂詩在201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時作為聽眾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得知此事後予以支持,並成功邀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設立博物館[1]。中大為博物館選址康本國際學術園,並批出兩層面積共約2千5百平方米[1],當中展覽廳部分約約8百平方米[2]。博物館採用了綠色建築模式建造,包括採用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節省電源設施及使用再生能源等設備[7][8]。經過3年籌備,合作計劃於2013年1月3日正式運作[9],博物館並於同年12月16日正式開幕,並冠上主要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的名稱,全名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8]

博物館開幕時,李樂詩表示博物館可以宣傳氣候保育,以及培養新的科研人才[5]。沈祖堯則渴望博物館可以為大眾提供氣候變化資訊及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8]香港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認為環境局及大學可以透過博物館加強合作,促進香港環境保護事務發展[5]

展覽

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為常設展覽廳之一

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鄰近馬料水交通枢纽大學站[7]。而中文大學馬料水校園本身亦靠山面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以博物館為基地舉辦生態活動[7]

博物館設有四個常設展覽廳[8],連同非常設展覽部分共佔地約8百平方米[2]。四個展區分別為「極地廊」、「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及「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8]。博物館安置超過100件與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有關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實物、複製品、標本、工具及各式影像等[10],絕大部分為李樂詩所捐贈[6],而博物館亦強調中國政府的支持及參與[11][12] 。展覽內包括李樂詩所拍攝逾四萬張照片及影片[11],當中有部分需負上危及性命的風險前往極地拍攝,成本也十分高昂[7]。同時,博物館引入超過50台多媒體裝置,方便遊客理解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問題及研究成果[10][8]

極地廊

極地廊中的大型投影屏幕

極地廊展區場景設計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破冰船雪龍號,同時展示雪龍號的模型以示展品的來源及它對中國極地科研的象徵意義[8]。展區安裝了一個長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8],配合甲版設計、空調模擬極地寒风效果[10]、北極熊模型及冰川融化地面投影[13],讓遊客尤如置身現場[8]。屏幕主要播放雪龍號在2008年北冰洋考察時發現的氣候及生態片段[8],包括北冰洋破紀錄高溫引致北極熊罕有地在船旁覓食[13],藉此讓參觀者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及生態等環境問題[10]

展區主要展示李樂詩私人捐贈的展品[6],而展品大部分均從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蒐集[8]。眾多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化石和標本,例如南極的皇帝企鵝蛋、北極的海豹皮和珠峰的西藏菊石[14],以及極地考察所用到的工會具及儀器[8][10]。同時展區亦複製了一個李樂詩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房間,讓大家了解考察人員的生活實況[12],並同時展示一些極地考察的生活用品和紀念品[8]。與此同時,展區設有戶外工作中的李樂詩一比一模型,展示極地考察人員的工作服飾[4][12]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向博物館贈送一塊在侵蝕作用下成風鈴石的巨型南極石英语Antarcticite作展覽之用[10][13]。由於南極洲上的物件受南極條約體系規限而不可隨便帶走,所以博物館視這罕有的南極風鈴石為「鎮館之寶」[10][13]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中的體感控制互動遊戲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場景設計為香港中文大學山頂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控制室[7][8],目的是讓遊客可以模仿監測人員[8],觀察香港、華南地區南中國海的各種氣象、海洋及地質變化等地理信息及衛星圖片[7],展示氣候變化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實際影響[8]。這些資訊涉及地理信息科學在各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包括空氣污染、海洋油外洩虛擬地理環境英语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8]

展區正中央設有體感控制互動遊戲,展示世界各地在極地冰川融解引致水位上升時的情況[7]。系統模擬的上位上升數據除了包括整個香港外,亦包括荷兰美国马尔代夫瓦努阿图等地[8]引用错误:<ref>标签有衝突或無效的属性[15],遊客可以透過動態捕捉系統,在控制器上移動地圖[8]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區主要展示中文大學為了針對氣候變化問題而在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8]。這個展區展示中大學者在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科研項目[8]。就環境科技方面,展區設有一個電子樹木鑑定系統等技術[8]。能源技術方面,展區備有太陽能電池及以光觸媒氧化分解水製等技術原料及成品展覽[8]。另外,展區亦有證明熱島效應存在的實驗模型,強調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的重要性[8]。博物館希望遊客在認識更多研究成品之外,亦可以使遊客略知科技的未來發展[7]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區內容為香港賽馬會參與的環保項目,以及其慈善信託基金的社區環保項目[8]。展區的目標是希望遊客可以開拓環保新思維,在社區發展環保項目[8]

展區主要安放了由賽馬會提供的多件廢棄馬蹄鐵再造而成的藝術品[16],以及一個模擬工場,介紹玻璃循環再造成合成磚的過程[15]。另外,展區有部分項目可以提供建議的環保生活習慣,讓遊客作出個人承諾,在生活上培養及實踐相關習慣[8]

非常設展覽

博物館設有不定期的專題展覽,內容主要為氣候變化環境的最新資訊,例如2014年冬季曾舉辦「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專題展[17],但亦會展示與博物館館務及活動有關的項目,例如每年春季至夏季均有舉辦的「生態行攝影及填色比賽」作品展[18][19][20]

社會參與

博物館屬於社區參與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的附屬部分,行動負責大部分博物館的社區參與功能[8],故此博物館的社區項目相對較少。然而,博物館的自身項目仍有一定數量的社區參與項目。

生態行

未圓湖為博物館生態行的其中一個停留點

博物館除了設有館內的導賞團外,亦設有連同博物館導賞團的生態行[21]。每節生態行約三小時[21],開放予公眾團體、學校及各個機構參加[22]。生態行會在博物館以外參觀香港中文大學的生態景點、環保設施及措施,包括未圓湖一帶的樹木研習徑、鄰近百萬大道的太陽能花園及再生園。透過介紹自然生態和設置環保設施的目的,宣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1][23]。由博物館開幕起,已經有不少學校、香港童軍總會[24]等青少年組織及香港天文台[23]漁農自然護理署[25]等政府機構參與博物館生態行。

社區教育

博物館每個月均會以不同的主題,舉辦環保工作坊[26],以及環保教育展和論壇[16]

學生導賞員

最初導賞員只在香港中文大學內的學生中招募,向遊客介紹博物館的展覽和協助延伸活動的舉行[10][27],包括參觀大學校園的生態景點和綠色設施及在館外舉辦論壇、展覽及工作坊等[27]。同時,大學生導賞員亦會負責極地生態推廣,故此部分導賞員會有極地考察或科研經驗[28]。同時,大學生導賞員亦會負責極地生態推廣,故此部分導賞員會有極地考察或科研經驗[27]。中大學生參與博物館的實習生計劃會除了作為導賞員外,亦可以參與博物館的活動策劃及管理工作[29]

評價及影響

博物館作為全球首家以氣候變化博物館,吸引不少環保人士及學者慕名而來。然而,各地訪客就博物館的定位、內容及學術水平,則褒貶不一。

就本地的評價及影響而言,香港政府多個決策局均將博物館納入推介名單當中,例如環境局環保展覽中心名單[30]教育局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31],甚至有不少香港旅遊公司都將博物館列入行程或推介名單當中[32][33]。然而,環保人士龐一鳴認為博物館質素差劣,學術水平淺陋,過份強調中國政府及雪龍號的事跡,以及展覽在氣候變化中離題[12]

海外評價及影響方面,紐約市政府為了在曼哈頓建立一所新的氣候博物館英语Climate Museum,特意派出代表團前來香港參觀博物館,希望可以取得靈感引用错误:<ref>标签有衝突或無效的属性[3]。在紐約代表團總監米兰达·馬西在參觀博物館後,表示博物館懂得利用雪龍號等事物營造故事氣氛,有利向廣泛大眾講述氣候問題,互動內容十分值得借鑒,也沒有渲染中國民族主義[3]。紐約代表團認為雙方在未來有不少合作機會,包括交換最新研究、技術和展品等,更邀請博物館委任一名代表加入紐約方面的新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引用错误:<ref>标签有衝突或無效的属性。不過,博物館的總監楊詩詩坦然承認博物館主要針對香港人及鄰近地區遊客,與紐約市政府計劃的世界性博物館難以比較[3]

參觀信息

博物館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除了星期三、星期日、聖誕節前夕農曆除夕香港公眾假期為休館日外,所以工作天均會開放予遊客。博物館常設展覽和非常設展覽為免費開放,未訂立訪客人數限制。博物館會於開放的星期六上午十時安排一節廣東話週末導賞團及生態行,但天氣惡劣時有關活動可能取消[34]。團體可直接預約導賞團及生態行,任何博物館開放時段均可預約[22]

參考注釋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大設氣候變化館 李樂詩圓願. 明報. 2013-05-14. 
  2. ^ 2.0 2.1 2.2 2.3 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極地館”夢成真. 亞太日報. 2013-05-14. 
  3. ^ 3.0 3.1 3.2 3.3 在香港氣候博物館尋找環保靈感.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05-21. 
  4. ^ 4.0 4.1 4.2 李樂詩博士談極地啟悟. 續綠中大. 2014-01-15. 
  5. ^ 5.0 5.1 5.2 李樂詩不怕死:盼傳承探險資料. 文匯報. 2013-12-17. 
  6. ^ 6.0 6.1 6.2 政壇:首間氣候博物館落戶中大. 東方日報. 2013-12-17.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氣候變化博物館 展「三極」考察珍品. 星島日報. 2014-02-18.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港首個以氣候變化為主題之博物館正式開幕.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2-16. 
  9. ^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正式啟動. 香港中文大學. 2013-01-03.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首建氣候博物館 風鈴巨石鎮中大. 文匯報. 2013-12-17. 
  11. ^ 11.0 11.1 氣候變化博物館中大揭幕. 大公報. 2013-12-17. 
  12. ^ 12.0 12.1 12.2 12.3 參觀了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唉。。。. Go Green Hong Kong 香港綠色生活指南. 2014-03-09. 
  13. ^ 13.0 13.1 13.2 13.3 李樂詩冀培訓極地探險家. 星島日報. 2013-12-17. 
  14. ^ 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睇三極珍品 關注暖化. 蘋果日報. 2013-12-17. 
  15. ^ 15.0 15.1 「康.樂人生」專題研習研習報告 (PDF). 上水宣道小學. 2014-04-01. 
  16. ^ 16.0 16.1 中文大學地球保源行動 開設展館 推動環保教育. 公教報. 2014-05-23. 
  17. ^ 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舉辦「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專題展覽 歡迎公眾參觀. 香港中文大學. 2014-05-17. 
  18. ^ 「生態行攝影比賽」參賽作品於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展出.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19. ^ 生態行攝影比賽2015.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5-05-16. 
  20. ^ 生態行攝影及填色比賽2016──頒獎暨展覽開幕禮.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05-18. 
  21. ^ 21.0 21.1 21.2 生態行.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 
  22. ^ 22.0 22.1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團體參觀申請表.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 
  23. ^ 23.0 23.1 開心事業 參觀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MoCC). 香港天文台. 2014-05-15. 
  24. ^ U FRIENDS - 兒童及家長活動 (PDF). 童軍知友社賽馬會啟業青少年服務中心. 2016-04-27. 
  25. ^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 2015 –「愛 • 識 自然」 (PDF). 漁農自然護理署. 2015-07-02. 
  26. ^ 工作坊.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 
  27. ^ 27.0 27.1 27.2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GetReady. 2013-12-23. 
  28. ^ 40中大生當導賞員推廣保育. 星島日報. 2013-12-17. 
  29. ^ (英文)MoCC Internship Programme 2016/17: General Information (PDF).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04-30. 
  30. ^ 其他環保展覽中心. 能源效益事務處. 2016-06-20. 
  31. ^ 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 -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辦公室. 教育局. 2014-09-01. 
  32.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天祥旅遊. 2016-06-20. 
  33. ^ EN01 - 親親大自然 (PDF). 安信旅遊. 2016-07-26. 
  34. ^ 參觀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201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