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Fmzjf留言 | 贡献2018年10月13日 (六) 04:03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梵語अपत्राप्यapatrāpya巴利語ottappa),佛教術語,字面意義為端正或羞恥。對於不好的行為感到羞恥,而拒絕去做,改正為良好行為,稱為愧。這是一種良好的心所,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其反義為無愧(an-apatrāpya)。

概論

愧,經常與並舉。愧可以用來指對於錯誤或罪惡的行為,感到羞耻,而拒絕去做。另一個解釋為,愧指觀察他人行為後,希望不被他人看到錯誤的行為,對此感到羞恥,而拒絕去做,稱為愧[1]

註釋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為慚。於罪見怖,說名為愧。翻第二釋:於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為慚。觀他有恥說名為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