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6日 (三) 05:56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主要為國際紛爭、未解決的問題和仇恨心而導致。而這些問題也正好因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加劇,從而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理論、思想方面

1929年大蕭條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提

反共產

反共产主义或反共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它的特征是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组织或政府。 於1917年,共產黨席捲了俄羅斯,致使西歐各國恐慌共產主義會入侵他們,而且為了帶回俄羅斯參戰,逐入侵蘇維埃俄羅斯。最後行動以失敗結束,而且蘇維埃俄羅斯對西方的仇恨加深,從而兩者不能在30年代合作制止納粹德國的擴張。

而法西斯主義及納粹主義強調個人崇拜及領袖主義,反對平等,視共產主義為敵,而這個政策必會引致軸心國蘇聯的鬥爭。

擴張主義

軸心國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實行擴張主義。擴張主義也是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從日本方面來說,其目標在於先入侵滿洲,以此作為進攻中國的跳板,再逐步併吞中國並奪取其天然資源,繼而佔領東南亞以建立一可與英、美、蘇媲美之世界大國。意大利方面,其目標在於入侵阿比西尼亞,把握傳統殖民帝國(英、法)的衰落,取得其北非及東非殖民地,並進攻巴爾幹半島,以建立一類似昔日羅馬帝國、以地中海為內海的大帝國。德國則先後入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一方面併吞德意志人為主的國家或地區(如蘇台德區),另一方面掃除障礙(捷克為中歐極為發達的軍事工業地區之一,其防線亦對德國構成危險),以進攻蘇聯,奪取其天然資源及土地。以上均促使軸心國為取得天然資源或建立大國地位而不惜發起全球性戰爭。而德國入侵波蘭則直接引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為一種政治哲學、運動、或政權(如同黑衫黨),將國家和種族的地位置於個人之上,並主張一個中央集權化的專制政府,由獨裁領導者所率領,嚴格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化,並強力鎮壓反對勢力。它是軸心國中第一個崛起的獨裁政府,其復興羅馬帝國的理念,令意大利成為野心極大的國家。

納粹主義

納粹在德國一戰屈辱中崛起

納粹主義是引起歐洲戰爭的政府,其統一歐洲的理念終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軍國主義

軍國主義指奪佔鄰國大批物資資源整軍建武發展軍事、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及加速國家資本工業化。日本因受挫於經濟大蕭條而令軍國主義崛起。軍國主義的侵略行動更把美國帶進戰爭。

國際關係及經濟問題

凡爾賽條約問題

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非常反感,除了其高額的賠款要求、苛刻的減軍命令及逾一成領土被奪去,還有「戰爭責任」條例,迫使德國人承擔一切戰爭責任。人民也因此反對接受凡爾賽條約的威瑪共和,從而支持納粹主義,使之成功奪權。

國際聯盟的軟弱

國際聯盟雖然旨在維護國際和平,但國際聯盟沒有美國支持,亦能讓成員國自由退出聯盟。加上其軍隊皆由成員國提供,因此無法阻止軸心國擴張行為。

經濟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後,英法等國受挫,失去了阻止德意擴張的能力,因此只能譴責。而這進一步鼓勵這些國家擴張。在英法對德宣戰後,亦無行動。

經濟大蕭條重挫了德國及日本的經濟,直接導致納粹主義及軍國主義成功崛起。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時,徳、意支持長槍黨,而蘇聯則支持現有的共和國。最後長槍黨勝出,而致使西班牙後來不加入盟國。

抗日戰爭

引起第二次中日戰爭蘆溝橋事變
日本意圖奪佔中國東北的資源,而成立殖民地滿洲國

有種說法為1937年抗日戰爭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隨著日本擴張到東南亞,日本便和列強發生衝突。日本奪去包括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致使中日的地區性衝突演變為國際衝突。

日蘇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認識到其陸軍實力不足以與蘇聯作全面戰爭,逐放棄北進計劃(進攻蘇聯),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使日本專注南下(東南亞)擴張。這與英、美、荷等大國發生多次外交風波,中、英、美、荷更一度聯合對日本戰略資源(如石油)實施禁運,激發日本對英、美實行突襲,開辟太平洋戰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