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水地熱發電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hongkian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4日 (一) 13:18 →‎外部連結:​ 用中文名字的字母排序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清水地熱發電廠
清水地熱發電廠地熱井
地图
國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坐標24°36′44″N 121°38′13″E / 24.61231°N 121.63697°E / 24.61231; 121.63697
現況運行中
始建日期2008年
啟用日期2014年
建造費用新台幣2.3億元
持有單位宜蘭縣政府
运营单位宜元股份有限公司
建造者噶瑪蘭清水公司
地熱發電廠
類型50kW雙循環式地熱發電機組 [1]
最低發電溫度165℃
水井IC-9井、IC-13井、IC-19井、IC-21井[2]
最大井深1,500公尺[2][3]
總额定容量0.05 MW
發電概況
廠牌和型號工研院與國內廠商製[4]
额定容量0.05
容量因子20%
年发电量22萬4千度[5]
(本信息框数据截至2013年12月)

清水地熱發電廠(英語:Cingshuei Geothermal Power Plant),位於臺灣宜蘭縣大同鄉復興村與三星鄉員山村交界,蘭陽溪的支流清水溪右岸,於1981年開始運轉,為臺灣第一座利用地熱能發電的地熱發電廠[6][5]。後因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於1993年11月關廠。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並評估修復地熱井。2016年宜蘭縣政府進行招商,由「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預計第一期1百萬(1MWe)於2020年開始商轉。

舊電廠(1981~1993)

臺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具備開發地熱以做為發電利用的先天優勢條件[7],其中宜蘭是臺灣最具地熱開發潛能的地區[1]。1976年中油公司宜蘭縣三星鄉與大同鄉交界處的清水地區鑽井探勘,發現當地蘊涵有極具開發價值的豐富地熱,含有的地熱發電量則近約為每年六萬瓩[8]

1980年,行政院國科會中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合作,在宜蘭清水地熱籌建三百萬瓦(3MW)的試驗發電廠,開鑿8口地熱井,將廠區附近地層下所含的豐富地熱氣,導引至廠內作為發電能源,1981年正式運轉發電併聯台電系統[9][7],台灣成為當年全世界第十四個地熱發電國家[10],清水地熱發電廠也成為臺灣首座地熱發電廠。

清水地熱發電的裝置容量為3,000瓩,發電廠啟用初期,每小時的發電量超過2000千瓦[11],但在長期運轉後因為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地熱出水量與發電量持續下降,1993年,每小時的平均發電量只剩下180千瓦左右,剩不到全盛期的十分之一,已無效益可言[9],於是在1993年11月關廠停止發電,終止運轉[10][9],累計發電運轉時間及經驗累積12年。

新電廠

規劃

行政院於2002年1月核定的「再生能源發展方案」中,將發展地熱發電列為其中之一,於是開始協助宜蘭縣政府推動「清水地熱發電計畫」,作為發展地熱發電之示範計畫,並將結合區內可資利用的多項目標及相關周邊產業,以推展整體性之觀光遊憩[8]。2003年,中油與台電同意將閒置電廠、地熱井與管線設施,無償轉移給宜蘭縣政府,由宜蘭縣政府重新開發該區域[10]。2008年,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宜蘭縣政府重新探勘並鑽探清水地熱田,委由工研院評估與修復地熱井[1]

示範機組(50kW)

2012年,宜蘭縣政府以「清水地熱發電ROT案」[注 1]提出招商,整建台電廢棄舊電廠後營運再移轉。「噶瑪蘭清水公司」提出投資計畫,投資新台幣2.3億元開發地熱發電。2012年12月17日與宜蘭縣政府完成簽約[10],2013年10月50kW示範機組建置完成後,完成一個月不停機的長時運轉,累積運轉900小時,累積發電量4萬2千度[1][5]。後續於2015年4月,因縣府要求廠商匯入之開發案專款專用金,未於期限內匯入,故宜蘭縣政府以「噶瑪蘭清水公司」違反契約與之解約,擴大規模之商轉案重新進行招商。[12][13]

MW級商轉案

2016年底由台灣汽電共生公司及結元科技組成的「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規劃於第一期投資1.7億元,設置1MWe裝置容量,預計於2020年開始商轉。第二期則將投入資金鑽鑿新井,擴充地熱產能。[14][15]

設施

設施

清水地熱發電廠目前設施為50千瓦(0.05MW)的「24小時增強型雙循環發電系統」示範機組,係從地下一千五百公尺處取出地熱溫泉水發電,2013年8月開始發電,1天可生產約1200度電力,發電量可供清水地熱公園全區使用,是台灣首座24小時自主發電的觀光園區[1][5],目前發電量可供應50戶民宅一年所需[6][3]

目前清水地熱已修復原本廢棄之地熱井IC-9井、IC-13井及IC-19井,加上新增之IC-21井(目標深度為1,500公尺),未來預估可發電容量為1.5百萬瓦(1.5MW),年發電量約1,210萬度,約可提供3千戶家庭使用[2]

參見

註釋

  1. ^ 依據民國90年10月31日修正之中華民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八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ROT是指重建、營運與移轉,政府的舊建築物,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並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黃台中. 清水地熱發電園區 臺灣首座. 工商時報.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8)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宜蘭清水地熱—能源技術產官學合作成功案例.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2013-07-05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中文(臺灣)). 
  3. ^ 3.0 3.1 中廣新聞網黃麗鳳. 首座國產地熱發電成功 電力足供遊憩區使用. 中時電子報. 2013年12月10日 [2013-12-28] (中文(臺灣)). 
  4. ^ 記者謝雨澄台北報導. 宜蘭清水地熱時隔25年後再次發電. 自立晚報. (2010/9/9 [2013-12-28]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記者簡榮輝、羅建旺. 地熱發電 清水公園24小時來電. 聯合報. 2013-12-11 [2013-12-28] (中文(臺灣)). 
  6. ^ 6.0 6.1 記者:廖靖尹 簡大程. 首座地熱發電廠 供2萬戶家用電. TVBS 新聞. [2013-12-28] (中文(臺灣)). 
  7. ^ 7.0 7.1 謝瑞青. 當溫泉鄉碰上“ORC”--地熱資源新發展. 能源報導. 2013年3月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8日) (中文(臺灣)). 
  8. ^ 8.0 8.1 陳正和. 清水地熱發電廠. --等待來茲仍具潛力. 瓦斯季刊. 2006年1月 (中文(臺灣)). 
  9. ^ 9.0 9.1 9.2 宜蘭清水地熱 重啟發電願景. 中央通訊社. 2013-12-07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10.2 10.3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 《清水地熱發電招商》2.3億到位 用地交付. 自由電子報. 2013-02-25 [2013-12-28] (中文(臺灣)). 
  11. ^ 楊順發. 台灣最具潛力的綠色能源「地熱發電」. 科技人文雜誌. [2013-12-28] (中文(臺灣)). 
  12. ^ 〈北部〉清水地熱發電ROT案解約 廠商不同意. 
  13. ^ 宜蘭地熱發電開發案推動策略之商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14. ^ 清水地熱發電招商 台汽電聯盟取得優先權. [2018-05-24]. 
  15. ^ 結元助攻 清水地熱電廠重啟. [201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