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坐标39°56′50″N 116°18′35″E / 39.947356°N 116.309656°E / 39.947356; 116.30965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4日 (日) 03:45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中华文化学院


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厘米,中央刊五角星,由?制发。

主要领导
院长 郝明金(民建)
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 潘岳(中共)
副院长(4) 赵凡(中共)、张伯军(民革)、袁莎(中共)、朱沛丰(中共)
秘书长 徐永全(中共)
教务长 徐绍刚(中共)
机构概况
机构类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
行政级别 正部级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10000040078844XB在维基数据编辑
联络方式
总部
 实际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4号
39°56′50″N 116°18′35″E / 39.947356°N 116.309656°E / 39.947356; 116.309656
對外官網 www.zysy.org.cn
机构沿革
1956-1960 社会主义学院
1960-196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1965-1983 停办
1983-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影像资料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简称中央社院),原名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由中国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也是民主党派培养党务干部的最高学府。设在北京,教职工150人。现任校长为郝明金

校史

1956年,在借鉴中共党校共青团有“团校”的情况下,民主党派人士向中共中央统战部提出“民主人士也应有一所学习政治理论的学校”;并获得毛泽东的支持。 当年10月1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开学典礼,宣布“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吴玉章为第一任校长。

1960年7月18日,因地方“社会主义学院”普遍成立的情况,原“社会主义学院”改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1965年7月10日,在第六期学习班结业后,全体干部下派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学院因此暂停招生。此后,因为“文革”的关系,“中央社院”继续被迫停办。

“文革”结束后,在一些政协委员的呼吁下,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82年2月决定,恢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1983年11月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停办17年后,首次举行开学典礼。

1997年初,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华文化学院”,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的任务是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好人士为对象。

机构设置

  • 院办公室
  • 教务部
  • 培训部
  • 科研部
  • 人事部
  • 行政事务管理部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 统战理论教研部
  • 中华文化教研部
  • 机关党委:党委办公室、纪检处、工会委员会
  • 处级直属事业部门:学报编辑部、图书信息中心、培训中心
  • 直属事业单位:服务中心

历任院长

  1. 吴玉章(1956年-1965年)
  2. 孙晓村(1982年-1991年)
  3. 杨纪珂(1991年6月29日-1999年)[1]
  4. 何鲁丽(1999年-2008年)
  5. 严隽琪(2008年-2019年)
  6. 郝明金(2019年-)

参考文献

  1. ^ 政协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闭幕 王任重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人民日报1991年6月29日,第1版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