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宁州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理。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州治在滇池县(今云南省晋宁县东)。初置时领四郡,其地大致相当于今云南省迪庆昭通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后辖有今云南省全境、贵州省中西部地区。

郡级行政区[编辑]

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宁州,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4郡,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牂柯、越巂、朱提7郡,又立益州郡(后改名晋宁郡)。建兴元年(313)析牂柯郡置平夷、夜郎2郡,析云南郡置河阳郡,计领郡11。

云南郡
曹魏旧郡。郡治云南县(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领云南、梇栋、青蛉、楪榆、姑复、邪龙、遂久7县。咸宁五年(279年)增领云平、永宁2县。永嘉五年(311年)楪榆、永宁2县移属河阳郡,西晋末领云南、梇栋、青蛉、姑复、邪龙、遂久、云平7县。
兴古郡
曹魏旧郡。郡治胜休县(今云南省江川县北)[参 1],领胜休、句町、宛温、漏卧、西丰(269年改名毋棳)、贲古、铎封、进乘、西随9县。增领律高(275年置)、汉兴(281年置)、都唐(281年左右置)3县,至西晋末不变。
建宁郡
曹魏旧郡。郡治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领味、昆泽、存邑、新定、毋单、同濑、牧靡、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脩云、泠丘、滇池、建伶16县。晋时改牧靡县为牧麻县(晋初);新置谈槀、漏江、同乐3县(皆晋武帝时)。太安2年(303年),双柏、秦臧、连然、建伶、谷昌、滇池、俞元7县移属益州郡。西晋末领味、昆泽、存邑、新定、毋单、同濑、牧麻、脩云、泠丘、谈槀、漏江、同乐12县。
永昌郡
曹魏旧郡。郡治不韦县(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领不韦、巂唐、哀牢、博南、比苏、永寿、南涪、雍乡8县[注 1]。永嘉五年(311年)比苏县移属河阳郡。西晋末领不韦、巂唐、哀牢、博南、永寿、雍乡、南涪7县。
朱提郡
曹魏旧郡。郡治朱提县(今云南省昭通市城区),领朱提、南广、汉阳、南昌(280年改名南秦)4县。增领堂狼县(晋初置),至西晋末不变。
越巂郡
曹魏旧郡。郡治邛都县(今四川省西昌市),领邛都、会无、卑水、定莋、台登、苏祁、阐、潜街、马湖、安上10县。晋初废苏祁、阐、潜街、马湖、安上5县,至西晋末不变。
牂柯郡
曹魏旧郡。郡治且兰县(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南),领且兰、谈指、夜郎、毋敛 鄨、平夷、同并7县。增领万寿(晋初置)、并渠2县(晋初置),废同并县(279年废)。永嘉五年(311年)平夷、鄨2县移属平夷郡,夜郎、谈指2县移属夜郎郡。西晋末领且兰、毋敛 万寿、并渠4县。
晋宁郡
太安二年(303年)析建宁郡滇池、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建伶7县置益州郡,永嘉二年(310年)改名晋宁郡[参 2],郡治滇池县(今云南省澄江县西),至西晋末不变。
平夷郡
永嘉五年(311年)析牂柯郡平夷、鄨2县置郡,[参 2]郡治平夷县(今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东北),至西晋末不变。
夜郎郡
永嘉五年(311年)析牂柯郡夜郎、谈指2县置郡,[参 2]郡治夜郎县(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至西晋末不变。
河阳郡
永嘉五年(311年)析永昌、云南2郡置[参 3],郡治河阳县(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领河阳(311年置)、楪榆、永宁、比苏4县,至西晋末不变。

县级行政区[编辑]

宁州(州治:滇池县)
说明:本表为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宁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云南郡
(7)
梇栋县 云南县 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 云南郡(265-316)
梇栋县 今云南省姚安县 云南郡(265-316)
青蛉县 今云南省大姚县 云南郡(265-316)
姑复县 今云南省永胜县东南 云南郡(265-316)
邪龙县 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云南郡(265-316)
遂久县 今云南省丽江市城区 云南郡(265-316)
云平县 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云南郡(279-316) 咸宁五年(279年)置县。[参 4]
兴古郡
(12)
胜休县 胜休县 今云南省江川县 兴古郡(265-316)
句町县 今云南省广南县 兴古郡(265-316)
宛温县 今云南省丘北县 兴古郡(265-316)
漏卧县 今云南省罗平县 兴古郡(265-316)
毋掇县 今云南省华宁县 兴古郡(265-316) 曹魏为西丰县,泰始五年(269年)复名毋掇县[参 5]
贲古县 今云南省蒙自县 兴古郡(265-316)
镡封县 今云南省丘北县西南 兴古郡(265-316)
进乘县 今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 兴古郡(265-316)
西随县[参 6] 今云南省元阳县一带 兴古郡(265-316)
律高县 今云南省华宁县东南 兴古郡(275-316) 咸宁元年(275年),分建宁郡修云、俞元2县地置县,以安置流民。[参 7]
都唐县 地望不详 兴古郡(281-316) 太康二年(281年)置县。[参 8]
汉兴县 今贵州省兴义市 兴古郡(281?-316) 太康二年(281年)左右置县。[参 9]
建宁郡
(12)
味县 味县 今云南省曲靖市 建宁郡(265-316)
昆泽县 今云南省宜良县 建宁郡(265-316)
存邑县 今云南省宣威市 建宁郡(265-316)
新定县 今云南省普安县 建宁郡(265-316)
毋单县 今云南省澄江县东南 建宁郡(265-316)
同濑县 今云南省马龙县 建宁郡(265-316)
牧麻县 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建宁郡(265-316) 曹魏名牧靡县,疑晋初时改名。
修云县 今云南省弥勒县 建宁郡(265-316)
泠丘县 今贵州省盘县 建宁郡(265-316)
谈槀县 今贵州省盘县西 建宁郡(280前-316) 晋武帝时置县。[参 10]
漏江县 今云南省泸西县 建宁郡(280前-316) 晋武帝时置县。[参 11]
同乐县 今云南省陆良县 建宁郡(280后-316) 晋武帝时置县。[参 12]
永昌郡
(7)
不韦县 不韦县 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 永昌郡(265-316)
嶲唐县 今云南省云龙县西南 永昌郡(265-316)
哀牢县 今云南省盈江县 永昌郡(265-316)
博南县 今云南省永平县西南 永昌郡(265-316)
永寿县[注 1] 今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永昌郡(265-316)
雍乡县[注 1] 今地不明 永昌郡(265-316)
南涪县[注 1] 今云南省景洪市 永昌郡(265-316)
朱提郡
(5)
南昌县 朱提县 今云南省昭通市城区 朱提郡(265-316)
南广县 今云南省盐津县 朱提郡(265-316)
汉阳县 今贵州省六盘水市西北 朱提郡(265-316)
南秦县 今云南省镇雄县 朱提郡(265-316) 曹魏名南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改。[参 13]
堂狼县 今云南省巧家县 朱提郡(265-316) 晋时置县。[参 14][注 2]
越巂郡
(5)
邛都县 邛都县 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 越巂郡(265-316)
会无县 今四川省会理县 越巂郡(265-316)
定筰县 今四川省盐源县 越巂郡(265-316)
卑水县 今四川省昭觉县东南 越巂郡(265-316)
台登县 今四川省冕宁县 越巂郡(265-316)
阐县 今四川省越西县 越巂郡(265-?) 晋初废县。
苏祁县 今四川省西昌市 越巂郡(265-?) 晋初废县。
潜街县 今四川省雷波县东北 越巂郡(265-?) 晋初废县。
安上县 今四川省屏山县 越巂郡(265-?) 晋时不可考。
马湖县 今四川省雷波县 越巂郡(265-?) 晋初废县。
牂柯郡
(4)
且兰县 且兰县 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南 牂柯郡(265-316)
毋敛县 今贵州省独山县 牂柯郡(265-316)
万寿县 今贵州省瓮安县 牂柯郡(265?-316) 晋时置县。[参 15]
并渠县 今地不详 牂柯郡(280前-316) 晋时置县。[注 3]
同并县 今云南省弥勒县境内 牂柯郡(255-279) 咸宁五年(279年)废县。[参 16]
晋宁郡
(7)
滇池县 滇池县 今云南省澄江县西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榖昌县 今云南省昆明市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连然县 今云南省安宁市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秦臧县 今云南省禄丰县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双柏县 今云南省双柏县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俞元县 今云南省澄江县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建伶县[注 4] 今云南省晋宁县 建宁郡(265-302)→晋宁郡(302-316,益州郡302-311)
平夷郡
(2)
平夷县 平夷县 今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东北 牂柯郡(220-311)→平夷郡(311-316)
鄨县 今贵州省遵义市 牂柯郡(220-311)→平夷郡(311-316)
夜郎郡
(2)
夜郎县 夜郎县 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牂柯郡(220-311)→夜郎郡(311-316)
谈指县 今贵州省贞丰县西北 牂柯郡(220-311)→夜郎郡(311-316)
河阳郡
(4)
河阳县 河阳县 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 河阳郡(311-316) 永嘉五年(311年)置县。
楪榆县 今云南省大理市 云南郡(265-311)→河阳郡(311-316)
永宁县 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鹤庆县一带[注 5] 云南郡(279?-311)→河阳郡(311-316) 咸宁五年(279年)左右置县。[注 6]
比苏县 今云南省云龙县 永昌郡(265-311)→河阳郡(311-316)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1.3 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及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将永寿、南涪、雍乡3县列为蜀汉永昌郡属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从洪、吴二人说法列为蜀汉属县;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认为未有史料可证明蜀汉有此3县,未列为蜀汉属县。
  2. ^ 刘琳认为朱提郡尚领有堂狼县,蜀汉时复置(刘琳《华阳国志校注》页416注释1);孔祥军认为晋初复立(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页123-124)。
  3. ^ 孔祥军认为晋初置县。(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页125)
  4. ^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份。
  5. ^ 刘琳考证认为当在此地。(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452页)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在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北,然据谭其骧说,永宁县则成为河阳郡的飞地。
  6. ^ 刘琳据云平县建县时间推测。(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451页)

出处[编辑]

  1.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腾休长,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兴古,何志故属建宁,晋武帝从兴古治之,遂以属焉。”
  2. ^ 2.0 2.1 2.2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太安二年,惠帝复置宁州,又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益州郡曰晋宁,分䍧牱立平夷、夜郎二郡。”;卷81〈王逊传〉:“永嘉四年,治中毛孟诣京师求刺史……朝廷怜之,乃以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与孟俱行,道遇寇贼,逾年乃至……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又遣子澄奉表劝进于元帝,帝嘉之,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如故,赐爵褒中县公。逊以地势形便,上分牂柯为平夷郡,分朱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皆施行。”
  3.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东河阳太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河阳郡,刺史王逊分云南置。属县四。”
  4.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云平长,晋武帝咸宁五年立。”
  5.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毋棳令,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兴古。刘氏改曰西丰,晋武帝泰始五年,复为毋棳。”
  6. ^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
  7.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律高令,汉旧县,属益州郡,后省。晋武帝咸宁元年,分建宁郡修云、俞元二县间流民复立律高县。”
  8.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都阳令,何志晋成帝立。案《晋起居注》,太康二年置兴古之都唐县,疑是。”
  9.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汉兴令,二汉、魏无,晋地志有,属兴古郡。”
  10.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谈槁令,汉旧县,属牂牁。晋武帝立。”
  11.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漏江令,汉旧县,属牂牁。晋武帝立。”
  12.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同乐令,晋武帝立。”
  13.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南秦长,本名南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14.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堂狼令,前汉属犍为,“狼”作“琅”。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朱提。”
  15.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万寿令,晋武帝立。”
  16.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同并长,汉旧县,前汉作同并,属牂牁。晋武帝咸宁五年省,哀帝复立。”

参考资料[编辑]

书籍[编辑]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