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流行摇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摇滚(英语:Pop rock)是流行乐摇滚乐的混合音乐,特色是使用平易近人的流行风格、明亮歌词以及吉他为基础的歌曲。流行摇滚有著许多不同的定义,从“乐观的摇滚音乐”到“流行乐的一个分支”。学者认为流行乐和摇滚乐常处于相反立场:流行乐的反对者常称流行乐为华而不实的商业产品,而摇滚乐的拥护者则主张摇滚乐是真实、真心、反商业的音乐。这种说法带著浓重的主观性,有失偏颇,其实任何音乐种类都有著真实、真心、自主创作以及合作研究创作的表现形式。也同样存在著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而且不管是流行乐还是摇滚,任何一种音乐都跳不出艺术商品的圈子。

定义

[编辑]

《American Popular Music》 这本书定义流行摇滚为乐观的摇滚音乐,代表歌手有艾尔顿·强保罗·麦卡尼艾佛利兄弟二重唱洛·史都华芝加哥乐团彼得·弗兰普顿[1] 相反地,音乐评论家 George Starostin 将流行摇滚定义为流行乐的一个分支,使用平易近人的流行风格、明亮歌词以及吉他为基础的歌曲。Starostin 主张大部分被称为“power pop”的音乐都是属于流行摇滚的分支。他认为流行摇滚中充满感情的内容是“音乐的次要部份!” [2]

评论家 Philip Auslander 认为,比起英国,美国流行乐和摇滚乐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他认为美国的流行乐是发源于如派瑞·柯摩等的白人歌手,而摇滚乐则是来自摇滚(Rock and Roll)等受到黑人影响的音乐。Auslander 指出,流行摇滚的概念,与原来彼此对立的流行乐与摇滚乐是不同的。Auslander 和其他学者如 Simon Frith英语Simon Frith 和 Grossberg,主张流行乐常被认为是不真实、虚假、商业化的一种娱乐型态。而摇滚乐则是真实的、真心的、反商业的音乐,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摇滚乐的内容对于社会人文有批判性的独到见解。并强调由歌手或乐团自己创作,演奏的技巧,和“与听众的连结”。[3]

Simon Frith 对于50年代到80年代流行音乐历史的分析,遭 B. J. Moore-Gilbert 的批评。他认为 Frith 和其他学者太过强调“摇滚乐”的角色,在每个新音乐类型的字尾都加上“摇滚”。因此,当受到民谣影响的音乐开始在60年代发展,Frith称他为“民谣摇滚”,而70年代的音乐则称之为“流行摇滚”。Moore-Gilbert 认为这不合理的方式将摇滚乐放在顶点,让受到其他音乐影响的特色成为摇滚乐核心的附属品。[4]

代表艺人

[编辑]

关于“流行摇滚”的分类是非常主观的,音乐评论家及新闻工作者对于哪组团体或艺人该被归类于流行摇滚也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告示牌》杂志提供一个观点去归类出70年代至2000年代的“流行摇滚”艺人。

1970年代

[编辑]

告示牌》杂志认为这时代的流行/摇滚表演者或团体有杰克森五人组三狗夜合唱团艾尔顿·强黛安娜·罗丝比吉斯佛利伍麦克唐娜·桑玛比利·乔尔奥莉薇亚·纽顿-强等等。[5]大英百科全书》称比吉斯为“开启了70年代末期迪斯可时代的英裔澳洲流行摇滚团体”。[6]

1980年代

[编辑]

根据《告示牌》杂志的看法,1980年代早期的流行/摇滚表演者或团体有霍尔与奥兹史提夫·汪达麦可·杰克逊菲尔·柯林斯[5] 1980年,随著迪斯可的没落,“挣扎的音乐产业找寻能填补这段空白的事物”,并且提升低落的销售量。在这段期间,“轻松”的流行音乐是市场主流。音乐评论家麦可·葛罗斯称以下这些歌曲是“商业的棉花糖”:奥莉薇亚·纽顿-强的《Magic》;克里斯多夫·克罗斯的《Sailing》;霍尔与奥兹的《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g》等等。空中补给“如蜜糖般的流行摇滚”畅销歌如《All Out Of Love》,是这段期间“攻占排行榜的最佳方程式”。 [7]

1980年代中期之后,《告示牌》列出 雪儿罗克塞布莱恩·亚当斯比利·欧生U2麦可·杰克逊威豹等等,是这十年较重要的流行摇滚艺人。玛丹娜是在整个1980年代都极为重要的流行摇滚艺人。 [5]

1990年代

[编辑]

《告示牌》杂志认为1990年代的流行/摇滚表演者或团体有王牌合唱团。之后则有韩氏兄弟野姜花合唱团以及一些R&B歌手。 [5]

2000年代

[编辑]

《告示牌》杂志认为这时代的流行/摇滚艺人包括罗比·威廉斯流行庞克艺人眨眼182All Time Low男生爱女生全美反对阵线深红玛蒂纳洛斯帕飞SR-71义和国The Blackout英语The Blackout就是要可爱The Academy Is...英语The Academy Is...天使频道艾薇儿·拉维尼+44德瑞克·贝尔轧车手乐团小飞侠乐团We The Kings英语We The KingsJack's Mannequin英语Jack's Mannequin强纳斯兄弟打倒男孩迪斯可瘪三红粉佳人帕拉摩尔凯莉·克莱森地铁站乐团t.A.T.u.双面维若妮卡黛咪·洛瓦特、Michael Kek、 郭学儒 、威瑟乐团飞叶乐团魔力红等等。

延伸阅读

[编辑]
  • Birrer, F.A.J. "Definitions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do we need a definition for popular music?" in D. Horn (ed). Popular Music Perspectives, 1985. Gothenburg. pg 99-105.
  • Chambers ,I. Urban Rhythms, Pop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1985:OUP.
  • Fiske, J.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 1989 - Routledge
  • Frith, S. The Sociology of Rock - 1978 - Constable
  • Frith, S. Sound Effects: Youth, Leis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ock'n'Roll - 1983 - Constable
  • Hamm, C. Yesterdays: Popular Song in America - 1979 - New York
  • Harker, D. One For the Money: Politics and Popular Song - 1980 - Hutchinson
  • Harron, M. "Pop as Commodity," cited in S Frith - Facing The Music: Essays on Pop, Rock and Culture 1988, Mandarin. pg 173-220
  • Hill, D. Designer Boys and Material Girls: Manufacturing the '80's Pop Dream. 1986 - Blandford Press
  • Middleton, R. Studying Popular Music. - 1990 - OUP
  • Moore, A.F. Rock: The Primary Text, - 1993 - OUP
  • Shuker, R.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 1994 - Routledge
  • Tokio Hotel

注释

[编辑]
  1. ^ Larry Starr and Christopher Waterman. American Popular Music. 2nd Ed. [2008-01-11]. 
  2. ^ George Starostin. George Starostin's Music Review.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3. ^ Philip Auslander. Liveness: Performance in a Mediatized Culture.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4. ^ B. J. Moore-Gilbert. The Arts in the 1970s: Cultural Closure?. Routledge. 1994: 240. ISBN 0415099064. 
  5. ^ 5.0 5.1 5.2 5.3 The very best in pop music past and present. MuchMoreMusic.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2). 
  6. ^ the Bee Gees.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7. ^ The Year in Music - 1980. The Eighties Club.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