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雄
苻雄 | |||||||||
---|---|---|---|---|---|---|---|---|---|
统治 | 未即位 | ||||||||
出生 | ? | ||||||||
逝世 | 354年7月26日 | ||||||||
安葬 | 不详 | ||||||||
| |||||||||
政权 | 前秦 | ||||||||
父亲 | 苻洪 | ||||||||
母亲 | 姜氏 |
苻雄(4世纪?—354年7月26日),字元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氐族人。十六国时前秦的开国元勋、宗室。苻洪之幼子,景明帝苻健之弟,屡建军功,官至丞相,曾参与抵抗东晋将领桓温发动的北伐战争。
生平
[编辑]后赵将军
[编辑]苻雄年轻就已熟读兵书、富有谋略,亦擅长射马射箭;此外亦有为政治术,慷慨施予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因著父亲苻洪在后赵灭前赵后归附后赵并接受其官职,苻雄亦仕于后赵,更因战功而获后赵君主石虎授予龙骧将军[1]。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去世,诸子争位令国内渐乱,而苻洪亦因遭当时后赵皇帝石遵削职[2]而叛投东晋。次年,后赵将领麻秋东归邺城,苻雄受父命领兵迎击,成功俘获麻秋,并以其为军师将军。但不久麻秋就藉宴会而以毒酒毒杀苻洪,意图尽收苻氏部众。苻健杀麻秋后接掌苻洪部众,并顺从父亲遗言,进据关中。
前秦元勋
[编辑]当时关中为自称晋臣的杜洪所控制,苻健因应人心思晋,于是称东晋早前加予的官爵,并以苻雄为辅国将军。不久苻健正式出兵关中,苻雄在大军渡过黄河后就受命率五千兵取道潼关进攻长安,作为苻健的前驱。苻雄在潼关以北击败杜洪派去抵抗的张先,及后苻雄北巡渭北,所过的城邑都向其归降。苻健进据长安后向东晋献捷,更得秦、雍二州的胡族及汉人归附,苻雄亦攻陷后赵凉州刺史石宁据守的上邽,斩杀石宁,巩固苻氏在关中的统治。
皇始元年(351年),苻健称天王、大单于,正式建立前秦,并封苻雄为东海公,以其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领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次年,以苻雄为首的百官上请苻健称帝,苻雄于是进封东海王。
征战东西
[编辑]同年,东晋安西将军谢尚因不能安抚归附的后赵豫州刺史张遇而令其叛变,谢尚于是与姚襄攻伐张遇,而苻雄就奉命与苻菁出兵略地关东,并救援张遇。最终苻雄在颍水的诫桥击败晋军,逼其退还淮南,并略陈郡、颖川、许昌及洛阳附近共五万多户及张遇回军关中。
同年,苻雄又在陇西击败后赵将领王擢,令其逃奔前凉。皇始三年(353年)二月,王擢会同前凉军队伐秦,苻雄又率兵击败王擢等。但随著秦州刺史苻愿及将军苻飞分别败于王擢及杨初,苻雄等于是回屯陇东,而不久张遇更在联结关中豪族反叛,虽然张还事败被杀,但孔特、刘珍、夏侯显、乔秉、胡阳赤及呼延毒就各自据城起兵叛秦。苻雄于是回军长安并与苻法、苻飞等分兵平定孔特等人。
皇始四年(354年),就在苻雄攻下胡阳赤据守的司竹,张遇谋反引发的数个主要叛乱势力仅剩下呼延毒及乔秉时,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发动北伐,自荆州进攻前秦,另由司马勋率偏师由梁州北上关中。苻健于是派苻雄、太子苻苌等人共率五万军抵抗,但大军在蓝田县被桓温率领的主力击败,苻雄亦在白鹿原败于桓冲[3],于是与苻苌等退守长安城南,与雷弱儿所率的三万精兵共同抵抗。不过桓温当时只驻屯长安东南的灞上,未有进逼长安,苻雄此时就率领七千骑兵突袭时正经子午谷入关中的司马勋军,令其败退至女娲堡。苻雄及后返回长安,于白鹿原击败桓温,而桓温亦因乏粮而在六月被逼退兵,呼延毒亦跟随桓温南走。苻雄接著讨伐占领了陈仓的王擢及司马勋,令两人分别败退回汉中及略阳,成功解除了桓温这次北伐带来的危机。
军中猝逝
[编辑]六月丙申日(7月26日)[4],苻雄在进攻乔秉据守的雍城时去世[5],苻健闻讯悲伤得呕血,说:“上天不让我平定四海么!为何这么快就夺去我的元才呀?”追赠魏王[6],赐谥号敬武,葬礼依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先例。
其子苻坚后来即位称天王,追尊苻雄为文桓皇帝。
性格特征
[编辑]- 有载苻雄“丑形貌,头大而足短”[7],并没有雄伟的形象,在后赵任龙骧将军时更被人称为“大头龙骧”。
- 苻雄作为前秦开国元勋,亦是君主的亲弟弟,位至丞相,位高权重,但为人谦虚恭顺,遵奉法度,加上在政事和军事都有才能,故深受苻健倚重,更称:“元才,是我的姬旦。”
家庭
[编辑]妻
[编辑]- 苟氏,嫡妻,生苻坚、苻融及苻双,苻坚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子女
[编辑]- 苻法,苻雄庶长子,封清河王,苻坚即位后改封东海公,不久因深得人心而被皇太后苟氏及李威杀害
- 苻坚,苻雄次子,前秦宣昭帝,初封东海王,后即位为天王。任内前秦国势极盛,并统一北方。但于淝水之战败后国家即陷入分裂,苻坚亦为叛将所弑
- 苻融,苻坚弟,封阳平公,重要将领,征南大将军,淝水之战时战死
- 苻双,苻坚弟,初封河南公,后封赵公,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与苻武、苻柳及苻廋叛苻坚作乱,失败被杀
- 苻忠,苻坚弟,封河南公。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晋书·苻健传》
-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至九十九》
- 《十六国春秋·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