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外觀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是指當人們看到某個具體的人處於困境與看到處於困境的群體時,人們傾向於幫助某個具體的人。[1]當人們試圖懲罰他人時也會有這種效果。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某個肇事者時,他們更有可能懲罰肇事者,即便有所犧牲亦在所不惜。 [2]
例如,瑞安·懷特在13歲時輸入了受污染的血液而感染了艾滋病,並一直與艾滋病奮鬥,大約六年後瑞安·懷特去世。在他去世後,美國國會通過了援助艾滋病患者的《瑞安懷特關懷法案》。[3]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六歲小女孩說她需要幾萬美元動手術才能活到聖誕節,郵局就會收到大量捐款,但如果新聞說營業稅調降以後,馬薩諸塞州各級醫療院所因為預算不足導致醫療品質下降,死亡率上升,結果不會有多少人同情或捐錢。
庫爾特·圖霍爾斯基在其文章《法國笑話》(德語:Französischer Witz)中記錄了一個外交官的發言:「一個人的死亡是一場悲劇,但十萬人的死亡不過是一個統計數字。」這句話通常會被認為系約瑟夫·斯大林所說,但這種說法直到1947年才在《華盛頓郵報》中出現,並沒有證實這一說法的直接證據[4]。
參考文獻
[編輯]- ^ Jenni, Karen; Loewenstein, George. Explaining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PDF).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7-05-01, 14 (3): 235–257 [2021-08-20]. ISSN 0895-5646. doi:10.1023/A:100774022548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01) (英語).
- ^ Small, Deborah A.; Loewenstein, George. The devil you know: the effects of identifiability on punishment.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5-12-01, 18 (5): 311–318 [2021-08-20]. ISSN 1099-0771. doi:10.1002/bdm.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英語).
- ^ Ryan White and Care Act History. dhhr.wv.gov.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3).
- ^ A Singl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 Deaths is a Statistic – Quote Investig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