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1948年—1960年)
Československá republika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1960年—1990年)
Československá socialistická republika
1948年—1990年
格言:Pravda vítězí / Pravda víťazí
捷克語:「真理必勝」
國歌:
Kde domov můj a Nad Tatrou sa blýska
(《何處是我家?》和《塔特洛山上電光閃閃》)
捷克斯洛伐克的位置
地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1955年–1989年)
蘇聯衛星國
首都布拉格
常用語言捷克語
斯洛伐克語
政府單一制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黨制人民共和國(1948年–60年)
單一制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黨制社會主義共和國(1960年–69年)
聯邦制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黨制社會主義共和國(1969年–89年)
聯邦制議會共和制(1989年–90年)
共產黨總書記/第一書記 
• 1948年–1953年 (首任)
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 1989年 (末任)
卡雷爾·烏爾班內克
總統 
• 1948年–1953年 (首任)
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 1989年–1990年 (末任)
瓦茨拉夫·哈維爾
總理 
• 1948年–1953年 (首任)
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1989年–1990年 (末任)
馬里安·恰爾法
歷史時期冷戰
1948年2月25日
1948年5月9日
1960年6月11日
1968年8月21日
1989年11月24日
1990年4月23日
面積
1985127,900平方公里
人口
• 1985
15,498,168
貨幣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電話區號42
互聯網頂級域.cs
前身
繼承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國
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今屬於 捷克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語Československá socialistická republika,簡寫為ČSSR)是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的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亦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成員國,存在於1960年—1990年。1969年起實行聯邦制[1],由捷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兩個共和國組成。

當時的地圖,硬幣和護照

歷史

[編輯]

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會議中,因為被綏靖政策所害,1939年,納粹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並建立斯洛伐克傀儡政權,斯洛伐克成為德國盟友。1945年2月,蘇聯殲滅了斯洛伐克法西斯政權,但建立蘇聯的衛星國,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為領導的民族陣線聯合政府,同年5月德國投降,捷克則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1945年,成立各黨派組成的民族陣線政府,宣布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1946年5月,舉行戰後第一次國民議會選舉,捷共獲勝,成立了以哥特瓦爾德為首的新聯合政府。1948年,發生二月事件,參加聯合政府的民族社會黨等黨派為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與捷共尖銳對立,假意以退出聯合政府為名向捷共施壓,結果在捷共發動群眾的情況下,其他黨派只得真的退出聯合政府,事件以捷共的勝利結束。

1960年7月11日,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將國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1月,杜布切克接替諾沃提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成為最高領導人。上任後不久,宣布實行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改革,也稱為「布拉格之春」運動。同年8月20日,蘇聯為了鞏固勢力範圍而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蘇軍佔領捷克至冷戰結束。蘇聯佔領後唯一允許的布拉格之春改革項目為捷克斯洛伐克的聯邦化,1968年10月批准,1969年1月正式實施[1]。1969年4月,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任總書記,並於1975年兼任總統

1989年下半年,捷克發生了天鵝絨革命,政局開始劇烈動盪,捷共失去執政黨地位。1990年4月,國名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Česká a Slovenská federativní republika,ČSFR),並修改國徽,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共和國也取消了其國名中「社會主義」字樣。1991年,政局繼續動盪,各派政治力量分化組合,相互鬥爭激烈,民族矛盾進一步發展,斯洛伐克要求獨立的傾向日益明顯。1992年6月,捷克和斯洛伐克政府就聯邦國家解體達成協議。1992年12月31日,聯邦解體,捷和斯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繼承國。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正式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註釋及參考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