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郡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代變更 | |
---|---|
設立 | 戰國 |
使用狀況 | 唐朝廢止 |
西晉 | 燕國 |
東晉/十六國 | 漁陽郡 |
唐朝 | 薊州 |
漁陽郡,是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曾包括今天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省市的部分地區。
沿革
[編輯]漁陽郡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戰國時的燕國,因其位於漁水(現白河)之北,故稱之為「漁陽」。秦朝初期設三十六郡,漁陽郡是其中之一,郡治在漁陽縣。秦朝時期的漁陽縣基本就是現在的北京市懷柔、密雲區一帶的區域。
西漢沿置漁陽郡,統縣12,仍治漁陽縣,其轄區北至秦長城,南至海邊(今渤海灣)。東漢、三國時,轄縣減少,且隨着北方長城的荒廢,郡轄區大大南退,大致只到今北京市密雲區北部範圍。
西晉統一後,將漁陽郡與原東漢廣陽郡合為燕國。但十六國時,漁陽郡置又被恢復。北朝期間,漁陽郡治先向南移到了雍奴縣,之後北齊又遷治潞縣並將原郡治漁陽縣撤併。
隋朝重置
[編輯]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漁陽、燕郡,屬幽州。《隋書·卷三十(地理中)》載「潞舊置漁陽郡,開皇初廢。」
大業年間,隋煬帝在北魏時併入幽州漁陽郡的平州北平郡故地、時玄州地重置漁陽郡(此後的北平郡或平州則相當於秦漢魏晉的遼西郡)。新的「漁陽郡」治無終縣且只轄這一個縣,與秦漢魏晉的漁陽郡舊土幾無交集。
唐朝時,改漁陽郡為薊州,無終縣改名為漁陽縣,仍為州治。天寶元年(742年),改薊州為漁陽郡。下轄三縣:漁陽縣(今天津市薊州區)、三河縣(今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於開元十八年(730年)改隸於薊州)、玉田縣(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為薊州[1]。漁陽郡從此不再存在。
歷代太守
[編輯]漢代
[編輯]- □鮮(~前199年~),武帝元狩四年見在,見《漢書·衛霍傳》[2]。
- 彭宏(~3年),南陽宛人,哀帝時在任,在邊境上有名,元始三年為王莽所殺,見《漢書·何武傳》及《後漢書·彭寵傳》[2]。
- 彭寵(23年~26年),彭宏子
- 田邑(26年~29年)
- 郭伋(29年~32年)
- 陳訴(33年~34年),建武十年時在任,見《後漢書·王霸傳》[2]。
- 田颯(34年~)
- 張堪(49年~56年)
- 范遷(光武帝末~明帝初)
- 廉范(~73年~)
- 張顯(~106年),殤帝延平元年時在與鮮卑作戰時戰歿,見《後漢書》的《殤帝紀》、《鮮卑傳》、《劉茂傳》等[2]。
- 王暢(桓帝時)
- 李膺(桓帝時)
- 李咸(桓帝時),字元卓,汝南西平人,見《蔡中郎集·李咸碑》[2]。
- 饒斌(獻帝前),見《廣韻·四宵韻》所引《風俗通義》[2]。
- 鄒丹(獻帝時)
唐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參見
[編輯]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河北地區 | |
淮漢以南 | |
待考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註明曾用名稱。 |
行部 | |||||
---|---|---|---|---|---|
司隸校尉部 |
| ||||
豫州刺史部 | |||||
冀州刺史部 | |||||
兗州刺史部 | |||||
徐州刺史部 | |||||
青州刺史部 | |||||
荊州刺史部 | |||||
揚州刺史部 | |||||
益州刺史部 | |||||
涼州刺史部 |
| ||||
并州刺史部 | |||||
幽州刺史部 | |||||
交州刺史部 | |||||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 ||||
西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