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
外觀
南京城是明代修築的都城,延續至今即南京市主城區所在,是南京歷史上修築的等級最高的城池之一。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明代之前有數個政權定都於此,但至明朝才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都城。
明代
[編輯]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吳政權,初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原金陵城東的燕雀湖被填平,以建吳王新宮,即明故宮。有說填湖泥土來自城南的三山,故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說法[1]。吳元年(1367年),吳王新宮建成。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都,曰南京。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在金陵城的基礎上建南京城。洪武六年八月,城池建成。與中國城池的傳統正方形或矩形平面佈局不同,南京城佈局為不規則形狀。由四重城牆構建出不同的城池區域,由內而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洪武十一年(1378年),曰京師。永樂元年(1403年),仍稱南京。後明朝政府遷都北京。南京城遂為留都。而應天府下轄的上元縣、江寧縣亦為倚郭縣。兩縣依舊沿襲以秦淮河為界,分南京城,同城而治的管轄狀態。
清代
[編輯]清朝順治初年,清軍攻佔南京,圈佔明故宮,以南京城東部置江寧滿城。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城,定都於此,改名天京,築天王府。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隨後開始屠城並焚毀天王府[2][3][4][5][6]。
民國時期
[編輯]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攻佔南京。其後,設立南京特別市,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1927年後,國民政府頒佈首都計劃,開啟了南京城現代化之路。1928年,南京鋪設了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從1929年至1937年間,在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但城區並未突破明代南京城牆範圍。通濟門、堯化門、高橋門等地仍存在大片農田,並以各類土特產知名[7]。
參考文獻
[編輯]- ^ 李白诗中眺望的“三山” 并非朱元璋挖山填湖的三山. 新浪網,來源:揚子晚報. 2015-11-02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簡體)).
-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茹芝山房吟草.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紀"書系.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民国南京特产,为何如今消失殆尽. 鳳凰網,來源:金陵晚報.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簡體中文).
前任者: 大都 |
中國首都 1368年-1421年 |
繼任者: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