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原始共產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始共產主義是源於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概念,旨在描述共產主義存在於原始人類社會的現象;兩人認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社會係奠基於平等的社會關係與資源的共同所有權上[1]北美洲原住民所組成的易洛魁聯盟實施近似於共產主義的經濟制度這一現象經美國人類學家路易斯·亨利·摩爾根撰著記載後成為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人主要的理論啟發來源[2]。在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經濟模型中,原始共產主義內不存在層級化的社會階級結構或資本累積英語Capital accumulation現象[3]

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共產主義的詳盡理論。馬克思與恩格斯使用該詞彙的程度較後來的馬克思主義支持者更為廣泛,且更將這種概念延伸至自給農業社會的經濟結構中。不過,包含馬克思主義者在內的近代學者均對原始共產主義的存在時間沒有統一的見解。

馬克思與恩格斯同時在理論中強調了資本累積現象是如何強行附着於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

概念史

[編輯]

最早提到「原始共產主義」這一概念的可能是恩格斯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出版當年)致考茨基的信,恩格斯抨擊了歐洲殖民主義英語European colonialism,稱爪哇島上的荷蘭統治當局在「古代公社共產主義的基礎上」組織農業生產,並從中牟利:

從這裏可以看到,荷蘭人怎樣在古代公社共產主義的基礎上以國家的方式組織生產,並且怎樣保證人們過一種他們所認為的非常舒適的生活。……那裏的原始共產主義,象在印度和俄國一樣,今天正在給剝削和專制制度提供最好的、最廣闊的基礎(只要現代共產主義的因素不去震動這種原始共產主義),並且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它和瑞士各舊州的獨立的馬爾克公社一樣,成為極其引人注目的(或者應當被克服或者應當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遺蹟。[4]

1897年列寧在為波格丹諾夫《經濟學簡明教程》寫的書評中說,政治經濟學應該這樣來敘述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即原始氏族共產主義時期、奴隸制時期、封建主義行會時期、資本主義時期。[5]

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

[編輯]
一名原住民狩獵採集者正在分配肉類。
原始共產主義
一個通常與卡爾·馬克思有所連結的詞彙,但其理論基本是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建立(參見《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6]),內容包含對基礎資源的集體共有權、社會關係的平等與人類歷史上階級分化及剝削現象出現前的權威統治以及階級制度的不存在等面向。路易斯·亨利·摩爾根依據推測將美洲原住民社會的歷史演進過程形容為「自由、平等且友愛的古老部落」,而馬克思與恩格斯均深深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並認為美洲原生住民的社會結構是「活生生的共產主義」的最佳例證。
《社會學辭典》,約翰·史考特與戈登·馬歇爾英語Gordon Marshall (sociologist),2007年。

在一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中,所有勞動人口均從事食物採集的工作,全體人口亦會共享所有狩獵與採集所得。這種社會中將不存在私有財產,但每個人仍得保有衣物與其他性質類似的個人財產[7];這是因為原始社會不存在生產過剩的情形,所有資源都將迅速消耗完畢。少數可持續利用一段時間的物品(如工具房屋等)均屬全體共有[8]。在恩格斯的觀點中,這種社會將以母系制度為主[9],成員也沒有國家的概念。

新石器革命被視為原始共產主義走向階級社會的轉捩點;人類在學會畜牧與耕作後,私人所有權與奴隸制度亦相繼出現,不平等的狀況也隨之而生。除此之外,部分勞動人口開始轉而從事如生產、文化哲學科學等不同工作,造成社會階級現象的進一步擴大[8]

包括詹姆斯·伍德本(James Woodburn)[10]理察·李英語Richard Borshay Lee[11]阿倫·巴納德德語Alan Barnard (Anthropologe)[12]與近代的傑若米·路易斯(Jerome Lewis)[13]在內的著名社會人類學家均研究並記錄過這種富含平等精神的類共產主義狩獵採集社會。如克里斯多夫·保漢[14]克里斯·奈特英語Chris Knight (anthropologist)[15]與傑若米·路易斯[16]等人類學家則提出理論試圖解釋為何這種共產而平等的社會結構會存在於史前時代。儘管論點不同,人類學家仍普遍同意恩格斯的觀點,認為人類對性別與政治地位壟斷的反抗造就了進步性的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最終仍消弭於新時代的革命中。理察·李英語Richard Borshay Lee則批評主流文化長期以來對原始共產主義可能存在的偏見,並表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希望我們相信原始共產主義並不存在。在公眾意識中,它與浪漫主義及異國情調綁在一起,是一種高貴的野蠻。」[17]

懷疑

[編輯]

考古學發現的史前遺址中很多人類遺骸都有打鬥、破損、殉葬等情況,現代殘存的原始部落之間亦會發生爭鬥,因此有人認為原始共產主義其實只是部落內的個例,部落與現代人理想的平等相去甚遠。這種內部共產主義的形式至今仍然存在於家庭等個別情況下。並且,即便是次於人類的高級動物,例如猴子、狼、獅子的群落都有王的存在。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cott, John; Marshall, Gordon. A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19-860987-2. 
  2. ^ Morgan, L. H. 1881. Houses and House-Life of the American Aborigine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 Lee, Richard; DeVore, Irven. Man the Hunter. Aldine Transaction. 1969. ISBN 978-0-202-33032-7. 
  4. ^ 恩格斯. 致卡尔·考茨基.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5. ^ 季正矩.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若干论争. 北京日報. 200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6. ^ Engels, Friedrich.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es of Lewis H. Morgan.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ISBN 978-0-7178-0359-0. 
  7. ^ Eight myths about socialism—and their answers. Party for Socialism and Liberation. [Aug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8. ^ 8.0 8.1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and the Birth of Civiliz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 Civilizations: The Global Experience, Peter N. Stearns, Michael B. Adas, Stuart B. Schwartz, Marc Jason Gilbert, ISBN 0321164253, ISBN 9780321164254, Pearson, 2004.
  9. ^ Knight, C. 2008. Early Human Kinship Was Matriline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N. J. Allen, H. Callan, R. Dunbar and W. James (eds.), Early Human Kinship. Oxford: Blackwell, pp. 61-82.
  10. ^ James Woodburn (1982). "Egalitarian Societies", Man (NS), Vol. 17, No. 3, pp. 431-451
  11. ^ Richard B. Lee, 1992. "Demystifying Primitive Communism". In Christine Ward Gailey (ed), Civilization in Crisi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Gainesville,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pp. 73-94
  12. ^ Alan Barnard, 2008. "Social origins: sharing, exchange, kinship". In Rudolf Botha and Chris Knight (eds), The Cradle of Language (Studies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1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9-35. (2009)
  13. ^ 2008b Ekila: "Blood, Bodies and Egalitarian Societies". 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14:2: 297-315.
  14. ^ Boehm, C. 2001. Hierarchy in the Forest. The evolution of egalitarian behavio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 ^ Knight, C. 2002. "Language and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In A. Wray (ed.), The Transitio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8-160.
  16. ^ Knight, C. and J. Lewis 2014. "Vocal deception, laughter, and 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reverse dominance". Chapter 21 in D. Dor, C. Knight and J. Lewis (eds), The Social Origins of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 Richard B. Lee, 1992. "Demystifying Primitive Communism". In Christine Ward Gailey (ed), Civilization in Crisi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Gainesville,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pp. 73-94 

圖書

[編輯]

21世紀文獻

[編輯]
  • (法文) Christophe Darmangeat, Le Communisme primitif n』est plus ce qu’il était, Toulouse Collectif d'édition Smoln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9, new edition completely revised, 2012
  • (法文) Alain Testart, Avant l'histoire : l'évolution des sociétés, de Lascaux à Carnac. Gallimard, 2012
  • (法文) Alain Testart, Le communisme primitif, économie et idéologie,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995

歷史與原始文獻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