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李沛釗

這位用戶是雲南維基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uld Lang Syne

昆明人氏李沛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

「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為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唐文治

維基執行編輯
1級維基創作獎
維基化工作小組


主要編輯[編輯]

簡介
這個用戶非常喜歡維基百科
這位用戶關注四季的變化
這個用戶現在或曾經住在雲南

這個用戶來自墨爾本
這個用戶是澳籍華人


參與
這個用戶參加了維基百科亞洲月
這個用戶是用戶框專題的參與者。
語言
膜法
-5
此用戶作為一位大膜導師,已經達到一言不合就開膜的境界了!Excited
英語此維基人將英語維基百科條目翻譯中文
英語此維基人將日語維基百科條目翻譯中文
自製用戶框
誠敬勤樸此人乃是昆明一中之校友或教職工。公勇嚴毅


一點簡介[編輯]

我親愛的墨爾本,攝於Point Ormond,2022年2月26日。


維基百科和我[編輯]

我愛維基百科。當時表哥和我一起聯機玩Minecraft的時候,他就在我的房子前面給我掛了一個牌子,「I love Wiki; Wiki is my wife」。我頗為受用,就讓那個牌子一直掛着。如果當年的那個存檔還能打開的話,那個牌子應該還在那裏。

人的求知慾是與生俱來的。大概由於我是一個孤僻的人,因為沒有社交而空出來的時間總要找辦法填補,小的時候就會看書,有了互聯網以後就開始看維基百科。當年在中國大陸維基百科可以照常訪問,現在想想,真的是滄海桑田。記憶中,最早應該是某一年的六月四日,在餐桌上用古早的筆記本電腦和母親一起看「六四事件」的維基百科條目。當時應該還不大看得懂,但大受震撼。和一直以來野蠻生長的簡中互聯網,維基百科乾淨清爽圖文並茂的頁面真的就是一股直擊心靈的清流。後來初三有了一部智能手機,我就天天拿着維基百科看,在兔子洞裏跳來跳去。現在想想,如果拿當年看維基的一半時間去好好學習,中考應該還能再考好一點吧。

當了好幾年的純讀者,後來到了澳洲我才註冊了維基百科的賬戶。當然,一開始也僅僅是用來在手機上離線下載儲存條目,然後看見有錯別字之類的,會出手糾正一下。不敢創建條目,覺得那是很神聖的事情。但後來收到了維基百科亞洲月的邀請,當時心想,老是向維基百科索取,不做出什麼回報的話,良心不安,於是毫無經驗的我就提心弔膽地着手譯了三個條目。很稚嫩,但也算是踏出了第一步。可畢竟萬事開頭難,當時對排版和編輯真的是一竅不通,文字格式圖片插入什麼的都從零邊學邊摸索,於是進度奇慢。整個亞洲月,就搞出三篇質量平平的文章。這也使得一開始的我覺得創建條目是一件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情,再加上之後的好幾年,升學和就業的各種事情接踵而來,疲於應付。結果就是好幾年再也沒有怎麼編輯維基百科,回到了當初的看客狀態。

一晃就到了2022年,「折毛事件」。由於我基本不關注簡中互聯網,這件事我最後是從家人和朋友的口中以一種嘲諷的口吻和新聞的形式得知的。當時我又一次大受震撼,難以置信。用個不恰當的比喻,我當時的感覺就像是成年背井離鄉後突然聽聞小時候心生愛慕情竇初開的女生上個月被先奸後殺。家人朋友戲謔的口吻更加深了我的精神負擔,於是我想起了毛澤東的話,「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維基百科,我們不去保護,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去破壞。我由此下定決心,重新參與到維基社群的建設中來。能做出什麼是其次,首先堅定盡綿薄之力的信念。但行好事,勿問前程。

可能我在DYK里說「工作調整」,但工作上的調整其實不大,主要是心態上的調整。只要不去爭名逐利,就把工作當成本本分分的工作去看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去「卷」,心態上和時間上就很遊刃有餘,就可以拿出很多精力干其他感興趣和有意義的事,比如編輯維基百科。但很多編輯上的東西,還是要下很多功夫去學。所幸有很多善良的維基人,手把手一步一步教我很多技巧,不厭其煩回答我的問題,令我着實感動。但文字編輯的工作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管什麼時候,都有需要我學習的東西。如果各位有任何的意見和建議,請一定要到我的討論頁留言指導。十分感謝!

[編輯]

雲南昆明人氏,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

除此之外,其他的生平介紹,年齡性別,學歷背景,工作情況,我覺得都只是社會化的標籤而已,無需提及。作為一個人,只需要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去哪裏,以及自己想要什麼。中間的一切,說是手段也好,說是路上的風景也罷,總之我覺得沒那麼重要。「如筏諭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從哪裏來,一開始就說了。至於要去哪裏,當然是去死。沒有不亡的國,沒有不死的人。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但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死法,各不相同,工作原因,我自己見過的,應該已經有幾十上百種,所以我想死的好一點。由於自己的見聞和《伊萬伊里奇之死》,我堅信,每個人在死的時候都是孤獨的。能陪伴ta的只有兩個東西,一是回憶,二是真理。回憶只不過是用來消磨時間,而真理才是讓人堅定信念,慨然赴死而不是開始因所謂輪迴與來世或天堂與地獄等無法實證的虛妄讓自己在最後一刻陷入迷離糾結抑鬱困惑的晚節不保。所謂「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我渴求真理,也是真理指引着我一路走來。除了那些「常識」以外,令我邁向真理的第一步,就是在經歷了狂信與迷惘與掙扎之後,看到林清玄的「……我也相信上帝與天神能對人有所助力,但我不相信光靠上帝和天神可以使我們進入永恆的天國,或因不信,就會使我們落入無邊的地獄……」把我從原生家庭的宗教狂熱中拯救出來,形成了堅定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第二步,則是初二的時候開始學物理和化學。它們雙管齊下,教我認識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構成,物質都由分子構成,分子是微小的大量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之間同時存在着引力和斥力balabala,以及經典力學理論。第三步和第二步差不多,大概就是高中的數學和物理,數學的微積分尤其令我醍醐灌頂,我永遠忘不了10年級在課堂上搞懂微積分的基本原理的那一刻,物理則是把經典力學推進到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當然,真理無窮,但無論如何,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甚至可能我邁出的這三步都並沒有朝向真正的真理,比如,萬一我死了以後真的下了地獄呢?當然,如果真的糾正任何一個我現在認為的真理,也是讓我朝着真理又邁進了一步。那自然也是可喜可賀的。

如果我想要的東西是一座金字塔,真理自然居於塔尖,而位處其下的,依次分別是國家和社會,家人與朋友,還有自己。自己作為最基礎的存在當然是在最底層。我對於自己其實也就兩個原則,一是自愛,二是自律。自愛當然就是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裏擱,也當然是潔身自好不為五斗米折腰;自律就是對自愛的約束,包括小賭怡情食色性也但千萬不要碰毒品和任何任何有成癮性的substance(物質?),也包括早睡早起愛惜身體按時吃飯適當鍛煉,有餘力則學文。家人和朋友嘛,家人自然不必說,"Family is what you are born with and die for";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很重要的,被有需要的朋友想起來其實是很開心的事,有事情朋友來幫忙也是很幸福。社會和國家,和我所見聞也有關係,自由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公平正義也不是地里長出來的!如果得到了社會的恩惠和國家的庇佑,就一定要儘自己的一切所能保護它!就比如說,維基百科長我慧命,我也要為維基百科添磚加瓦。工會、選票、新鮮空氣、國民醫保,都是如此。當然,一切都要基於社會契約論的自願前提,就像NHK採訪到的一位日本小朋友說的,「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

寫到這裏,也暴露出我的中文寫作水平已經不太好了,西洋化中文的情況很嚴重。這個問題在我編譯的條目中也表現得比較明顯,但困擾的就是很多時候我其實無法自知。我很愛我的鄉音——雲南話。但由於很多年沒有回國,我的雲南話僅在和家人交流的有限情況下能勉強得到些許使用,由於特有詞彙因為遠離大環境得不到使用而被剝離,其本質,已經退化成了雲南話發音的普通話。而我的普通話也亦然,由於被英語包圍了很多年,退化得很嚴重。雖然現如今的互聯網已經十分發達,但我實在是受不了簡中互聯網的烏煙瘴氣,因而進一步喪失了這個除了家人朋友和亞超買菜之外唯一可以使用中文的機會。不過,現在既然重返維基,希望這也能成為我練習中文的一個好機會吧。

唯現在我無法想像,倘若真的有一天防火牆被推倒,局域網又重聯。現今四百萬不到的中文維基人要怎麼面對那片有着十五億人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維基百科會不會變成抖音快手,成為網絡暴民的狂歡?又會出現多少防不勝防的折毛?不敢想,不敢想。還是做好現在手頭的事情吧。

工具包[編輯]

內部頁面[編輯]

維基連結[編輯]

標準[編輯]

速刪標準 生者傳記 維基百科不是什麼 模板 編輯頁面 重定向 中立的觀點 連結 語言列表 {{inuse}} 當前的破壞 修訂版本刪除請求 顏色

當前[編輯]

新頁面 存廢 濫用日誌 最近更改 互助客棧 擴充請求 速刪候選 新用戶 用戶名 鏈入頁面 管理員列表

統計[編輯]

最近編輯次數 統計 編輯次數 編輯之聲

過去30天此用戶頁瀏覽次數(詳細數據)(來源於Carrotkit的用戶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