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站
太空站(英語:Space Station)也作「空間站」,是運行在外太空的人造船,廣義上為太空船的一種。和宇宙飛船相比,太空站並不一定會搭載着航天員發射升空,也不一定會具備推進和着陸用的設備,但太空站有適合人類長時間居住的設計,可以作為太空人在太空停留和工作的場所。太空站能提供地面實驗設施所不能提供的低重力、宇宙環境等條件,主要被用於各種科學研究(尤其是研究長期滯留宇宙對人體的影響)。目前為止,人類的全部太空站都是建造在地球衛星軌道上,為了對太空站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補給和輸送,需要其它太空飛行器配合。
現在近地球軌道上有國際太空站及天宮空間站正在運作;其中,國際太空站預計將於2031年退役[1]。而中國正在建設的天宮空間站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已於2021年4月發射入軌,整個太空站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並開始投入運作。另外,美國太空總署計劃2024年在月球軌道建設太空站,而中國及俄羅斯在2021年3月亦宣佈合作在月球軌道或表面興建一個研究站。
歷史
[編輯]太空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當時艾德華·艾弗雷特·海爾為《大西洋月刊》撰寫了一則關於「用磚搭建的月球」的文章[2]。此後,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奧伯特也對太空站進行過設想。1929年赫爾曼·波托奇尼克的著作《太空旅行的問題》(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出版並風靡了30多年。1951年華納·馮·布朗在《礦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帶有環狀結構的太空站設計[2]。二戰期間德國科學家曾研究過使用太陽能的軌道兵器,即所謂的「太陽炮」。按照設想,它將是運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公里)的地球軌道的太空站的一部分[3]。
太陽神11號飛船在1969年搶先登陸月球後,前蘇聯在與美國登月的太空競賽中落敗,因此轉向了其他方向(如太空站)來展示他們的航天實力[4]。禮炮一號於1971年成功發射升空,它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太空站。但不幸的是三名太空人在返回時因閥門故障造成座艙失壓全部窒息死亡。美國聽聞風聲後亦緊隨其後,在1973年也學着發射了太空站「太空實驗室」,它攜帶了一系列的望遠鏡,科學家在上面做了許多關於醫藥、地質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前蘇聯在1986年發射了模組化的「和平號」太空站,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不斷對其進行擴充完善,服役至2001年。期間有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航天員拜訪過這個世界著名的太空站。1998年11月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隨後陸續發射的模組對其逐漸進行擴充。它由多個國家分工建造、聯合運用,成為國際合作進行太空開發的標誌。自2000年11月之後,國際太空站上就保持至少三名乘員至今。
居住性
[編輯]目前已有的太空站內部狹窄的密閉空間、高輻射和失重等問題讓它們在可居住性上受到很大限制。在其中生活的太空人面臨着身體不適、心理障礙和長期健康問題的挑戰。拿輻射舉例:地球的生物在范艾倫帶以下生息,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免受太陽風的傷害,但太空站的乘員則得不到地球磁場的庇護。而長期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讓太空人面臨肌肉流失和骨鈣質流失的問題。
構造
[編輯]太空站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的複雜系統,一個功能完備的太空站通常會具備以下的模組。
- 主體結構
- 電源供應系統
- 溫度控制系統
- 姿勢控制系統
- 軌道操作和推進系統
- 自動化和機械人系統
- 計算機和通信系統
- 環境與生命支持系統
- 乘員生活設施
- 乘員和貨物運輸系統
發展
[編輯]- 第一代太空站:特點:單艙,一個對接口(禮炮1號、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禮炮5號、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天宮二號)
- 第二代太空站:特點:單艙,兩個對接口(禮炮6號、禮炮7號、天宮三號)
- 第三代太空站:特點:多艙,積木式結構(和平號太空站、天宮號太空站)
- 第四代太空站:特點:多艙,桁架式和積木式的「混血」結構(國際太空站)
列表
[編輯]- 禮炮系列太空站(Salyut)(蘇聯,1971年-1986年)
- 太空實驗室太空站(Skylab)(美國,1973年-1974年,3名乘員)
- 太空實驗室是美國的太空站計劃,在1973年到1974年間一共進行了1至4號任務,除1號任務中發射的太空站核心部件外其餘皆為往返於太空站的太空船任務。
- 和平號太空站(Mir)(前蘇聯/俄羅斯,1986年-2000年,28名乘員,全部長期停留)
- 和平號是前蘇聯設計建造的太空站,為上述禮炮計劃的後繼項目。它於1986年發射升空,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陸續追加了眾多功能模組,一直被運用到2000年。蘇聯與美國在這裏進行過宇航事業合作,許多不同國家的太空人也曾到訪和平號進行工作。它被廢棄後於2001年受控再入大氣層燒毀。原本為其後繼項目和平號-2準備的星辰號服務艙隨後被合併至國際太空站的項目中。
- 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加拿大,2000年-至今,2011年4月為止共有27名長期停留乘員)
- 國際太空站是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聯邦太空局(RF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加拿大太空局(C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共同建造的太空站項目。它在1998年開始建造,各功能模組在其後被陸續送入軌道裝配,目前它的建造還未完成。國際太空站是目前人類擁有過的規模最大的太空站。
- 天宮系列太空站
- 天宮一號(Tiangong 1)(中國,2011年-2017年)
-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建造並發射運用的小型試驗性太空站,它於2011年發射升空。天宮一號計劃將與隨後發射的神舟八號至十號飛船進行對接,成為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神舟八號已於2011年11月1日發射,並在11月3日和15日兩次成功與天宮一號對接[9][10]。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九號攜三名航天員和天宮一號對接成功,航天員成功進入到天宮一號內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神舟十號攜三名航天員再次和天空一號對接成功,航天員進入到天宮一號內部,將開展為期15天的在軌生活和科研活動。2013年6月20日10時,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上進行了一次50分鐘的太空授課。2016年3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告其完成任務。天宮一號已於2018年4月2日上午8時15分墜入大氣層銷毀。
- 天宮二號(Tiangong 2)(中國,2016年9月15日-2019年7月19日)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中國設計建造並發射運用的正式的中型太空站,它於2016年9月15日晚間發射升空。天宮二號與隨後發射的神舟十一號飛船進行對接,成為中國第一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中下旬發射,並與天宮二號對接。2018年9月15日完成在軌兩年的任務目標,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銷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
- 天宮空間站(中國,2021年4月29日-至今)
- 天宮一號(Tiangong 1)(中國,2011年-2017年)
太空站 | 乘員 上限 |
發射時間 | 燒毀時間 | 運作天數 | 訪問人次 | 訪問次數 | 質量 |
加壓艙 容積 | |||
---|---|---|---|---|---|---|---|---|---|---|---|
名字 | 圖片 | 在軌 | 有人 | 載人 | 無人 | ||||||
禮炮一號 |
3 | 1971年4月19日 01:40:00 UTC |
1971年10月11日 | 175 | 24 | 3 | 2 | 0 | 18,425公斤(40,62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DOS-2 |
0 | 1972年7月29日 入軌失敗 |
1972年7月29日 | 0 | 0 | 0 | 0 | 0 | 18,000公斤(40,000英磅)[12]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二號 (Almaz 1) |
0 | 1973年4月4日 | 1973年5月28日 | 54 | 0 | 0 | 0 | 0 | 18,500公斤(40,800英磅)[13] | ||
宇宙557號 |
0 | 1973年5月11日 | 1973年5月22日 | 11 | 0 | 0 | 0 | 0 | 19,400公斤(42,800英磅)[12] | ||
太空實驗室 |
3 | 1973年5月14日 17:30:00 UTC |
1979年7月11日 16:37:00 UTC |
2,249 | 171 | 9 | 3 | 0 | 77,088公斤(169,950英磅) | 283 m³ (10,000 ft³) | |
禮炮三號 (Almaz 2) |
2 | 1974年6月25日 22:38:00 UTC |
1975年1月24日 | 213 | 15 | 2 | 1 | 0 | 18,900公斤(41,700英磅)[7] (發射重量)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四號 |
2 | 1974年12月26日 04:15:00 UTC |
1977年2月3日 | 770 | 92 | 4 | 2 | 1 | 18,900公斤(41,700英磅)[7] (發射重量)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五號 (Almaz 3) |
2 | 1976年6月22日 18:04:00 UTC |
1977年8月8日 | 412 | 67 | 4 | 2 | 0 | 19,000公斤(42,000英磅)[7] (發射重量) |
100 m³ (3,530 ft³) | |
禮炮六號 |
3 | 1977年9月29日 06:50:00 UTC |
1982年7月29日 | 1,764 | 683 | 33 | 16 | 14 | 19,000公斤(42,00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禮炮七號 |
3 | 1982年4月19日 19:45:00 UTC |
1991年2月7日 | 3,216 | 816 | 26 | 12 | 15 | 19,000公斤(42,000英磅) | 90 m³ (3,180 ft³) | |
和平號 / |
3 | 1986年2月19日 21:28:23 UTC |
2001年3月23日 05:50:00 UTC |
5,511 | 4,594 | 137 | 39 | 68 | 124,340公斤(274,120英磅) | 350 m³(12,360 ft³) | |
國際太空站 / / / / |
6 | 1998年11月20日 | 目前在軌 | 9480 | 8769 | 230 | 88 | 94 | 417,289公斤(919,965英磅) | 907 m³(32,030 ft³) | |
天宮一號 |
3 | 2011年9月29日 13:16:03.507 UTC |
2018年4月2日 | 2377 | 22 | 6 | 2 | 1 | 8,506公斤(18,753英磅) | 40.5 m3(1,430立方英尺) | |
天宮二號 |
3 | 2016年9月15日 21:04:12.428 UTC+8 |
2019年7月19日 | 1037 | 29 | 2 | 1 | 1 | 8,506公斤(18,753英磅) | 40.5 m3(1,430立方英尺) | |
天宮空間站 |
6[14] | 2021年4月29日 11:23:15.613 UTC+8 |
目前在軌 | 1284 | 1154 | 18 | 6 | 8 | 100,000公斤(220,000英磅)[15][16](最大構型) | 340 m3(12,000立方英尺)[15] |
年表
[編輯]
長期工作人員
[編輯]前景
[編輯]目前為止的太空站皆屬於公共組織所有,多用於科研用途,而現在有不少組織開始籌劃商用的太空站項目,提供太空旅館、可出租的實驗室等服務。[17]為了解決上述章節里提及的可居住性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設想。輻射問題可以通過更厚的艙壁來提供更好的保護。空間不足問題可以通過建造空間更大的艙體改善。而針對失重問題,國際太空站原本預定會帶有一個可以旋轉的艙體,用離心力來製造人工重力,但這個計劃最終被取消了。目前的太空站皆為剛體結構,笨重因而發射費用過於高昂,上述設想短期內都將無法實現。因此自2000年起NASA和畢格羅宇航等組織開始研究柔性艙壁的膨脹型艙體。[18]俄羅斯正在推進的OPSEK項目將包含一個軌道組裝廠,用來在軌道上建造那些若在地面建造發射會過大過重的部件。[19]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星空筑巢不怕路遥. 新京報. 2012-06-17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中文(簡體)).
- ^ 2.0 2.1 Inc, Boy Scouts of America. Boys' Life. Boy Scouts of America, Inc. 1989-09: 20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英語).
- ^ Science: Sun Gun. Time Magazine. 1945-07-09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 ^ Ivanovich, p.5
- ^ 天宮一號須進行3次「天宮之吻」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2-05.
- ^ 空间站:人造的“天宫”.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0).
- ^ 7.0 7.1 7.2 7.3 D.S.F. Portree. Mir Hardware Heritage (PDF). NASA. 1995 [2010-11-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4月10日).
- ^ Russian Space Stations (Wikisource)
- ^ 中國神舟八號成功對接天宮一號. BBC. [201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中文(繁體)).
- ^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 (组图). 新浪網. 2011-11-14 [201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中文(簡體)).
- ^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新华网. www.news.cn.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 ^ 12.0 12.1 Salyut.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3).
- ^ Saylut 2. NASA.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4).
- ^ 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_新闻中心_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 ^ 15.0 15.1 【知识点·航天】“天和”核心舱、“天宫”空间站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最新知识点(干货版). 知乎專欄.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中文).
- ^ 馬帥莎; 高瑜. “问天”来了!一文读懂“体型大、功能全、能发电、可出舱”的实验舱. 中國新聞網. 2022-07-24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 ^ Bigelow Aerospace — Next-Generation Commercial Space Stations: Orbital Complex Constructio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7-10., Bigelow Aerospace, accessed 2011-01-10.
- ^ David Shiga. NASA sets sights on inflatable space stations. New Scientist. 2010-02-23 [201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 ^ Russia could build orbital assembly complex after 2020 - Energiacorporation. Interfax. 2009-08-18 [200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