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节孝坊
24°48′11″N 120°57′53″E / 24.803113°N 120.964586°E
杨氏节孝坊 | |
---|---|
位置 | 台湾新竹市北区石坊里石坊街4号旁 西门段2小段56-1号 |
建成时间 | 道光四年(1824年) |
官方名称 | 杨氏节孝坊 |
类型 | 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牌坊 |
评定时间 | 1985年8月1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杨氏节孝坊,是位在台湾新竹市北区石坊里的节孝坊,建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为北台湾最早的石坊,列为新竹市文化资产。
建立
[编辑]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淡水厅同知张学溥和地方人士共同着手兴建新竹孔庙,代表着竹堑城已从乾隆时期的拓殖型社会步入了文治社会,此时建立竹堑第一座贞节牌坊,更意味中原文化的价值观进一步深入[1]。原本二十四岁时丧夫、四十五岁时去世的林炽妻子杨居娘未满五十岁是不符合资格,但因守节二十一年且抚孤孝亲,而特予获准[2]。过去竹堑是淡水厅治所在地,《淡水厅志》纪录有二百一十四位女子是符合申请兴建石坊资格,但因程序和条件繁琐,且经费不多,因此真正建坊只有少数有功名或富商[3]。如杨居娘其子林德修曾在官方支持下,与客家人姜秀銮组织俗称“金广福大隘”的拓垦组织,开垦今日北埔乡、宝山乡、峨眉乡等[4]。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经闽浙总督董教增、福建巡抚史致光、福建提督学政吴椿、台湾知府郑佐廷等八人签准兴建[3]。官方目的是借由贞洁牌坊的设立,达到表彰和教化功能,故都设在人车出入的繁华地[5]。像杨氏节孝坊所在的石坊街,在清治时期俗称“大街”,因旁有淡水厅治的考棚、顺兴客栈,为当时桃竹苗考生、贩商落脚之处[6]。这处也是进出竹堑城西门必经街巷,及南大官道必经之路,邻近潜园、新竹天后宫、明志书院、淡水厅署等,使得此坊更显突出[7]。
外观
[编辑]这座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的牌坊不仅是北台湾第一座石坊,其构筑形式四柱三间三层,更是台湾牌坊三层形式的先例[7]。后来在湳雅兴建的江氏节烈坊、张氏节孝坊、苏氏节孝坊、李锡金孝子坊,均参考这座石坊格局[2]。
今日旅客从西大路进入石坊街,首先看到的是杨氏节孝坊的阴面,乃双凤呈祥者的雕刻,双龙抢珠的阳面则朝向城外[7]。整体雕刻主题是苏武牧羊及乳姑不怠,侧边并列有荷、葵、茶、兰“四逸”及龙、凤、麟、龟“四灵”之陪衬雕饰[6]。牌坊由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所建造,最上层为双龙环拱的圣旨牌,中层额坊间填以石匾写着“天旌节孝”,下层石匾则记载节孝事迹[7]。
由于杨居娘非显要出身的节妇,由名人题刻的柱联仅两幅,所以两面相同,在牌坊中是相当罕见[7]。其中“苦雨凄风未悔当年九死;黄章紫诰共钦此节千秋”是郭成金的手笔,他和郑用锡一起到京城考进士[3]。
因年久失修、牌坊上的零件被窃,再加上柱梁上的字迹蒙尘,市府乃编预算整修,也恢复原有的石板路,预算花费约近新台币一百万元。由市府民政局礼俗课长徐俊荣等人先会同承包商于1997年8月9日勘查。[2]
参考
[编辑]- ^ 潘国正. 竹塹城的故事(九)海盜作亂 加強防禦工事 林超英博學勵行熱. 《中国时报》. 1999-08-12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潘国正. 楊氏節孝坊三級古蹟住戶嫌棄 指稱妨礙出路不合時代 市府會勘整修依法拒遷. 《中国时报》. 1997-08-10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潘国正. 新竹市石坊街的楊氏節孝坊 已被兩旁的遮雨棚「夾殺」. 《中国时报》. 1994-06-03 (中文(台湾)).
- ^ 陈权欣. 隔鄰竄火 危及古蹟金廣福公館. 《中国时报》. 2009-04-29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寡母守節五十年 兒子想立坊紀念私人立牌坊恐有爭議 張德南建議立慈母亭較具意義. 《中国时报》. 1994-04-18 (中文(台湾)).
- ^ 6.0 6.1 健明. 國家古蹟拆不得. 《联合报》. 1998-09-14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7.3 7.4 黄彦瑜. 竹市三級古蹟楊氏節孝坊 北台灣第一座石坊. 《中央日报》. 2006-09-14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