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40毫米60倍径高射炮(上)、博福斯40毫米70倍径高射炮(中一)、博福斯40毫米70倍径舰炮(中二)与奥托梅莱拉标枪式近程防御武器系统(下)
类型高射炮(L/60、L/70)
机炮(L/70)
舰炮(L/70)
原产地 瑞典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4年–现在
使用方用户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九三炮战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陈岛撤退
八二三炮战
六一九炮战
印巴战争
中东战争
朝鲜战争
越战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对抗
南非边境战争
福克兰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伊拉克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博福斯
研发日期1930年
生产商博福斯(1932年至2006年)
贝宜系统-博福斯英语BAE Systems AB(2006年至今)
生产日期1932年起
衍生型L/60、L/70
基本规格
重量L/60:1,981公斤(4,568磅)
L/70: 5,150公斤(11,353磅)

炮弹40x311毫米R(1.57吋)
40×364毫米L/70
口径40毫米L/60(其于型号不同,实际倍径为56-70倍)
发射模式全自动
载具522公斤
射击仰角L/60:-5°/+90°(55°/s)
L/70:-20°/+80°(57°/s)
回旋角度360°
L/60:50°/s
L/70:92°/s
射速L/60:120发/分钟
L/70:330发/分钟
枪口初速L/60:881米/秒(2,890尺/秒)
L/70:1,012米/秒(3,320尺/秒)
最大射程L/60:7,160米(23,491尺)
L/70:12,500米(41,010尺)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又名40快炮、40机炮或博福斯炮)为瑞典博福斯(Bofors)所设计的高射炮,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无论是同盟国轴心国皆有直接采购或技转,甚至掳获使用。在二战结束后亦继续改良,可说是中口径高射炮的代名词。因有大量双、四联装版本,包括未授权仿制型,按火炮计算L/60型总产量超过6万门,按炮管数计算,总产量超过12万支。

开发

[编辑]

防空型

[编辑]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40高炮的研发滥觞源于1928年,瑞典海军不满意诺典飞尔德速射炮英语Nordenfelt gun于是在1922年自英国采购,在一战时由QF1磅砰砰炮改造开发的防空武器QF 2磅速射舰炮(pom-pom;QF 2-pounder Mark II),希望博福斯开发一种口径近似但更加可靠的远程防空武器。1929年博福斯交付原型测评,该原型运用诺典飞尔德速射炮英语Nordenfelt gun装弹设计原理,结果并未让瑞典军方满意。后于1929年重新设计并使用了类似步枪的弹夹条装于该炮顶部,让该炮从上装弹侧面抛壳,理论上是满足了军方对射速的要求且机械结构也较为可靠,这设计在1931年11月完成原型炮的制作,但直到1932年才逐渐成熟,1933年10月通过每分钟130发的射速验收标准并开始销售。由于博福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德国军火重工业大厂克虏伯收购三分之一的股权,并秘密派遣工程师团队驻厂进行凡尔赛条约内不允许德国研发的火炮项目开发,毫无疑问在战间期两间厂商有极度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一直有猜测认为德国工程师主导该高射炮的研发,但瑞典只承认克虏伯在冶金科技方面引导瑞典大幅进步,在机械结构的设计上并不认为瑞典受到德国协助,加上后来德国自行开发的Flak 18 37系列高炮与博福斯40高炮的炮体结构几乎无类似之处与口径完全不同,所以至今并无实质证据可证明40高炮的研制有德国人的协助。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在1933年问世,瑞典采购型号称40毫米akan M/32高射炮,由于该型炮炮管仅有56.25倍径,因此狭义上说它不是真正的40毫米60倍径系列高射炮。

海军型

[编辑]

真正使用60倍径炮管的Bofors 40 mm L/60是1934年8月荷兰皇家海军为了德·鲁伊特号轻巡洋舰英语HNLMS De Ruyter (1935)所订购,与火炮同时订购的尚有可三轴稳定并接受统一防空指挥仪控制的炮座,整组炮全重达7公吨;海军型号随后还为潜艇副炮需求研制只有42倍径的短管版,该型号可在潜航时密封避免锈蚀,但火炮初速因此降低至每秒700米。

陆军型

[编辑]

在海军型得到外销订单后,博福斯开始研制陆用版40高炮,该型号在1935年8月在比利时展示,随即大受轰动。

传统野战火炮是由炮架、前车两个结构组成,前车装载弹药及火炮随装工具,在火炮移动时搭上火炮炮架才能战术移动;但是博福斯40高炮炮架完善的整合机动性及稳定性的要求,在普通的四轮车架载具上整合了可360度旋转的十字型炮架,训练有素的炮组可在1分钟内完成火炮放列,且具备高水准的射击精度。该型号一推出,随即得到波兰、挪威、芬兰等国采购,实际销售纪录上到1939年德国开战前夕几乎西欧所有国家都是博福斯40高炮的客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博福斯开始释出40高炮制造权,英美于是开始引进并大量改制。美国海军于1940年购进双管型后编号为Mk1,开始在各舰种装配此型高炮,美国陆军原主张使用自行设计之37毫米高炮,然而其效能不及自英国进口的六门40毫米QF 2磅速射舰炮,故美国开始商讨自制此型高炮之计划,以供应美国三军广大之需求。美国于技转自制后的40毫米高炮称为“40 mm Automatic Gun M1”,可发射三种不同的英制炮弹以及M18A1破甲彈。而博福斯于1947年又推出同口径的后继产品,即Bofors 40 mm L/70,两者均被称为“博福斯炮”、“40机炮”或“40快炮”,但战后推出的型号除了增加炮管长度,亦一并修改弹药尺寸,导致彼此所使用的弹药不能互换。美国空军的攻击机AC-130空中炮艇也配备机炮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尤其是针对装甲战斗车辆瑞典陆军CV90装甲战斗车韩国陆军K21步兵战车也以其为机炮

规格及性能

[编辑]
  • 膛线:16条(不等齐右旋)
  • 驻退机:正常座长7.4─8.3吋,最佳后座长7.87吋,容量1.32品脱液压油
  • 弹仓容量:连弹夹8发,不连弹夹7发
  • 击发机构:撞击式
  • 弹药种类:榴弹、破甲彈、练习弹、曳光弹

与其他同类火炮比较

[编辑]
国家 火炮型号 每分钟射速 炮弹重量 发射重量
 英国 QF 2磅舰炮 115 .91千克(2.0磅)[1] 104.6千克(231磅)
 法国 37毫米1925年型高射炮 15—21 .72千克(1.6磅)[2] 10.8—15.12千克(23.8—33.3磅)
 意大利 布雷达37毫米54倍径机炮英语Cannone-Mitragliera da 37/54 (Breda) 60—120 .82千克(1.8磅)[3] 49.2—98.4千克(108—217磅)
 瑞典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120 .9千克(2.0磅)[4] 108千克(238磅)
 德意志国 3.7厘米SK C/30速射炮 30 .74千克(1.6磅)[5] 22.2千克(49磅)
 德意志国 3.7厘米Flak 18/36/37/43高射炮 150 .64千克(1.4磅)[6] 96千克(212磅)
 苏联 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炮 80[7] .73千克(1.6磅)[8] 58.4千克(129磅)
 美国 M1 37毫米高射炮英语37 mm gun M1 120 .87千克(1.9磅) 104.4千克(230磅)

使用国

[编辑]

图片资料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DiGiulian, Tony. United Kingdom / Britain 2-pdr QF Mark VIII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英语). 
  2. ^ DiGiulian, Tony. France 37 mm/50 (1.46") Model 1925 and CAIL Model 1933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3. ^ DiGiulian, Tony. Italy 37 mm/54 (1.5") Models 1932, 1938 and 1939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4. ^ DiGiulian, Tony. USA Bofors 40 mm/60 Model 1936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英语). 
  5. ^ DiGiulian, Tony. Germany 3.7 cm/83 SK C/30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3) (英语). 
  6. ^ DiGiulian, Tony. Germany 3.7 cm/57 (1.5") Flak M43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3) (英语). 
  7. ^ Foss, Christopher. Jane's pocket book of towed artillery. New York: Collier. 1977: 27 [2020-02-26]. ISBN 0020806000. OCLC 9119079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8. ^ DiGiulian, Tony. Russia / USSR 37 mm/67 (1.5") 70-K - NavWeaps. www.navweaps.com.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英语). 
  9. ^ 社论,"日本勿成众矢之的"[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报,2012.08.14/01:54 am.

参考文献

[编辑]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Rae, CJE, Harris, AL & Bryant, RK 1987, On target: the story of the 2/3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from formation on 18th July 1940 until disbandment on 14 July 1943 and the subsequent service of 7th Battery, 8th Battery, and 9th Battery,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2/3rd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Association, [Melbourne].
  • Gander, T 1990, The 40mm Bofors gun, 2nd edn, Patrick Stephens, Wellingborough, Eng.
  • Bishop, C (ed.) 2002, Encyclopa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MetroBooks, New York.

外部链接

[编辑]